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分组合练24语用+默写+诗歌比较+翻译+图文转换(含解析)

DOC
  • 阅读 6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55.009 KB
  • 2022-11-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分组合练24语用+默写+诗歌比较+翻译+图文转换(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分组合练24语用+默写+诗歌比较+翻译+图文转换(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分组合练24语用+默写+诗歌比较+翻译+图文转换(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分组合练24语用+默写+诗歌比较+翻译+图文转换(含解析).doc,共(6)页,55.009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79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高分组合练24语用+默写+诗歌比较+翻译+图文转换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

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状元笔记”凝

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进行营销。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

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笈”。与其,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笈”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

恰当的一项是()A.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B.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C.但从

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解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

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项,“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介词残缺,“从”与后面的“中”搭配

,就不能与后面“„„的身上”搭配了,故应在“从”前加“在”,就变成“在„„的高考身上”;D项,“充满„„‘精英’崇拜”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答案:A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

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B.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C.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解析:括号前面说“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括号后面说“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可见中间

应是说他们有“状元崇拜”的表现,这一表现在四个选项中都提到,即把“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当作法宝,明明知道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却依然会把它当作法宝,前后内容之间应是呈现转折关系,排除C

项;前面说“众人皆知”,后面说“他们„„”,可见中间部分应也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A项;B项,“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中“那些东西”显然是指前面的“状元笔记”,选项中说“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这显然说的过于绝对化

,故排除;D项,既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故选D项。答案:D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蹴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亦步亦趋B.一蹴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拾人牙

慧C.一挥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亦步亦趋D.一挥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拾人牙慧解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第一处说的是“任何人的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

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第二处要说的是这种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第三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

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四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答案:B二、名句名篇默写3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歌曲《在水一方》的词中有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的句子,从韵脚和内容上看,这是化用、改写了诗经《蒹葭》中的“,”两个诗句。(2)韩愈《师说》中的“师”,有独特的内涵,他明确把自己所说的“师”,与一般教浅显知识的启蒙老师是

不同的,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因此说“”。(3)在《赤壁赋》中,苏东坡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对人生进行阐述,他认为天地不能一瞬,是从“”角度来看,他认为物与我无尽,是从“”角度来看。答案:(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新年贺词中说:“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

虚声。”关于空想与学习的问题,《劝学》中这样说道:“,。”(3)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句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隔断,“”句则是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解析:易错的字:兀、庐、矣、须臾。答案:(1)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三、诗歌鉴赏(语言)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

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4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B.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琴声遍屋里”,一个“遍”字,看似写琴声遍屋,实写愁思遍屋。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

情。D.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答:„„„„„„„„„„„„„„„„„„„„„.

解析:(1)C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答案:(1)C(2)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

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四、文言翻译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孙永,字曼叔。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

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吏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译文:„„„„„„„„„„„„„„„„„„„„„.5(2)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译文:„„„„„„„„„„„„„„„„„„„„

„.答案:(1)处在敌人必争之地,军队孤立无援,这是兵法上所说的不能够防守的情形。责怪别人来免除自己的过错,对我们来说能心安吗?(2)要使人畏惧法令却不革除私心,即使是府吏,臣也不敢保证他们以后不再犯法

。【参考译文】孙永,字曼叔。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出任秦州知州。王韶以平民的身份进入他的幕府,提出了攻取熙河的计策,孙永当面反驳他说:“如今边疆刚刚安静,无缘无故去骚扰,恐怕会生出难以预料的事端。”恰好刚修筑的刘家堡失守,众人请求杀了偏将来推卸责任。孙永说:“处在敌人

必争之地,军队孤立无援,这是兵法上所说的不能够防守的情形。责怪别人来免除自己的过错,对我们来说能心安吗?”孙永最终因这件事被降为天章阁待制、和州知州。当时仓法(关于管理粮仓的法令)很严厉周密,管粮仓的小官吏贪污一点钱就被

黥刑贬为士兵,府吏也是如此。神宗问道:“这法规制定下去之后,官吏们还有人敢做违法的事吗?”孙永回答说:“虽然有强盗罪刑的人要判死刑,但仍然还有很多人愿意当强盗,何况发配为奴隶呢?要使人畏惧法令却不革除私心,即使是府吏,臣也不敢保证他们以后不再犯法。”五、图文转换8.下图

为“7~11岁儿童不同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图”,请根据图表回答问题。(1)请说明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其他三种能力发展趋势的异同。答:„„„„„„„„„„„„„„„„„„„„„.(2)根据图表信息,对教育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解析:分析图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意整体阅读,兼顾比较对象、比较角度、6项目等;重视数据变化,从中找到规律;把握题干要求。解答第(1)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图表反映的是“

7~11岁儿童不同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其次要认真读图,弄清图中的图例,再审视图中各部分的数据变化规律;最后根据比较写出结论。解答第(2)题时,要注意根据第(1)题的结论,提出科学的建议。答案:(1)同: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其他三种能力在7~

8岁期间均呈上升趋势;10~11岁期间均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异:8~10岁期间,创造性思维能力继续呈上升发展趋势,而其他三种能力的发展则趋于平稳。(2)①根据不同阶段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培养。②7~8岁是儿童多种认知能力发展的黄

金期,应该重视该阶段的教育。③要利用好儿童7~10岁的时间段,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答出一点即可)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