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08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含详解)

DOC
  • 阅读 27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53.000 KB
  • 2023-04-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08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含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08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含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08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含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5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3.0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08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含详解) .doc,共(8)页,53.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37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08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1.2020年10月1日,既是我国的国庆节又是中秋节。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出门在外的游子,总要千方百计回到家中与亲人团圆共度佳节。关于中秋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中秋节的

庆祝方式千百年来始终如一②中秋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10月9日,2020年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八达岭举行。历经岁月锤炼,万里长城早己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象征,铸就了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和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化节期间,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与英国哈德良长城合作举办线上学术会议等活动。长城文化()①展现了我国历史文化成就和文明的源远流长②浓缩了中华文化基因,是开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③印证了传统文化以鲜明的民族性促进中华民族发展④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促进世界文化多

样性与交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习近平指出,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这要求()①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文艺

创作要立足实践从生活中发掘艺术价值③文艺创作要以反映国家民族命运为根本目的④文艺工作者要融通不同资源以实现综合创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独立开

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结合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在传承传统劳动文化中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提升劳动的创造性。上述要求的文化生

活依据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活动②民族节日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④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9年4月,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因火灾受

损。11月,中法双方签署文件,决定就巴黎圣母院修复等开展合作。双方商定在2020年确定巴黎圣母院保护修复合作的主题、模式及中方专家人选,同时明确双方将就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保护开展技术与科学交流及培训项目。中法开展文

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旨在()①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互鉴③赋予中法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④推动中法文化在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0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庆祝2020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开展好第36

个教师节庆祝工作作出部署。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国家重视教育,主要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④教育具有传递、收集、存储文

化的强大功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7.“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原是北宋时的乡约,说的是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吃了没有,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明朝《泰泉乡礼》沿用了这条乡约,到了清朝,“吃了吗”已

成为流行的交往礼仪和习惯,并延续至今。由此可见()①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②乡约礼仪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人们创造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被它塑造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20年9月7日,由文化

遗产传承与创新委员会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明互鉴论坛”提出以科技手段为主体,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世界文明的海洋中。以科技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基于()①依托现代科技的大众传媒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②现代科技的运用能极大地促进

非遗的传播、继承和发展③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其强大功能,传统传媒逐渐退出使用④大众传媒能更好的超越时空限制,提高文化的传播效率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

理念。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①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②表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取决于

时代的变迁③增强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④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2020年9月23日是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五

谷丰登,放飞乡村振兴的美好梦想。设立丰收节是对传统24节气文化和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它的设立有助于()①促进各民族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②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持久不变的影响③更好传承和展示悠久厚重的中华优秀农耕文

化④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文化氛围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主旋律影片以鲜明的主题、丰厚的内容、浓郁的情感讲述中国故事,赢得广泛的喝彩和共鸣,创造了史上最强国庆档

。材料启示我们,开展文艺创作要()A.用统一的形式与风格反映社会生活B.选择现实题材以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C.以市场化推动文艺作品质量的提高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贴近大众精神生活12.2020年10月23日,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博览会以"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

,并首次举办"云展会",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非遗保护传承成果,集中展示了非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源于特定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活

动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独特作用④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能够助力经济社会生态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3.红色播报、红色基地、红色寻访

……某市积极整合党史资源,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活动宣传党史文化,使革命文物活了起来,让革命历史更有温度。这一做法旨在()A.从理想信念中汲取前行力量B.将文物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C.宣传革命文化提升科学素养D.用当代新技术再现革命场景14.2020年8月10日,正式首发的《新华字典》(第12

版)正文每页都附了二维码,读者用“新华字典App”扫码就可看到当页所有单字的部首、笔画、结构等信息,还可以免费收听字的标准读音、观看笔顺动画、查检知识讲解等,这更加适合新时代读者的需要。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

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条件③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会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④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5.2021年1月4日,为让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的转变,某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开展“革除婚

嫁陋习、抵制天价彩礼”专项整治活动。“天价彩礼”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急需社会更多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①没有文化

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③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④社会发展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6.中国最早发明了团扇、羽扇,还改良了来自日本的折扇,于方寸间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赋予扇子以特有的文化意蕴。14

世纪,中国的扇子传至欧洲,逐渐风靡欧陆宫廷与市井阶层。材料表明()①商业贸易是扇子文化传播的主渠道②人们的文化审美深受价值观的影响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④文化传播推动扇子艺术价值的共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一、材料

阅读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文化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然而面对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少文化企业所创作的文化产品却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效益,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了。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对历史的过度娱乐化、同质化以及一味抄袭

国外产品而缺乏创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反观众多的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外国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却能引领潮流、风靡全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提出合理化建议。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

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

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对“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理解。0.2023年(新高考)高考政治二轮精品专题08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含详解)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答案为:B解析:②③: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

长期积淀和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③符合题意;①: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与时俱进,而非一成不变,始终如一,①不符合事实;④: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答案为:B解析:①:历经岁月锤炼,万里长城早己成为中华民族脊

梁的象征,铸就了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说明长城文化展现了我国历史文化成就和文明的源远流长,①符合题意。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②错误。③: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是都促

进中华民族发展,③错误。④:文化节期间,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与英国哈德良长城合作举办线上学术会议等活动,这体现了长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交流,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3.答案为:A解析:①②:材料中要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这表明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要立足实践从生活中发掘艺术价值,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①②符合题意。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艺创作的

根本目的,③错误。④:材料强调立足人民群众实践的重要性,未体现要融通不同资源以实现综合创新,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4.答案为:B解析:①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是因为文

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①③人选。②: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不是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表述错误。④:对于文

化的作用要全面认识,具体分析,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5.答案为:C解析:②④:由题意知,中法双方决定就巴黎圣母院修复等开展合作,同时明确双方将就陕西秦始皇陵兵

马俑保护开展技术与科学交流及培训项目,这有利于双方开展文物保护的交流,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②④符合题意。①: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但并没有改变传统

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无法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①不符合题意。③: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并没有改变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没有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6.答案为:B解析:

②④: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推动作用不是根本途径,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收集、存储文化的强大功能,不是教育,②④错误。①③:国家重视教育,主要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①③排除。故本题选B。7.答案为:B解析:①③:从北宋

到明朝,再到清朝,交往礼仪和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③符合题意。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错误。④:文化影

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起决定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B。8.答案为:D解析: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①说法错误。②④: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明互鉴论坛”提出以科技手段为主体,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真正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世界文明的海洋中。可知现代科技的运用能极大地促进非遗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大众传媒能更好的超越时空限制,提高文化的传播效率。②④符合题意。③:传统传媒不会退出使用,③说法错误。正确答案D。9.答

案为:B解析:①:由题意知,从“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到“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华民族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不断焕发生机,这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①符合题意。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于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是否焕发生机取决于是否立

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社会实践的变迁,②错误。③:传统文化中有优有劣,坚守的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错误。④:在我国“历来注重敦亲睦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继承了优秀传

统文化,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0.答案为:D解析:③④:设立丰收节是对传统24节气文化和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它的设立有助于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文化氛围,更好传承

和展示悠久厚重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让广大农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庆祝五谷丰登,放飞乡村振兴的美好梦想,③④符合题意。①:设立丰收节与促进各民族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之间没有直接关系,①与题意不符。②: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不是持

久不变的,②错误。故本题选D。11.答案为:D解析:要发展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以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而不是统一的形式和风格,也不能仅仅选择现实性题材,故AB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文艺作

品要弘扬主旋律,而不是以市场化手段推动质量的提升,故排除C;上述材料启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故D正确。答案选D。12.答案为:D解析:③④: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

,全面展示了非遗保护传承成果,集中展示了非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能够助力经济社会生态发展,③④观点符合题意。①:材料强调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材

料没有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排除。②:现代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于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②观点表述不准确,排除。故本题选D。13.答案为:A解析:某市积极

整合党史资源,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活动宣传党史文化,使革命文物活了起来,让革命历史更有温度的做法,有利于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从理想信念中汲取前行动力,故A正确。该说法错误,应该是把文物资源转化为精神财富,故排除B。该说法错误,应该是宣传革命文化,提

升思想道德素养,故排除C。该市用现代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营造氛围再现革命场景,是手段和举措,不是目的,故排除D。故本题选A。14.答案为:C解析:①:文化创造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①错误。②③:材料,每页都附了二维码,读者用“新华字典A

pp”扫码就可学习汉字的形、音、义,这会更加适合新时代读者的需要,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条件,也说明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会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②③符合题意。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④错误。故本题选C。15.答案为:C解析:①选项错

误,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说明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故②③入选。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C

。16.答案为:D解析: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主渠道,且材料未说到“商业贸易”,故①排除。②:该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未体现价值观对人们审美的影响,故排除②;③:材料中“赋予扇子以特有的文化意蕴”这

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③正确。④:中国扇子传播至欧洲,逐渐风靡宫廷与市井,这说明通过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从而使扇子文化得以共享,故④正确。答案选D。二、材料阅读17.答案为: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

用,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上的“守旧主义”和

“民族虚无主义”。解析:本题为建议类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求结合材料,为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提出合理化建议。我们要从材料中找答案:“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对历史的过度娱乐化、同质化以及一味抄袭国外产品而缺乏创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

去甚远”,考生可提出的建议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反观众多的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外国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却能引领潮流,风靡全球”,考生可提出的建议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

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上的“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18.答案为: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民有信仰,民族才会有希

望,国家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人民有信仰,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使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

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民有信仰,才能发挥其作用,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使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有信仰,才能树立起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⑤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有信仰,才能为民族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不断

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民有信仰,才能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目标充满信心,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解析:本题以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

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民有信仰,民族才会有希望,国家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人民有信仰,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

治文明建设;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民有信仰,才能发挥其作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使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有信仰,才能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

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有信仰,才能为民族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才能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等角度进行说明。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