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0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含解析).doc,共(7)页,99.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63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跟踪检测(一)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对点训练:质点、参考系1.(2018·衢州模拟)如图所示是一架正在进行航拍的四旋翼无人飞机,则下列情况能将无人飞机看成质点的是()A.调整无人机在空中飞行的姿态B.调整无人机上摄像机镜头
的方向C.增大无人机旋翼的转速D.地面观察者观察无人机在空中的位置解析:选D调整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无人机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不可以将无人机看成质点,故A错误;调整无人机上摄像机镜头的方向时,摄像头的大小不能忽略,故B错误;调节无人机旋翼的转速时,无人机旋翼的大小和形
状不能忽略不计,不能看成质点,故C错误;观察无人机在空中的位置,无人机的大小可忽略,可以将无人机看成质点,故D正确。2.(2018·商丘期末)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
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时,观众所选的参考系是()A.“孙悟空”B.平台C.飘动的白云D.烟雾解析:选C“孙
悟空”站在平台上,在他的背后有急速飘动的白云,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通过题目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知道所选的参考系是急速飘动的白云,认为白云静止不动的结果是“孙悟空”在飞速前进。对点训练:位移和路程3.2015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20公里女子竞走
起点设在离“鸟巢”跑道终点线40米处,鸣枪出发后,运动员要先在场内走3圈零437米,然后出“鸟巢”东北门,进入1公里一圈的公路赛道。运动员将在公路赛道走完18圈后再次进入“鸟巢”,通过终点线完成比赛。最终,中国选手刘虹获得冠军。关于这次比赛中刘虹从出发到通过终点线的过程中
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位移和路程都是20公里B.位移和路程都是40米C.位移是40米,路程是20公里D.位移20公里,路程是40米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起点和终点间的距离为40米,故位移为40m;而物体的路程是实际经过的长度,故路程为20公里
;故C正确,A、B、D错误。4.(2018·浙江重点高中联考)手机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如滴滴出行软件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出行的人们,更是缓解了城市交通中出租车的压力。下面三图是某位滴滴司机准备从某中学附近开往西溪印象城,设定好各项设置后去接了
三位同行乘客的软件部分截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市内行程今天08:00”是滴滴司机出发时间,指的是时间间隔B.图甲中“顺路程度55%”,指的是位移大小有55%重合C.图乙中“九堡地铁站九堡距你起点20.6km”,20.6km指
的是位移,其初始位置是起点D.图丙中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可把汽车看成质点解析:选D08:00是滴滴司机出发的时刻,故A错误;位移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顺路程度55%”,
指的是路程有55%重合,故B错误;位移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九堡地铁站九堡距你起点20.6km”,20.6km指的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路程,故C错误;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汽车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可以把汽车
看成质点,故D正确。对点训练: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5.[多选](2018·徐州调研)下面有关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火车以70km/h的速度从广州开往上海,这里的70km/h是指平均速度B
.子弹以600m/s的速度从枪口射出,这里的600m/s是指平均速度C.小球在第5s内的速度是6m/s,这里的6m/s是指瞬时速度D.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36km/h,这里的36km/h是指瞬时速度解析:选AD火车以70km/h
的速度从广州开往上海,此速度是运动过程的速度,表示平均速度,故A正确;子弹以600m/s的速度从枪口射出,枪口是一个位置,所以此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故B错误;小球在第5s内的速度是6m/s,第5s内是一段时间,此速度表示平均速度,故C错误;汽车通过
站牌时的速度是36km/h,站牌是一个位置,所以此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故D正确。6.(2018·绍兴质检)用如图所示的计时装置可以近似测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瞬时速度。已知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条的宽度为4.0mm,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为0.040s。则滑块经过光电门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A.0.10
m/sB.100m/sC.4.0m/sD.0.40m/s解析:选A由速度定义可知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为v=dt=4.0×10-30.040m/s=0.10m/s,选项A正确。7.(2015·浙江高考)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
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Δx,用ΔxΔt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ΔxΔt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解析:选AΔxΔt表示的是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遮光条的宽度Δx越窄,则记录的遮光时间Δt越小,ΔxΔt越接近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选项A正确。8.[多选]一质点沿一边长为2m的正方形轨道运动,每秒钟匀速移动1m,初
始位置在bc边的中点A,由b向c运动,如图所示,A、B、C、D分别是bc、cd、da、ab边的中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2s末的瞬时速度大小是1m/sB.前2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22m/sC.前4s内的平均速率为0.5m/sD.前
4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2m/s解析:选AB质点每秒钟匀速移动1m,故第2s末瞬时速度大小为1m/s,A正确;前2s内的位移大小为x1=|AB|=Ac2+Bc2=12+12m=2m,平均速度v=x1t1=22m/s,B正确;前4s内质点通过的路程为4m,平均速率为1m/s,在第4s
末到达C点,平均速度为v2=x2t2=24m/s=0.5m/s,C、D错误。对点训练: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9.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创造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微元法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速度定义式v=ΔxΔt,当Δt非常小时,Δx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采用了极限法B.在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实际物体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C.加速度的定义式为a=
ΔxΔt,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解析:选B用质点代替实际物体采用的是理想模型法,而不是等效替代法,B错误,A、C、D选项均正确。10.(2018·无锡六校联考)
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大B.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C.物体的速度为0,则其加速度一定为0D.加速度越来越大,而速度可以越来越小解析:选D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变化量大,但不知道变化所用时
间,故不能确定加速度大,故A错误;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减小说明物体速度增加的变慢了,故B错误;物体速度为0,加速度不一定为0,如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0,而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故C错误;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加速度越
来越大说明物体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故D正确。11.如图所示,在气垫导轨上安装有两个光电计时装置A、B,A、B间距离为L=30cm,为了测量滑块的加速度,在滑块上安装了一个宽度为d=1cm的遮光条,现让滑块以某一加速度通过A、B,记录遮光条通过A、B的时间分别为0.010s、0.0
05s,滑块从A到B所用时间为0.200s,则下列说法正确是()A.滑块通过A的速度为1cm/sB.滑块通过B的速度为2cm/sC.滑块的加速度为5m/s2D.滑块在A、B间的平均速度为3m/s解析:选C滑块通过A点的速度vA=dΔt
1=0.010.01m/s=1m/s,故A错误;滑块通过B点的速度vB=dΔt2=0.010.005m/s=2m/s,故B错误;滑块加速度a=vB-vAt=2-10.2m/s2=5m/s2,故C正确;滑块在A、B间的平均速度v=Lt=0.30.2m
/s=1.5m/s,故D错误。考点综合训练12.(2018·黄山模拟)攀岩运动是一种考验人的意志与心理素质的运动形式,户外攀岩运动更加刺激与惊险。如图所示为一户外攀岩运动的场景与运动线路图,该攀岩爱好者从起点a到b,最终到达c,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的线路
abc表示的是攀岩爱好者所走的位移B.攀岩爱好者所走路程要比自起点到终点的位移大C.由起点到终点攀岩爱好者所走线路的总长度等于位移D.线路总长度与攀岩爱好者所走时间的比等于他的平均速度解析:选B物体的实际运动轨迹表示路程,所以
图中的线路abc表示的是攀岩爱好者所走的路程,由起点到终点攀岩爱好者所走线路的总长度等于路程,A、C错误;位移表示始末位置间的有向线段,所以题中的攀岩爱好者的位移比路程小,B正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平
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故D错误。13.下表是D3111次动车宁德至福州南站区间的运行时刻表,则()车次出发站开车时间到达站到达时间用时里程D3111宁德12:14福州南12:4935分88kmA.表中“12:14”表示时刻B.该动车从
宁德至福州南的位移为88kmC.根据表中数据能求出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的平均速度D.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选A表中“12:14”表示时刻,选项A正确;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的路程为88km,选项B错误;从表中数据无法知道该动车从宁
德至福州南的位移,故无法求出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的平均速度,选项C错误;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全程中不是直线运动,故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D错误。14.(2018·连云港模拟)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以v1=10m/s的平均速度完成前
13路程,以v2=30m/s的平均速度完成剩下23的路程,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A.20m/sB.18m/sC.23.3m/sD.40m/s解析:选B设全程长为x,则前13路程所需的时间t1=13x10,后23路程所需的
时间t2=23x30。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v=xt1+t2=x13x10+23x30m/s=18m/s,故B正确。15.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cm的遮光板,如图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匀加速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
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1=0.30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2=0.10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3.0s。试估算:(1)滑块的加速度多大(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
是多少?解析:(1)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v1=LΔt1=3.0×10-20.30m/s=0.10m/s遮光板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v2=LΔt2=3.0×10-20.10m/s=0.30m/s故滑块的加速度a=v2-v1Δt≈0.067m/s2。(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x=v1+v22
Δt=0.6m。答案:(1)0.067m/s2(2)0.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