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27诗歌形象(含详解).doc,共(25)页,169.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0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点27诗歌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板块重要的考查内容。“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
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从近几年高考的情况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高考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把握,难度稍大。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形象的特点和内涵。(3)请分析两首诗歌中形象的异同。2.从考查内容上看。高考常与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形象的内涵及意义。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
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考生在备考时,要把握以下答题方法:首先,要弄清形象的特点;其次,要在联系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特别意蕴;最后,用得体的语言组织答案。Z知识建构hishijiangou人物形
象设问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等。审题题干中有“形象”“性格”字样,包含诗人形象或抒
情主人公形象(性格)。模式1.要分清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和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两个人物形象:一是词人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形象,一是词中刻画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年轻有为的形象。2.要分清形象和性格的区别。如果要求分析形象,则要思考主人公的身份、际遇、性情、品
质等;如果只要求概括性格,就可不必考虑其他内容。3.要分清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要求是“分析”还是“概括”。如果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则考生只需从诗歌中提炼出要点,用短语的形式表达。如果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则考生首先要概括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景物形象设问1.概括景物特征;2.
赏析景物形象;3.分析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情感、刻画诗中形象的作用等。审题题干中有“景物”“形象”“特征”字样。模式1.明确写景的主要技巧,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视听结合、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2.掌握表现写
景特色的名词术语,如有声有色、清新明丽、宁谧清幽、淡泊悠远、空灵飘逸、宏大壮观、博大雄浑等。3.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考生只需要提炼出景象点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考生就须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描述或者分析,拟写的答案要包含景
物点、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事物形象设问1.概括、赏析物象的特征;2.赏析物象的内涵;3.分析物象体现的诗歌中人物的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审题题干中有“特征”“内涵”字样。模式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2
.结合作者的处境、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的情感、理想。J解题流程ietiliucheng(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
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S深度分析hendufenxi思考角度文本对应审题本题的答题范围是“首联”;题干一共有两问,第一问是性格特点,第二问是分
析。答题时一定要答出这两问。分析“那因远适更沾巾”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首联写的是诗人寄居他乡总是与兄弟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但诗人不会因为兄弟远赴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这表明了诗人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Z组织答
案uzhidaan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做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诗意】这些年我寄居他乡总是与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哪里会因为你远赴
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不要怕驿站的骏马傲风斗雪,你尽管快马加鞭吧,要让自诩一代天骄的契丹认识一下天朝的才俊。身处沙漠之地你定会回望皇宫上方的那轮明月,也定将越过千山万水梦见杭州风光旖旎的春天。单于要是询问你的家世,回
复时可要小心谨慎啊,要像李揆那样不说自己是大宋最杰出之人。G跟踪训练enzongxunlian一、(2018·南宁摸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
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B.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
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D.“几曾着眼看侯王”句是这首词的点晴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解析】C项,“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分析错误,这里用诙谐的
手法表现自己疏狂的个性特点。★2.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6分)【答案】(1)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2分)(2)留恋自然,品行高洁。词人借品行高洁的“
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行。(2分)(3)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洛阳城中的洒脱不羁性格。(2分)【解析】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也要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例如“玉楼金阙
慵归去”的“慵”是“懒惰、懒散”的意思,表现了词人鄙薄名利的态度。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一句,梅花喻示着词人的高洁,“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只想纵诗饮酒,表明了其疏狂的品性。另外,答题的时候要先概括
形象特点再结合词句分点作答。【诗意】我本是天上管理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疏懒狂放的性格。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吟诗万首,饮酒千盅,我什么时候曾正眼看过侯王?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
我也懒得去,只愿插着梅花醉卧在洛阳城中。二、(2018·汕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画堂春[宋]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注】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
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A.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
美。B.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C.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
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D.“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解析】B项,“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这一表述有误,选项中的
“朦胧”实际上是描摹了雨后青山更青翠,白鸥翩飞,水光接天,湖如明镜清澈的光明澄澈的境界。★2.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6分)【答案】下阙描写了歌声优美
,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杏红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
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解析】“杏红深色轻衣”。“杏红”色在“水天溶漾”中更显浓艳,更为“深”,此“深”字一方面写歌女衣服色彩浓深,另一方面也是歌女身形在词人心中的影射。“轻衣”轻盈灵动,羽化成仙之境尽在其中。“小荷障面避斜晖”,这一动作显人物的稚嫩可爱,让人心生怜惜。
“小荷障面”虽未能尽“避斜晖”,却能带来丝丝凉意,词人于此中“分得翠阴归”。斜晖映日,词人与歌女未同乘一舟,在歌女“小荷障面”下,词人其实未必能“分得翠阴”,但是绿荫翠凉、美人在旁,作者心中愉悦,归途更感清凉。【词意】外湖长满了
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
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间回荡。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
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三、(2018·宝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②
。未报恩波知死所③,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④。【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
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
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杜鹃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C.“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D.作者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解析
】B项,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颔联描写竹子与杜鹃,是近景描绘。★2.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答案】(1)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
憧憬。(2)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3)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解析】“未报恩波知死所,莫
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
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诗意】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可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闻;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
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2021新编,6分)诗中刻画了怎样的“隐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诗中刻画了一
位绝意仕途、栖隐山林、深居简出、品节清白、自由洒脱、性情散淡疏放的隐者形象。(答全形象特点得2分,少点只得1分)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府,认识他的人很少,表现出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1分)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居于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
“柴扉”亦说明其居处的简陋。(1分)第三句中“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而“渔樵”则说隐者与渔樵为伍,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1分)末句中“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对雨水浸湿了衣裳也毫不在意,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此外“雨满衣”是隐者入云深处
所留下的,表现出隐者的高远出尘。(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府,认识他的人很少,突出了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与陶渊
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同出机杼。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的居处在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说明其居处的简陋。后两句“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是作者想象隐者日暮归来的情景。《楚辞·渔父》中渔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世遂以“沧浪”“沧江”“沧洲”等指称隐者居处。“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渔樵”是说隐者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而此句中最能体现李诗特色的是“雨满衣”。
这首绝句前文都未提及下雨,何来“雨满衣”呢?原来这是对隐者飘逸潇洒的世外生活、出尘脱俗的高洁志趣的曲折反映。古人常以入云深处表现隐者的高远出尘,如李白《赠孟浩然》中“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贾岛《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
。隐者满衣之雨所从何来?正是入云深处所留。此句妙在只点出“归来雨满衣”,而把山中景色之奇丽、陶然忘归之意兴、飘逸出尘之心性等都隐于背后,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2)(经典题,3分)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居室简陋
;与渔樵为伍。(每点1分,答全得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通读全诗,除了诗题中明确指出诗中人物为“隐者”外,诗句中并未直接指出受访者的“隐者”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一、二句总写隐者所处的环境,其中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表明隐者不愿经过城郭,城里也少有人
知道他;第二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以看出隐者居于深山,居室简陋。第三句“沧江白石渔樵路”直接点明其与渔樵为伍。综上所述,“隐者”身份就非常明显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3)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
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
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3)(2017全国II,6分)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案: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
性格。(3分)苏轼兄弟情意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相关内容要点进行具体分
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诗人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王勃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
,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苏轼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兄弟二人也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
”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苏轼不作儿女之态,他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借此诗展现了出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4)~(5)题。阮郎归
·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4)(经典题,4分)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翻腾装束,闹春苏堤,这是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这是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这是叹春之意。(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
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解答本题,可结合标题“西湖春暮”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此外要关注词中人物的身份特点,分析词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如动作、神态、外貌、服饰、心理等)。这首词通过刻画西湖游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他们的不同情感。
“番腾妆束闹苏堤”写的是女子精心梳妆打扮后来到苏堤游春,描绘出苏堤上游人如织,大家装束鲜艳、争相赏春的热闹景象,表现出女子们的爱春之心。“凌波寸不移”写游湖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驻足凝神不忍离去,表达的是女子们的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写的是雨后
,暮色渐起,人们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表现了游人对春天归去的叹息和无法挽留春天的无奈。(5)(2021新编,4分)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由爱春、
留春到惜春、伤春再到叹春的情感变化。(1分)上阕首句写清明寒食节后花渐渐飘落,于是女子们精心打扮,到苏堤赏花的景象,“留春春怎知?”道出游人的爱春之情、留春之意。(1分)下阕写雨中花褪色,柳絮沾泥,女子神伤,难移
步履。伤春、惜春之情跃然纸上。(1分)最后游人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在暮色中归家,萧瑟的景象中饱含游人对春天离去的叹息和无奈。(1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本题侧重分析词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应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表现的是游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情感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词的上阕开头说,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零,季节和背景的交代,奠定了“惜春、伤春”的情感基调。然后,用“番腾”二字写出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箱倒柜,精心打扮,盛装出行。“闹”的妙用,表现出游人装束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这都是为了尽情游春,想要留住春天。此时人们是兴奋而紧张的、带
着期盼和爱春之情前来赏春。“留春春怎知?”一句反问,更道出了游人爱春、留春之意。词的下阕先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面对人们的盛情挽留,可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深意,仍要归去,此时游湖的人们没了期盼
,只有惜春、伤春之情。接着写雨后春去,面对无法留春的事实,人们也只好纷纷叫船归家,此时人们的心情是因春的归去而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鉴赏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
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注】①蝟毛:猬毛,这里比喻胡须稠密。②磔(zhé):张开。(6)(2020浙江
十校联盟,2分)“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身份。答案:从军远征边疆从军“勇士”(或军人、将士)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第一空,分析“男儿事长征”句法结构,
可知“事”为动词。作动词的“事”,一般有“从事、做”的意思。由“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中“羌笛”“三军”两词,可知诗歌描写的是边疆战事,“事长征”,即“从军远征”。第二空,由第一空“从军远征”,可知“男儿”的身份为军人,且戍守在边塞之地——“幽燕”。(7)(2020浙江十校联盟,
6分)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①外貌描写。“须如蝟毛磔”描写“男儿”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描写“男儿”不看重七尺之躯而在意战马上比试
胜负的心理,表现出“男儿”刚勇犷悍的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这句诗通过描写雄伟莽苍的边塞环境,烘托出“男儿”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形象。④对比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
表现了铮铮男儿亦心怀柔情。(每点2分,答出手法1分,分析1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出运用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并概括其所表现
的人物形象的具体特点。“须如蝟毛磔”,结合注释①,可知此句写男儿稠密的胡须,属于外貌描写,通过刻画胡须又硬又密这一细节,展现了“男儿”粗犷、勇猛、刚强的形象。“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意思是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
不珍惜七尺身躯,展现了男儿驰骋沙场,无畏生死的心理,属于心理描写,刻画了“男儿”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精神。“黄云陇底白云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边塞图——将士们马蹄所至,烟尘四起,黄沙弥漫,头顶上寒风猎猎、白云飘飞,诗人借此暗示了气候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运用环境渲染的手法,从侧面烘
托出“男儿”的豪情和坚毅。最后两句“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铁骨铮铮的三军将士,却因羌笛演奏的出塞曲而泪如雨下,刚毅“男儿”也有思乡的柔情,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分析概括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
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1)(2021改编
,4分)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有何作用?答案:颔联描绘的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分)诗歌托物言志,借野菊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狂放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2分)解析:本题考
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题目共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野菊的形象特征;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塑造野菊这一形象的作用。解答第一问,不仅要概括出野菊的外在特征,还要结合诗句概括出野菊的内在品质。诗的首联“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骚人”指屈原,“糗粮”指干粮。屈原《离骚》中有“夕餐秋
菊之落英”的诗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这两句是说:野菊并未曾被屈原当干粮充饥,也不曾被习俗当作重阳观赏的名花。这两句诗写出了野菊的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登上文坛,更未受到世俗的观赏和宠爱。颔联“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写
它从不因无人欣赏而有所减损,彰显了野菊一贯高洁的品性。结合颈联中的“半山碧”可以看出,野菊生长于野外山上,虽无人照看,却也生长旺盛,颇有一番风采。这里的在“野”与在“庭”相对。因无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的菊花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
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之人的剪裁与赏菊者的诸多采摘,不受人们的干扰,反而能够淡然自若、自留清香。“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时间已到傍晚,旅途中的诗人本该急于回城,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引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诗人对
野菊的浓浓喜爱。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这两句是说,野菊花一定在对那些篱边的黄菊冷笑,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言下之意,诗人
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唯以冷笑置之。至此,诗中野菊形象已然明了——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慕赏识,不减妙香;而诗人的用意也很明确,即有意地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赞美,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率性自然、超凡
脱俗的志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题。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
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2)(经典题,4分)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2分)珍珠“化为血”寓意为
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内涵。解答此类题时,需结合形象本身的特点、典故内涵以及写作背景来思考。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诗的前两句中“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
月珠、夜光珠等,但诗人之所以用“泉客珠”,是因为珠是眼泪所化。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揭露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联系注
释和上述解释可推知,“珠中有隐字”暗指百姓心中有隐痛。“珍珠‘化为血’”中,“珍珠”喻指百姓的劳动果实,“化为血”是说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3.鉴赏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3)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3)(经典题,4分)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颜色白,二是到处流动、富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写抬头远望,运用比喻修辞,
写出了静态的“烟”在月光下纯白如云的特点。(1分)第四句,诗人的目光随着“烟”的流动而由远及近,以一“流”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烟”的动态。(1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鉴赏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概括事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描写事物的关键词;鉴赏描写手法
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点明所用的手法,分析手法的作用。本题的题干有明确提示“是如何描写的”,所以作答时可优先考虑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诗歌常用的描写手法有空间描写、感官描写、动静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等手法。然后根据诗歌具体内容适当地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角度进
行补充。诗歌的三、四两句是对“烟”这一物象的描写。“烟色如云白”,诗人抬头远望,山间的雾气像云彩一样白茫茫一片。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方面描写“烟”的特点——像云一样白。“流来野寺前”,一个“流”字,让前句中静态的“烟”动了起来,诗
人的视线也随着流动的“烟”,由远及近。显然,第四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出“烟”的特点——富有动态。根据上述分析,不难总结出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
,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4)(经典题,4分)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全诗借杜鹃的啼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因为古
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更适合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2分)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修辞,用杜鹃殷勤的叫声,与“行人归期未可期”的无奈形成对比,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游子对于生活不由自己主
宰、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无奈、郁闷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回答第一问,可结合课内所学,理解概括杜鹃啼叫的特点和含义,找到杜鹃啼叫与本诗的契合点。联系学过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的“子规”
就是“杜鹃”,杜鹃的啼叫声哀婉凄怨,诗人以此渲染悲凉的气氛,寄托天涯漂泊之感。本词也是如此。词中两句提到杜鹃:“百花深处杜鹃啼”“声声只道不如归”。杜鹃在盛开的百花丛中声声啼叫,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中“天涯”“归意”
“归期”等词不难看出,整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杜鹃啼叫的寓意与这一主题正好契合。再看第二问,全诗借杜鹃的啼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要结合全词的内容,尤其是词中对杜鹃啼叫的描写来分析。上阕首句“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叙写了杜鹃啼叫的环境和季节。该句
意思是说: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赋予杜鹃人的情感,并运用对比的修辞暗赞杜鹃“殷勤”穿梭于花丛,不停歇地对着行人啼叫,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
不同——其声情真意切,似诉衷肠,这怎不引得“行人”注意。“行人”走在绚烂的春色中,心情本是欢快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为客,所以听了杜鹃啼叫,生发思乡之意、羁旅情愁。下阕叙写“行人”听闻杜鹃啼叫时的心理变化。“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发出“不如归去
”“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原先的一丝丝惆怅渐渐转转化为无奈和幽怨!其实,客居在外的游子对景物的特征、时序的转换都特别敏感。此时“行人”面对“殷勤”之鸟,无奈答曰:“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浪迹天涯,非我所愿;回归故里,岂无此意?杜鹃纵有灵性,
又怎知“行人”之心?至此,词人曲折委婉地表情达意,写出了游子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无奈、郁闷之情。4.分析意象含义及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题。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
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经典题,2分)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
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答出“象征”得1分;答出“高尚、纯洁”得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内涵。解答此题,一方面要读懂词的意思,从标题以及注释①可知,本词是辛弃疾被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居家的陈端仁为他设宴饯行时所作,再结合课内所学,联想辛弃
疾生平,可推断本词的主题是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注释②交代“余既”三句的出处,将关键词句“长恨复长恨”“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濯吾缨”“富贵非吾事”与《离骚》联系,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以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
的品格与情操。由此可推知这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且结合三种意象的相关词语“九畹”“百亩”“更”,可见作者想表达的程度更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2)题。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2)(经典题,5分)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
这一意象的作用。答案:诗中的“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2分)作者借舟之“孤”,来写人之“孤”,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孤舟”在
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作者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3)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3)(经典题,6分)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诗
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的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得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得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解答此题时,抓住诗中描写意
象的诗句,概括意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表达效果,点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全诗以叙述起笔,由标题和第一、二句可知,诗人途径岳阳并夜宿于城外舟中。诗中三处写到月,第一处在第三句,“正见空江明月来”中“空江
”二字,写出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显出“孤舟(即诗人)”的渺小与孤独。“正见”“明月来”,月亮好似朋友与诗人默然相对,与诗人为伴。第二处在第五句,“夜深江月弄清辉”,夜深月上,诗人用拟人化的“弄”字赋予月亮人的动作和情态,写活了“清辉”渺渺的深夜江景。同时,也为下文渔人在月亮的“清
辉”下归家作引。第三处在第六句,“水上人歌月下归”,水上传来舟子的渔歌,声音嘹亮悠远,也许还有满载鱼虾而归的欢快,诗人想象舟子回家与妻儿其乐融融的场景,不免萌发思乡之情。全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虽句句写景,但处处有
情。以月下歌止,留下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5.描述画面,鉴赏意境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第(4)题。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
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4)(2018天
津,2分)“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意正确1分,语言表达优美连贯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描绘画面。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大意。另外,要注意题
干的关键词“画面”。所以在答题时,语言要尽量优美,描绘出符合句意的画面。要注意紧扣诗中意象,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平畴”,平坦的田野。“怀新”,孕育着新的生机。理解了这两个难点词语,再结合“远风”“良苗”就可以描绘出画面。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5)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
万里,派①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
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5)(经典题,6分)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
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其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词。第三句中的“豁”指割裂,写出了江水泛滥的情景,第四句中的“崔嵬”指高大雄伟
,“飞迅湍”表现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第一、二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三、四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的盛唐气象,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一、阅读下面
这首宋词,完成第1题。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苏轼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州市)。②春牛春杖: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
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是剪纸图案,以示迎春。1.(2021改编,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B.“便丐春工”,乞得春
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做了精妙的诠解。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题。望月有感
①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①此诗完整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
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2.(2021新编,5分)第三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少年游欧阳修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
色苦愁人。谢家池①上,江淹浦②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③。【注】①谢家池: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②江淹浦: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
浦,伤如之何”之句。③王孙: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3.(2021新编,5分)本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请分析“草”这一意象的运用之妙。答案:上阕用芳草托物起兴,以春草绵延繁盛象征着离恨之悠悠、无穷无尽。(2分)下阕借用与“草”相关的典故
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一句,由眼前草而触景生情,抒发时序更替、春光易逝的伤感;“江淹浦畔”一句化用江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诗句,以眼前草之碧绿茂盛反衬离愁之苦,以乐景衬哀情,进一步强化了离愁别绪的抒
发。(3分)4.(2021新编,6分)本词“那堪疏雨滴黄昏”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了“黄昏”“细雨”,二者有何异同?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5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
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5.(经典题,5分)词的上阕所写的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上阕“灯火”“黄昏”写出了夜幕将要降临但还没降临的昏暗
,(1分)“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1分)“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1分)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凉的意境。(2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①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①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6.(2021改编,3分)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城上西
楼,倚清秋”化用了李煜名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选取夕阳、大地、大江等雄壮意象,描绘了江河黄昏之景,赞颂了江山的壮美,为下文抒情作铺垫。C.“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簪缨”一
词本指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像词人一样的世家贵族。D.“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与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的“倩”字意思相同,都指请某人做某事。7.(2021新编,6分)王国维说:“以我
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请结合词句,分析“物”“我”之间的关系。一.【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下列对
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
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二、【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学诸进士作精
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2.诗歌后六句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三、【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
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
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
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五、【2017年
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
的诗人心境。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六、【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考点过关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
综合鉴赏诗歌内容。A项,“故乡春日”错误,这首词是诗人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诗人以欢快的笔触描写了海南的绚丽春光,而不是自己的故乡。A项错误。B项,“便丐春工”中的“丐”为“乞求”之意,“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运用拟人修辞,将春人格化,乞求春神把桃花染
得像肉色一样红。B项正确。C项,“春幡春胜”与“春牛春杖”相映衬,描绘出一幅立春日习俗的画面,洋溢着喜悦之情。C项正确。D项,根据注释可知,这首词为诗人于海南岛所作,写海南的杨花好似中原的雪花,赞叹“不似天
涯”,表现了诗人对海南怀有亲切的情感。诗人以热情洋溢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色,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D项正确。故答案为A项。2.答案:这两句诗塑造了亲人们遭逢战乱、骨肉离散、四处漂泊的难民形象。(2分)诗人运用比喻修辞,前一句将亲人的离散比作千里分飞的大雁,后一句将背井
离乡的亲人比成无根飘飞的蓬草,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亲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凄惨、孤立无助的难民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虑和思念。(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前两联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仍、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现实生活。
接着在第三联中,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喻,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深刻揭示了亲人们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至此,诗人所刻画的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孤立无助的难民形象已跃然纸上。最后联系诗歌尾联,把握诗人情
感。尾联直抒胸臆,写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望月垂泪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流散各地的亲人的忧虑和思念。3.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景关系。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芳草来比兴,萋萋的芳草常常象征着离恨悠悠。本词上阕中的“
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远连云”指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这里采用了托物起兴手法,以春草的绵延不尽象征着离愁别恨的无休无止。下阕连用两个与“草”相关的典故来咏物抒情,答题时需关注注释内容,找出典故中有关春草的描写,结合本词,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一
句,以春草又生表达阳春流逝之意,含有时序更替、春光易逝的伤感;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诗句,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以送别时眼前草之碧绿茂盛反衬离别的伤感。4.答案:相同点: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情感。(2分)不同点:本词以“疏雨”“黄昏”等意象,描绘了
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渲染出轻寒、孤寂的氛围,表达出主人公不堪离愁之苦的伤感;(2分)李词则借助“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清冷深静之境,暗示、烘托了词人痛彻心扉的孤独与刻骨相思。(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
赏诗歌意象、分析意象作用。解答本题,还需结合艺术手法,对两首词作比较阅读。“黄昏”“细雨”两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多起营造氛围,烘托情感的作用。答题时需知人论世,联系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的独特处境及心理,以及本词“离愁”这一主题进行
作答。5.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答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的答题区间。上阕第一、二句有“灯火”“黄昏”“浮云”三个意象,通过意象的组合,描写出了昏暗浮动的夜色、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以此衬托出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第三句,在
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心寒。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综合鉴赏诗
歌内容。A项,上阕中化用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上西楼”“清秋”等词,将表示情感的词“无言”“寂寞”和意象“月”“梧桐”去掉,渲染哀伤的氛围,总体为下阕抒情作铺垫。A项正确。B项,“万里夕阳垂地”一句暗示国家沦亡,“大江流”暗示时光流逝却无可奈何,为全词渲染了气氛,衬托出悲伤的浓重
和深沉,而选项仅依据“夕阳”“大地”“大江”等意象,就说赞颂了江山的壮美,断章取义。B项错误。C项,“簪”本指文饰,“缨”指武饰。“簪”“缨”合用,指古代官僚贵族的冠饰,词人巧妙借用“簪缨”,指代像词人一样的世家贵族。C项正确。D项,选项中给出了与本词对比的课内词句“倩何人唤取,红
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里的“倩”是央求、请人做某事的意思,代入本词“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结合对上下句意的理解,翻译为“试请那悲凉的秋风啊,将我的眼泪吹到扬州”,语意通顺,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7.答案:全词以“我”观“物”,情景交融。(2
分)①上阕写客居金陵的词人独自登楼,纵目远眺所见的秋景。在词人眼里,此刻的夕阳秋景是凄清悲凉、暗淡无光、苍茫而萧条的。正是由于词人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的景色,采用象征手法,将南宋的国事融进词人眼前的暮景之中,暮色和夕阳如同国家一样,一步步地走向无法挽回的没落
和衰亡,曾经的繁荣也如一去不返的东逝之水,昔盛难再。这句中的“垂”字更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此刻沉重的心情。(2分)②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人同样融情入境,将主观感受——悲,融进了本就清凉的秋风中,所以“风”
也染上了词人的感情色彩,自然是悲的了。(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意象和意境,把握意象、意境与作者情感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句话的含义,“物”就是客观景物,“我”即指主观情感,“以我观物,故
物皆着我之色彩”是说词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移到客观景物之上,景物便有了人的情感色彩,在这基础上写出的意境是诗中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在本词中,原本是明净爽朗的清秋变成凄清悲凉的深秋,光线柔和的夕阳变成暗淡无光、一步步沉没进
无边黑夜的恹恹夕阳,辽阔无边的大地变成空旷、萧条、笼罩于黯淡余晖的大地,奔流向东的江河似乎也变成一条无法挽留、一去不返、径自走向尽头的江河。在词人的主观着色下,祥和的夕阳晚景全然一片萧条,可见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而词的下阕写中原沦陷,世家贵族纷纷逃散的回忆。一句“几时收”抒发了词
人对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和对执政者不思进取的愤慨和抗议。接着,词人将这种难以排遣的复杂情绪上升到“物”“我”合一的高度,将词人主观心情的悲,挥洒到眼前所有事物中,就连吹过的风都是凄怆悲凉的,风悲、景悲、人悲,在浓厚悲情的重重包围下,词人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伤怀之泪
,更重要的是悲国忧愤之泪。真题过关一【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
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砧”声中均可
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故选B。2.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
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
,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
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3.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
”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首先明确立场、观
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2)“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
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二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
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
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
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
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
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
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三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
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四1.B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
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
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
“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五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
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
运用了虚写的手法。六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回答本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
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
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
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这表达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一派歌舞升平。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自己想建功立业,在太平盛世里没有太大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了,有一丝无奈
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