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6.2.2 (含详解).ppt,共(34)页,1.308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0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短板2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题型特点】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概括不全和理解有误两方面的错误。1.概括不全,即不能筛选出诗歌中所有的形象,可能会遗漏人、事、景、物、理中的一项或几项;或者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一点或几点
。2.理解有误,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知识点击】【解题策略】四个角度鉴赏诗歌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抒其离愁别绪、物是人
非之感,等等。因此,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无论是诗人形象,还是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乃至意境意象,都要结合诗歌的背景,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2.分析描写,抓住特征。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事、物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既可以正面渲染,也可以侧面烘托。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
接描写,都必须准确地抓住形象的特征,以此来体会形象的内在品质。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分析诗歌形象时,要注意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其特征。3.立足意象,聚焦对应。诗歌意象与诗人情感有着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如:诗歌意象对应情感青山扁舟故乡家园的象
征,深隐旷达、雄浑沉稳关河山川关隘要塞,历史存在,家国情怀清风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随遇而安,归隐山林;沉醉田园,恬淡洒脱诗歌意象对应情感杨柳长亭惜别怀远,送别分离斜阳云烟沉郁、思古幽情,惆怅、凄苦、悲凉情绪明月星河思亲怀远;盛衰无常,物是
人非;花好月圆,团圆喜庆楼兰羌笛戍边杀敌,建功立业,征夫思家鸿雁美酒别离祝福,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梧桐芭蕉凄凉悲伤,离情别绪,孤独忧愁幽竹秋菊孤傲自赏,高洁自许诗歌意象对应情感青松清霜高雅圣洁,劲节高风五柳东篱归隐田园,娴雅欢愉流水猿猴感伤哀愁,人生苦短,命
运无常杜鹃落日哀怨凄悲,凄凉失落楼台亭榭追思故国,亡国之痛冰雪草木忠贞高洁,盛衰兴亡红豆青莲爱情相思,两情相悦4.体察意图,合理联想。古人写诗时,通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
合诗人的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有些事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象定位,如松柏、寒梅、孤鸿等,这也为我们分析形象提供了依据。【以例说法】【典例文本】【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
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②烧刍狗③,陌上行人看石麟④。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⑤,此地还成要路津。【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②牧竖:牧童。③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
。④石麟:古代贵族墓前的石兽。⑤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指东海。【怎样读文】第一步,利用选项信息,快速疏通诗意第二步,“四角度”读懂诗歌1.看标题,初判题材。由“春望”一词可看出此诗为登临诗。2.析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注释①交代诗人被贬的经历。注释②③④可帮助理解诗句的内容
。3.读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首联描写了汉寿城的荒凉;颔联写“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尾联阐明了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4.正文翻译成品:春天来了,汉寿
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解题导引】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榛之类景物越多,越显汉寿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机;颈联写华表、碑文,表现出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架,前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
汉寿城的景象。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积极思想。☞【这样解】判断选项有关“形象”内容的正误,就要从形象的全面性和解读的精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A项→对应的是诗歌首联的内容,表述与原诗相符。B项→对应的是诗歌
颔联、颈联的内容。颔联主要描写的形象有人物(“牧竖”“行人”)、事物(“刍狗”“石麟”)。此联中的“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墓周围环境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没有可以观赏的景物,只有古墓前的石兽尚可注目而
已,从而更衬托出汉寿城的荒凉。颈联描写的形象主要是事物(“华表”“碑文”),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C项→是对诗歌的结构特征和前三联描写景物的总体概述,“铺陈汉寿城的景象”符合前三联形象的特征。D项→对应的是诗歌尾联的内
容,分析尾联情感内容,要关注“东瀛”之“变”和“还成要路津”体现的意义,即兴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思想具有积极意义。答案:B★2.本诗与杜甫的《春望》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比较两诗在形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这样解】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两首诗所描写
的形象:诗题《汉寿城春望》《春望》人“牧竖”“行人”等诗人“白头”“不胜簪”等事诗人春望诗人春望景春景战后“野草”丛生,“荒祠古墓”等春景战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物野草、荒祠、古墓、荆榛、石麟等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花流泪、鸟悲鸣等诗题《汉寿城春望》《春望》理“东瀛变”
“还成要路津”国都残破、山河破碎情感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在于“春景”,不同点是战后还是战中,“物”——汉寿城(地方)/国都,“诗人形象”——没
有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情感”——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战后和战中、地方和国都的不同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通过描写丛生的杂草,表现了所望之地的荒芜、破败和
凄凉。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中的场景,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战后的景象,描写了战后的荒祠古墓、野草荒树、牧竖行人等。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残破的国都中的生活状态;《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描写了汉寿城的荒凉。③《春望》刻画
了一个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的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描写了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考场方略】一、运用两步骤、五方面全面概括诗歌形象把握诗歌形象,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
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5方面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比如【例2】中《汉寿城春望》的首联,从景物的角度,要筛选出“野草
”“荒祠”“古墓”“荆榛”等,再分析提炼形象特点。二、从特征、情感两个角度正确理解形象体现的意义形象体现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角度。第一,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意义等;第二,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
的情感等。比如【例2】中《汉寿城春望》的尾联,从形象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句诗不仅是对朝代兴废更替的思考,还蕴含着诗人对兴废相互转化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