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优化复习23《文化创新》(含解析)

DOC
  • 阅读 5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54.000 KB
  • 2022-11-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政治一轮优化复习23《文化创新》(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政治一轮优化复习23《文化创新》(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政治一轮优化复习23《文化创新》(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政治一轮优化复习23《文化创新》(含解析).doc,共(6)页,54.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97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化创新一、判断题1.(2017浙江11月学考)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答案F解析在文化交流中,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全盘吸收。2.(2018浙江嘉兴二模)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

化的民族特色。()答案T3.(2018浙江金华期末调研)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答案T4.文化创新表现在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答案F解析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5.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答案F解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二、选择题6.(2017浙江4月学考)新年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一字飞花令,令众多观者如痴如醉。唐诗宋词之高雅,五言七绝之韵律,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拍手叫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A.古代诗词总能给人以丰厚滋养B.大众传媒是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C.经典作品在新时期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D.着眼于人民的精神需求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答案C解析《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C正确。A中“总能”的说法绝对。B说法错误,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D表述有误。7.(2016浙江4月学考)某市在发展乡贤文化的过程中,汲取传统乡贤文化的精华,抛弃其落后因素,并赋予其当代文明因子,创造出充满乡土情怀

和时代气息的新乡贤文化。这表明,文化创新()①应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不能一味摒弃传统文化③应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④不能一味推崇外来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新乡贤文化汲取了传统乡贤文化

的精华,抛弃其落后因素,体现了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符合题意;某市赋予乡贤文化当代文明因子,体现了在创新新乡贤文化时对传统的乡贤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③符合题意;整个乡贤文化的创新过程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符合题意;④提

到的外来文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8.(2015浙江10月学考)开封是首个“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在这里,游客扫描街头语音导览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绘声绘色的历史故事,还可以通过微信将开封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②文化创新促进

民族文化繁荣③网络文化是先进文化④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创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在“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中,游客从扫描街头语音导览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可获得相关的文化信息,体现出互联网科技推动文

化创新;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听到绘声绘色的历史故事,还可以通过微信将开封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体现了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②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网络文化有不同性质之分,并不都是先进文化,③错误。9.(2015浙江7月学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文艺

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这是因为()A.向人民学习就能实现文化创新B.向生活学习就能创造优秀作品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D.人民群众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答案C解析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C正确。A、B中“就能”的表述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错误。10.(2015浙江1月学考)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著名古镇——乌镇隆重举行。在这里,传统和现代和谐相

融,中外文明激情相拥。这种相融相拥有助于()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②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③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传统和现代和谐相融,是指在文化创新

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外文明激情相拥,是指在文化创新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种相融相拥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②④正确。文化创新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融合,而非趋同,③错误。应选C。1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②

体现时代精神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追求③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源泉④理论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解析“我们党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思想”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是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

和实践要求而创新的,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论创新要立足实践和时代,未涉及理论创新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12.(2018浙江三地市下学期质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揭

示了文化创新要坚持()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④反对“民族虚无主义”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文化创新要坚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应选A。13.(2018浙江衢州质检)京剧《浮士德》以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演绎西方经典故事,让西方观众在熟知剧情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表明()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②中外文化不断趋同③文化在创新中发展④世界文

化具有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不能“趋同”,②错误。①③④符合题意。应选D。14.(2018浙江嵊泗中学选考模拟)由中宣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国家

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图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此举()

①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化②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火炬③搭建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发展④促进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这样做促进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搭建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桥,实现中华传

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我们倡导主流意识的一元化,①错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精神,②错误。15.(2018浙江诸暨期末联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依托于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表明()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

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③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社会实践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依托于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表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可以促进文化的

发展,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不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②③与题意不符。16.(2018浙江杭州第二中学高三月考)习近平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要求新闻传媒()①

必须坚持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②把关注百姓文化需求作为主旋律③要担负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责任④必须坚持正面报道,抵制错误思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材料中“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

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说明新闻传媒必须坚持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主旋律;④错误,社会主义新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17.(2018浙江诸暨期末联考)2018新年伊始,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火爆荧屏,制作团队从诗词选择、歌曲创作、艺人邀请,到舞美布局、灯光大屏、内容策划„„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带给观众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又一成功范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A.古

代诗词总能给人以丰厚滋养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C.文化创新能使经典作品在新时期焕发活力D.满足人民的美好精神需求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答案C解析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创新成功激活传统

文化,广受观众欢迎,说明文化创新能使经典作品在新时期焕发活力,C符合题意;古代诗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不是所有的古代诗词都对人有益,A观点错误;材料主旨是通过创新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和现代价值,没有突出大众传媒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着眼于人民的精

神需求,D不符合题意。18.(2018浙江宁波九校联考)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这是因为()A.向人民学习确保文化创新的实现B.向生活学习就能创造优秀作品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

创新的源泉D.人民群众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答案C解析向人民学习并不能确保文化创新的实现,A不选;“向生活学习就能创造优秀作品”说法绝对,B不选;文艺创作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错误。19.我国人

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由此也催生了一大批老年文艺作品,如小说《落日》,电影《飞越老人院》,以及电视剧《老爸的爱情》等。这说明()①文学即人学,文学创作要关注人民的需要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③要推

动文化创新,走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目的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A解析我国文学开始关注老龄化问题,这说明文字即人学,文学创作要关注人民的需要,①正确;面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问题,我国产生了一大批老年文艺作品,这说明立足于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推动文化创新,③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的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不选。20.(2018浙江余姚中学高三选考模拟)《中国民歌大会》以民族民间原生歌曲为内容主体,通过准确

的思想定位、精心的总体设计、丰富的艺术手段、精美的舞台呈现,唱响了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好声音。这说明()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③要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继承④要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中国

民歌大会》是精神产品,不是精神活动,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表述错误。“《中国民歌大会》以民族民间原生歌曲为内容主体,通过准确的思想定位、精心的总体设计、丰富的艺术手

段、精美的舞台呈现”,说明要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④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三、主观题2

1.(2016浙江文综)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

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

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答案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

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

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解析根据题目要求,主要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及途径入手,再加上文化自信的部分内容即可。22.(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高二期末)纵观央视近年来的电

视综艺节目,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观众早已见惯不惊,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审美疲劳”。鉴于此,央视号准了新时代观众的脉搏,把《经典咏流传》制作成了文化韵味突出的综艺节目,不在竞争性上下功夫,而是将中国传统诗词与现代音

乐“传唱”相结合,将歌星和普通人相结合,将专业化和通俗化相结合,让观众轻轻松松就感受到了制作者“推送”的文化韵味。该节目播出后,很快深深吸引了观众。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文化创新的途径角度,分析央视《经典咏流传》何以能深深吸引观众。(2)结

合《经典咏流传》的创作背景和经验,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1)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央视鉴于近年来的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过程中的问题,积极推进综艺节目的创新,创作独具文化韵味的《经典咏流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经

典咏流传》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诗词,又借助现代音乐“传唱”,体现新的时代精神。(2)央视鉴于近年来的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号准了当代观众的脉搏,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同时,央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这也说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创作者的认识能力,推动了认

识深化。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