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doc,共(3)页,34.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72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由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共同决定的.⑵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⑶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⑷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
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学生活动的和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⑵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⑶通过对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
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⑵通过阅读“打捞中山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⑶通过如实记录数据,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件与平均密度关系的推导.三、教学资源橡皮泥、苹果、蜡烛、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浮沉子.四、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可由节前引言引入物体的浮沉问题,导入本节课.(二)新授内容:1.活动10.1:通过活动
“怎样使下沉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物体沉下去?”并思考自己的做法实际上改变了什么力?是如何改变的?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明确探究方向.2.探究物体浮沉条件:(1)演示实验“图10-1”:①
先多放点配重物,测出重力,然后将瓶子浸没水中,测出V排,计算出浮力,观察浮沉,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②减少配重(使之浸没后上浮),测出重力,观察上浮现象,比较力的大小.③待物体静止漂浮时,测出V排,算出浮力,比较力的大小.④若能恰好调至悬浮,则
更好.(2)记录数据,并由实验数据总结物体浮沉条件,指出漂浮、悬浮、沉底(三种静态)和上浮、下沉(两种动态)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说明漂浮、沉底分别是上浮、下沉的最终状态.讲解悬浮时要指出物体处于自由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全部浸没就叫悬浮.(3)利用浮沉条件
推导出对于实心物体应该满足的密度关系,结合习题练习.例:一个均匀的实心小球悬浮在液体中,如果把小球截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再放入该液体中,则()A、两部分都上浮B、两部分都悬浮C、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D、体积大的下沉,体积小的上浮3.讲授“浮沉条件的应用”:[:](1
)演示“浮沉子”在水中的上浮、下沉,说明潜水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2)分析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浮沉.(3)补充有关密度计的原理和使用.①原理:漂浮条件.②使用:能判断不同液体密度大小,并知道分析方法.(
三)小结: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