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鲁教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唱歌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1.doc,共(6)页,48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960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选用教材山东音乐出版社第八册第六课课型综合课课题木瓜恰恰恰教学内容1.表演《木瓜恰恰恰》2.聆听《星星索》3.了解甘美兰音乐教具1.电子琴2.多媒体课件3.打击乐教材分析《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流传很广的一首歌曲。通过欢快、活泼
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由于歌曲运用了恰恰恰的节奏,使歌曲显得非常活泼并富有情趣。歌曲分三段体,大调式。歌词非常生活化,表现了卖瓜人挑着瓜到城里去卖的过程。《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
达克人的船歌,以固定音型“啊,星星索”作为伴唱。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船桨起落节奏而发出的声音。曲调缓慢、悠扬,略带哀伤,表达一种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感受卖瓜人喜悦的心情。2.通过模仿、对比等音乐实践活动,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及A-B-A段落结构。3.了解印尼音
乐文化的特点,感受甘美兰音乐4.聆听《星星索》,感受船歌的特点,能用印尼鼓和沙锤为歌曲伴奏。重难点教学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2.分辨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流程设计意图核心素养落实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与教师互动行为1.欣赏印尼风光片。2.了解印尼
的人文风俗二、知识拓展,体会风格1.介绍甘美兰音乐一、走音印尼,感受文化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东南亚的一个小国印度尼西亚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那里的自然风光,感受一下哪里的音乐文化,我们通过一段短
片来了解一下印尼。师:提出问题:通过这段短片你对印尼有那些了解?生:印尼是“千岛之国”“火山之国”“水果王国”了解甘美兰音乐师:印尼不但风光秀丽,它的音乐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有代表性,流传最广的
,最具特色的就是甘美兰音乐,甘美兰是印尼喜闻乐见的民族乐队,它不但可以单独做器乐演奏,也常常为舞蹈、戏曲、皮影戏做伴奏。借助图片对印尼地域、名胜、人文、风俗、习惯、音乐等加以介绍,帮助学生走进印尼、了解印尼,拓展视野,为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做铺垫。音乐文化与社会理解。音乐情
感与审美态度教学流程设计意图核心素养落实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与教师互动行为2.观看甘美兰表演视频3.介绍甘美兰的音乐形态4.认识常见的主奏乐器三、丰富体验,实践运用1.介绍星星索的含义2.初听歌曲,感受旋律3.模仿
印尼鼓的节奏型4.用印尼鼓和沙锤为歌曲伴奏。四、师生合作,表现歌曲1.感受XXX节奏2.用沙蛋为第一段伴奏。3.感受A-B-A乐段师:尝试听一听甘美兰乐队中所演奏的乐器,大多数都是什么类型的乐器?(打
击乐器)师:甘美兰的主奏乐器是打击乐器,甘美兰的印尼语就是敲击的意思,甘美兰就是敲击乐的意思。观看课件,认识吊锣、锅烙、排锣、钢片琴、木片琴感受印尼歌曲《星星索》师:刚才我们对甘美兰音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感受甘美兰音乐的同时我们还看
到了热情奔放的印尼舞蹈,那么现在我们来听一首印尼的经典歌曲《星星索》师:《星星索》是一首船歌,星星索就是印尼人民为划船时船桨掀翻水面所设计的衬词。生:随音乐加入划船的动作。再听音乐,随歌曲伴唱。师:听一听,伴奏音乐中出现了哪种打击乐器
?而且它的节奏出现很有规律?你们能试着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节奏,教师提示强弱变化)生:随音乐表演,感受强弱的变化。学唱歌曲《木瓜恰恰恰》师:出示XXX节奏,学生读一读。师:现在老师请你来听一段音乐,请你想一想沙蛋加入歌曲的什么地方最合适?(
播放木瓜恰恰恰的第一段伴奏音乐)生:加在歌曲的最后一句XXX节奏上生:学生随音乐加入沙蛋演奏。师:现在老师把音乐加长了,我们还用沙蛋为歌曲伴奏,当你听到陌生音乐的时候,请你把沙蛋藏起来,当你听到熟感受印尼最具特色的音乐形态,了解甘美兰音乐,拓展学生的
音乐视野。了解船歌的特点以及星星索的含义。丰富学生的体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把学生认知的乐器,运用到音乐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音乐文化与社会理解。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
音乐实践能力4.完整聆听歌曲5.解决切分音6.再听歌曲7.师生接龙演唱8.介绍恰恰恰6.学唱歌曲7.歌表演五、教师小结悉音乐的时候把沙蛋拿出来。(播放完整伴奏音乐)师:谁能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表演你发现这段音乐分几段?第几段和第几段是完全相同的。师:介绍A-B-A乐段师:老师带
大家到印尼的水果市场去瞧一瞧,看一看那里都卖了些什么水果?第一遍听:说一说歌曲中唱到了哪些水果?师:我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听到的水果,有番石榴有菠萝有芒果有香蕉有榴莲还有都古-师:你们能模仿我的叫卖声吗?师:在这个水果市场,每天都有一款主打产品,我们听一听今天的主打产品是哪一
种水果,同时也检验一下,我们刚才听到的水果都有没有?师:在这首歌曲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节奏型,是谁呀?(恰恰恰)师: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合作演唱一下吗?(教师演唱,学生接唱恰恰恰)师:“恰恰恰”是拉丁舞的一种,最早起源于古巴,节奏利落,趣味性强。师:有会跳恰
恰舞的同学吗?给大家表演一下。生:随音乐舞蹈采用多种形式学唱歌曲,纠正不足。师:同学们优美的歌声打动了老师,让我们用更丰富的形式来感受歌曲。(融入歌曲、跳舞、沙锤、鼓)孩子们,愉快的音乐课马上就结束了,那么通过我们这一节
课的印尼音乐旅程,我们感受了印尼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印尼的舞蹈、演唱了印尼的歌曲,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希望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携手去印尼旅行。在情境活动中,解决歌曲的难点节奏。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相
结合,逐层落,实预设教学目标。采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孩子自信的演唱,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音乐实践能力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木瓜恰恰恰》教学反思《
木瓜恰恰恰》是一节新风格、多元素相融合的具有现代感的音乐综合课。选自山东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第六课。本节课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始终,以感受—体验—理解—巩固—升华等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以《木瓜恰恰恰》为主要内
容对教材进行了拓展与重组。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
。”本节课通过生动自然的范唱、不同层次的打击乐探索,将音乐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生很快进入教师预设教学氛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在聆听感受环节,教师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自配的歌曲伴奏,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体
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二、目标精准环节实效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准确、具体的,我把情感目标放在了首位,学生在感受印
尼音乐文化的同时,采用聆听、体验、模仿、乐器演奏等实践活动,将三维目标的落实紧密相融,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本节课的每一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都清晰准确,每一次聆听、演唱都有不同的目标。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楚,层次清晰,充分体现了环节设计的实效
性。三、学生本位音乐主体本节课能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角度,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唱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将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无论是印尼鼓、印尼沙锤等乐器加入,还是甘美兰乐器的对比听辨,以及对歌曲的即兴创作环节中,都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在不同
的变化与递进中,在不脱离音乐的形式下进行拓展与升华,突出了学生本位、音乐主体的教学特点。四、知能结合注重实践音乐实践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看似熟悉、朗朗上口,但是教
师能深入挖掘教学文本中所蕴含的音乐知识,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把涉及到的大量的音乐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教师运用沙蛋的伴奏,通过伴奏型的不同,让学生感受歌曲旋律,体会A-B-A乐段的划分;再如,教师能够运用师生合作分析的方法,在情景教学中了解叫卖歌曲,解决歌曲的
切分节奏。学生在巩固原有音乐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将技巧加入歌曲的演唱中,丰富学生体验,加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感悟。在这种师生互动的实践感悟中,有效地落实了知识与技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
表现的自信心。五、重组教材拓宽视野音乐文化理解是核心素养总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要系统的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各民族音乐风格和情感。在教学中,我能够根据音乐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学文本中所蕴含的音乐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跳出本课内容,
将现有教材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基础上大胆地尝试了教学重组。如:在教学中甘美兰音乐、舞蹈、以及印尼经典歌曲《星星索》的引入,在激发学生听赏兴趣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总之,本节课充分体
现了“新风格、多元素、注重组、重技能”的教学特点,教师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将激发学生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带领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体验着印尼音乐文化带给我们的快乐。张鑫,铁岭小学音乐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哈尔滨市中小学音乐学科工作室成员,南岗区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教师
,南岗区优秀教师,南岗区百名师德优秀教师,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分别担任市、区两级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市“烛光杯”教学赛课评委、南岗区教学“百花奖”评委。工作以来教学赛课获奖20余节,其中国家级3节,市级8节,区级10余节。撰写科研成果百
余篇。多次随教研院参加“下乡送教”活动,多次市、区教研活动中做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