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答案)

PPT
  • 阅读 3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2 页
  • 大小 1.164 MB
  • 2022-1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答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答案)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答案).ppt,共(62)页,1.164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78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3、4节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主要特征[考点梳理]1.群落的结构种群全部微生物(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__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________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_______

_。(2)特征:_________、种间关系、空间结构、____________等。物种组成群落的演替2.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1)群落的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

落的性质,衡量指标是______________。(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①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越少。减少减少减少②丰富度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________。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

而________。3.种间关系食物资源空间体表彼此有利(1)种间斗争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②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③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2)种间互助——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________。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实例

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或减少,呈现出“___________”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

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3)种间关系的比较同生共死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实例竞争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数量上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

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续表)后增加先增加者先减少者后减少辨析生存斗争、竞争与种内斗争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基础测评]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

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答案:B2.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内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ab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答案:A3.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

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考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及意义[考点梳理]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生态因素(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的____________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____________与_____

_______。水平结构垂直结构①垂直结构a.表现——分层现象。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b.影响因素植物:光照强度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比较项目垂直结

构水平结构含义生物群落在________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生物群落在________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原因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照、温度、氧气地形变化、土壤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生物群落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3.比较群落的结构类型垂直水平[基础测评])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答案:D2.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

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答案:D考点三群落的演替[考点梳理]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另一个群落人类活动2.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

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____________的干扰。3.群落演替的特征森林复杂稳定性(1)演替方向:演替

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________这一最高阶段。(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

的结构越来越______。(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________越来越强。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___________

_________时间经历的时间____经历的时间____速度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4.演替类型的比较种子或其他繁殖体长短缓慢较快阶段优势生物特征裸岩阶段没

有生物地面上只有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和岩石地衣阶段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①地衣分泌的________可加速岩石的风化②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苔藓阶段苔藓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占有优势①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②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越来越丰富5.群落演替的过程分

析有机酸(1)初生演替(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阶段优势生物特征草本植物阶段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有优势①昆虫、小动物开始进入②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灌木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①许多鸟类栖息②物种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

境变化的能力增强森林阶段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最终占据优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丰富多样。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续表)灌木乔木(2)次生演替(以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

杂草→多年生杂草→________→________。[基础测评]1.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为()A.湖泊→沼泽→灌木林→草原→森林B.湖泊→草原→灌木林→沼泽→森林C.湖泊→沼泽→草原→灌

木林→森林D.湖泊→湿地→灌木林→森林答案:C)2.环境条件变差时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化B.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化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答案:C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C.初生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迅速、时间短D.群落演替的方向会因为群落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答案:A考向1种间关系[典例1](2018年江苏盐城学考)下图曲线代表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它们的种间关系最

可能是()A.捕食B.互利共生C.竞争D.寄生[解析]由图中的两条曲线可知,一种生物随着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选B。[答案]B时间第—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

考向预测]1.(2018年重庆七校联考)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

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比值大于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1,且越来越低,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前三年两个种群数量都增加,但是甲增加得更快,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

群逐步被淘汰,B错误、C正确;根据表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但是判断不出两个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错

误。答案:C2.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

内斗争加剧解析:据图分析,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乙图是捕食关系

图,两种生物能共同进化;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都会存在,后期因与X竞争的种群消失,X的种内斗争会加剧。答案:B3.(2018年湖北黄冈期末)每一种生物在自然界中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图1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

间数量变化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四种营养关系,“→”表示营养物质或能量的流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abcd图2A.图1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为图2中的bB.图1中乙是消费者,甲不是消费者C.图2

中a可表示捕食,b可表示寄生,c可表示竞争,d可表示互利共生D.所有食物网中都存在a、b、c代表的种间关系解析:分析图1可知,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故两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为乙捕食甲,为图2中的a,A错

误;图1中乙和甲是捕食关系,乙是消费者,甲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生产者,B错误;图2中a可表示捕食,b可表示寄生,c可表示竞争,d可表示互利共生,C正确;捕食食物网中可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没有寄生关系,D错误。答案:C样地类群数个体

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地14831827422某植物园13741909218农用地11849211321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

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

类群数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解析:据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各土层中

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表格数据不能判断出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答案:A时间艾蒿/株·m-2白杨/株·100m-2鼠/只·100m-2第1年500第2年1011第3年622第4年344第5年188第6年18165.下表是某河流干涸

后,群落经历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鼠对捕鼠

器有记忆,被重捕获的机会减少,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________。几年后,鼠害日益猖獗,有效降低鼠种群密度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灌木和答案:(1)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乔木繁殖遮挡了艾蒿的阳光(2)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大增加鼠的天敌考向2群落

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典例2](2018年浙江卷)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解析]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所以A、B、C正确,

D错误。[答案]D[考向预测]6.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B.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利用,能使物种多样性增加C.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

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而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种间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充分利用,引起种间生态位的分化,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加,B正确;植物群

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它的镶嵌性,而镶嵌性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D正确。答案:A考向3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典例3]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

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群落的垂直结构C.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的水平分布D.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解析]树林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由于不同的动物种群,对栖息场所和食物的需求不同,也出现了分层现象,如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

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选A。[答案]A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具有分层现象,而非一种生物的分布。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考向预测]7.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解析:竹林中的竹子由于生长

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不属于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

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答案:A考向4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典例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裸岩上、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演替结束达到稳定状态时的群落中不存在竞争现象C.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

生演替只能形成草原D.群落演替是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裸岩上、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分别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群落中仍然存在竞争现象,B错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C错误;生物群落的

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正确。[答案]D“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考向预测]8.2017年6月,广东某一坡地因持续暴雨而发生坍塌;2018年的9月,有关官员检查时发现该处出现了新的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A.这段时间该处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B.在发生坍塌后,该坡地最先出现的生物可能是地衣C.在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全部草本植物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化解析:这段时间该处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裸岩上进行的

初生演替,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而该地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优势被灌木取代,但草本植物仍然存在,C错误;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化,D正确。答案:D考向5群落演替的特征和原因[典例5](2018年宁夏银川月考)银川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

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小动物由于__________,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2)遭受污染的农田土壤

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土壤动物,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而不同类群的土壤动物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3)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____________(群落

)阶段。[解析](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所以一般适于采用样方法,而不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2)不同类群的土壤动物具有不同的物种丰富度;遭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土壤动物,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

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比较适宜,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森林阶段。[答案](1)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2)抵抗

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丰富度(3)次生森林选项生态特征发展期成熟期A营养结构简单复杂B有机物总量较少较多C自我调节能力强弱D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较高[考向预测]9.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答案:C

10.(2018年湖北黄冈期末)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有关群落演替说法错误的是()A.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演替中地衣往往是群落演替的先驱物种B.自然条件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一般增加C.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任意改变群落演变的速度、方向和演替

程度D.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外界环境变化也常成为引发演替的条件解析: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A正确;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物种丰富度一般会增加,B正确;随着科技的发

展,人类不能任意改变群落演变的速度、方向和演替程度,要遵循自然规律,C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D正确。答案: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

两种: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制订计划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实施计划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观察和分类①诱虫器取样②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采

集小动物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2.实验步骤3.结论: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

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4.注意事项(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

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针对不同时间(如白天与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的土层)做调查。(3)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4)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5)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6)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动物,而丰

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的物种数目。(3)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标记个体难以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匀且难以区分,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4)诱虫器的设计原理是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

性。[典例]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取样时

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并应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解析]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答案]B[举一反三]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

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

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答案:C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