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下册(二)课文梳理《课文5 种树橐驼传》 (含详解).doc,共(11)页,319.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09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类”“善”“怜”三字及次常用字“游”。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
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第2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1.解
释加点的词语①始()②名()③固()④业()⑤养()⑥实()⑦以()⑧蕃()⑨如()答案①当初,原来②称呼,命名③本来,确实④以„„为业⑤用、使⑥结果实⑦而且⑧多⑨比得上2.理解性默写①《种树郭橐驼传》中,点明
郭橐驼名字的由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听说乡人给自己起外号之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表现了他的豁达与坚强。③《种树郭橐驼传》中,交代郭橐驼备受长安富贵人认可并雇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②甚善名我固当③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有点像骆驼,所以
乡里人给他起外号叫“驼”。(得分点:病偻、伏行、号)第3段有问之,对曰:“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舒()②培()③故()④筑()⑤密()⑥顾()⑦莳()⑧置()⑨性()⑩害()⑪拳()⑫已
()⑬爪()⑭验()答案①舒展②培土③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④捣土⑤结实⑥照看⑦栽种⑧放下⑨本性⑩妨害⑪拳曲,伸展不开⑫不久⑬指甲,用作动词,用指甲抠、掐⑭检验,察看5.理解性默写①《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筑欲密”几句,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②《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______
____________”,必然招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③《种树郭橐驼传》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郭橐驼植树的管理经验。④《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
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答案①其培欲平其土欲故②若不过焉则不及③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6.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且孳长茂盛,只不过能顺从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
了。(得分点:孳、天、致)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虽然说是爱护它,这实际上是伤害它;虽然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树就)不
如我。(得分点:其实,宾语前置句)第4段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第5段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7
.解释加点的词语①道()②官理()③长人者()④烦()⑤勖()⑥督()⑦获()⑧缫()⑨而()⑩绪()⑪缕()⑫字()⑬遂()⑭豚()⑮病()⑯怠()⑰其()⑱传()答案①方法②做官治民。理,治③做官的。长,统治、治理
;人,民④繁多⑤勉励⑥督促⑦收割⑧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⑨你们的⑩丝头⑪线⑫养育⑬成、养好⑭小猪⑮困苦⑯疲倦⑰大概⑱作传8.理解性默写①《种树郭橐驼传》中,对于“养人”之不善,柳宗元先简要地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以概括,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②《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当地官员频发政令,聚集百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种树郭橐驼传》中
,“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答案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②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③传其事以为官戒也9.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们这些小百姓中断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得不到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得分点:小人、飧饔、劳、蕃)记忆导图二、重点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类類類类小篆隶书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类”本来写作“類”,是形声字,小篆从“犬”部,(mí)声(古音相近)。表示狗的品种,引申为种类。义项例句①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②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③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
类.也(《齐桓晋文之事》)④类比,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⑤大抵,大都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与吴质书》)答案①类似,好像②事物③类别,种类识记方法“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长安人郭某,形类.(类似)橐驼,其所种树,无论何类.(种类),均硕茂。众人异之,问所以。郭某举类.(事物)阐释之,言世间事物,类.(大抵)相似,众皆以为然。(2)善善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善”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羊”字,表示吉祥,下边是两个“言”字,合起来指两个人互相说吉祥的话。
表示好的。义项例句①甚善.。名我固当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③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④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⑤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答案①好,美好
②善于,擅长③友善、交好④揩拭⑤羡慕识记方法“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
”,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擅长)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
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揩拭)刀而藏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3)怜憐憐怜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怜”本来写作“憐”,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即忄),粦(lín)声(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表示怜悯。义项例句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②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
怜.(《战国策》)③爱戴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④复合词,可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⑤复合词,可爱可怜..九月初三夜(白居易《暮江吟》)答案①怜爱,爱惜②怜悯,同情识记方法“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就是有爱心,故引申出“爱怜”之义。阅读小迁移—
—解释加点字陌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惜)焦土一片。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今义①既然既然..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上半
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②以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
,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③其实a.不抑耗其实..而已b.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古义: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答案①已经这样②来使达到③a.
它的果实b.这实际上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游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②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③游.诸侯,何国不容(《屈原列传》)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⑤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外出求学、
求官答案①游览②结交,交游③游说④游水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名.我固当②早实.以蕃③根拳.而土易④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⑤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⑥驼业.种树⑦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⑧非有能硕茂..之也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称呼、命
名②名词作动词,结果实③名词作动词,拳曲,伸展不开④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⑤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⑥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早,使„„早/蕃,使„„多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
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理,非吾业也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③故不我若也④吾又何能为哉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非、也②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宾语)、以(介词)③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不、我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宾语)、为(动词)特别小练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
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
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答案A解析“骚人”为一个词,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永州司马”作“再贬为”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柳宗元”,意思是“(柳宗元)又被贬为永州司马”,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参考译文唐
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朝政,两人尤其器重柳宗元。他和监察御史吕温一起被秘密召入宫中,一起商讨国家革新大事。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适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
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遇贬逐,又经历蛮荒之地瘴疠之苦,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他写了十多篇骚体
文,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拓展训练走进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梓人传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
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
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
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
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
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
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B.俄而斤
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C.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D.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
/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答案D解析“俄而”是表时间的状语,一般单独成句,其后应断开;“斤者斫”“刀者削”是两个句式结构相同的句子,中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其言”为“俟”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A.寻引: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丈为“引”,“寻、引,所以度长短也”,在此指测量长短的工具。B.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京兆府的长官,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此处指的是洛阳地区的长官。C.国:诸
侯王的封地,周代实行分封制,除中央直辖土地外,其他土地分封给诸侯,成为诸侯国。D.万国:万方,指各地诸侯,《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后引申指整个国家。答案B解析“洛阳地区的长官”错,京兆尹此
处指的是长安地区的长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他精心考虑怎样用料会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B.梓人说他到官府干活谋生,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
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C.京兆尹修饰衙门,作者看到聚集了许多建筑材料和工人。有的拿斧头,有的拿刀锯,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D.作者认为,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照着房屋草图建造房屋
,直到完成一样。答案C解析“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错,原文“皆环立向之”的意思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会聚了许多工匠。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得分点:委、会、或、执)(2)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
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得分点:役、其、用、谋)5.本文借“梓人”的传奇事迹阐述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通过“梓人之道”
阐述治国之道,梓人的工作足以成为宰相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法则,天下万事万物没有比这个更接近于宰相之道的了。参考译文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
(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
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腿(自己)却不会修理,(他)说:“打算请别的木工
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后来,京兆尹要修饰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会聚了许多工匠。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
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木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
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
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
)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被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
更近似的了。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照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
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观察了京城就能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诸侯国,观察了诸侯国就能了解整个天下,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把有才
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怨恨。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这样以后,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
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
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它保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