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25文言文阅读综合(含详解).doc,共(14)页,107.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0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点24文言文阅读综合文言文阅读巩固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张任学,安岳人,天启五年进士。授太原知县..,以才调榆次。崇祯四年,举治行卓异入为御史。陈蜀中私税、催科、讼狱三大苦,帝为饬行。出视两浙盐法,数条奏利弊。八年
,流贼陷凤阳,诏逮巡按吴振缨,命任学往代。还朝,复按河南,监军讨贼。时群盗纵横,而诸将缩朒不敢击。任学慨然曰:“事不辞难,臣职也。贼势如此,我辈可雍容坐镇耶!”遂上疏极诋诸将。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时熊文灿专主抚,
张献忠降,罗汝才、马进忠、李万庆等躏中原..如故。河南人据坞壁自保者数十,贼悉摧破之,任学不能大创也。进忠佯求抚,文灿及巡抚..常道立许之,乘间逸去。事闻,任学与文灿、道立并镌秩。七月,任学督岱等赴罗山,合左良玉军击汝才、万庆,大败之。九月,进忠寇开封。(罗)岱奋击,贼
尽弃辎重遁入大隗山,获其妻子。其冬,京师戒严,任学入卫,道谒文灿,言:“献忠狼子野心,终为国患,我以勤王..为名,出其不意,可立缚也。”文灿不能用。抵畿南,有诏却还。巡抚道立调良玉兵于陕州,贼乘卢氏虚,遁入内乡、淅川,为文灿所劾。明年除道立名,任学亦镌一秩。寻与左良玉蹙李万庆于内乡。万庆方降,
献忠已叛,文灿尽调河南军援剿,独任学留汝南。川贵总督李若星论文灿主抚之谬,请复任学原官,摄行大将,督察军事。不从。七月,献忠合汝才自房县西走,岱偕良玉追之。贼伏兵要害,岱陷于贼,良玉军亦大败。事闻,任学坐褫职。十五年,言官请起废,任学与焉,未及用而卒。(选自《明史
·张任学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B.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
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C.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D.请易武阶/亲
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知县,明、清时指主管全县的行政官员。因官阶多是七品
,俗称“七品芝麻官”。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得名,多指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C.中原,文中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的“中土”“中州”与其同义。D.勤王,文中是指在封建时代,君王有难,而臣子起兵救援君王。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张任学正直敢言。张任学巡按河南时,各位将领面对贼寇的强横猖獗,畏缩不敢进击,他生发感慨,并上疏指责诸位将领。B.张任学坚持上奏。在担任御史时,张任学陈述蜀中三大苦处,皇上不采纳,但他不放弃,审察两
浙盐政时仍多次上奏。C.张任学曾被贬职。马进忠假装接受招抚,趁机逃走。张任学被削降官阶;贼寇乘卢氏空虚逃入内乡、淅川,第二年张任学被降一级官阶。D.张任学有远见。他认为张献忠投降是狼子野心,会成为祸患,就想设计抓捕献忠,可惜文
灿不答应,后来献忠果然叛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事不辞难,臣职也。贼势如此,我辈可雍容坐镇耶!(5分)(2)事闻,任学坐褫职。十五年,言官请起废,任学与焉,未及用而卒。(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勋
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左昌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扞众
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
。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先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
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B.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C.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
/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D.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
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后来变成明清两朝对举人的雅称。B.表是我国封建时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望的一种公文文体,可叙事可议论,且往往带有抒情色彩。C.皇太子也称太子,通常被授予的
对象是皇帝的嫡长子,通常也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D.“崩”和“薨”“卒”“不禄”等常用来委婉地表达“人死”的意思,但古代只有帝王的死才能用“崩”。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盖勋为人耿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征询他想借机杀死苏正和,他虽与苏正和有仇,但没有乘人之危,并拒绝免于被杀的正和的面谢。B.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身受三处刀伤,仍然坚守不动,誓死不降
。叛军服其忠义勇猛,并礼赞他。C.盖勋秉公执法。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其犯罪事实全部上报,奉诏将案件追查到底,威震首都。D.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誓死拒绝了宠臣
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5分)(2)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5分)参考答案1.【解析】首先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关键词“诸臣”“监军御史兼总兵
事”“授”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2.【解析】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3.【解析】“皇上不采纳”错误。文中有“帝为饬行”的信息,说明皇上听从了张任学的建议。4.(1)译文:遇到事情不因为困难而推辞,这是做臣子的职分,贼寇的势力像这样,我们这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地坐着镇守吗?(“辞”
解释为推辞,“如”解释为像,“雍容”解释为从容不迫)(2)译文:事情上报,任学因此受到革除官职的处分。十五年,言官请求起用遭废弃的官员,任学在其中,未等到被任用就去世了。(“褫职”解释为革除官职,“废”解释为废弃的官员,“卒”解释为去世)【参考译文】张任学,安岳人,天启
五年考中进士。授官太原知县,因为有才能调任榆次。崇祯四年,因政绩优异突出被推荐,入朝为御史。陈述蜀中私自收税、催征田赋、诉讼案件三大苦,帝为此赦令实行整顿。出朝审察两浙盐政,数次上奏分条陈述利弊。八年,流贼攻陷凤阳,下诏逮捕巡按吴振缨,命任学去代替。回到朝廷
,又巡按河南,监督军队讨伐贼寇。当时盗贼横行,但诸将畏缩不敢进击。任学感慨地说:“遇到事情不因为困难而推辞,这是做臣子的职分,贼寇的势力像这样,我们这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地坐着镇守吗?”于是就上疏极力指责诸将。请求改为武官,亲自拿起兵器,为国家讨平贼寇。皇帝
认为他言论壮烈,交都察院议论。众大臣认为文官没有改任武职的,请求仍然以监军御史的身份兼任总兵的职务。皇上没有听从,授为河南总兵官。当时熊文灿专门主张招抚,张献忠投降,罗汝才、马进忠、李万度等依旧踯躅中原。河南人占据坞壁土障自卫的有数十处,贼寇将这些地方全都摧毁。任学不能给贼寇沉重
的打击。马进忠佯装求招抚,熊文灿及巡抚常道立即准许了他,马进忠乘此机会逃走。事上报,任学与文灿、道立一起被削降官阶。七月,任学督平罗岱等开赴罗山,会合左良玉的部队攻打罗汝才、李万庆。大败他们。九月,进忠进犯开封,罗岱奋勇攻击,贼寇丢弃全部军需给养逃入大隗山,抓住了他们的妻子儿女。那年冬天,京师戒
严,任学入京护卫,途中进见文灿,说:“张献忠狼子野心,终究要成为国家的祸患,我以保护朝廷为名,出其不意发起攻击,可以马上抓住他。”文灿不肯采纳。抵达京城南郊,有诏书令他退回。巡抚道立把良玉的部队调到陕州,贼寇乘卢氏空虚,
逃入内乡、淅川,被文灿弹劾。次年除去道立官职,任学也降一级官阶。不久与左良玉在内乡围困李万庆。李万庆才投降,张献忠已叛变。文灿调动全部河南军队增援剿贼,只有任学留在汝南。川贵总督李若星弹劾文灿主张招抚的谬误,请求恢复任学原来的官职,代理行使大将的职权,
督察军事。皇上没有听从。七月,献忠会合汝才从房县往西逃跑,罗岱偕同良玉一起追赶。贼寇在要害处埋伏部队,罗岱陷于贼军,良玉的军队也大败。事情上报,任学因此受到革除官职处分。十五年,言官请求起用废弃的官员,任学在其中,未等到被任
用就去世了。5.【解析】先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段的大意。然后根据关键词“百余人”“士卒”等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6.【解析】古代王后死也可用“崩”。7.【解析】“礼赞他”无中生有,“三处刀伤”中“三处”应理解为多处。8.(1)译文:盖勋调拨粮食救济百姓,先
拿出自家的粮食来做表率,救活饥民一千多人。(“廪”解释为救济,“以”解释为来,“率”解释为做表率)(2)译文:没有人不对董卓卑躬屈膝的,只有盖勋行长揖礼,与之抗礼,在场的人都因此吓得脸色变白了。(“卑下”解释为卑躬屈膝,“唯”解释为只有,“失色”解
释为脸色变白)【参考译文】盖勋字元固,是敦煌郡广至县人。开始被推举为孝廉,任汉阳长史。当时,武威太守倚仗权势,恣意妄为,贪污横暴,从事苏正和查办取得了他的罪证。凉州刺史梁鹄想杀了苏正和来免受牵连,于是向盖勋征求意见。盖勋平日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趁机报复他。盖勋说:“不行。谋划杀害好人,不
忠;乘别人在危难的时候打击他,不仁。”于是劝谏梁鹄别杀苏正和,梁鹄采纳了他的建议。苏正和免于被杀,前往盖勋那里感谢他。盖勋不见他,说:“我是为梁使君献谋,不是为苏正和。”中平元年,北方羌胡少数民族侵扰陇右,左昌派盖勋在阿阳驻军来抵抗贼寇的前锋。当时,叛羌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联合
出兵援救夏育,到了狐盘,被羌兵打败。盖勋集合败兵一百多人设鱼丽之阵。羌人精锐的骑兵两面猛烈夹攻,士卒死的很多。盖勋多处受伤,坚守不动,指着旁边的木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埋在这里。”滇吾平日受了盖勋的厚待,于是用兵器拦着众人说:“盖长史是个贤人,你们杀他便是辜负上天。”盖勋抬起头来骂道:“死
反虏,你知道什么?快来杀我!”众兵你看我,我看你,惊呆了。羌戎佩服盖勋大义勇猛,不敢加害他,把他送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上表举荐盖勋兼任汉阳太守。当时闹饥荒,百姓相互为食,盖勋调拨粮食救济百姓,先拿出自家的粮食来做表率,救活饥民一千多人
。盖勋被任命为京兆尹。当时,长安令杨党,父亲是中常侍,仗着父亲的权势,贪污腐败,胡作非为,盖勋查实杨党贪赃千余万。贵戚都为他说情,盖勋不听,将全部事实禀奏皇上,案件牵涉到杨党的父亲,皇上下令严办,盖勋威震京师。当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
被皇太子宠爱,太子通过蹇硕嘱托盖勋,要盖勋推举高望的儿子高进为孝廉,盖勋不答应。有人说:“皇太子是国家的副主,高望是皇太子所宠爱的人,蹇硕又是先帝的宠臣,你却违背他们的意愿,这就是所谓的‘三怨成府’啊。”盖勋说:“选举
贤能的人为孝廉是报效国家,不是贤能的人,就不能举,因不举死了也不后悔!”等到灵帝逝世,董卓废除少帝,杀了何太后,公卿以下的百官,对董卓没有不卑躬屈膝的,只有盖勋行长揖礼,与之抗礼,在场的人都因此吓得脸色变白了。盖勋虽然正直刚强,不屈服于董卓,但实际上被董卓厌恶,在朝堂上不
得志,后脊背发毒疮而死,时年五十一岁。文言文阅读巩固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孔琳之,字彦琳,会稽山阴人。祖沈,晋丞相掾。父瞾,光禄大夫。琳之强正有志力,好文义,解音律,能弹棋,妙善草隶。郡命主簿..,不就,后辟本国常侍。桓玄辅政为太尉以为西阁祭酒。桓玄时议欲废钱
用谷帛,琳之议曰:《洪范》八政,以货次食,岂不以交易之所资,为用之至要者乎。若使不以交易,百姓用力于为钱,则是妨其为生之业,禁之可也。今农自务谷,工自务器,四民..各肄其业,何尝致勤于钱。故圣王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此钱所以嗣功龟贝..
,历代不废者也。愚谓救弊之术,无取于废钱。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时司马休之为会稽内史,仍以琳之为长史。父忧,去官。服阕,补太尉主簿,
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所居著绩。时责众官献便宜,琳之建言曰:“夫不耻恶食,唯君子能之。肴馔尚奢,为日久矣。今虽改张是弘,而此风未革。愚谓宜粗为其品,使奢俭有中。若有不改,加以贬黜,则德俭之化,不日而流。”永初二年,为御史中
丞。明宪直法,无所屈挠。奏劾尚书令徐羡之曰:“臣闻事上以奉宪为恭,临下以威严为整,然后莅众必肃。羡之内居朝右,外司辇毂,位任隆重,百辟所瞻。而不能弘惜朝章,肃是风轨。致使宇下纵肆,凌暴宪司,所谓‘己有短垣,而自逾之’。请免羡之所居官,以公还第。”诏曰:“
小人难可检御,司空无所问,余如奏。”自是百僚震肃,莫敢犯禁。高祖甚嘉之,行经兰台,亲加临.幸.。不治产业,家尤贫素。景平元年,卒。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孔琳之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
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B.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C.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
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D.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B.四民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一般指士、农、工、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C.龟贝指龟甲和贝壳,古代亦用作货币,至秦而
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D.临幸文中指帝王亲临。帝王车驾所至曰“幸”,故称。有时也可指官职较高、地位尊贵的人的到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孔琳之出身官宦世家,历任多职。他的祖父
、父亲都曾在晋朝为官;他初任本国常侍,后任西阁祭酒、尚书左丞等职,在任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政绩。B.孔琳之积极进言,建议中肯。桓玄当政时,想要用谷帛代替钱币,孔琳之引述典籍,结合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看法,认为不应该废止铜钱。C.孔琳之提倡节俭,以身垂范。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奢靡之风,孔琳之认为应
该有所规定和约束,崇尚节俭;他从不置办家产,家中特别贫困。D.孔琳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他上书弹劾尚书令徐羡之不守法纪,致使有人放纵恣肆,凌辱执法官员,朝中官员因其弹劾得到皇帝支持而震惊,再没人敢违犯禁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琳之强正有志力,好文义,解
音律,能弹棋,妙善草隶。(2)臣闻事上以奉宪为恭,临下以威严为整,然后莅众必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也。少好学,能说《易》《春秋》。仕于州郡。成帝永始二年,有日食之灾,诏举敦朴逊让、有行义者。州举
玄,诣公车..,对策高第,拜议郎。帝数为微行。立赵飞燕为皇后,后专宠怀忌,皇子多横夭。玄上书谏曰:“臣闻王者承天,继宗统极,保业延祚,莫急胤嗣。今陛下圣嗣未立,天下属望,而不惟社稷..之计,专念微行之事,爱幸用于所惑。窃闻后
宫皇子产而不育。臣闻之怛然,痛心伤剥,窃怀忧国,不忘须臾。夫警卫不修,则患生非常。此为贼乱发于左右也。愿陛下念天下之至重,爱金玉之身,均九女之施,存无穷之福,天下幸甚。”时数有灾异,玄辄陈其变。既不省纳,故久稽郎官。后迁太常丞,以弟服去职。平帝元始元
年..,日食,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大鸿胪左咸举玄诣公车对策,复拜议郎。四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玄,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
者车,变易姓名,间窜归家,因以隐遁。后公孙述僭号于蜀,连聘不诣。述乃遣使者备礼征之;若玄不肯起,便赐以毒药。太守乃自赍玺书至玄庐,曰:“君高节已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玄仰天叹曰:“唐尧大圣,许由耻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饿。彼独何人,我亦何人。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药。
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方今国家兵师四出国用军资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听许之玄遂隐藏田野,终述之世。时兵戈累年,莫能修尚学业,玄独训诸子勤习经书。建武十一年卒。(节选自《后汉书·谯玄传》)5.下列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A.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方今国家/兵师四出/国用军资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听许之/B.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方今国家/兵师四出/国用军资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钱千万/以
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听许之/C.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方今国家/兵师四出/国用军资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听许之/D.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方今国家/兵师四出/国用军资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听许之/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因汉代常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指举人进京应试。B.“社稷”原指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代指国家。C.“元年”特指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现指政体改变或政府组织上的大变革的第一年。
D.“持节”本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为凭证,后泛指在外担任重要职位。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谯玄德才兼备,多次受到举荐。他两次因出现日食被举荐,都被朝廷
授职为议郎;元始四年,他又被举荐。与王恽观民风,行赏罚。B.谯玄敢于劝谏,为国尽职尽责。面对皇后专宠、皇子多夭的情况,他上书劝谏皇上以天下为重,面对多次灾异,他总是直陈灾异变化。C.谯玄忠于汉室,不屈从于逆臣。王莽专权,他弃使者车,改名变姓,归家隐居;公孙述让太守亲自去
劝他出来做官,他宁死也不从。D.谯玄崇尚学业,重视诸子教育。他年少时喜好学习,熟悉《易经》和《春秋》;乱世中人都废弃学业,唯独他教育诸子要勤读经书。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警卫不修,则患生非常。此为贼乱发于左右也
。(5分)(2)后公孙述僭号于蜀,连聘不诣,述乃遣使者备礼征之;若玄不肯起,便此赐毒药。(5分)参考答案1.【解析】首先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关键词“而”“楚台员外散骑侍郎”“以”进行断句,
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2.【解析】“临幸”不可指“官职较高、地位尊贵的人的到来”。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指帝王亲临,又特指皇帝与嫔妃同宿。3.【解析】“在任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政绩”说法错误,文中“所居著绩”指他任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时,而不是他任所有职务期间。4.(1)译文:孔琳之
刚正不阿,有志向,有能力,写文章讲究文辞,懂得音律,又能弹琴下棋,(善于书法)精通草书和隶书。(“强正”解释为刚正不阿,“解”解释为懂得,“妙善”解释为精通。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2分)(2)译文:我听说侍奉皇上要遵纪守法,才能称作恭,统驭下属要严肃端庄才能称作整,这样治理百姓必能严肃。(“奉宪
”解释为遵纪守法,“临”解释为统驭,“莅”解释为治理。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孔琳之,字彦琳,是会稽山阴人。祖父孔沈,晋朝时为丞相掾。父亲孔瞾,任光禄大夫。孔琳之刚正不阿,有志向,有能力,写文章讲究文辞,
懂得音律,又能弹琴下棋,(善于书法)精通草书和隶书。郡府任命他为主簿,他不到任,后来被征召为本国常侍。桓玄任太尉辅政时,任命他为西阁祭酒。桓玄当政时,主张废止钱币,用谷帛代替。孔琳之评议说:《洪范》所说的八政,把货放
在食的后面,难道不是因为交易凭借的铜币,是日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吗?假如铜钱不是用于交易,而百姓却在造钱上用力,那么这就是妨碍了他们赖以为生的职业,禁绝它是可以的。现在农夫自己种植谷物,工匠自己制造器械,士农工商各为自己的职业奔忙,何曾在制钱上付出努力。所以圣王创制无
用的铜钱,以便交流有用的财物。这就是铜钱继承龟甲贝壳的功用,历代使用而不废止的原因。我认为关于拯救时弊的办法,不要从废止铜钱上去寻找。桓玄喜欢别人阿附讨好,但是孔琳之不能承顺他的旨意,因此不受赏识。孔琳之调任楚台员外散骑侍郎。因为母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服丧期满,授任司徒左西掾,他
又因父亲辞去官职而自行解职。当时司马休之为会稽内史,因而任命孔琳之为长史。孔琳之又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服丧期满,补任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他在任职的地方,都留下了显著的政绩。当时朝廷责令众官呈
献有利国家、顺应时局的建议,孔琳之提出建议说:“凡不以粗劣食物为耻,只有君子才能够做到。饭菜讲究奢侈,此风由来已久。现在虽然改弦更张,大力弘扬节俭,但奢靡之风仍未改变。我认为应该大致规定饮食标准,使他们做到花费、俭约适当
。如果有人不改变作风,就将他贬官降职,那么崇尚节俭的教化,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流布天下了。”永初二年,孔琳之任御史中丞,执法公正严明,从不退缩屈服。他上书弹劾尚书令徐羡之,奏疏说:“我听说侍奉皇上要遵纪守法,才能称作恭,统驭下属要严肃端庄才
能称作整,这样治理百姓必能严肃。徐羡之内居朝廷高位,对外主管京城事务,地位尊贵,责任重大,百官瞻仰崇敬。而他却毫不顾惜朝廷的法纪,整饬朝廷的风范。以致使京城之内有人放纵恣肆,凌辱执法官员,这正是人们所说的‘自己筑短墙,而自己爬越它’。臣恭请皇上能免除徐羡之现任官职,以三公的名义回家闲居
。”皇上下诏书说:“小人很难约束驾驭,不要追究司空责任,其他都按你的奏疏办。”从此百官震惊,风气整肃,没有谁敢违犯禁令。高祖对他很是嘉许,车驾经过兰台还亲自去看望他。孔琳之从不置办家产,家中特别贫困。景
平元年,孔琳之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常。5.【解析】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写的是谯瑛向太守哭诉。然后抓住名词“国家”“兵师”“国用”“太守”、动词“曰”、虚词“以”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6.【解析】“元年”古代既指帝
王即位后的第一年,还指帝王改换年号后的第一年。7.【解析】“公孙述让太守亲自去劝他出来做官”与原文之意不同,公孙述是派使者去的,并没有让太守亲自去。8.(1)译文:如果警戒保卫不整治,那么祸患就会意外发生。这就是贼寇祸乱在身边发生的情况。(关键词“修”解释为整治,“非常”解释为意外,“左右”
解释为身边发生的情况)(1)译文:后来公孙述在蜀僭称天子名号,他连续聘请谯玄任职,谯玄都不去。公孙述就派遣使者准备了礼物去征召他;如果谯玄还不肯来做官,就赐给他毒药。(“号”解释为名号,“诣”解释为赴任,“起”解释为做官)【参考译文】谯
玄,字君黄,是巴郡阆中人。从小就很好学,能够解释《易经》《春秋》。在州郡做官。成帝永始二年,出现日食灾异,成帝就下令推荐敦厚朴实而又谦让、有品行有道义的人。州里推荐了谯玄,谯玄到官署去,策问应对成绩优异,
被授议郎。皇帝多次微服外出,立赵飞燕为皇后,皇后独占宠爱心怀忌妒,很多皇子横遭夭折。谯玄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天子秉承上天,继承祖宗登上皇位,保有大业,延续帝祚,没有比继承人更为使人着急的。现在陛下的继承人没有确立,天下的人都在注目,
然而陛下不去考虑社稷之计,一心想着微服外出的事情,恩爱宠幸用在使人惑乱的人身上。我私下听说后宫皇子生下而不能养育。我得知以后很忧伤,心中十分悲痛,私下片刻不忘忧念国家。如果警戒保卫不整治,那么祸患就会意外发生。这就
是贼寇祸乱在身边发生的情况。希望陛下想着天下极端重要,爱惜自己像金玉般的身体,均九女之施,采存无穷无尽的福。(这样的话)天下的人都非常欣慰。”当时国家多次发生异常灾害,谯玄经常陈述灾异的变化。但他的意见却不被成帝理解接纳,所以谯玄长久地滞留在郎官的位置上。后来调任太常丞,因为为弟弟服丧辞掉官职
。平帝元始元年,出现日食现象,平帝又下令要公卿大夫们推荐敦厚淳朴、敢于直言的人。大鸿胪左咸推荐谯玄到官署去应对策问,谯玄再次被授予议郎的官职。元始四年,朝廷要选拔八个通晓政治事务又能推行教化风俗习惯的八个人。当时大
家一致推举谯玄,谯玄手持天子符节,与太仆王恽等人分别巡视各地,考察各地民风民情,每到达一个地方都自行行使惩罚奖励的职权。这件事还没有完成,而王莽统摄朝政,谯玄于是抛弃了使者的车马队伍,改名换姓,从小路逃回家中,就
此隐居起来。后来公孙述在蜀僭称天子名号,他连续聘请谯玄任职,谯玄都不去。公孙述就派遣使者准备了礼物去征召他;如果谯玄还不肯出来做官,就赐给他毒药。太守于是亲自捧着文书到谯玄的家里,说:“您高尚的节操已经很出名了,朝廷很看重您,您确实不应该再推辞了,免得自招杀身之祸。”谯玄仰头向天长叹说:“
唐尧是圣明的君主,许由还是把做官当作耻辱;周朝的武王最为贤德,伯夷为了不做官宁愿挨饿。他们都是那样的人啊,我也是那样的人啊。我要保全我高尚的志向和节操,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于是接受了毒药。谯玄的儿子谯瑛哭得眼中流出了血,叩着头对太守说:“现
在我们国家的军队四面出击,供国家调配的军费不是经常充足,我愿意拿出家中的一千万钱,来为父亲赎去死罪。”太守替他向公孙述求情,公孙述听了之后答应了。谯玄从此在乡间隐居,一直到公孙述死。当时,战乱不断,没有人能够修习推崇学业,唯独
谯玄教导所有的儿子勤奋学习经史文章。建武十一年,谯玄去世。文言文阅读巩固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
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
,小者尊爵.。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予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
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至死不复见。介子推从者
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
且旌善人”。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节选自《史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A.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B.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C.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
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D.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年,指帝王即位或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如汉武帝第一个年号是
建元,后改换年号为元光,改换年号这一年就是元光元年。B.河,一般指黄河。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的“河内”指黄河以南的地方,“河东凶亦然”中的“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C.封邑,既指帝王赐给诸侯、功臣领地或食邑,也指领地、食邑,如刘克
庄诗句“愿还封邑九百户,小筑茆茨三两家”中“封邑”是第二个意思。D.爵,爵位,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介子推淡泊名利。母亲建议他去向君主请求赏赐,但他没有听从;重耳寻找且要封赏他时,他隐居山林。B.介子推见解深刻。重耳封赏曾经跟从他逃亡的人和有功的大臣,介子推认为这是君主臣下之间的相互欺骗。C.重耳懂得反思。重耳一看到宫门上悬挂的字,就
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便寻找介子推,想方设法地进行弥补。D.重耳行赏有度。重耳论功行赏,功劳大的封邑,功劳小的得到爵位;面对壶叔的请赏,他有理有据地回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译文: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介子推为什么“自隐渡河”?请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杜纮字君章,起
进士..,为永年令。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皆喜听命。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明年稔,偿不愆素。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
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纮每议狱,必傅经谊。又论:“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请治妄谳者。”不从。擢刑部郎中。元祐初,为夏.国母祭奠使。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
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他日,夏使至,请归复侵疆。纮逆之至馆,使欲入见有所陈,纮止之,答语颇不逊。纮曰:“国主设有请,必具表中,此大事也,朝廷肯以使人口语为可否乎?”随语连拄之,乃不敢言。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
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纮事兄纯礼甚备。在郓州
闻讣,泣曰:“兄教我成立,今亡不得临,死不瞑矣。”适诣阙,迎其柩于都门,哀动行路。悉以奉钱给寡嫂,推其予恩,官其子若孙一人。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竞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
义盖天性云。(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夏人方修贡人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B.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
/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C.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D.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
/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将进士分为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B.神宗是庙号,是皇帝在庙
中被供奉时所使用的名号,有别于用以褒贬善恶的谥号。C.夏指西夏,是曾与北宋对峙的政权,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喻之为“天狼”。D.知郓州即担任郓州知州,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A.杜纮体恤百姓,政绩卓著。境内发生饥荒,百姓纷纷准备逃亡,他采取措施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因此受到皇帝提拔任用。B.杜纮审案严谨,执法严格。对于案件,他结合经书的义理加以审决;对于因懦弱而未严格执法的官吏,他果断加以惩治。C.杜纮又正直勇敢,不畏强势。面对索要疆
土的无理要求,他毫不退让,据理予以严厉驳斥,使得西夏使者不再敢于提及此事。D.杜纮感念兄恩,重视亲情。他铭记兄长教诲自己成人立身的恩德,侍奉兄长礼节周备,在兄长去世之后悉心照顾其家人。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奸
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扫,医视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中画横线的第一句“奸计
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请概括奸计的内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怜”“悬”都是“介子推从者”发出的动作,“乃”前后为因果关系,应在“乃”前断开,故排除B、
D两项;“升云”的主语是“龙”,而非“五蛇”,应在第二个“龙”前断开,故排除C项。由此可知答案为A。【答案】A2.【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答案】B3.【解析】本题
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重耳寻找且要封赏他时,他隐居山林”错。根据原文可知,介子推隐居起来后,重耳才寻找介子推,并要封赏他。【答案】A4.【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的翻译。(1)尤:犯错误。效:仿效。甚:厉害,严
重。(2)事:服侍。补:补救。缺:过失,缺点。【答案】(1)介子推说:“(他们)犯错误还去仿效他们,罪过更加严重。而且(我)已说出抱怨的话,不能再接受他的赏赐。”(2)如果用力气服侍我但没有补救我的过失的,这样的人受再次等的封赏
。5.【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自隐渡河”出现在原文的第三行,由句中的“乃”字可知,原因应该在前文,通过对前文语意的理解和分析,可得出答案。【答案】他看不惯咎犯向重耳邀功请赏的做法,不愿与之同处臣位。【参考译文
】文公元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边上。咎犯说:“我跟从君主周游天下,过错也很多了。我尚且知道它,何况您呢?请允许我从这里离开吧。”重耳说:“如果回了国,有不与子犯同甘共苦的地方,河伯做证!”于是重耳把玉璧投入黄河里,来表示与子犯的盟誓。这时介子推跟从(重耳),在船上,就笑着说:“实在是上天开
拓公子的前途之路,然而子犯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因而向君王邀功请赏,真是十分羞耻。我不能忍受与他同处臣位。”于是自己隐匿起来渡过黄河。文公修明德政,施加恩惠于百姓。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和有功的大臣,功劳大的人封邑,功劳小的人得到尊贵的爵位。文公奖赏跟从他逃亡的人还没有轮到隐居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谈赏赐
的事情,赏赐也没有轮到他的头上。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人,只有君王活着。惠公、怀公没有人亲附,国内外都抛弃了他们;上天没有灭绝晋国,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重耳还会是谁?实在是上天开拓重耳的前途之路,那几个
人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也是说谎话吗?窃取别人的财物,尚且说这是偷窃,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臣下掩盖自己的罪过,君主赏赐他们的奸诈,君主臣下相互欺骗,我难以与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
“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因为这气死了,能怨谁呢?”介子推说:“(他们)犯错误还去仿效他们,罪过更加严重。而且(我)已说出抱怨的话,不能再接受他的赏赐。”他的母亲说:“也让(君主)知道你的想法,怎么样?”他回答说:“言论,是人身上的纹饰;身体想要隐藏起来,哪里用得着给身体加纹饰呢?给身体加纹饰
,就是追求显达。”(母子二人)到死不再出现。介子推的随从怜悯他,就在宫门上悬挂一幅字,上面写着:“龙想上天,五条蛇作为辅助。龙已经升入云端,四条蛇各得其所,一条蛇独自哀怨,最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处所。”文公出宫门,看到这幅字,说:“这说的是介子推。我正在忧虑王室的事情,
没来得及考虑他的功劳。”(文公)派人召见他,(他)却已经逃亡了。于是寻找他的住所,听说他进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把绵上山中的周围土地赐给介子推,以此作为介子推的封地,这封地称为介山,“用来记住我的过失,并且表彰有道德的人”。跟从(文公)逃亡的地位低下的臣子壶叔说:“君
主多次进行赏赐,赏赐没有轮到我的头上,冒昧请罪。”文公回复说:“用仁义引导我,用道德恩惠防范我(犯错),这样的人受到上等封赏。用行动辅佐我,最终使我成就功业的,这样的人受到次等封赏。冒着箭和垒石的危险,建
立汗马功劳的,这样的人受再次等封赏。如果用力气服侍我但没有补救我的过失的,这样的人受再次等的封赏。多次封赏之后,如此才轮到你。”6.【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入其国”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杜纮,前面要断
开;“礼”是指夏国人态度,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省略。“迓者”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设王人坐”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接待者,前面要断开;“蒙以黪”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座位,前面要断开;“且不跪受诏”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接待者,前面要
断开;“曰”后面要断开;“夏人”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故选D项。【答案】D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明清将进士分为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分析有误。进士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
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答案】A8.【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对于因懦弱而未严格执法的官吏,他果断
加以惩治”分析有误。文中是说他请求惩治胆大妄为的断案之人!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答案】B9.【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的落实。该题第一句中,是,这;冀,希望;因,趁机;发,发动变乱;堕,落入;术,圈套;无能,不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第二句中,宦
,做官;里人,同乡;逆旅,旅舍;医,请医生。【答案】(1)坏人奸计正在此,他们就是希望趁我们受惊扰而发动变乱,为什么要跳进他的圈套呢?他们办不成什么大事的。(2)(杜纮)在京城做官时,同乡马随到京师选官调职,在旅舍中卧病,杜纮接他回家,请医生为他诊治。1
0.【答案】奸民在城墙上插旗,上面写有妖言,说出变乱日期,引起了州中百姓的恐慌,不久草场白天失火,百姓更加恐慌,有人要求在城里大搜查。【参考译文】杜纮,字君章,刚考中进士时任洺州永年县令。当时正值荒年,老百姓想逃往外地谋生,杜纮让人对老百姓说:“我不能让你们一定不出去,(但
)如果你们能留下来,我一定让你们不挨饿。”老百姓欣然听从他的劝告。杜纮于是让官府印制票据,平价向富户借贷粮食,约定丰收之年监督偿还。于是老百姓都能填饱肚子,没有人逃往外地。第二年粮食丰收,向富户偿还借贷时不超过原来约定。宋神宗听说他很有才干,于是任命
他为大理寺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并负责撰修《武经要略》。有一次杜纮就所担负工作向皇上奏报,宋神宗第二天与宰相谈话,称赞杜纮奏陈简洁明白,并很快就采用。杜纮每次与人商议各类讼案,一定引经据典妥善办理。又说:“天下的囚
犯应该被处死的,吏员懦弱无能不能执法,就总归结于案件疑难。杀人后而定为疑难案件,这是放任老百姓被杀的借口。请求惩治胆大妄为的断案之人!”(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之后)杜纮升任刑部郎中。宋哲宗元祐初年,他担任夏国国母的祭奠使。当时西夏刚向大宋进献
贡品,杜纮来到夏国,夏国人态度十分傲慢,接待者身穿兽皮做的衣服,给他安排下人坐的座位,座位上蒙着灰黑色的饰物,并且不下跪接受诏书。杜纮斥责他们说:“宋朝皇帝的慰问礼十分丰厚,今天就不能上礼了。”夏国人畏惧才开始恭敬。以后,夏国使臣来到宋朝,请求归还宋
朝占领之地。杜纮将他迎接到宾馆,夏国使者想入见宋朝天子并有所陈述,杜纮制止他,夏国使者出语十分没有礼貌。杜纮说:“夏国国王假如有所请求,一定会写在表函之内,这是国家大事,朝廷怎能凭使臣的口传决定能不能吗?”接着连着驳斥他,夏国使者才不敢发言。任郓州知州(期间),曾有人在城角高举旗帜,并在旗上
书写妖言,妄图引发民变,全州百姓都十分震撼。时间不长草场大白天发生火灾,正如妖言上所载之事相同,百姓更加恐慌。有人提出在城内大肆搜捕(他们),杜纮笑着说道:“坏人奸计正在此,他们就是希望趁我们受惊扰而发动变乱,为什么要跳进他的圈套呢?他们办不成什么大事的。”没过多长时间,就抓住了盗贼,(果然
)是坏人妖言惑众,正如他揣测到的一样,于是依法将坏人诛杀。后来杜纮又担任应天府知府,死到任上,终年六十二岁。杜纮对其兄杜纯十分敬重。在郓州任上听到其兄逝世的消息后,哭着说:“兄长教育我长大成人,今天他去世我(却)不能亲自陪
在他身边,我死不瞑目呀。”正赶上奉旨进京,于是在京门迎接其兄的灵柩,他的哀哭声感动到路人。他把自己的俸禄都给了寡嫂,并向朝廷陈述其兄功劳,让其兄子孙一人为官。杜纮在京城做官时,同乡马随到京城等待调任官职,生病住在旅店,杜纮与他一同乘车回家,请医生为他诊看。马随最终不幸去世,杜纮在自己家
中为其办理丧事。有人认为这有犯忌讳,(但他依然)不顾惜自身,他的高风亮节大概出自他的天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