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12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含详解) .doc,共(7)页,53.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37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12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2020年10月17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此次修订案亮点颜多,例如,针对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网络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
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基于()①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④社会意识应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要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推动疫苗、药物的研发
投入,增加卫生设施。同时,为稳住上亿市场主体,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上述要求()①旨在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状况②强调了改革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遵循了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④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A.①
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近一年来,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加大,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我国政府机构改革()①是新时代的生产关系要适应高质量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成效显著说明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会推动社会发展③
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种方式④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环还将继续推进和深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在高铁时代,我国仍不惜亏损运营81对“慢火车”,2016年运送旅客约3000万人次。运营近半个世纪的5633、5634次列
车仍然运行在大凉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学,为当地乡亲出行提供便利。这种做法反映的价值观道理有()①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③正确的价值选择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前提④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为适应新时代经
济建设和发展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新界定基本经济制度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③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④社会发展本质上在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2020年1
0月26日至29日,备受瞩目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议程主要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根据新时代、新阶段、新任务、新矛盾等新情况,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十四五”规划对于指导未来五年社会经
济发展尤为重要。材料体现了()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基于中国国情做出的判断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③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取决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7.近年
来,在垃圾分类方面,北京市不少社区因地制宜,形成了“自产自销”的厨余垃圾良性循环模式。厨余垃圾处理系统可以将居民分拣出来的厨余垃圾高速发酵转化成有机肥,实现居民厨余垃圾集中就地资源化处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事实佐证了()①事物价值的变化受主体需要的影响②主体对客体
的认识具有自觉选择性③多样的价值选择是取得成功的源泉④理念创新实现了价值的转换与创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眼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有
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深化。哲学上来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①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体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③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④顺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2020年10月14日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深圳市隆重举行。40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特区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从唯物史观角度,材料体现了()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要坚持“闯”的精神、“创”
的劲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深圳特区要永葆“干”的作风,不断取得新成就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不断深化改革,创造更大奇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
发展仍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越是面临困难,越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②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③必须首先满足最困难群体的利益要求④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群众实际困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西部地区民生不断改善。这一要求的提出是基于()①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①代表
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习近平总书记说:“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疫情防控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它对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和综合国力是一个巨大考验。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助力我国打赢抗“疫”战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①适合上层建筑状况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②生产关系是社
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④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与时俱进,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
题贡献中国智慧。民法典聚焦百姓关切,强化保护人民权利,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法治保障。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民法典的出台为解决时代新问题提供重要法治保障②民法典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③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少地方和部门开始鼓励发展“有序、有洁”的地摊经济,以搞活经济
、改善民生。甚至有城管主动动员商贩到指定地点摆摊经营。从以前的城管驱赶地摊商贩到现在的城管主动邀请商贩摆摊表明()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正确的价值判断根源于准确的事实判断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A.②④
B.①③C.①④D.②③二、材料阅读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4
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拔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40年来取得的
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
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世异时移,法随时变。这是一部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民法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与时俱进,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
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民法典聚焦百姓关切,强化保护人民权利,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法治保障。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0.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12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含详解)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答案为:D
解析: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①错误。②:法律的修订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关系,即材料不体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②排除。③:根据社会状况的变化调整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体现了上层建
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针对未成年人成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应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答案为:B解析:①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要发行抗疫特
别国债、为企业新增减负等,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而目的在于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状况,拉动经济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改革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②错误。③: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的要求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③错误。故本题选B。3.答案为: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和改革的相关知识。①不合题意,政府机构改革不是改革生产关系,而是调整上层建筑;②表述错误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不一定会推动社会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会推动社会发展;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种方式,并且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环还将继续推进和深化,③④符合题意。本题选
D。4.答案为:C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人们的利益的差异导致了价值观的差异,①表述错误。人们在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因此,价值选择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判断的合理性,④表述错误,③正确。我国仍不
惜亏损运营81对“慢火车”,5633、5634次列车仍然运行在大凉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学,为当地乡亲出行提供便利,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②符合题意。故选C。5.答案为:A解析:①:我国重新界定基本经济制度,是为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和发展要求,体现了社会存在
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①符合题意。②:基本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我国重新界定基本经济制度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②符合题意。③: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非根本动力,③说
法错误。④:社会生活本质上在于实践,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6.答案为:C解析:①④:“十四五”规划根据新时代、新阶段、新任务、新矛盾等新情况,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十四五”规
划对于指导未来五年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这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变化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基于国情做出的正确判断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②说法错误。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进步,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7.答案为:A解析:①②:北京市不少社区因地制宜,形成了“自产自销”的厨余垃圾良性循环模式。体现事物价值的变化受主体需要的影响,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自觉选择性。选项符合题意。③:实践是取得成功的源泉,选项观点错误,排除。④:理念创新有利于价值的转换与创造,实践是将观念存在变成现
实存在的根本途径。选项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8.答案为:C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哲学
上来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体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②③适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是错误的;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9.答案为:C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认识与实践的知识。认识源于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②符合题意。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
代课题,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④表述错误。故选C。10.答案为:D解析: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社会意识,不依赖社会意识,①排除。②:“经济特区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②符合题意。③:该选项属于认识论,不符合题目要求,③排除。④:“深圳经济特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改革的重要性,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1.答案为:A解析:①②:"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
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①②符合题意。③: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要求,③错误。④:“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属于唯物史观角度,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12.答案为:D解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西部地区民生不断改善,这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②④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①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故本题选D。13.答案为:B解析: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天下情怀,代表了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揭示了人类探索的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但不能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③表述错误。故选B。14.答案为:D解析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不是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①说法错误。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不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说法错误。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材料中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日益增强的科技实
力和综合国力,助力我国打赢抗“疫”战争,表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基础,③说法正确。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材料中疫情防控的成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表
明了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④说法正确。15.答案为:A解析:①②:民法典与时俱进,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民法典聚焦百姓关切,强化保护人民权利,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法治保障。
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立足于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①②符合题意。③: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③错误。④:任何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推
动社会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A。16.答案为:B解析:①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为了搞活经济、改善民生,所以由以前的城管驱赶地摊商贩到现在的城管主动邀请商贩摆摊,这表明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③符合题意。②:
价值判断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根源于事实判断,②错误。④:材料体现的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没涉及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④排除。故本题选B。二、材料阅读17.答案为:①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改革开放是基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做出的伟大决策,40年成就的取得是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结果。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改革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们不断深化改革。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40年的成就是党领导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
来的。解析:本题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寻觅社会的真谛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
伟大成就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
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伟大成就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18.答案为: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民法典的出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解决时代面临的新问题提供重要法治保障。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法典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合
法权益。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民法典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解析:本题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背景,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
析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设问要求考生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设问属于理解类主观题,知识范围为“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属于中观考查。考生要回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有关知识,即历史唯物主义的
知识,包括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着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依据材料“事异时移,法随时变……民法典与时俱进,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可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
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依据材料“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可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法典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据材料“民法典聚焦百姓关切,强化保护人民权利”,可得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
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