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DOC
  • 阅读 10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59.000 KB
  • 2023-02-1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doc,共(13)页,59.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41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阅读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前段时间阅读翻译家许渊冲的作品,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

神与韵。两位翻译家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分享

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的上了年纪的独居女士,在这位女士的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

网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可以想见,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使国外读者孤独的精神世界丰盈。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

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阵地。如果说,曾经的

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的人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外国人带去了“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

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其思想内容的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虽然大多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

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由于独具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一度将贾宝玉错认成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

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季羡林曾说过,“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另一方面

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将为人类文明注入更多的可能性。(摘编自张凡《“长安花”的芬芳,如何飘得更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国读者利用网络平台讨论中国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习中文,也可以借此交流情感。B.何中坚和许渊冲的翻译作品让中国古诗词的音韵和意境借助另一种语言表现了出来。C.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品只是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不多。D.中国

文化过去只被少数外国人品读研究,如今借助新传播工具,已为更多外国人所了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何中坚、许渊冲的诗词翻译引出中国诗词可以抵达国外读者心灵的观点。B.文章举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给邻居

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C.文章第四段既阐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又指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措施。D.文章从诗词到小说,从古代经典到当代影视,全面展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状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虽然门槛较高,但仍然

可以获得外国人的喜爱,给他们的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B.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能见度”越来越高,是因为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交流的开放。C.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定会有误解与曲折,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播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D.虽然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受到了极大关注,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思想价值的作品不多。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塔刘建超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

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

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

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

有一点儿的失落。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

。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

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

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

儿开始做饭喽。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父亲看

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

队在波斯湾护航。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

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两个“没啥说的”,是父亲回答首长问话时的质朴语言,也显示出父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B.排长给父亲交代任务,并见证了父亲的婚礼,虽是次要人物,但与主要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也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C.作者善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文中“浓雾翻滚,暴雨雷鸣”,巨浪响哮等描写,表现了父亲牢记使命,挺身而出的勇毅和奉献

精神。D.结尾处写父亲“欣慰地笑了”,却又“淌下泪水”,这一细节看似矛盾,实则意蕴丰富,父亲为母亲的理解面笑,也为母亲的良苦用心而流泪。2.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起名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小说以“灯塔”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

面小题。跟着父亲读古诗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听上去平淡无奇——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

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我背的第一首诗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接下来背的诗句还有“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然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我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

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爸爸,你也太离谱了。”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等放暑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

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等到可以天天见

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仿若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我十二岁

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仿佛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可以很方便地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大家。就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

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若是句子好,先画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觉得不好,是

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理衣裳、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他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那是20世纪8

0年代,他忙着准备讲义和伏案著书,我虽然到了他眼皮底下,他却常常没空理我。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当然只能用铅笔。父亲在苦熬他的文章或者讲义,我虽然就坐在他对面,但是不

敢打扰他,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惜时如金的父亲有点抵挡不了,想早点溜进书房:“以后再说吧。”我不依不饶:“你给我五分钟

。”于是父亲坐了下来,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

发光起来。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取材于潘向黎的同名散文,有改动)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违禁:违反禁令,这里指与时代潮流不合拍B.我还在襁褓

中时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C.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破天荒:未经开辟的或荒芜的D.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开头两段写自己在学龄前背诗是“逆时代潮流的

举动”,表明父亲让自己背诗的意图是想引领时代潮流。B.父亲让作者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是希望年幼的作者能够想到他在上海工作,不要忘记他。C.作者写自己从父亲带给她的书签上的唐诗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是想表达父亲带给她的书签质量不是很高。D.结尾“那一天”,是指父亲

肯定作者对古诗所持不同见解的那一天;结尾段只有一句,戛然而止,余味悠长。3.结合上下文,分别谈谈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欣赏。①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仿若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②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4.作者父亲有在诗词选里随手标记、评

点的习惯。①父亲的这种做法给作者怎样的影响?②请结合你读书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人口普查是人口统计和人口调查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各国政府不同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

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人口普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据《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但《史记》中并没有记录确切人数。到了西汉末年,才有确

切记载的人口统计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有12233062户59594978人。东汉时,户口调查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制度,称为"案比",案比每年定期举行。从被称为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中留有的相关记载"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

卅长七尺二寸黑色"来看,调查内容包括了个人的基本情况。自明朝起,人口普查开始留有文物实证。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户"点闸对比"(户口清查),给每户编制了户帖。户帖类似今天的户口本,登载户主、人口姓名、年龄、家庭人口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资产、职业

等项目。这场人口调查,被西方学者推崇为全世界最早的"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推出了"黄册制度"。"黄册"统计内容更加详细,而且每十年就进行一次普查登记,成为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清代因袭明代的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

度。清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人头税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此举引发了人口的激增。乾降六年(1741年)人口总数突破1亿,而到了道光年间,当时的人口据统计己经有,4亿多人。整个20世纪前半期,"四万万

同胞"成为人们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共识。但确切的人口数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准确统计。此后,还进行过多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一普"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1964年的"二普"首次将"

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调查数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1982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年,"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21项。2000年的"五普"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还首次采用了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20

10年的"六普"则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大量人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材于陈智、李冬云等人的文章)材料二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要想对人

口工作作出决定性决策、对本国人口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就需要进行定期的人口普查。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受教育程度、职业、迁

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普查对象是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

普查对象。人口普查分为"短表"和"长表"。"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长表"并非所有人都要填报,而是从全部住户中抽取10%,登记对象只需按照调查表如实、准确提供有关信息即可。相比以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在数据采集和信息安全保障上

有较大进步。为提高数据质量,"七普"首次采集身份证号码,国家统计局还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了保密处理。电子设备和数据联网增加了便捷性,自主填报保证了私密性,这些都有效防止了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在高质量数据基础上,"七普"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变化态势。此次普查的

人口学背景有四大变化;一是数量转向,中国人口己干2019年突破14亿大关,虽仍处千缓慢增长中,但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很快将进入下降轨道。二是年龄结构变化,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人口于2011年开始波动下降,人口红利有所减退。三是人口空间分布变化

,城镇化进程加速。四是受教育水平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稳步提升。"七普"针对流动人口的统计进一步细化,增添了出生地、5年前常住地等普查项目。流动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直接影响到未来各项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从商业角度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角度看,

人口因素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我国的人口集聚程度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重合的特征。城市群人口密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与人口的迁徙流动相关,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城市区划的调整。2012年前后,人口流动对我国人

口城镇化率增长的贡献占比约为56%;而到2018年,人口迁徙对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占比下降了约20%。现在,城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城市区域的扩张,城郊地带并入城市,使城镇人口的基数增长,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在提高。国内

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20%,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七普"数据不仅能反映老年人口总量增长,还能体现其收入水平、代际支持、生活状况等,将

对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七普"人口普查数据将于2021年4月进入全面汇总和发布阶段。最终发布的数据,将对包括生育政策调整、退休制度改革在内的许多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修改产生深远影响。(取材于汪文正、武凤珠等人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

下列理解与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汉书》所记载的人口数量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量相差不大。B.《居延汉简》的文字记载表明东汉时期人口普查的内容包括了职业和财产。C.政府主导推动实施、逐步完善“黄册制度”是清代人口普查值得借鉴的经验

。D.抗战歌曲《长城谣》中的“四万万同胞”未必是对当时人口数量的准确统计。2.根据材料一,以下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六次人口普查特点的一项是()A.普查间隔逐渐缩短B.普查方法从单一到多样C.获得的数据越来越丰富D.普查范围越来越广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

一项是()A.“七普”使用长短表结合的方式,首次对公民身份号码和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B.数据采集全面、真实、准确,信息安全有保障,有助于“七普”获得高质量数据。C.目前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依靠城市区域的扩张,更有赖于人口的迁徙流动。D.相较于人口增长惯性减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因

而更令人关注。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口红利下降的同时,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也会下降。B.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人口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明显。C.实施乡村振兴、提供适宜的就业平台,可有效推动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D

.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对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5.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请综合两则材料,分条说明人口普查对于制定修改国家政策的作用。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

(含答案)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参考答案】1.C解题思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虽然大多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2.B解题思路:“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

”分析错误,举荷兰女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可以作为某些外国人情感表达的载体,不能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3.C解题思路:A项,“中国文化虽然门槛较高”错误,原文第段中说的是“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B项,“……因为…

…”的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中只是说“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互动感、参与感”。D项,“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受到了极大关注”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中只是说“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的作品得到国际认

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阵地”,还谈不上“极大关注”。2.【参考答案】1.D也是为母亲的良苦用心而流泪,表述有误。父亲眼角淌下泪水,是被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已不离不弃、至死不

渝的爱情感动而流泪。2.①起名,且名字都与海有关,寄托了上辈人对下辈人的期望②首尾两度写到起名,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起名之中含有的深意③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寄寓爱国情怀必将代代相传。(小说结尾两度写到起名这一细节,形成

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爷爷给父亲起的名字叫海,儿子取的名字叫深蓝,三代人的名字都与海有关,都热爱海,意味着守护海岛、保卫海洋,护卫国家土的爱国情怀将代代相传,这样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广。3.①一语双关,既指有形的灯塔,即航标灯,又指无形的灯塔,是国家主权的象征;②灯塔喻示着父亲与工

作的联系,蕴含着父亲恪尽职守,不畏艰苦、坚强乐观、爱国奉献的精神,又暗含儿子对父亲的敬仰,以及父子俩守护祖国领土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标题“灯塔”一语双关,既指有形的灯塔,又指无形的灯塔。父亲守护岛上的航标灯,体现了父亲爱岗敬业、不怕艰苦、坚强乐观爱国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灯塔,指引着儿子守护

好海洋,守护好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可从一语双关、隐含意义的角度组织语言答题。)3.【参考答案】1.C(破天荒:这里指前所未有。)2.D(A项“表明父亲让自己背诗的意图是要引领时代潮流”理解有误,作者是想表明自己当时背诗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违禁”

之举。B项中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联想到“上海”,是作者背诗时自然引发的,并非“父亲”的主观愿望。C项中“是想表达父亲带给她的书签质量不是很高”理解有误,作者写自己从书签上的唐诗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是为了跟下文她的领悟形成对比,以表现她在读诗过程中认识的提升。)

3.示例:①“拘”有逮捕、扣押以及束缚、限制等义,在文中有凝练、凝聚之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诗人捕捉自然美景并能用诗句将其恰切描绘出来的艺术水平的赞赏。②“闪闪发光”本为形容物体的词,表现物体光彩耀眼;作者借用此词表达了自己得到父亲的肯定与激励后自信与喜悦交织的心理;新颖生动,富有表

现力。4.(1)要点:这种做法让作者对做标记、评点的这种圈点批注读书法有了深刻的印象;让作者格外关注父亲圈点的好句子,并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让作者也学会了用这种在书上评注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并跟父亲交流看法;

让作者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古诗的鉴赏能力。(2)示例:我认为这样的读书法有助于加深对所读作品的理解,并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我平常读书的时候,也会采用这样的读书法:对于自己喜欢的句子会用曲线标出;对于文中用得极为恰切的词语或句子,则会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会用问号标

注,以备进一步探究。采用这样的读书法常常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乐在其中,获益匪浅。4.【参考答案】1.D,2.A,3.B,4.A5.①可以掌握人口数量,有助于国家制定调整税收政策。②可以掌握个人基本情况,为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③可以掌握人口流动情况,

有助于国家确定基础设施的数量与布局。④可以掌握人口结构,为国家调整生育政策、改革退休制度提供重要依据。【分析】1.A.“……人口数量相差不大”,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

公元2年)全国有12233062户59594978人”,材料一第四段“整个20世纪前半期,四万万同胞成为人们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共识。但确切的人口数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准确统计”,可

知原文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明确比较。B.“……内容包括了职业和财产。”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居延汉简》中留有的相关记载……调查内容包括了个人的基本情况”,可知只是调查“个人的基本情况”,并未明确说明是“职业和财产。”C.“黄册制度”是清代人口普查值得借鉴的经验。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洪

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推出了黄册制度。”可知,“黄册制度”是明代就有的。故选D。2.A.“普查间隔逐渐缩短”表述错误。比如: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间隔11年;再到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间隔了18年。B.“普查

方法从单一到多样”,表述正确。比如:1982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年,“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21项。2000年的“五普”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还首次采用了长短表结合

的调查方式。C.“获得的数据越来越丰富”,表述正确。比如:1982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年,“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21项。D.“普查范围越来越广”,表述正确。比如:到了“六普”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

入普查范围。故选A。3.A.“首次对公民身份号码和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五和第六段,“七普”首次采集身份证号码,但是针对流动人口的统计并非“首次”,只是作了进一步细化。C.“更有赖于人口的迁徙

流动”,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城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城市区域的扩张”,而非“人口的迁徙流动”。D.“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国内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迈入中度老

龄化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没有信息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故选B。4.A.“人口红利下降的同时,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也会下降”。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五段只是“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

不断加深,劳动力人口于2011年开始波动下降,人口红利有所减退”,却并未说明“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也会下降”。故选A。5.首先,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早在明朝就“每十年就进行一次普查登记,成为为核

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由此可见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数量,有助于国家制定调整税收政策。其次,材料一最后一段,“人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个人基

本情况,为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第三,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从商业角度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角度看,人口因素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布局。”可见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流动情

况,有助于国家确定基础设施的数量与布局。最后,材料二最后一段,“将对包括生育政策调整、退休制度改革在内的许多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修改产生深远影响。”可见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结构,为国家调整生育政策、改革退休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