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练(含答案)

DOC
  • 阅读 6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107.000 KB
  • 2022-11-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练(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练(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练(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练(含答案)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练(含答案)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练(含答案).doc,共(13)页,107.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94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单元精练补充阅读:永远的李白刘雪枫农历岁末,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1300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1300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

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100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的诗歌,艾略特

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李白诞辰1300周年同时也是马勒去世90周年,欧美的乐

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跳出传统程式的异教,1000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

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不仅有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文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

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跨越1300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大型现代舞剧《梦白》是广州现代歌舞团为纪念李白诞辰而特意创作的。舞者用现代舞蹈语汇和现代音乐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不同方面

,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不是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一个衣着、服饰与我们无异的李白。交响音乐会《明月出天山》以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周龙的《唐诗四首》为核心内容,又辅之以数首根据李白

诗谱写的交响声乐作品。如果说,周龙的《唐诗四首》更多强调的是包括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等在内的诗篇的意境和高雅的文人气质,那么郭文景的《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的情感释放。作曲家根据李白诗歌所提供的绚丽意象,在

音乐素材的处理上选取的是更民间化的角度,所释放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诗歌剧场《天地——太白》是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而更多考虑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整场演出

围绕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开,著名作家韩静霆撰写的剧本将李白的代表作与他的人生品格和命运悲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朗诵、交响音乐、歌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烘托,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

反观。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但是李白请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你的位置,‚你,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需要你的表达"。再铸民族魂,弘杨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辛弃疾的诗意人生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

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糢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

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

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擔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鞀,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继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

十论‛,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作,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

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大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大宗。‛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簿。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

中的意见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诚如朱熹所云,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帅

才。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帅才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以后的十年里,正当盛年的辛弃疾频繁地调动官职。南宋朝廷对从中原沦陷区归来的人士一向心存猜忌和轻视,‚归正人‛这个称呼就带有轻蔑的意味。辛弃疾当然未能例外。虽然他文才武略都很出众,但仍然难得朝廷的信任重用,经常在外地任职,且朝令夕改,很难在一个职位上尽

心尽责。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下马伊始,即日夜操劳。他招抚流民,招徕商贾。两年之后,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其主要任务是扑灭横行湘、赣的茶商军。辛弃疾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两

个月,官军连年征剿都未能剿灭的茶商军,即被彻底敉平。牛刀小试,便体现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只可惜如此杰出的才略未能到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宁宗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为兵部侍郎,但此时的他已是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辞免。此年九月,这位龙腾虎跃的一代英雄因病去世。辛弃疾未能马裹尸,

更未能立功封侯,他的悲剧命运,若移用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句子来予以评说,真是确切无比:‚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摘编《辛弃疾的诗意人生》)[相关链接]

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②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

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弹劾而归居上饶。此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

。一、基础积累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衿.()掇.拾()樊.笼()乍暖还.寒()B.三匝.()天台.()红绡.()封狼居胥.()C.呕哑.()守拙.()吐哺.()羽扇纶.巾()D.高挑.()

间.关()凤鸾.()訇.然中开()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落)B.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C.明

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摘取)户庭无尘杂..(灰尘和污垢)D.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状况)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B.似诉平生不得志..C.老大..嫁作商人妇D.明年

..秋,送客湓江口4.下列选项中,有关诗词中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贵右贱左,左迁同左除、左授、左宦、左擢一样,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B.“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C.缠头,唐代风俗,歌伎演奏完毕,赠以凌帛锦缎之类物品,称

为“缠头彩”。D.“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中,“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5.下列选项中,有关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中“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喻指酒。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中“樊笼”与“尘网”照应,与“归园田居”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C.《声声慢》开篇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再到“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运用七组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逐层深入,

文情并茂。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十四字,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6.下列选项中,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高》中“万里悲秋”之“悲”意蕴

丰富:有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有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有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也有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B.《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倘恍的梦境,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

叛逆精神。C.《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年纪轻轻就被重用并建立丰功伟业的周瑜的追忆,体现了词人白发早生、仕途不平、壮志难酬的感伤。D.《琵琶行》作为一首抒情长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

受,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7.根据要求,填写相应的名句。(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作结,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明全诗主旨。(2)《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杜甫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以及面对萧瑟秋景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3)一曲虽终,白居易又采用环境描写“__________________”来侧面烘托,情景交融,有余音绕梁之妙。(4)《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是词人超越了表层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诗意地触及了关于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的体现。二、专题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8~11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

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

自然。8.从诗歌体裁的角度来看,《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均属于。曹操的《短歌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古人云,“文如其人”,又说“诗有别才”。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看出政治家的胸襟和诗人的情怀吗?请结合诗句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古诗词往往具有独

特的艺术匠心。《短歌行》善用比兴和典故表述心志,《归园田居(其一)》善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请选择其中一首,赏析其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归园田居(其一)》历来为人称道,宋代苏轼评价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如秋谭月影,彻底澄莹。”请

就苏轼或朱光潜的评价,写一则15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15题。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

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2.《雨霖铃》“念去去”一句中“去去”重复言之,表示;《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中“聊”即之义。13.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说: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这两句诗为何能成为“古今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豪放词。苏轼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

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此词“壮”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宋词往往被文论家笼统地

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柳永也有豪放之词,如《望海潮》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苏轼也有婉约之词,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种中间状态用余光中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猛虎细嗅蔷薇”。请各举一例宋人词作,加以说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表达运用(一)语言运用16.在“轻风______细柳”和“淡月______梅花”中各加一字,你觉得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最妙?并简单说一说你的理由。(甲)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乙)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丙)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我认为最妙的是______(填写序号),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7~18题。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叶嘉莹所提倡的‚弱德之美‛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那是叶嘉莹对朱彝尊、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最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词都是形‚弱‛而蕴‚德‛,①是所谓的豪放派词人,其笔下也难掩内在的凄美。词为人心之反映,故‚弱德之美‛亦不仅仅是叶嘉莹的学术研究,更是她的人生操守与境界。诗歌般高贵的叶嘉莹,其实人生曲折颇多。‚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这就是命运‛,如今,忆及往事,叶嘉莹倒是能以‚平静‛的语气表达:‚人生经历了大的苦难,就会使小我投身于大的境界。‛而从事诗词研究、传播与教育,即是心之所系,也是命之所定。②,不管身心正在遭受怎么样的折磨,在讲台上、在日常生活中,叶嘉莹仍以优雅、平和的姿态示人。正如顾随先生所言:‚以悲观

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弱德‛之‚弱‛,不是软弱,是逆境中的坚持。而支撑她的,便是诗词的力量。诗词不死,与诗词相恋,人心亦不死。(节选自《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17.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①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叶嘉莹所提倡的“弱德之美”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作文19.阅读

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诗词不仅寄托着诗人的情感,也往往凝聚着古人的生命智慧。“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小诗《苔》,通过《经典咏流传》舞台的演绎,火爆全国。对于此诗所传达的生命智慧,你有

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A解析:B.三匝.,C.守拙.,D.间.关2.C

解析:户庭无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3.B解析:A.古义:思念倾慕贤人。今义:低声吟咏文辞、词句等或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C.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D.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后的一年。4.A解析:“左擢”并非降职,“擢”指在原官上提拔5.A解析:“比

喻”应为“借代”6.D解析:“抒情长诗”应为“叙事长诗”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二、专题阅读8.古体诗

积极进取,追求不朽功业摈弃世俗,崇尚田园生活9.《短歌行》让我们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博大胸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道出他爱才、礼贤的渴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道出他统一天下的宏大心愿。《归园田居(其一)》真切流

露陶渊明厌恶污浊官场、陶醉山水田园的隐逸情怀:诗人追悔“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苦闷,庆幸享有“归园田”“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10.(1)《短歌行》善用比兴和典故表述心志。“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等多处运用比兴,以“朝露”喻

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公吐哺”等典故,表达了作者博大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2

)《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陶渊明善用白描手法,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乡村恬静、质朴、美好的田园风光。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11.苏轼

评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从外在形式的枯淡,谈及内在的丰厚与醇美。朱光潜评价“如秋谭月影,彻底澄莹”,指出陶渊明诗歌和谐静穆的古典艺术之美。文艺短评应先理解评价语,然后适当结合诗歌,做到精当地“叙”,鲜明地“议”。例如:《

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以寥寥几笔,用几如白话、质朴无华的语言,勾勒出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之类清淡平素的田园风光。诗歌外在素淡至极,实则含蓄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隐着丰厚的意韵和人生哲理。

诗人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羁绊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成了一种和解。正可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12.行程之远姑且,暂且13.虚景实写,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扁舟夜发后,拂晓醒来,所见唯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融情于景,把杨柳、风、月这些最能触动离

愁的事物汇聚成一幅鲜明的画面,意境和谐并且凄美。运用点染,“酒醒何处”点明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凄清环境,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4.开篇用一“狂”字笼罩全篇,抒写一腔雄壮豪放的磊落之气。紧接着四句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作

者借用典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东坡之豪壮。下片词人借酒酣,胆气更壮,抒发杀敌为国的雄心、抗击侵略的壮志。15.(1)辛弃疾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之称,他的词笔力雄厚,慷慨悲壮,以豪放为主。但他也有婉约的一面。比

如《青玉案·元夕》中,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月华之下,灯火辉煌,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情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细腻描述元宵观灯女子们的穿着、神态等。(2)《渔家傲》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

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一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尤其是词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几句,气势磅礴,格调雄奇,境界恢弘。三、表达运用16.丙“扶”字将轻风与细柳拟人化了,写出了细柳的纤弱形态;“失”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淡淡的月光中梅花隐隐约约的朦胧之美。17.即使

因此18.①词形“弱”而蕴“德”。②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境界。③在逆境中,以优雅、平和的姿态示人。19.命题意图:阅读古诗词,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品味,可以增强对人生的感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本单元以诗词为主,故本题

材料也选择了清代袁枚的20字小诗《苔》。这首诗歌被被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感动亿万中国人。本题应从思想内涵角度出发,着力探讨“诗词中的生命智慧”。审题要点:诗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强调突破环境的限制,凭着坚强的活力,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强调再微小的生命,也应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理想。立意时应围绕关键词“渺小”“自强”“绽放”等关键词展开,探讨生命智慧,例如: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自强不息,即便渺小也应学会怒放。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