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二(含解析).doc,共(11)页,54.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41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二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光幻想曲耿林莽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
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像,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秦少游《踏莎行》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灵。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月光,
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的么?这或与嫦娥有关。与
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
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作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月光
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叶信笺在抖索。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
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
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了荒鸡的啼鸣。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1.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1)“人们灵魂深
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2)“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2.本文从标题到内容都是写月光,但文中却多处写到了目光,请选择两处,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请阅读全文,概括说说为什么月
光能勾起人的许多想象?4.下列对文章的欣赏,错误的两项是A.作者认为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尽管能悠悠地传出月光之情,但缺点是不能让人产生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B.文章从开头对月光的赞美说起,一直到结尾写白昼将临、月光渐消的无限遗憾,
全文脉络分明,娓娓道来,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C.因为作者是一个寻梦的游子,所以在置身月光中时才会产生与嫦娥一样的孤独、寂寞、忧郁之感。才会被她的绵绵乡愁所网获。D.作者让一个“如梦的行者”替代自己到月光中畅游,去感受月光的清冷,体会月光的神秘,捕捉月光的“蛇影穿梭”,实际上是借此表达自己
的向往,更是暗中点题。E.文章联想丰富,想像奇异,古老的神话、优美的诗句、名画、名曲无不信手拈来,把月光描绘得生动异常。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蝼蚁周海亮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
,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女人中,她
是婴儿的母亲。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
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
儿。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
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婴儿一
直在哭,一直在哭。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
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
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
,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
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
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
遍将她打量。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
不到疼痛。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士兵
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人
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痛苦”与“极舒服”这对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私伟大的父爱。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
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D.“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这里却说上帝“宽容”,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
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来说更痛苦。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B.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
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C.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D.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
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3.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鸡毛汪曾
棋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
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
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女婿
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
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
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
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
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鸣时还
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的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
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
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
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扫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
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出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反衬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以点代面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
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D.文嫂生活艰辛,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昌焕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2.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
文简要分析。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孙震(《中国青年报》记者):“网红”为什么受欢迎?朱红文(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会化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
体需要学习知识、技能及社会规范等,他们去学习或者模仿别人的行为是正常的。在学习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继承机制。道理上讲,我们的确是应该通过非常杰出的社会精英,给年轻人一个很好的示范。网络时代,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化社会,为制造网络红人提
供了可能性。但是网络的碎片化和表面化,更催生了网络泡沫化的文化现象。所以相对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引导力的文化典型,但是我认为大众文化本身不能淹没或者否定精英文化。孙震:如何纠正这种错误示范?朱红文:网络红人是网络时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现
象,之所以会觉得不是特别好,觉得他们的“范儿”不是我们文化里所提倡的,主要是因为没有文化内涵。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都应该去思考,怎么面向青少年,传播有思想深度、有知识的一种精英式的人格特征,怎么将这种思想渗入青少年的教育体系里。知识
界需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怎么能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确立他们可以学习的人格或榜样。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确应该反思:你追求的东西是真的“范儿”吗?值得吗?因此,应该培养青少年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性意识,反思意识。反思你所人云亦云的、追逐的,那
些跟你的个人生活、未来成长及人格特征,到底是不是吻合?青少年有反叛意识时,也会主动去学习,但如何借之引导到健康的成长路径上,就是教育的问题了。现在类似网络红人这样的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地否定它,在某种环境里,它是以主流文化的面貌出现的。你既有告诉年轻人如何成长的责任,也应有不能粗暴棒杀[注
]的意识。另外一种情况是,很多网络红人的范儿,来源于商业操作。相关的文化公司和媒体,都应该有职业操守和良心。制造出这些文化垃圾去污染青少年的心灵、扭曲他们的人格,这是非常不道德的,甚至是在犯罪。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商业文化与其它文化间如何达成和谐,是值得我们社会大众
或知识界去思考的问题。孙震:偶像文化中的审美在堕落吗?过去是什么样的?朱红文:我们不能说以往都比较好,现在就差,每一代人个性成长中都会有一些特征。青少年需要标榜自己的个性,就在于把自我和非我割裂开来作标识,这是人的成长现象,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对象。以往的时代可能存在过分的标签化,这
可能是意识形态的现象。尤其在比较左的时代,就过于脸谱化。但现在的大众文化也有比较可怕的地方。一上地铁,所有人都捧着手机,青少年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越来越依赖手机这种媒介,越来越琐碎和浅薄,这种现象值得反思。令我们学者更担心的是,在数字文化、大众文化之外,印刷文化这
样有深度的阅读,怎么才能吸引到青少年?我们能给青少年提供什么样的文化?青少年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他们逆反。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征,但现在的青少年碎片化的学习是造成他们不会深度思考的主要原因,所以他们才会追逐那些比较虚化的、停留在感官上
的东西。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真正涉及对人格和人生的反思和认知,没有对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接受,这才是令人担心的。孙震:应该把不好的示范拎出来吗?朱红文:在这样一个商业化、网络化的时代,我认为网络红人的塑造机制并没有太大差别。比如国外的LadyGaga,也是标新立异到令人难以接受的
程度。这种炒作在网络时代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相比棒杀,我们更需要一个大众文化批评的机制。去滤掉虛伪和过度炒作的成分,帮助有些人找到一种正确表达自己的路子。(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棒杀:比喻凭借强权制止或扼杀某种现
象或事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化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通过非常杰出的社会精英,给年轻人一个很好的示范。B.相较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引导力的文化类型,但它不可能淹没或者否定精英文化。C.
现在类似网络红人这样的文化在某种环境里以主流文化的面貌出现,但网络红人的范儿都来源于商业操作。D.青少年会追逐那些比较虚化的、停留在感官上的东西,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会深度思考,这不得不让人担心。2.下列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界应该认真地去思考:怎么能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确立他们可以学习的人格或榜样。B.追捧网络红人是青少年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精神需要,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是无可非议的。C.青少年应该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性意识、反思意识,去追求杰出的社会精英这
样的真“范儿”。D.炒作是客观存在的,相比于棒杀,更需要一个大众文化批评机制去过滤掉虛伪和过度炒作的成分。3.文中的记者是怎样围绕“网红”展开提问的?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二(含答
案)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参考答案】1.(1)(人们潜意识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欲望,而月光的恍惚朦胧正暗合了这种欲望,使之有了施放的空间。“里”指人的内心欲望,“外”指朦胧的月光);(2)作者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转化为
听觉,倾斜的古塔上凹凸的塔身也会把它撕裂。充分表现了了月光丝绸般的轻柔。2.(1)用莫奈的《日出》来说明月光的美画不出;(2)用阳光的炙热与烦躁来突出月光的幽深宜人;(3)用阳光的浴人躯体,突出月光的荡人心魄。作者用对比衬
托的手法,来表达对月光的赞美和向往。(答到两点即可)3.因为月光有如下特点:①幽深的或宁静而悠远;②荡人心魄或左右人的精神;③清冷的;④神秘的或似静犹动,孤独不安;⑤流动的或变幻莫测的;(特点不分先后)4.AC(A缺点错误,缺点不在于此;C作者假想了一个寻梦者)2.【参考答案】1.B(“冷漠麻
木、自私自利”不准确)2.C(“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不当)3.①一方面,士兵身上有着一般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孩子和兄弟,渴望战争结束,回到家乡。②另一方面,他深受法西斯思想毒害,认为杀人是结束战争的正确方式,以致冷酷残暴,泯灭了人性和良知。4.①婴儿是小说的中心故事展开的关键,推动
着情节的发展。地下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婴儿的命运变化逐步展开并推进的。②婴儿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她的痛苦、挣扎和死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对待婴儿的态度来体现的。③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中体现。小说揭露战
争、反省人性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3.【参考答案】1.B项,“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错误,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而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
表联大学生。2.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
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答出3点给满分)3.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
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作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
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4.【参考答案】1.C;2.B;3.记者围绕“网红”分三层展开提问。①第一、二问是第一层,就现实中“网红”问题提问,第一问从“为什么”的角度提问,第二问从“怎
么办”的角度提问,提问逐步深入。②第三问是第二层,由“网红”问题上升到偶像文化中的审美问题,这是从具体问题上升到普遍性问题,是前一层次的上升,增加了提问的厚度与深度。③第四问是第三层,再回到怎样对待“不好的示范”问题上来,照应第一层,形成由“具体”到“普遍”,再到“具体”的严
谨思路。【解析】1.C.“网络红人的范儿都来源于商业操作”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很多网络红人的范儿,来源于商业炒作”,可知只是“很多”。故选C。2.B.“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是无可非议的”错误,“无可非议”分析不准确,应是“无可厚非”。无可
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故选B。3.记者围绕“网红”分三层展开提问。第一、二问是第一层,“‘网红’为什么
受欢迎”,就现实中“网红”问题提问,第一问从“为什么”的角度提问,第二问从“怎么办”的角度提问,“如何纠正这种错误示范”,提问逐步深入。第三问是第二层,“偶像文化中的审美在堕落吗?过去是什么样的”,由“网红”问题上升到偶像文化中的审美问题,这是从
具体问题上升到普遍性问题,是前一层次的上升,增加了提问的厚度与深度。第四问是第三层,“应该把不好的示范拎出来吗”,再回到怎样对待“不好的示范”问题上来,照应第一层,形成由“具体”到“普遍”,再到“具体”的严谨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