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五年级下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教学设计2.doc,共(5)页,5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38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教学目标:1、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2、了解本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感受具有青松品格的战士们的情怀。3、简单认识京剧的打击配乐。4、能随音乐轻声哼唱。教学重点:1、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2、感受战士们青松般的品格教学难点:1、了解
打击配乐,并尝试体验2、随音乐哼唱歌曲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良好品质。教学过程:一、出示卡通京剧人物图片,导入京剧,播放京剧歌曲二、介绍京剧起源及行当京剧,曾称平剧,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徽剧是京剧
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
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图片介绍行当,学做动作。生行:须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旦行: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净行:正净、副净、武净等丑行:文丑、武丑三、《沙家浜》介绍1、《沙家浜》创作背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
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汪曾祺为主要执笔者。改编后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它与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
乐《沙家浜》并称为八大样板戏。2、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秋,江南一个集镇——沙家浜,这一带是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了十八个伤病员。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伤病员,由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阿庆嫂负责,
安置在沙家浜养伤。他们和群众生活、战斗在一起,军民结下了鱼水深情。日寇疯狂扫荡。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和日寇相勾结,千方百计想搜捕这批伤病员。指导员郭建光率领伤病员隐蔽在芦荡里,在消息隔绝、粮缺药尽的艰难困苦环境中,遵照
毛主席的教导,分析敌情,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力争主动,坚持待命,如暴风雨里的青松一样,屹立在高山顶上。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进行了紧张、机智、顽强的斗争。她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胡、刁之间的矛盾,在基层干部和群众帮助下,冲破险阻,终于
使十八个伤病员安全转移。我伤病员脱险后,胡、刁非常恼火,他们施展诡计当着阿庆嫂的面拷问沙奶奶等革命群众,企图破坏沙家浜的党组织。阿庆嫂和沙奶奶临危不惧、识破诡计,沙奶奶痛骂敌人,阿庆嫂乘机了解了敌兵司令部的虚实。新四军某部主力回兵东进,痊愈归队的十八名战士,配合大部队的行动
,组织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军官及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旭日东升,红旗招展,沙家浜重新回到人民手中。3、音乐分析《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一个选段,表现了指导员郭建光和众伤病员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顽强斗争的坚定意志和崇高革命精
神。此段唱腔没有按传统京剧程式设计,而是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进行创作的。唱段开始用了西皮导板,一句庄严有力的引子—,把听众带入一个严峻的暴风雨来临的险境之中,面对这恶劣的环境,指导员郭建光的一段唱腔,唱出了这一唱段的主题思想——“要学那泰山顶上
一青松”,—这个动机庄严自信,体现出一个革命军人的威严气质,整个行腔豪迈、坚定有力,慷慨激昂,非常富有号召力,从唱段一开始就掀起一个小高潮。一段打击乐之后是十八个伤病员战士的齐唱,一板一眼的快板,行腔由这个动机开始,从高音区转人中低音区,显得内在有力,然后逐渐向中高音
区发展,到“也难轰”,长气息的拖腔,力度的加强,再次掀起一个高潮。接着在一段打击乐之后,唱腔的语气更加坚定有力,最后停在高音区,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结束。这是众战士铿锵有力的誓言,是对指导员发出的号召——“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的有力回应。全曲表现了一种英雄气概,使歌者、听
者如身临其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三、欣赏1、欣赏京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视频,请同学模仿歌曲最后的动作。2、随音乐轻声哼唱,模仿京剧动作3、对照图片,谈谈你的感受。4、完整欣赏,猜猜有哪些打击乐器。(大锣、小锣、镲、鼓、板...)四、拓展1
、观看视频了解锣鼓经演奏与走圆场2、简介锣鼓经及打击乐器3、尝试亲自体验打击乐学生分为组,练习一种打击乐器的节奏,挑选节奏感较好的同学现场示范,另一组同学尝试走圆场五、小结评价学习了今天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京剧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如此,我们更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
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希望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做到“青松精神永不忘,坚韧品格心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