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DOC
  • 阅读 5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289.500 KB
  • 2022-11-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全国版)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全国版)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全国版)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全国版)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全国版)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全国版)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doc,共(22)页,289.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795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情报告]2018-202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卷别体裁考查内容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宋诗+唐诗李贺《野歌》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王建《精卫

词》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题型:近三年均为一道4选1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时代和题材: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为主,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

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作家作品:不倾向名家名作,多选择名家较生僻的作品。考点: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

,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宋诗+唐诗陈与义《题许道宁画》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刘禹锡《插田歌(节选)》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宋诗+唐诗

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王安石《读史》陆游《苦笋》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和事物形象。考向预测知识与技能的梳理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一)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

作者自己,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显示出来。而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

情、理想志向。[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诗中刻画的某种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答题技巧]1.在回答人物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区分诗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环境,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3)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

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2.答题步骤:(1)结合诗(词)题、注释等确定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2)结合诗(词)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3)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

。(这一步需不需要,要视题目要求而定)(二)鉴赏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

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来说,

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设问方式]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2.试描绘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4.简要赏

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答题技巧]1.做鉴赏景物形象题,要注意的是,景物形象在写景诗和抒情诗中都是用来表现主观感情的,诗中的景物形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读这类诗,要善于由景

及情,由各类景象触摸诗人内在的情感脉动。(1)注意捕捉景物的色彩色调,把握住意象特征。具体有两方面:①关注时令色彩,即不同季节的景物,感受诗人所投射的不同的感情,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以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如早春的景物是欣欣

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而暮春表现的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表现的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②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的景物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的,冷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苦的。(2)关注虚实,把握住画面内涵。古诗中的景,分实景与虚景。有的诗,既

有实景,又有虚景。由实到虚,可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涵。(3)关注动静,把握住抒情方向。古诗中景象、画面常常有静有动,静动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4)关注传统审美心理,把握住意象的特殊含义。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

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时回归自然‛,诸如此类审美心理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就拿‚悲愁‛这一情感来说,在古诗中就有这样一些表现:‚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等。明白这些,我们就能抓住诗歌的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进而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2.答题步

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三)鉴赏事物形象诗人经常把具有某种内涵的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

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感情。[设问

方式]1.××指什么?试分析诗中某事物的形象。2.诗中的某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答题技巧]1.事物形象题的解答,要注意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不仅要知道事物形象的特点,还要知道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与人有关的)精神品质。事物形象题的解答,

需要注意如下两方面:(1)熟知一些常见物象的象征义。如‚善鸟香草‛喻的是忠贞,‚恶禽臭物‛比的是‚谗佞‛。‚青松‛示高洁,‚竹‛表气节,‚琴‛代隐士、知音,等等。(2)知人论世,尤其要关注诗人的精神与品质。考生除

了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还要注意了解诗人的政治、文学主张,诗歌的创作背景,从精神上贴近诗人。2.答题步骤:(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①提炼表现特征的语句,观其形、

色、味、声;②分析修辞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③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二、鉴赏诗歌的语言(一)鉴赏‚炼字‛高考诗歌题,常常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别

讲究分析炼字。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查析诗眼或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从词

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体会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设问方式]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这一联中最生

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3.简要赏析某联中某词的妙处,或请分别对某联中某字作简要赏析。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答题技巧]1.准确找到诗眼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明确答题方向,点出该字的具体效果,也就是诗人炼字的目的。这里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1)为形象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要刻画某个事物的形象的,那该字的作用就应该是可以让该形象更加生动。(2)为意境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写景的,其目的是营造某种

意境,那该字的运用就可以收到营造某种意境的效果。(3)为情感服务。不管是刻画形象还是营造意境,炼字的一个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为‚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鉴赏‚炼句‛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

助于一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从而产生赏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设问方

式]1.某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请鉴赏某句诗。[答题技巧]1.首先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从整体上着眼把握诗句的内涵;其次要能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正确辨识诗句的艺术手法,进而对此

加以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规范的步骤组织出答案。2.答题步骤:(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2)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

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三)品味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

界、情味等方面进行赏析。[设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技巧]1.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常见类型,注意比较它们的区别:(1)朴素与绮丽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婉媚、浮华、艳丽、纤巧。朴素诗风的语言特

点:清淡质朴、洗练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2)直白与含蓄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融入了俚词俗语、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

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练、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3)沉郁与豪迈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作表达自我的哀怨,切

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沉郁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唐代的边塞诗)

,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政治清明的盛世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效死疆场。所以他们所写的诗歌充满豪言壮语

,显示了一种豪情。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2.用某个形容词准确概括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3.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和效果。4

.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又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设问方式]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

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4.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答题技巧]1.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角度,还是兼而有之进

行鉴赏,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比兴、

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谋篇布局的技巧(铺垫、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古代诗歌中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等。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

直接表达感情,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等方式来抒发感情。2.对相关表达技巧进行具体鉴赏。要结合相关诗句来说明这种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

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语言表述必须将诗歌的意境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流畅优美。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的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

、作者寄托的情感等。在高考中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较多,有时就整首诗歌设题,有时只要求概括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的思想内容,真正评价性的题目较少。[设问方式]1.请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请归纳这首诗的主旨。[答题技巧]解答思想感情类试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寻找答案。1.学会看类别,了解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常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我们将诗词分为山水田园、咏物、咏怀、送别、羁旅思乡、怀人、边塞、民生、怀古等不同类别,每种类别的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有区别

。羁旅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恋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咏怀诗吟咏抒发诗人的抱负情志和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2.学会知人论世。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写作背景、作

者生平等方面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3.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4.品析语言。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

情的角度看,品味语言的重点:(1)抓题目,抓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中的‚喜‛;(2)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和诗句,如《阮郎归》中的‚讳愁‛,《含山店梦觉作》中的‚惆怅‛,《宿渔家》中的‚笑‛,《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中的‚春愁‛。5.借助表达

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来表现的。《阮郎归》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含山店梦觉作》主要通过‚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等闲挥袂客天涯‛是说作者早已把漂泊天涯当作一般的事情来看待,从不放在心上。可

是诗的最后一句却说:‚惆怅起来山月斜。‛‚惆怅‛就与‚等闲‛形成了一种反差,作者借‚等闲‛来反衬‚惆怅‛之浓厚。6.熟悉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评价情感和主旨,可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作者的观点态

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设问方式]1.诗人

对××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答题技巧]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

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联系诗歌背景,再结合作者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不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

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前提。3.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

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作者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4.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深层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

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6.解答评价观点态度题的四个注意点。(1)体悟要深入。

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

提条件。(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又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第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

,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又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这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4)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失去分寸

,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闲望吴融①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阙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

暝归林上鸦。【注】①吴融: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四句写闲望所见,四

组画面融为一体,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着力突出一个‚闲‛字。B.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浓艳明丽。青山疏雨、临水野花构成一幅雄奇美丽的山野风景图。C.诗歌以‚狂飞‛写蛱蝶爱芳草,以‚

稳睡‛写鸳鸯的惬意,动静结合,用词形象而贴切,其自乐自适的物情宛然在目。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的《渔家傲》有相似之处。【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色彩浓艳明丽‛错,四句纯

用白描,没有‚浓艳‛色彩。‚构成一幅雄奇美丽的山野风景图‛错,诗人着眼于细小景物的描写,三五点‚雨‛,一两枝‚花‛,蛱蝶、鸳鸯等,都是眼前的细巧景物,突出宁静、美丽、和谐,没有‚雄奇‛表现。故选B。2.全诗情感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

考答案】(1)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蝴蝶、鸳鸯等景物,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2)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宅对比,暗示自己抛离家园奔走于仕途间的懊悔之情和伤感之情;(3)‚东迁西去俱无计‛,写出了自己四处求仕不得的失望和悲哀之情;(4)尾联写羡慕暮归之

鸦,含蓄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眷恋和向往之情。【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解答本题要结合题目、注解和诗句综合赏析。此诗题为‚闲望‛,诗中所写,看似闲淡,实际却写出了作者四处奔走,苦于仕途劳碌的心境。诗的前四句是望中所见,通过对周

遭精题集训(70分钟)经典训练题景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力图写出一个‚闲‛字。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四组画面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自然美景。雨只是点点滴滴,不是翻云遮山的倾盆大雨,不是昏昏沉沉的绵绵阴雨。花不是千枝万枝,满山遍野,而

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明丽而添秾艳之感。这四句诗,遣词用字极为考究,写淡雅的景色,反衬闲淡的心理。‚三点五点‛‚一枝两枝‛,纯属口语,然朗朗上口,音律复叠之美,如贯珠落盘,天籁自响。写蛱蝶之爱芳草,用‚狂飞‛出之,言鸳鸯之适意,著‚稳睡‛二字,其自乐自适的物情宛然在目

。末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新居处在皇都,又当如此美景,按理说,他应感到欣喜,而他却不无惋惜地写道‚江南旧隐是谁家‛,新居固佳,然诗人总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想法。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日隐所见,语气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情绪。尾联上句承上由

离开旧隐到建立新居的联想而来,虽然只用了‚东迁西去‛四字,但写出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成‛。无数次的碰壁和失望,一事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隐之情,然而,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生计、仕途、理想等因素,对于一个沉沦潦倒而素有抱负的下层知识分子来说,不是

那么容易就能一古脑地抛掉。进退无计之际,望着暮色中纷纷归林的晚鸦,诗人不禁生出一股羡慕之情。由此可见,诗题中的‚闲‛字,诗中表现的闲情,是诗人在八方奔走,无计可施的窘况下那种无可奈何之闲。在诗中貌似宁静的闲淡下,覆盖着一

颗为苦恼纠缠、骚动不安的心。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注】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注】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

,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B.颔联写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的暮霭

淹没,黄昏时的诗人登临‚吴蜀横分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为后文抒情蓄势。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D.‚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

,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答案】A高频易错题【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理解错误,诗歌的第二句‚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

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惨淡凄凉,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秋。故选A。4.诗人以‚无限悲‛收束全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主要写了诗人的哪些悲情?【参考答案】①个人身世之悲。诗人为避战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万里‛和‚三年‛分别突出了奔波的遥远和时间之久,如今

两鬓如霜,眼看国土沦丧,自己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愁绪。②家国动乱之悲。写作此诗时,北宋灭亡已经三年了,岳阳楼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中,帘旌一动不动,如此名胜,这般寂寞凄凉,社会动乱可见一斑。‚三年多难‛突出国家动乱之久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首联第二句‚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臵,也在回顾历史,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

现在眼前。‚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诗人为避战乱,背

井离乡,漂泊不定,‚万里‛和‚三年‛分别突出了奔波的遥远和时间之久,如今两鬓如霜,眼看国土沦丧,自己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愁绪。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

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写作此诗时,北宋灭亡已经三年了,岳阳楼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中,帘旌一动不动,如此名胜,这般寂寞凄凉,社会动乱可见一斑。‚三年多难‛突出国家动乱之久。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仕途失意之思和忧国忧民之情

融于一体。三、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黄山【注】道中赵沨小穀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注】黄山:一名穀城山,

在山东西路东平府东阿县境内。诗中的小穀城即东阿。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扣题,写黄山位于小城附近,山路的艰辛暗示黄山风光非同寻常。B.‚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两句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句法相同。精准预测题C.尾联写诗人对黄

山美景的喜爱已深入膏肓,决意今后一定常来此游览玩赏。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议论,尾联补足颈联余意,结构匀称谨严,浑然一体。【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B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纯用名词组句在修辞上称列

锦,‚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中的‚千章‛‚一点‛是数量词不具备列锦的特点,所以两句句法不相同。故选B。6.诗人赵沨因‚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两句而被称为‚赵驴‛,请赏析这两句好在何处。(6分)【参考答案】①构思奇妙角度新颖:诗人不说用诗描写景却说景主动落入诗句变被动为主

动新颖别致。②运用比喻:以图画比喻黄山风景突出黄山景色之美。③引人联想:诗人骑着驴缓缓而行显示出山水画卷之长美不胜收。④运用设问:‚好景落谁诗句里‛明知故问形成语气上的变化。⑤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黄山道中美景的喜爱之情。【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题

型有三个关键点:角度、分析、效果。鉴赏角度一般要从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语言特点、结构构思等角度入手去鉴赏。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水山相接,风景极佳的美景落入了作者的诗句里,映入了作者的眼帘,作者行进在如此美景之中,发出了身在‚画图间‛的感慨,此句直接表达了对黄山道中美景的喜爱之情,属

于直抒胸臆。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图画比喻黄山风景,黄山是东平湖边的一座小山,水山相接,风景极佳,在作者笔下把它比作画作一样,足显其魅力和作者的喜爱之情。从句式角度分析,‚好景落谁诗句里?‛这

一问句,这一番美景出现在谁的笔端,当然是作者,但是这样的句式能从语气上出现问答的起伏,形成语气上的变化。从构思角度分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在于,在前两句里描写了靓丽俊秀的景色,马上跳出游人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评论刚才自己看到游览过的景色,显示了作者游离于物外,而见其深邃本质的才

华和胸怀。而且这两句表达也很有意蕴,说用诗描写景却说景主动落入诗句变被动为主动新颖别致,因此这两句十分精妙。四、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孤雁儿李清照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藤

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③,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注】①‚藤床纸帐‛:‚藤床‛,藤制,上有倚圈靠

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②‚吹箫人去‛:出自《列仙传》,写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③‚一枝折得‛: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赋诗以赠。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

从这首词的小序看,词人似乎在咏梅;然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丈夫赵明诚深切思念。B.词一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醒来,心中有说不尽的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感伤的基调。C.‚沉香断续‛二句,写词人只有玉炉相伴,玉炉中的沉香早已熄灭,而词人无心再续,心

情如水一样平静。D.‚梅心惊破‛句,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用一‚惊‛字,将梅花开放时的形态和神情都活现出来。【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心情如水一样平静‛错误,‚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两句意思是: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

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可见并非‚平静‛。故选C。8.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借‚小风‛‚疏雨‛这些意象渲染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凄苦的心境。(分析叠词‚萧萧

‛也可)②用典。‚吹箫人去‛用弄玉、萧史典,委婉含蓄表达主人公对亡夫的深切悼念;‚一枝折得‛用陆凯折梅寄远的故事,表达独居的孤苦。(分析出一个典故即可)③设问。‚肠断与谁同倚‛句,用问句强烈表达了主人公在丈夫去世后肝肠寸断、无依无靠的痛苦。(答反问、直抒胸臆也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

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意思是: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虽然春意盎然,然而天气有变,送来了微风细雨。稀疏的春雨潇潇地下着,渐渐地打湿了一切,梅花因而更加滋润美丽,但主人公忧郁的心情并没有因之改变,反而被催下了千行清泪。‚又

‛字是接续‚无佳思‛说的。原本意绪寥落,了无佳思,情怀如水,如今又是小风疏雨,更加令人感伤。这种内心的悲苦之情,就这样一步一步加深。使用叠韵词‚潇潇‛突出强化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意思是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主人公如水情怀,究竟为何,至此方才道明

。反问,直抒胸臆。‚吹箫人‛,喻知音者。这一典故出自《列仙传》。秦穆公时,有个人名叫萧史,善吹箫,箫声能将孔雀、白鹤吸引到院子里来。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欢萧史,穆公就把弄玉嫁给了他。萧史天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的叫声。几年后,弄玉果然能吹出凤的鸣声,因此引来许多凤凰。穆公于是建了

一座凤凰台,萧史夫妇就住在这台上。又过了几年,有一天,萧史弄玉随着凤凰飞升而去,双双成仙。清照在这里以萧史喻指赵明诚。‚吹萧人去‛,即是说赵明诚已去世。当年二人伉俪情深,文唱和,互为知音,如今丈夫已经离世,有谁能和她一同凭栏观赏盛开的梅花呢?沉思前事,不

禁泪下如雨,肝肠寸断。‚玉楼‛,是对小楼的美称。萧史弄玉双双仙去的美丽传说,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意思

是院内梅花开得正好,此时顺手摘来一枝,可是转念一想,又寄与何人?人间已经无法找到可寄之人,天上更是渺茫难寻。南朝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词人也想折梅寄远,但却已无人可寄!结句情思无限,正面落笔于梅花,深切地表达了对亡夫

赵明诚的深厚感情和极其沉痛的悼念。刘熙载在《词概》中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五)【注】苏轼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着腐儒。莫怪江南苦留滞,

经营身计一生迂。【注】述古:陈襄的字,熙宁五年(1072年)陈襄知杭州,苏轼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苏轼在常州、润州赈灾后写此诗。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述惠泉山下的泥土如同濡湿润泽一般,阳羡溪头的大米晶莹剔透胜过珍珠。B.

颔联说作者卖剑买牛想要留在此地耕种,并称将殷勤地款待所有来来往往的朋友。C.颈联描写心理:我觉得这偏僻之地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民风俭朴却适合我安居。D.尾联用字精当,着一‚苦‛字把自己长时间在江南逗留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了。【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

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并称将殷勤地款待所有来来往往的朋友‛赏析错误。根据诗意,‚子来无‛是指苏轼问陈襄‚你来不来?‛由此可知,此句中的‚子‛是指‚陈襄‛,而非‚来来往往的朋友‛。故选B。10.尾联‚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6分)【参考答案】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怪我想长期留在此地,实在是因为我一生迂阔,不善经营生计啊。②表面上是对自己不善谋划生计以致家中贫苦的自嘲。③实际上也有对自己不善营谋,以致仕途坎坷、长久沉沦、不得升迁的牢骚。④还表达了诗人随

遇而安的旷达。【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尾联的大意是:不要怪我想长期留在此地,实在是因为我一生迂阔,不善经营生计啊。根据对全诗内容及诗人作此诗时的背景的了解可知,当时苏轼在杭州做通判,与诗人的德才相比,实在是

位不配才,所以诗人说‚地偏不信容高盖‛,自有不被重用、志不得伸的抱怨和牢骚,但是时局如此,诗人无以改变,只得‚卖剑买牛吾欲老‛,表面上有终老此地的打算,其实也是对自己不善营谋,以致仕途坎坷、长久沉沦、不得升迁的牢骚。同时,自嘲的口吻中又透露着旷达的情怀。六、阅读下面这首

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长安道中怅然作宋祁三辅古风烟,征骖怅未前。山园蓬颗①外,宫室黍离②边。树老经唐日,碑残刻汉年。便须真陨涕,不待雍门弦③。【注】①蓬颗:长有蓬草的土块。《汉书〃贾山传》记载,贾山曾议秦始皇侈葬,说‚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②《诗经》有

《黍离》篇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③刘向《说苑》记载,战国时齐国琴家雍门子周,善鼓琴,孟尝君听其弹琴,涕泣增哀。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诗题,‚三辅‛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古代,诗人怅然感

怀,车驾也徘徊不前。B.‚古‛字突出山川风物的古老久远,人世沧桑变迁之感,‚风烟‛能引起悠然神伤之情。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老树、残碑不禁想到唐、汉时的兴盛繁华,蕴含深刻。D.尾联写用不着雍门子周弹琴,自己就已经潸然泪下了,直陈对当朝奢华的不

满。【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的能力。D项,‚直陈对当朝奢华的不满‛错误,本诗抒发的是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之感。故选D。12.诗歌颔联‚山园蓬颗外,宫室黍离边‛有什么含意?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含意:古代遗留下来的帝王陵园一片破败,以至于连蓬草都不生长;历史上繁华的宫室园囿如今都是杂草丛生。手法:①用典。使用汉代贾山议秦始皇陵墓奢侈,《诗经〃黍离》中周王朝都城长满荒草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含蓄蕴藉。②借景抒情。通过‚山园蓬颗‛‚宫室黍离‛等典型景物,表现故都荒凉、物

是人非之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山园蓬颗外,宫室黍离边‛的含义需结合‚蓬颗‛‚黍离‛的典故翻译,含意:古代遗留下来的帝王陵园一片破败,以致于连蓬草都不生长;历史上繁华的宫室园囿如今都是杂草丛生。颔联运用了典故,同时借景抒情。表述时,先指出使用了什

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手法是怎么运用的,然后指出使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艺术手法:①用典。使用汉代贾山议秦始皇陵墓奢侈,《诗经〃黍离》中周王朝都城长满荒草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亡的

感慨,含蓄蕴藉。②借景抒情。通过‚山园蓬颗‛‚宫室黍离‛等典型景物,表现故都荒凉、物是人非之感。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注”刘长卿生涯心事已蹉跎,旧路依然此重过。近北始知黄

叶落,向南空见白云多。炎州日日人将老,寒渚年年水自波。华发相逢俱若是,故园秋草复如何。【注】①本诗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作者从贬地南巴(今广东电白)北归时。至德,唐县名,故址在今安徽池州东至县。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目中的‚北归‛,交代了归途所走的路线,并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心情。B.颔联‚始知‛与‚空见‛相对,‚空‛指天空,引发作者对南巴生活的回忆。C.由南到北,景象在变,气候特点在变,诗人内心的感触也在发生着变化。D.全诗即事感慨,因景抒情,语言直白浅近,意味深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风。【答案

】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空’指‘天空’‛理解错误。‚空‛不是指天空,而是只是、徒然之意。故选B。14.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1)首联讲旧路

重过,心事蹉跎,寓含对仕途坎坷的感慨;(2)中间两联借南北景象差异与感受的不同,表达被贬南方的失意;(3)尾联写与邻居华发俱生,相逢于他乡,抒发了年华易逝的喟叹与对家乡的挂念。【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

联‚生涯心事已蹉跎,旧路依然此重过‛意思是我的人生已经蹉跎,心事重重,依然走着曾经走过的旧路。‚蹉跎‛‚重过‛,寓含对仕途坎坷的感慨;颔联、颈联‚近北始知黄叶落,向南空见白云多。炎州日日人将老,寒渚年年水自波‛意思是说靠近北地才知道黄叶一落,望

向南方只看到漫天的白云。在南方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人已将老,寒天的水依然泛起波澜。中间两联写南北景色的差异与感受都是不同的,北方‚黄叶落‛‚人将老‛,南方‚白云多‛‚水自波‛,既表达了年华已逝的感慨,也表达了被贬南

方的失意;尾联‚华发相逢俱若是,故园秋草复如何‛意思是我们相逢的时候若都是满头华发,会问一句:故园的秋草长的怎么样了?尾联写‚华发‛,感慨年华易逝;‚故园秋草复如何‛,借问‚秋草‛表达对故乡的牵挂。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

小题。千秋岁〃水边沙外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次韵少游苏

轼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注】①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包括苏轼、秦观在内的一大批‚旧党‛纷纷被贬,这两首词分别作于

苏轼被贬琼州,秦观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所写。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yuān)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词主要抒发了漂泊分离之愁苦,贬谪失意之痛悲,有很浓的伤感味。B.苏词为了保持自己一贯的风格,而选用了直

抒胸臆的方式来抒发情感。C.秦词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情委婉含蓄,语言风格清丽俊逸。D.苏词的语言风格是直白豪放,具有豪放词人的鲜明的特点,真率旷达。【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苏词为了

保持自己一贯的风格,而选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抒发情感‛表述错误。本诗是据词人自己写作目的的需要,选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抒发情感。故选B。16.苏词的最后一句化用孔子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孔子的话

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排过海到海外去,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苏轼化用此句,一是表明自己要和孔子一样,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眼前的处境能泰然处之。二是劝慰秦观振作起来,摆脱个人得失,不忘江山社稷。【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炼句的

能力。苏词的最后一句化用孔子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下阕苏轼表示难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学孔子‚乘桴浮于海‛。下阕反映出苏轼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难忘‚君命‛、‚新恩‛,另方面‚君命‛

有悖‚旧学‛,对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乘槎且恁于海‛,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排过海到海外去,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词人暗中写自己,也写秦观。仲由是孔子的学生,秦观也曾拜苏轼

为师。他鼓励秦观振作起来。词人站得高,想得远,能摆脱个人得失,终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韵词不仅格调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长者身份。苏轼化用此句,一是表明自己要和孔子一样,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眼前的处境

能泰然处之。二是劝慰秦观振作起来,摆脱个人得失,不忘江山社稷。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常宁道中怀许介之①乐雷发②雨过池塘路未干,人家桑柘带春寒。野巫竖石为神像,稚子搓泥作药丸。柳下两妹争饷路

③,花边一犬吠征鞍。行吟不得东溪听,借砚村庐自写看。【注】①许玢,字介之,衡阳人,曾在衡阳东溪筑屋五间。②乐雷发,南宋诗人,蒙理宗知遇之恩,很想施展身手,干一番事业,然因数议朝政,指斥权臣,终不得用,归隐雪矶。此诗是访东溪归途上所作。③饷路:供应

路人饭食。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了节令,描绘了一幅早春图景,显示了一派素朴自然的乡野风光。B.颔联摄取了两个镜头,展示了古风犹存的自然野趣和静谧闲适的村居生活。C.颈联写诗人离开东溪时的情景,进一步地渲染了乡村

野趣,对仗十分工整。D.尾联扣题,说明了写作此诗的原因,委婉含蓄,再现了村民热情淳朴的形象。【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项,‚再现了村民热情淳朴的形象‛错,本诗并无此意。尾联的意思是

我多想把这纯朴的乡情写成诗句,可惜知音不在这里。到村中去借纸笔吧,记下来,留作他日美好的记忆,表达出诗人对古朴纯厚风土人情的向往。故选D。18.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①对朋友的深切思念。②对乡野自然图景的热爱。③对古朴纯厚风土人情的向往。【解题思

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春雨过后,池塘边的小路还有点潮湿。村头的桑树,嫩绿中透着些微的寒意。点明了节令是早春,显示了一派素朴自然的乡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野自然图景的热爱。颔联,那粗糙的石人,是山乡巫师们信奉的神祇。孩子们用泥巴搓成‚药丸‛,在玩过家家的游戏。

‚野巫竖石为神像‛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自然野趣的喜爱。‚稚子搓泥作药丸‛极具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村居生活的热爱。颈联,柳树下有两个少女,争着向路人供应饭食。花丛中突然钻出一条狗来,对着行人狺狺不止。‚柳下两妹争饷路‛表达了诗人对古朴纯厚风土人情的赞美和向往。尾

联,我多想把这纯朴的乡情写成诗句,可惜知音不在这里。到村中去借纸笔吧,记下来,留作他日美好的记忆,表达出诗人对古朴纯厚风土人情的向往。这首诗的标题是‚常宁道中怀许介之‛,意思是诗人在访东溪归途上怀念许介之。其中‚怀

‛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思念。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注】①(牛山何必独沾衣

)《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牛山,在今山东临淄。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作者与朋友提壶登上青山,由下而上,远望雁过江上南飞的一幅美景,流露出诗人对于眼前景物

的愉悦感受。B.颔联写诗人意识到尘世实在难得开口一笑,故面对秋天的山光水色,应该插上满头菊花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C.颈联夹叙夹议,诗人劝慰朋友和自己,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人生短暂而感慨、怨恨。D.尾联‚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一样对着牛山流泪。【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由下而上‛错。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这句是由高处下望江水,

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因此这是从上往下看。故选A。20.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杜甫的《登高》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6分)【参考答案】①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抒写了诗人的抱负难以施展的愁闷情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突出,

但在意境的营造上显得凄恻低徊,缺乏一种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②杜甫的《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扉。雄浑高远的意境中回荡着飞扬流转的旋律。【解题思

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先看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诗歌意境:本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此句写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境界澄澈明净。‚不用登临恨落晖‛,‚落晖

‛写出一种凄恻的境界。诗歌境界不如《登高》雄浑阔大。诗歌情感:‚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

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诗人主观

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因此诗歌抒写了诗人的抱负难以施展的愁闷情怀。再看《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

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诗歌意境雄浑高远。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

了自己的情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江西多宝格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旗下网站:好教育http://www.jtyhjy.com)郑重发表如下声明:一、本网站

的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照运营规划,安排专项经费,组织名校名师创作,经由好教育团队严格审核通校,按设计版式统一精细排版,并进行版权登记,本公司拥有著作权;二、本网站刊登的课件、教案、学案、试卷等内容,经著作权人授权,

本公司享有独家信息网络传播权;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以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任何方式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组成部分;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

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举报电话:0791-83857059),举报内容对查实侵权行为确有帮助的,一经确认,将给予奖励;五、我们将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构,并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严肃清理侵权盗版行为,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特此声明江西多宝格教

育咨询有限公司维权声明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