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第1章第3讲 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 (含解析).doc,共(9)页,191.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88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章直线运动第三讲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课时跟踪练(三)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时间:40分钟答案见P36A组基础巩固1.(2018·银川模拟)假设“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某次科考实验时,“蛟龙”号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了从水面开始下潜到最后返回水面10min内速度图
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次下潜的最大深度为360mB.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是0.025m/s2C.0~4min内平均速度为1m/sD.0~1min和8~10min的时间内潜水员处于超重状态解析:“蛟龙”号在0~4min内一直向下运动,在t=4min时,达最大深度
hm=12(4+2)×2×60m=360m,A正确,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am=2-060m/s2=130m/s2,B错误;0~4min内的平均速度v=hmt=3604×60m/s=1.5m/s,C错误;潜水员在0~1min内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处于失重
状态,D错误.答案:A2.(2018·上海检测)某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足够长的斜面从底端向上滑去,此后该物体的运动图象不可能的是(图中x是位移、v是速度、t是时间)()解析:物体可能先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x=v0t+12at2得知,
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图线是曲线,A是可能的,故A正确;物体可能先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停在最高点,故B、D正确;由C项图知:物体返回时速度大于出发时,不符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故C错误;本题选不可能的,故选C.答案
:C3.(2018·甘肃嘉峪关一中模拟)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C.t1时刻,两者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乙的速
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解析:乙物体的速度一直为正,说明乙物体一直沿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根据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位移,由题图可知,t2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则t2时刻,乙物体还没有追上甲,故B错误;t2时刻之前,甲的
速度比乙的速度大,甲在乙的前方,两者间距增大,t2时刻之后,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小,甲仍在乙的前方,两者间距减小,所以t2时刻两者相距最远,故C错误;根据速度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故D正确.答案:D4.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从t=0时刻开始物体
的xtt的图象如图所示,图线与横、纵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1s和0.5m/s,由此可知()A.物体的速度大小为0.5m/sB.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C.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0.5m/s2D.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初速度大小为0.5m/s解析:由于xtt图线为一倾斜的
直线,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加速度a=2xt·t=1m/s2,v=0.5m/s,只有D正确.答案:D5.(2018·衡阳模拟)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该质点的x-t关系图象可大致表示为下图中的()解析:根据xt图象中图线
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该质点的xt关系图象可大致表示为B图.答案:B6.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取物体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解析
:根据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得,0~1s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v=at=t,速度为正方向,选项D错;第1s末的速度v=1m/s,1~2s加速度变为负值,而速度为正方向,因此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v′=1m/s-a(
t-1),第2s末,速度减小为0,选项B错;2~3s,加速度为正方向,初速度为0,物体做正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a(t-2)=t-2,即从第2s开始重复前面的运动,图象如C,选项C对,A错.答案:C7.(多选)(2017·连云港调研)如图所
示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质点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B.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C.B质点最初4s做加速运动,后4s做减速运动D.A、B两质
点在4s末相遇解析: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大小,A质点图线的斜率等于20m/s,则知A质点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故A正确;B质点图线的斜率先正后负,说明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
,故B正确;由图线斜率可知,B质点最初4s内做减速运动,后4s做加速运动,故C错误;4s末二图线相交,说明两个质点到达同一位置相遇,故D正确.答案:ABD8.(2018·衡阳模拟)小明准备乘坐公共汽车回家,当到达车站前,发现公共汽车在前面离自己10m远处正以5m/s的速度匀速向前行驶,小明立即
示意司机停车并以4m/s的速度匀速追赶,司机看到信号经1.0s反应时间后,立即刹车,加速度大小为2.5m/s2,求:小明追上汽车所需的时间.解析:公共汽车速度减到零所用时间t=t1+va=1s+52.5s=3s,司机反应过程汽车的位移x1=v-t1=5×1m=5m,减速过
程汽车的位移x2=v22a=252×2.5m=5m,则公共汽车的位移x=x1+x2=5m+5m=10m,小明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x′=4×3m=12m<x+10m,说明汽车停止时,小明还没有追上.则小明追上汽车的总时间
t′=x+10mv′=10m+10m4s=5s.答案:5sB组能力提升9.(2017·天津联考)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中,图线c是一条x=0.4t2的抛物线.有关这三个物体在0~5s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物体做匀加速
直线运动B.c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t=5s时,a物体速度比c物体速度大D.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相同解析:位移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知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题图可以看出,a、b两图线的斜
率大小相等、正负相反,说明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速度不同,故A、D错误;图线c是一条x=0.4t2的抛物线,结合x=v0t+12at2可知,c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0.8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图线的斜率大小表示速度大
小,根据题图可知,t=5s时,c物体速度最大,故C错误.答案:B10.(2018·哈尔滨六中模拟)如图为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B.0~1s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C.如果0时刻乙在甲前方0.55m处,则甲、乙间最小距离为0.12mD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解析:由题图读出甲的加速度为负值,乙的加速度为正值,加速度方向相反,故A错误;0~1s内,由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可得出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故B错误;根据加速度定义式:a甲=ΔvΔt=0-23m/s
2=-23m/s2,a乙=ΔvΔt=2-12m/s2=12m/s2,故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故D错误;设经过时间t二者速度相同,则v甲+a甲t=v乙+a乙t,即:2m/s-23×t=1m/s+12t,整理可以得到:t=67s,则在这段时间内,甲的位移为:x甲=v甲t+12a甲t2≈1.
47m,乙的位移为:x乙=v乙t+12a乙t2≈1.04m,则此时二者之间的距离为:Δx=x乙+x0-x甲=0.12m,故C正确.答案:C11.(2018·福建厦门一中模拟)小张和小王驾驶两辆轿车(均视为质点)沿平直
公路同向行驶,如图所示是两车在某段时间内的v-t图象,t=0时刻,小张在小王前方s0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若s0<18m,两车相遇1次B.若s0=18m,两车相遇1次C.若s0=36m,两车相遇1次D.若s0=
54m,两车相遇1次解析:根据v-t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得两车速度相等时,小张的位移x1=36m,小王的位移x2=54m,如果此时小王恰好追上小张,则s0=x2-x1=18m,之后小王的速度小于小
张的速度,不会再相遇,若s0<18m,则在小王的速度大于小张时二人就会相遇,且小王会超过小张,之后是小张再追上小王,发生第二次相遇,A错误,B正确;若s0>18m,两车不会相遇,C、D错误.答案:B12.(2017·四川广安四
校联考)兰渝铁路的开通,为广大广安市民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由于一些车次的动车需经停某些车站,因此不同车次的动车运行时间略有不同,这引起了物理爱好者的兴趣.现简化动车运行物理模型,假设在南充站停靠的
动车在停靠南充站前以速度v0=234km/h做匀速直线运动,经停该站的动车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该站短暂停留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出站,当速度达到v0=234km/h时又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求:(1)动车离开南充站时的加速度大小;(2)
动车停靠南充站比不停靠该站运行多经历的时间.解析:(1)v0=234km/h=65m/s,由题图知加速时间t2=13s,由公式v0=0+at,则a=v0t=5m/s2.(2)由题图知减速时间t1=20s,
减速位移x1=v0+02t1=650m,加速位移x2=v0+02t2=422.5m,在车站停止时间t3=120s,动车以234km/h的速度经过车站用时t4=x1+x2v0=16.5s,则所求时间Δt=(t1+t2+t3)-t4=136.5s.答案:(1)5
m/s2(2)13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