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doc,共(6)页,129.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23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检测(五)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启东中学月考)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
力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与中国赔款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通商口岸增多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而非中
国出口,故B项错误;“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南京条约》中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D项正确。2.(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阅读下面《1
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解析:选B鸦片
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
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3.(2018·扬州一模)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
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不懂得国际公法解析:选C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不了解世界形势也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故B项错误;由材料
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英国在外交的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上是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一个是资本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故C项正确;不懂得国际公法只是外交知识的欠缺,也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4.(2019·扬州质检)《南京条约》签订后,清
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C.列强资本输出
减少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解析:选B通商口岸的开辟,促进了晚清社会的近代化,政府主动增加商埠就是为了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是步步加深,故A项错误;清末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故D项错误。5.(2019·海门调研)“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
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解析:选B“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正确;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甲午中日
战争后,故C项错误;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6.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
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解析:选B中国人和英
国人从不同角度对鸦片战争进行解释,故B项正确。7.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
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选C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
C项正确;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A项错误;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和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D项错误。8.(2019·江苏名校调
研)《中国近代史新编》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材料中“又割台湾”所指事件为()A.鸦片战争的爆发B.《马关条约》的签订C.抗日战争的胜利D.洋务运动的兴起解析
:选B鸦片战争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借口虎门销烟而爆发的,不涉及割让台湾,排除A项;1895年《马关条约》包含有割台湾给日本的条款,故选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我国光复了台湾而非“又割台湾”,排除C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又割台湾”的时间不符,
排除D项。9.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
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故C项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A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D项错误。10.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图中信息最能够反映出()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B.
《马关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C.近代前期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图表可知,清政府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1894年以后,这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11.(2019·苏
州调研)《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二十一条”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解析:选D《马关条约》签订后,重庆
成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势力已经深入到内地,故D项正确。12.(2018·南京调研)如图漫画题为《探囊取物》,囊中装着中国各地的矿产资源,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纷纷伸手探入囊内进行抢夺。该漫画主要反映出列强()A.在华划分势力范围B.加紧对华资本输出C.加强对清政府控制D
.在中国抢占租借地解析:选B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是政治上的,不是掠夺中国的资源,故C项错误;漫画的内容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是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故A、D两项错误。13.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解析:选D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知这里涉及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
D项符合题意。14.(2018·苏州一模)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①《马关条约》开苏州、杭州为商埠②北京东交民巷
被划为“使馆界”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B题干中时间点是“20世纪揭开帷幕”,《马关条约》签订是在1895年,故①错误;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②正确;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1860年,故
③错误;八国联军进驻北京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是1900年,故④正确。故选B项。15.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
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解析:选D美国传教士杀害
中国无辜农民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8·常州一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
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
谕。——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
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4分)(2)据材料三,指出“条约口岸”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与表现。(2
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9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从开放口岸的区域变化、数量变化、所面向的国家、开放的动力等方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强权
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得出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第二小问,据材料三“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得出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第(3)问,首要的是我们要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对于第一种历史存在:强权政治的产物。我们
可以运用列强利用条约强迫中国失去了一系列的权利,把近代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来论述;对于第二种历史存在:一个社会窗口。我们可以从西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来予以评论。答案:(1)趋势:由一国强迫设立到多国强迫设立;分布格局从东南沿海逐
渐扩展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到内地;从被迫设立到主动开放;通商口岸的数量不断增多。(2)作用: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表现: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3)观点:“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论证:一方面,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便利了
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通商口岸也是近代中国接纳或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通过接纳近代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传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的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