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1.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含详解).ppt,共(51)页,997.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090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一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近几年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
义等。|相关知识|1.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2.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
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3.词的比喻义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古代比喻义是“武臣、重臣”,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亲信”;“草菅人
命”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方法思路|★一词多义推断“5法”1.语境代入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词义需要借助句外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文贯通。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2.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保留
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3.联系教材推断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
的实词含义。4.语法成分推断法除倒装句外,文言文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
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5.句式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对点演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A.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我从去年辞.帝京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B.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③而
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彼且奚适.也C.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信.可乐也D.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控蛮荆而引.瓯越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以稍陵迟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解析:选CC项,①使者,指媒人;②随意,随便;③④的确,实在。A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②辞谢;③辞别,离开;④应酬的言辞。B项,①出嫁;②适合、依照;③享用,享受;④到。D项,①
后退;②连接;③延请;④自杀。二、古今异义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相关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
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变化情况示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病(古:重病;今:病)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难闻的气味);子(古
:孩子总称;今:儿子)词义缩小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义转移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狱(古:案件;今:监狱)感情色彩变化讽(古
: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方法思路|★古今异义词辨析技巧辨析古今异义词,首先,要清楚古今异义词的6种类型;其次,要看有没有将古代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中两个相连的单音节词,有时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
词写法上完全一样,但二者的词义并不相同。此时考生可以看其能否拆开理解来验证它是不是古今异义词。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中的“偏袒”并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它是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偏”加“袒”,即“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应理解
为“袒露一只臂膀”。|对点演练|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怀抱:胸怀抱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广博精深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次:它的旁边
解析:选CC项,博学:广泛地学习。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解析:选BB项,古今异义相同,都解释为“劳累辛苦”。A项,古义:出使的
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3)所
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今义:(4)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今义:(5)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古义:安身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
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3)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①属性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副词,十分,极(4)古义:指出来给„„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5)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等。|相关知识|★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的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
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谓语动词“济”“设”的状语,表时间,翻译为“在早上”“到黄昏”。2.名词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
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水”译为“游泳”。3.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
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王”译为“让„„为王”。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翻译
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粪土”译为“把„„看成粪土”。★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一个动词的用法,使其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一用法,就叫动词用作名
词。如: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翻译为“语境动词+相应的名词”。“继”译为“后继人”或“继承人”。2.动词用作使动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序八州而朝.同列;烛之武退.秦
师。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及物动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后补式动词。“闻”译为“使„„听到,传到”,“朝”译为“使„„朝拜”,“退”译为“使„„后退”。3.动词用作为动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产生这个动作)。如:
等死,死.国可乎;庐陵欧阳修自序.其诗;帝感.其诚。翻译为“为„„(怎么样),对„„(怎么样),被„„(怎么样)”等。“死”译为“为„„而死”,“序”译为“为„„作序”,“感”译为“被„„感动”。★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这个形容词就用作了名词。如: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翻译为“语境形容词+(补出的相应的)中心词(名词)”。“旧”译为“旧交情”,“远”译为“远方的国家”。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
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翻译为相关的动词,有词语关系的,要把词语关系体现出来。“善”译为“跟„„交好”。3.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
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必先苦.其心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后补式动词”。“苦”译为“使„„痛苦”,“弱”译为“使„„弱,削弱”。4.形容词用作意动即主语主观上
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耻”译为“„„认为„„是耻辱(的事情)”,“美”译为“„„认为„„美”。|方法思路|★名词活用判断与翻译判断
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使(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宾语怎么样”是使动,“认为宾语怎么样”是意动。翻译方法:①使动——主语把(使)宾语当成(变成)[名词];②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使动与意动
的区分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其是何种用法,试看以下两组例句:小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ó砍)而小.之,则王怒。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例①中的“小”是“使之小”,即“使它
小了”。例②中的“小”是“以之为小”,即“认为鲁地小了”,“认为天下变小了”。由以上两例不难看出,使动侧重于客观行为;而意动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天下并未变小,变小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对点演练|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形容词的词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火尚足以明.也(4)素善.留侯张良(5)大王必欲急.臣(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答案:(1)缺少的东西。(2)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3)照
明。(4)与„„交好。(5)使„„急。(6)使„„弱。(7)以„„为奇。(8)以„„为羞(认为„„羞耻)。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名词的词义。(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夫以秦
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4)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籍.吏民,封府库(7)徐孺下.陈蕃之榻(8)既东封.郑答案:(1)像翅膀一样。(2)向上;向下。(3)在
朝廷上。(4)做标记。(5)游泳。(6)登记。(7)使„„放下。(8)使„„成为边境。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动词的词义。(1)追亡.逐北.(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5)引以
为流.觞曲水(6)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7)等死,死.国可乎(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答案:(1)逃亡者;败北者。(2)到达的人。(3)恩惠。(4)使„„退却。(5)使„„漂浮。(6)使„„迁移。(7)为„„而死。(8)为„„哀叹。四、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
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相关知识|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常见的通假的情况如下:解说举例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
用的字叫通假字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鸿门宴》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鸿门宴》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①至莫夜月明,独
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通“暮”)《石钟山记》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曹刿论战》|方法思路|★辨识通假字技巧1.在语音中辨识有一部分通假字与
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2.在字形中把握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可增加形旁,找出本字。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
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3.在词义中理解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B”。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内”通“纳”,接纳。
|对点演练|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之二虫又何知解析:选DA项,“知”通“智”,明智;B项,“冯”通“凭”,乘;C项,“颁”通“斑”,头发花白。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B.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C.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D.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解析:选CC项,“直”不是通假字。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
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指出下列各
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通“”,(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通“”,(3)女忘会稽之耻邪“”通“”,(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通“”,答案:(1)反返返回(2)坐座座位(3)女汝你(4)振赈救济[参考译文]吴王赦免越王
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悼念死
者,与百姓共同劳作。五、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
的意义,“去来”是偏义复词。|相关知识|虽然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偏义复词有两
种类型:类型例句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义复词,此处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方法思路|1.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
用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
无实义。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
不同”,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对点演练|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
归C.行李之往来..D.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解析:选CC项,往来:(使者)去的和来的。A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入”,“出”是衬字。B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姥”,“公”是衬字。D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巷”,“陌”是衬字。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B.风吹草低见牛羊..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D.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解析:选DD项,偏义复词,偏义在“长”,“少”是衬字;A、B、C三项都是并列结构,在语境中具有实在意义。13.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1)我有亲父母,逼
迫兼弟兄①偏义复词:解释:②偏义复词:解释:(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复词:解释:(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复词:解释:(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复词:解释:答案:(1)①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②弟
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2)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3)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4)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