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

DOC
  • 阅读 9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59.500 KB
  • 2022-11-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doc,共(6)页,59.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23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

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

,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秦朝时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排除D项。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

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礼崩乐坏解析:选BA项中央集权到秦朝才正式确立,排除;根据题干中的“‘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再结合

春秋战国的时间,可知是维护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分封制,C项排除;材料以条约、家庭为内容,并未涉及礼乐制度,D项排除。3.(2019·徐州一中检测)学者徐增阳在《流动与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

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中央集权意识D.民族传统美德解析:选B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

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

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民族传统美德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4.(2019·扬州中学质检)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职位世袭的权力B

.建立武装的权力C.行政管理的权力D.设置官员的权力解析:选C分封制下的诸侯和郡县制下的官员均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行政管理权力相同,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制官员是由皇帝任命,故A项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的权力,故B项错误;分

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的官员,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故D项错误。5.(2019·苏州调研)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性和异性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

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古代中国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具

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崩溃,但还是深深影响到后世,C项正确。6.(2019·海门调研)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

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解析:选A“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意思是说要遵从旧典,管束商臣

民,拥戴周王室。“保民”说明要从民本思想出发,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疆域发展,故B项错误;诸侯独立,王权衰弱是分封制后期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认同,故

D项错误。7.(2019·常州一中月考)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

受到挑战C.各国想借此继承周王权威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解析:选D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西周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体现对于先王的尊崇,故A项错误;B项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C项中“各国”说法绝对。8.(2019·海

安中学月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周官》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故C项正确。9.(2019·泰州中学月考)王国维《殷

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

护统一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A、B两项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姻亲关系笼络

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项不正确。10.(2019·盐城调研)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

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B.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C.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D.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解析:选B“阴阳五行”说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材料的内容是官员分工明确,故A项错误,B项

正确;西周确立森严的社会等级与材料的内容官员分工明确不符,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11.(2019·苏州调研)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

。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解析:选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

因素道理不错,但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2.(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

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可见他主张()A.贵族政治B.分封制C.郡国并行D.郡县制解析:选D“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表明他反对分封制,赞成郡县制,故D项正确。13.(2019·常州一

模)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下列对此举措评价不合理的是()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有利于实现文化专制D.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解析:选C材料反映

的是秦朝统一文字,文字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和推动文化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统一文字是如何书写文字,与实现文化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4.(2019·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

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C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

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C项正确。15.(2019·南京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

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料一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

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材料四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

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封

”和“郡”的字形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3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4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

代诉求。(4分)(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4分)解析:第(1)问,“封”的金文字形,左边像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

从之从土从寸”,可知分封制是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字从邑,君。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结合所学得出郡县制是为君主管理地方。第(2)问,从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和维护统治两方面分析。第(3)问,据材料四中顾炎武和刘绍玢的言论分析其对“封建”和

“郡县制”的认识;结合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时代诉求”。第(4)问,秦以法家思想立国,而汉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结合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即可。答案:(1)区别: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2)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3)认识:郡县制与

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矛盾。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4)说明: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