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 对点精练三 掌握文化常识 (含详解).doc,共(6)页,95.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4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对点精练三掌握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元孚,字秀和,少有令誉。后拜冀州刺史。孚劝课农桑....,境内称慈父。永安末,乐器残缺,庄帝命孚监仪注。孚上表.曰:“昔太和中,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臣
今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奏可。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有删改)A.“农桑”指耕种和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B.“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
望的一种文体。可叙事、议论和抒情。C.“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文中指元孚对古器物的研究。D.“搢绅”原意是插笏于带。同“缙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答案C解析文中的“金石”指乐器。参考译文元孚,字秀和,从小就有美名。后来,
元孚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他劝告和督促民众致力农桑,州内称呼他为慈父。永安末年,乐器残缺,庄帝任命元孚监修仪器。元孚上表说:“以前在太和年间,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乐器,用数十年时间,终于成功。„„我现在吹律以求声,叩钟以求音,去除繁杂,讨论并实际记录下来。现今钟磬的数量,各按
十二架为定数。”上奏后皇帝认为可行。在这时士大夫们,都前去观看听演奏,没有不叹息佩服而返回的。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
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以母忧去职。服阕..,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节选自《晋书·虞潭传》,有删改)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B.“檄”原是指较长的
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C.“服阕”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D.“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文
中指虞潭守丧结束后,朝廷任命他为侍中、卫将军。答案B解析“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错,应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参考译文虞潭,字思奥,是会稽郡余姚县人。虞潭清正坚贞有品行节操,州郡征辟他为从事、主簿。时任大
司马的齐王司马冏请他担任祭酒,出任祁乡县令。不久,虞潭被元帝征召,被派遣去讨伐江州刺史华轶。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完毕后,以侍中、卫将军身份被征召。(虞潭)七十九岁时在任内逝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谥号为孝烈。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褚裒,
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初辟.西阳王掾、吴王文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节选自《晋书·卷九十三》,有删改)A.字,古人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用的。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李白为李太白。B.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C.方伯,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如“二州牧伯”的“牧伯”是州牧、方伯的合称。D.领,文中表示代理官职。古汉语中表示代理暂任官职的词
语还有“行”“署”“假”“摄”“权”。答案D解析“领”表示兼任官职。参考译文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褚裒开始时被征召为西阳王掾吏、吴王文学。褚裒居官清廉俭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但还常常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不久,征召为卫将军,兼任中书令。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
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世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崇祖不自附结。(节选自《南齐书·垣崇祖传》,有删改)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或“高祖”。B.“卿”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用于古代上级称下级。C.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也称为“太守”。D.东宫是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
后多为太子住处。答案C解析“最高军事长官”错,刺史为最高军政长官。参考译文垣崇祖,字敬远,是下邳人。当初,垣崇祖在淮阴碰上了太祖(萧道成),太祖因为他很勇武,就待他很友好。崇祖对皇甫肃说:“这个人才真正是我们的君主啊!我今天算是碰上真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于是便暗中表现忠诚
。太祖做皇帝后,对崇祖说:“我刚刚统治天下,夷虏不懂得天命已经归我,必然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而能够对付他们的,除了你没有别人。”于是崇祖移任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世祖(萧赜)即位后,调崇祖任散骑常侍、左卫
将军。当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做太子,崇祖并不主动去巴结。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李业兴)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
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二》,有删改)A.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
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C.太尉,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D.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答案B解析“如中秋”错,中秋不是节气,而是节日。参考译文李业兴被推
举为孝廉,任校书郎。由于朝廷施用的赵的《元始历》节气少算而后于天时,延昌年间,李业兴编写了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他的儿子李崇祖,武定年间,任太尉外兵参军。崇祖的弟弟遵祖,太昌年间,李业兴把大儿子的爵位传给了他。齐建国,
归降了齐。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人。知嘉兴府。轮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召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
俄而梦观得疾,口授遗表.,不忘规谏,遂卒。帝悼惜久之,赙.银帛三百。(节选自《宋史·孙梦观传》,有删改)A.“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同义。B.“国子祭酒”是古代官名。国子指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祭酒即其主管官员。C.“表”是古代臣子呈
报给皇帝的文书种类之一,一般用以陈述衷情,如李密的《陈情表》。D.“赙”指用财物助办丧事。文中指孙梦观死后,皇帝赐予银帛帮助他家治丧,以示恩宠。答案A解析“臣舍人”中的“舍人”指门客。参考译文孙梦观,字守叔,是庆元府慈溪人。在嘉兴府做知府。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他竭力陈说:“风宪的职位
,不曾听说有十八道奏疏攻讦面貌恭谨的人。封驳司,不曾听说有几个舍人不肯草拟制书的„„”掌权者非常不高兴。(孙梦观)外出掌管泉州兼提举市舶,改掌管宁国府。下诏升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暂时代任吏部侍郎。不久孙梦观得病,口授遗表,不忘以正言劝诫谏诤,不久就去世了。皇帝悼惜
了很久,赏赐三百银帛。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
藏,奂终不一诣。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
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节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答案B解析“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参考译文杨奂,字焕然
,是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的)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测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两次考试都中诗赋、策论
第一。(他)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他)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
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李迪字复古,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
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节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B
.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D.朕,指皇帝自称。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自
称“孤”“不谷”“寡人”。其他人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答案A解析“最低一级是乡试”错,应该是“院试”。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参加科举考试得进士第一名,被提拔做知制诰。(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
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
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邵宗元,字.景康,砀山人。由恩贡生...历保定同知..,有治行。李自成陷山西,宗元时摄府事,亟集通判王宗周、推官许曰可、清
苑知县朱永康、后卫指挥刘忠嗣及乡官张罗彦、尹洗等,议城守。时何复任保定知府,闻,兼程驰入城,宗元授以印。复曰:“公部署已定,印仍佩之,我相与僇力可也。”乃谒文庙..,与诸生讲《见危致命章》,词气激烈,讲毕,登城分守。(节选自《明史·邵宗元传》,有
删改)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B.恩贡生,举人考中会试者称贡生,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加试被录者为恩贡生。C.同知,明清时期官名,是知府的副职,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D.文庙,是
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分为家庙、国庙、学庙,本文即学庙。答案B解析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会试不加选,贡生加选。参考译
文邵宗元,字景康,是徐州砀山人。由恩贡生出身官至保定同知,为官施政有方。李自成攻克山西,邵宗元此时代理保定府事,急忙召集通判王宗周、推官许曰可、清苑知县朱永康、后卫指挥刘忠嗣及乡官张罗彦、尹洗等,商讨守城。当时何复任保定知府,听说后,兼程奔驰进入真
定,邵宗元将官印交给他。何复说:“您部署已定,官印还是由您执掌,我与您齐心协力就可以了。”他们共同参拜文庙,与生员们讲《见危致命章》,词气激昂,讲完,登城分别把守。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
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
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有删改)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C.开
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D.封邑,指君主赐以邻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答案D解析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
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邻地等。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中的“所有权力”错。参考译文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等到宋文帝即位,认为徐羡之等人有篡位谋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到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
打(他们)。到彦之说:“如果对对方非常信任,便应该放手让对方发展;如果使对方有忧虑,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对方心里的疑虑,这不符合远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到彦之暂时镇守襄阳。元嘉三年,皇上对到彦之非常恩
待,将加封他为开府,想先让他立功。七年,派到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文帝抓到彦之入狱,撤职。九年,又恢复他的封邑,到彦之坚决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