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24文言文阅读主观评价(含详解).doc,共(20)页,139.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0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点24文言文阅读主观评价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并不是新近出现的题型,在江苏地区高考中更为常见,此外,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试卷中也出现过这种主观简单题,山东、海南等地2020年新高考模考中,文言文阅读试题也出现了一道主观问答题,
算是在题型上对这些地区试卷的一种借鉴。2020年高考这个题型果然颇受重视。考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作答,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一般都可以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Z角度一概括内容要点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
点阐发。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一、熟悉常见题型(1)为了„„,某某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分点概括。(2)在„„段中,作者认为„„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3)简要概括„„的原因。(4)请结合文本概括„„
人物的品质特点。二、解题思路点拨(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2)仔细审题,寻找答题区间;(3)筛选信息,组织语言作答;三、注意作答提示(1)看所赋分值作答。学会从分值入手确定答题的层次性,要点的数量等。(
2)按一定思路作答。做内容概括题时,一定要分点概括文中会出现并列的部分,既要学会用原文也要学会从抽象中概括大意。(3)按题意要求,组织不同句式作答。[典题印证1](2019·江苏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临川
汤先生传„„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
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住,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
“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
》《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汤显祖读书为文的情况主要在第三、四段。第三段“掷书万卷„„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说明汤公读书的目的不为功名,乐此不疲。第四段“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
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说明汤公读书面广,又有专攻。“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说明他读书的效果。“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说明他不但创作戏剧的水平
超过元代作家,还与侍从一起演唱,创演合一。根据以上“读书为文”的信息,用精练的语言分条概括出即可。【答案】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过元人。【参考译文】„„汤公因为喜爱南京的山水,求得南京太
常博士的职务。到了就闭门不出,绝不靠半点名气达到升官的目的。备书万卷,像书虫一样酷爱读书。经常到了半夜,读书声还琅琅不停。家人笑话他:“老博士还用得着读书吗?”他说:“我读我的书,不问是不是博士。”不久以太常博士的身份转任南京祠部郎。部里虽然没有什么事,但是汤公任职认真谨慎,他认为北京南京两
个政府任用亲信而堵塞了进谏的渠道,就上书直言这件事,被贬谪为广东徐闻县尉。过了很长时间,转任遂昌县令。又因为矿税的事情有很多谬误,和计吏一起到京的那天,就向吏部请求辞职。虽然主爵挽留他,典选挽留他,御史大夫挽留他,但是汤公一腔浩然
正气坚持离开,朝廷的官职最终也不能留下他。汤公住在家里,自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官员的仪仗往往充满巷子,但汤公经常不迎接。即使有时事,若不是引发公愤汤公不谈论。人们劝他为他人办事说情,他说:“我不能拿自己的脸面言辞来换取钱财,我要为我不知道的后人考虑。”指着床上的书给人看,
说:“有这些书就不穷了。”汤公对书没有不读的,尤其致力研究《文选》一书,到了合上书背诵不错一个字的程度。对于诗文他没有不比较斟酌的,尤其精通西京、六朝、李白、杜甫的文体。汤公在他的空余时间写传奇,像《紫箫》《还魂》等剧目,实在是超过元代其他作家。每谱成一首曲子,让侍从当场歌唱,自己唱和
,声音震动辽阔的天空。懂行的人说他是神仙中人。角度二探寻事件原因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
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典题印证2]参考“反思·诊断定向”第5题。角度三概括观点态度高考语文对文言文的考查,从选取文本上看,有人物传记、散文(包括游记散文、情景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等)。不管哪类文本,都或明或暗地关涉到
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在议论性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对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
对该考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观点、态度不是读者阅读时的主观认识,而是作者的思想在行文中的流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潜藏有某些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阅读文本时,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能停留在故
事的本身,而应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体现在议论性的句子中。[典题印证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答刘正夫书(
节选)韩愈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
,而禁其为彼也。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一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
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韩愈在回复刘正夫的信中,针对“宜何师”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
”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也远”。【答案】①学习对象应是古代圣贤;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
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参考译文】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
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简易还是繁难?”我一定会郑重地说:“千万不要把简易的故意写得繁难。只要这样就行了。”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
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
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一定
要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
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二、文言文主观题解题“3步骤”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审读题干,抓住问题关键词,确定提问指向。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根据题干指
示,细读文章,确定解答问题的文本范围(所处段落)。第三步:用技巧,组答案。摘录法:有可用的关键词句者,可直接选摘原词句作答。句意(层意)提取法:无明显关键词句者,可提炼意思后概括作答。一、(2020·高考模拟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题。(20分)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
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
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
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
其计,高帝乃大喜。(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沛公为汉王/
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
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解析】“而去”与前面的“烧咸阳”是紧密相连的动作,主语都是“项王与诸侯”,应在其后断后。排除A、C两项。“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表示原因,后面的“具得秦图书”
为原因,故应与后面相连。排除A、B两项。【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C.所食邑
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解析】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并非管理亭的官吏。【答案】A3.下列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
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
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解析】“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原文为“群臣皆莫敢言”,可见并非心悦诚服。【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
何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2)如今萧何没
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就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
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向汉王进言
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平定在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
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
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
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
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
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
示哀吊。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二、【2020年普通高考(天津卷)
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子。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换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汛举
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日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
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答,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
不尚苟作口辩而丕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徽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
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
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蓝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相关链接】儒书称:“鲁般、
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
日。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必失实者矣!(王充《论衡·儒增》,有删节)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横道伤杀凶:凶险B.间里未尝让.让:责备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背诵D.援笔而众奇.奇:认为„„奇特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
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凶”,结合“岁”分析,“凶险”错误。此处应该译为年岁不好,遭遇灾年的意思。句意: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故选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B.勉以.行操为基以.象鸢形C.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
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兼词,在那里;助词,置于词尾,相当于“„„的样子”。B项,介词,把;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转折,却,然而。D项,代词,他的;副词,相当于“难道”。故选C。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
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
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尚”不宾语为“苟作”,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好”是喜欢的意思,宾语为“谈对”,且句式和“才高而不尚苟作”对称,排除D项。句意: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
,他可以整天不说话。故选C。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③所读文书,亦日博多④以笔著文,亦如此焉⑤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⑥行苟离俗A
.①②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③④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
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理解题中6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是讲王充的美好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
好品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由此排除C项、D项。“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好品德。“幽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
(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美好品德。“行苟离俗”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而应排除此句。排除A项。故选B。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
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D.《自纪篇》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
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他追求好名声”错误。原文为“不好徽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故选B。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2)其论说始
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答案】(1)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3)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会”,恰逢,正好赶上;“为„„所”,被;“擒”,抓住;“恐为怨仇所擒”(被动句)。(2)“其”,代词,他的
;“始”,开始;“于”,介词,和;“其论说始若诡于众”(状语后置句);“终”,最后;“是”,意动,认为„„是正确的;“之”,代词,指他的观点。(3)“淫”,沉迷;“甘”,乐于;“闻”,听说。★7.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出了王充
哪些治学态度?【答案】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解析】本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出了王充哪些治学态度”,需要结合材
料内容分析,概括人物的治学态度。结合“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常言人长,希言人短”等分析,体现出了王充
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结合“必失实者矣”分析,看来这二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体现出了王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参考译文】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的祖先籍贯在魏郡元城,又姓孙。祖上几
代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
,于是祖父王泛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
。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
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
,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
,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专爱推荐没有作官的读书人,给已经当了官的人开脱过错。自己认为不好的人,也不会去称赞他,人家有了过失,即
使不为他开脱,也不会再去陷害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
就不作声。在乡里闲居时,仰慕蘧伯玉的气节;在朝廷做官时,就崇拜史子鱼的操行。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
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若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
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
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王洽,字和仲,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天启
初,诸贤汇进,洽有力焉。迁太常..少卿。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洽本赵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指劾洽,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上疏陈军政十事,帝并褒纳。寻上言:“祖宗养兵
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阻。遗天施地生之利,而日讲生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乞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帝称善,即命行之。尝奏汰年深武弁无荐者四十八人,以边才举监司杨嗣昌
、梁廷栋,后皆大用。二年十月,大清兵由大安口入,都城戎严。洽急征四方兵入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大寿等先后至,不能拒,大清兵遂深入。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
乖张。”检讨项煜继之,且曰:“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帝颔之,遂下洽狱。明年四月,洽竟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遵化陷,再日始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又以廷臣玩祗,拟用重典,故于洽不少贷。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咸获免,
人多为洽惜之。(节选自《明史·王洽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B.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C.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
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D.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多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B.摄,代
理、兼职,一般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C.豪右,文中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朝以右为上,所以称豪右。D.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洽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在魏忠贤斥逐赵南星时,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却没有得到批准,但最终还是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因此免官。B.王洽勇于进言,多获认可。他向朝廷呈奏的十条军政建议都得到采纳,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
的屯田建议也得到了皇上认可并被立即推行。C.王洽选贤荐能,慧眼识才。天启初年,许多贤才在他的举荐之下才得以进用;任职兵部时,他所举荐的杨嗣昌、梁廷栋,后来都获得重用。D.王洽受到诬陷,含冤而死。清兵进逼北京城
,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最终被判处大辟之罪,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洽清修伉直,雅负时
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王洽操行高洁美好,为人刚直,为什么会被下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
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
,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杯土,何
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
,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肃然。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仁杰曰:“是其计穷,且为患。”乃明开首原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帝叹其达权宜。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仁杰所荐进,若张柬
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中宗即位,追赠司空。(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
去/B.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C.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D.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
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卷”指书籍,古时人们为了防止书蠹,多用黄蘖来染纸,因纸色发黄,故以之代称。B.“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
举者须明习经学,明经与进士两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C.“黜陟使”是唐代考察地方官吏并提出推荐或贬黜建议的官员,其中“陟”为“贬斥”之意。D.“高宗”为唐代李治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有时帝王会有多个庙号。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狄仁杰读书专注。他小时候家里有门人被害,官吏询问情况,众人都争着对答,只有狄仁杰不为所动,因此受到官吏礼让。B.狄仁杰推己及人。有同僚需要离开年老病弱的母亲出使到边远地区,狄仁杰主动请求上级官员让自己代替前往。C.狄仁杰善于劝谏。在“砍柏”一案中,狄仁杰
巧引汉代旧事,成功说服唐高宗,使权善才和范怀义被免去了死罪。D.狄仁杰富有谋略。狄仁杰在岐州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释放了被关押的人,让他们回去后相互传话,劫匪都前来自首。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译文: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蔺仁基为什么称赞狄仁杰“贤”?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3分)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
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
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
,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
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
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二.【2020年
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
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
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
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
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
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13.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三、【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袁宗道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
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
“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
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
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为置侧室高,礼训慈育,闺内穆如。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
,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
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亦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选
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8.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四、【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
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逐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节选自
杨士奇《书(新唐书〉后》)24.文中“存心至公,无欲上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考点过关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本句“洽”为人名,“东光”“任丘”“长垣”为地名,“稽勋主事”为官职名称;“服阕”解释为“服丧期满”,在句中作状语,应该独立成句,排除A、B;
“吏民望之若神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官吏百姓把他看作神明”,这里的“神明”是名词,不可拆开,排除D。故选C。【答案】C2.【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本题D项,“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
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表述错误,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敕,指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题中缺少限定性的时间条件“南北朝以后”。【答案】D3.【解析】本
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D项,“并无失职之处„„诬告”错误。由“洽急征四方兵„„大清兵遂深入”可知王洽确有失职之处;且周延儒说的是王洽调度上的不足,项煜说的是他认可的退敌之术,二人并无诬告之意。【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
文翻译能力。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防操:防御操练。实心:尽心,全心。庶:希望。国计:国家经济。裨:好处,益处。(2)清修伉直:品行高洁,为人刚正。雅:平素,平时。骤:突然。以:因为。见:通“现”。绌:不足。【答案】(1)让他们遵守先朝军队七分用来防御操练、三分用
来开垦屯田的制度,尽心尽力地施行,希望对国家经济有所裨益。(2)王洽品行高洁,为人刚正,当时很有声望,但是应对事变并不是他的长处。突然遭遇重大变故,因为时局艰难而显现出不足。5.【答案】①在应对敌情时,指挥不力,报告不及时;②也是为了杀一儆百,整肃军纪。【参考译文】王洽,字和仲,是临邑人。万历三十
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任东光、任丘知县。服丧期满,补任长垣知县。王洽的仪容外表高大雄壮,端正地坐在厅堂上,官吏百姓看他好像看神明一样。他的廉洁才干在那一带是最突出的。提升为吏部稽勋主事,先后担任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年,各位贤才得以集聚进用,王洽是有功劳的。升任太常少卿。天启三年冬天,以右佥都
御史的身份巡视安抚浙江。王洽原本是赵南星推荐做官的,等到魏忠贤驱逐赵南星时,王洽请求罢免自己,未得准许。天启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迎合魏忠贤的意思弹劾王洽,于是王洽被削去官职赋闲在家。崇祯元年朝廷召见并授予(王洽)工部右侍郎一职,代理本部事务。兵部尚书王在晋被罢官,皇帝召见群臣,认为王
洽容貌奇伟,当即提拔他为兵部尚书。王洽上书陈述有关军政的十件事,皇帝都赞扬并采纳。不久向皇上进言:“祖宗养兵百万,不耗费朝廷的一文钱,是屯田的缘故。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在蓟镇推行屯田政策,被豪门大族阻挠。抛弃上天赐予大地滋生的利益,却每日讲述生
财的方法,来用作供养军队的资金,这不是大大的失策吗!请求皇帝下令给各道监察官员,让他们遵守先朝军队七分用来防御操练、三分用来屯田开垦的制度,真心实意尽力施行,希望对国家经济有帮助。”皇帝称赞叫好、立即命令施行。曾经上奏淘汰年事已高且无人推荐的武士四十八人,以具有边防军事
才能为由举荐监察官员杨嗣昌、梁廷栋,他们后来都受到重用。崇祯二年十月,大清军队从大安口进入,京城戒备森严。王洽急忙征召四方军队入京城护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大寿等先后到达,但不能与之抗衡,大清
军队于是深入内地。皇帝十分担忧,十一月召见问询朝廷大臣。侍郎周延儒说:“兵部尚书准备防御有疏漏之处,调度不合理。”检讨项煜接着弹劾他,并且说:“世宗斩杀一个丁汝夔,将士们震惊害怕,强大的敌人连夜逃跑。”皇帝点头称是,于是把王洽投入监狱。第二年四月,王洽竟
然死在狱中。不久定罪,还是被判死罪。王洽操行高洁美好,为人刚直,在当时非常有声望,但是应对突发事件并不是他所擅长的。__突然遭遇重大变故,因为时局艰难而显出不足。遵化陷落,第二天才得到报告。皇帝因他侦察探求情况不清楚而大怒,又因为朝廷大臣玩
忽职守,正打算用严厉的刑法惩治,因此对王洽一点也不宽恕。此后京城多次遭受战祸,宰辅重臣都得以免罪,世人多为王洽感到惋惜。6、【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仁杰”“吾亲”为主语,应在其前断开;“反顾”“见”为两种先后进行的行为,中间应断开;“谓„„曰”是固定结构,应
分别在其前后断开;“舍”为动词,后面应有表地点的宾语“其下”;“久之”作“瞻怅”的时间状语,应在其后断开。根据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B7、【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陟”为“提升,升迁”之意,“黜”为“贬斥”之意。【答案】C8、【解析】本题
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受到官吏礼让”错误,原文说“吏让之”,这里的“让”意为“责备,责怪”。【答案】A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的落实。(1)固:本来。差等:差别等次。致:
导致,致使。(2)借:假使。鲜:少。亏:破坏,损害。【答案】(1)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犯人不至于死却让他们去死,这是什么缘故呢?(2)朝廷假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却不少。陛下怜惜
有罪的人,破坏了现行的法律,这该怎么办呢?10、【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需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从“同府参军郑崇质”到“一人而已”的内容,联系前后文,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答案】狄仁杰孝顺且能推己及人,郑崇质母亲年老且有疾病,于是想代替郑崇质出使绝域,以
免郑崇质的母亲担忧儿子。蔺仁基赞赏他的品行,且为自己与人不睦的行为感到惭愧。【参考译文】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小孩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申辩对答,狄仁杰读书而不予
理会,官吏责问他,他回答说:“我在书中正与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考中明经科,调任汴州参军。(狄仁杰)被官吏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召他来问询,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道歉说:“孔子称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仁者的用心,你可以
称得上是沧海中被遗落的明珠了。”举荐狄仁杰,他被授任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的父母住在河阳,狄仁杰登上太行山,回头看,看见一片白云孤身飞过,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他眺望惆怅很久,白云飘走才离开。同府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郑崇质本应该出使僻远的地方。狄仁
杰对他说:“你怎能留给双亲儿子远行万里的担忧呢?”(狄仁杰)到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蔺仁基赞叹他们的友谊,这时蔺仁基正和司马李孝廉不和,两人相对说:“我们可要稍稍感到惭愧了!”于是两人对待彼此像原
来一样,他常常说:“狄仁杰品德贤良,北斗以南,只有他一个人罢了。”不久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一年之中判完了积压时间长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当时的人称道他公平宽厚。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由于用斧头误砍了昭陵的柏树,按律定罪应当免死,高宗
下诏书要处死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不应被处死,皇帝生气地说:“这使我成为不孝子孙,一定要处死他们。”狄仁杰说:“汉朝有偷盗高庙玉环之人,文帝想要灭其族,张释之在朝廷直言规劝说:‘假如拿了长陵一捧土,该如何按律定他的罪呢?’于是只处以弃市的死
刑。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犯人不至于死却让他们去死,这是什么缘故呢?现在误砍一棵柏树,就杀掉两位大臣,后世将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于是皇帝免去了二人的死罪。几天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受宠恣意而
行,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过,皇帝下诏宽宥他。狄仁杰说:“朝廷假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却不少。陛下怜惜有罪的人,破坏了现行的法律,这该怎么办呢?我希望您先斥责他,作为对大臣们的警诫。”王本立受到惩处。从此朝廷上下都严整恭顺起来
。(狄仁杰)出使岐州,几百名逃亡的士兵抢掠行人,道路上人们不敢往来。官府抓捕了盗贼党羽严加审讯,然而其他人仍混乱不能制止。狄仁杰说:“这是因为他们方法用尽,只能成为祸患。”于是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放出被关押的人,发给他们粮食之后就释放了,让他们相互传话
,于是(他们)都自己绑着自己来到衙门。皇帝赞叹他通晓变通之策。(狄仁杰)在圣历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叫文惠。狄仁杰所推荐引进的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都是唐朝中兴时期的名臣。中宗即位,追封他为司空
。真题过关一.【答案】14.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解析】1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分两问。然后,阅读翻译原文,勾画关键语句。结合语段“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分析,可知孙奇
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结合语句“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分析可知,救助结果。最后分点概括作答即可。二.【答案】13.陆侧重有气节,道义,叶侧重作世人治生表率。两人都认为要节
俭,不能营营逐利。【解析】13.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理解语段的意思。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陆游文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
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与叶梦得文中“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都提倡子弟要节俭用度,不可追求奢靡享受。陆游提到“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
吾家之所深耻”,即以改变节操营利为耻;而叶梦得认为在谋生时“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要正直诚信,不能损人利己;二人都认为不能够为了追求利益就放弃道德准则,营营逐利。不同
处在于,陆游更注重“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即重视子弟要坚守节操道义,这是保持家风不堕的要务。而叶梦得则更注重“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
,何云大丈夫哉”,即要求子孙必须要懂得经营家业,有谋生之计,作世人表率。三.【答案】8.心系幼孤,疼爱后辈;不忘祖德,推惠及人;珍惜生命,宽仁善良;关心丈夫,淡泊名利。【解析】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
,梳理主要的事件,根据要求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人物形象;最后分类整理并加以概括。首先,审题要抓住“平居言语中”“识大义”两个关键点。然后回归原文,梳理主要事件并勾画描写平居言语的语句进行分析。整体阅读文章可知,文章
主要通过叙写赵太夫人对待外甥、对待公婆、对待丈夫的事件,来展现其形象特点。对待“稚年丧母”的外孙,结合语句“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分析可知,太夫人心系幼孤,疼爱后辈。结合语句“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
‘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分析可知,太夫人不仅对待公婆尽心竭力,而且还教育孩子要不忘祖德,施惠于人。结合语句“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
骨之痛,博已一快也”分析可知,太夫人是一个善良的人,珍惜生命,宽仁悲悯。结合对丈夫劝导的语言“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分析可知,太夫人关心丈夫身体,对功名利禄很是淡然。最后,结合以上
分析,从四个方面概括她的“识大义”的表现。四.【答案】24.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解析】2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文
中来看,“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当时认为一本史书出自两人之手,风格不同,便让欧阳修审察并把文章改归一体,然而欧阳修认为人人有不同见解,何况宋祁是前辈,不应随意修改他的文章,可见他
尊重前辈以及他人劳动成果,不修改他人文章。本来“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即按照旧例,宋祁官位比他低,本来不能写上名字,但“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与所撰各书之”,可见,欧阳修不愿意掩盖宋祁的功劳,让他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