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非连续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doc,共(14)页,277.669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04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缅怀”环节一开始,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
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黄辉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
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摘编自路艳霞《中国式诗意表达“缅
怀”环节》《北京晚报》2022年2月21日)材料二:当地时间20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报道中,揭秘了闭幕式以“折柳”作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文章
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
中再合适不过了。英国体育网站Insidethegames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之
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摘编自《外媒:“折柳”“留”人冬奥会闭幕式的中国式“缅怀”》,《中国日报网》2022年2月21日)材料三: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
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后一年,便是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
,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
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开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摘编自《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追思时刻”》
,腾讯网2022年2月18日)13.下列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意。B.“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
情景,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C.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D.它以“折柳”表达“缅怀”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5年2月,里约
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B.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C.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
“追思时刻”,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D.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15.与前三届相比,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
环节有哪些新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2、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国家速滑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有着绚丽、通透的外观。外墙面由低到高盘旋成22条飘逸的丝带,就像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因此又得昵称“
冰丝带”。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冰丝带”独特的魅力吧!②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屋面的索网采用国产高钒密闭索,索网结构平面投影尺寸约198米×124米。研发者首创了复杂张力结构综合形态分析方法
,用钢量约为传统屋顶的1/4.这是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国家级大型场馆中首次成功应用。③国家速滑馆的幕墙是场馆的一大亮点,外立面二层以上为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玻璃单元组成。幕墙玻璃面板采用半
钢化双超白双银低辐射双夹胶中空玻璃,每块曲面玻璃尺寸、弧度都不相同。3360块独立的曲面玻璃通过机械配合,严丝合缝地嵌入160根S形钢龙骨打造的框架中。④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采用这项技术,环保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使用相同数量的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
碳制冷剂碳排放量的3985倍。二氧化碳制冷的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提供的70摄氏度热水可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⑤与既有体育场馆在硬件运行维护、防疫管理等领域增加技术设备体现“智慧化”不同,国家速滑馆将场馆打造为拥
有“超级大脑”的智慧化场馆,“智慧化”成为覆盖工程建设、赛事保障、赛后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关键词。“超级大脑”已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实时教据。“超级大脑”作为神经中枢系统连接着速滑馆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常见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动力系统、运动系统。在“超级大脑”的加持下,国家速
滑馆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摘编自2021.12.29央视新闻频道)材料二:①物质存在三种不同的相态:气相、液相以及固相。而超临界状态则是气液两相的分界线消失的一种特殊状态。当物质
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它同时存在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也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国家速滑馆正是应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达到了绿色制冰的目的。在这个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是怎样直冷制冰的呢?②二氧化碳气体
被吸入压缩机,经过机械压缩后跨越临界点成为了高温、高压的超临界液体;高温二氧化碳流体被送入热回收器,流过被冷水包裹的管道逐级降温后最终跌下临界温度成为液态;通过节流阀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幅度降低到-20℃;液态低温二
氧化碳经过液体循环泵被均匀输送到埋设在场馆冰面之下的蒸发盘管中,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所需的低温。经过研究人员测算,国家速滑馆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统每年可以节省约180万度电。(摘编自2022.02.02观察者网)12.国家速滑馆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1
3.材料一中划线句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4.根据材料二,请分条概括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四个步骤,每条不超过15字。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电视剧《火红年华》两度在央视播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三线精神”诞生地——四川攀枝花
的“根”与“魂”。这部剧的拍摄地大多选址于攀枝花市西区,剧中充满年代感的红砖房、蜿蜒曲折的背水小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②在“备荒备战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①时期,西区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和能源基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西区兴建起攀枝花市第一座厂矿,开办起该市第一家商场,遗留了大量的“三线”工业遗存,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③遗产是宝贵的。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借力”,逐渐让“三线”遗产有了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资源。④据攀枝花市西区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介绍,
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西区分院,西区先后打造了“习风园”“初心园”和宝鼎陵园等“三线”教育基地,基地创新推出集理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于一体的“三线”教育培训课程,开设“苏铁讲堂”,推出“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培训模式。精心打造出“背水小道”VR体验式教学项目,开辟“三线建设实景公
园”“三线建设体验基地”“三线事迹现场教育”等特色教学线路。随着“三线”研学旅游线路日趋成熟,西区成功与三家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了“三线”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摘编自《四川日报》2022年4月11日,有删改)注:①“三线建设”是指20
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材料二(以上图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整理)材料三(20
21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红色旅游的游客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数据来看,红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龄为28岁,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各个年龄段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50岁以上老年人偏向以跟团游形式重走红色景
点,“红色景点+山水名胜/人文景区”组成的线路产品最受他们青睐。而从年轻游客偏好来看,他们更热爱以自由行方式打卡城市红色景点。例如在长沙,“白天橘子洲,晚上文和友”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标配”行程。亲子家庭最喜欢的是逛红色旅游区目的地。
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景区景点都逐渐成为家长们“寓教于游”的红色课堂。除此之外,红色研学游也受到越来越多亲子家庭游客欢迎,“广州5天4晚”游学之旅,包含广州起义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
馆等红色景点参观,带孩子们参与历史海报制作,进入军营体验生活。通过研学之路,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情怀,感受红色文化。(摘编自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文字有删改)17.对材料二的图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2021
年,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赴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比例过半。B.2021年,喜欢和朋友同学、家人孩子一起踏上红色之旅的旅行者占六成以上。C.部分旅行者喜欢一个人旅游的自由自在,近年来独行游客的比例
已超过情侣。D.2019年至2021年间,2-3天的“红色旅游”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旅游方式。18.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力“三线建设”资源,推动做强“三线建设”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攀枝花市西区“三线建设”红色文旅特色
日渐凸显。B.旅行方式呈多样化,老年人都爱跟团、年轻人爱打卡、亲子家庭寓教于游,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C.红色旅游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年轻人愿意去红色景点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这实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自信的彰显。D.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渐成常态,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在形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可以借用文化、科技、教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19.“5.12”地震后,德阳各区(市、县)都有特殊党费援建的学校。请利用攀枝花市“三线”
特色文旅建设的经验,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为特殊党费援建学校的红色文旅方案提出建议。4、弘毅中学文学社2021—2022年度研学小课题为“走进明清小说”,下面是与活动开展相关的几则材料。【材料一】下面是小张同学的研学笔记节选。唐传奇大多立足于现实生活,题材较为广泛,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
写和人物心理的展示,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化的形象,这对明清小说创作自然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而宋代出现的“话本”,即专业说书人为方便讲故事而写的底本,更是直接影响了明清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表现形式。明清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更多文人愿意在政府不甚重视的小说中表达对现实
的思考,与此相呼应,当时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上层文人都对小说阅读保有较高的热情。【材料二】小张同学就“明清小说部分代表作阅读情况”在本校做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材料三】《水浒传》善于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刻画人物。下面是小张同学阅读《水浒传》时所做的相关整理。
人物姓名原文片段描写角度①……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肖像②……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动作③你倒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
!……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语言④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心理(1)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明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2)请根据材料二,写两条
结论,每条不超过20字。(3)请在材料三的表格空白处填写相应的水浒英雄的姓名。5、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图二中国北方地下水在各部门用水总量比例统计表地区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地下水占各部门用水总量的比例(%)农业工业城镇生活京、津、冀、鲁、豫、晋、内蒙古57.
8444.567.671.3东北三省22.9117.6428.5233.26西北五省16.2610.0039.8261.26北方总平均值32.4424.2051.5759.00材料二北京3月21日电记者从水利部获悉: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
定的主题是“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2022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两个主题都强调了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意在让“保护水、节约水、珍惜水”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水利部将继续全力推进华
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监测分析表明,治理区地下水水位与综合治理前相比总体回升。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1.89米,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状况开始好转。水利部提出,接下来将以京津冀
、三江平原及黄淮地区等11个区域为重点,明确治理目标、措施、任务,深入推进全国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同时,治理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居民积极响应国家节水号召,从生活、工作着手,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担负起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的应尽义务。(摘编
自《人民日报》)材料三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地下水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据不完全统计,以色列75%以上的用水依靠地下水供给;美国,日本等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下水开采利用量亦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左右。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
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我国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及辽西北等地。过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常常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南方地区虽然很少开采地下水,但区
域超采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因而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1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A.位于西北的新疆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200毫米,宝岛台湾地区降水较为充沛。B.京津冀等七省市对地下水需求量大,地下水占比的四项指标均高于北方均值。C.西北五省地下水占总供水量比例不高,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居
民生活影响较小。D.我国北方地区的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南方地区,因此对地下水的依赖度较高。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22年“中国水周”确定的“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活动主题,将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地下水超
采综合治理。B.我国北方地区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800毫米,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是本次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C.地下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D.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
例低于美国、日本,主要原因是我国地下水储量低且南方开采不足。19.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子瞻中学将围绕今年主题开展相关活动,校学生会拟向社会发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的倡议。请结合材料拟写倡议内容。========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A14.A15.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环节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升华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解析】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A.根据材料一“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可知
: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死观;故选A。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A.根据材料三第①段中“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
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可知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是“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与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没有直接的因
果关系。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A。1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中“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
,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可知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环节都只是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根据
材料一第②段中“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
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可见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表达对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升华了“更团结
”的奥林匹克精神。2、①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②采用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③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④拥有“超级大脑”的智慧化场馆。13.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突出地说明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环保优势。14.第一步: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为超临界液体;
第二步:高温二氧化碳流体降温成为液态;第三步: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温度降低;第四步: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低温。【解析】12.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概括。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可得: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根据第③段中的“国家速滑馆的幕墙是场馆的一大亮点,外立面二层以上为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可得:采用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根据第④段中的“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得:采用了C
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根据末段中的“国家速滑馆将场馆打造为拥有‘超级大脑’的智慧化场馆”可得:是拥有“超级大脑”的智慧化场馆。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把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制冷剂碳排放量进行了对比,这是作比较。有准确的数字“3985倍”
,是列数字。联系画线句中的“采用这项技术,环保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可知,此处列数字和作比较突出准确地说明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环保优势。1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被吸入压缩机,经过机械压缩后跨越临界点成为了高温、高
压的超临界液体”可得: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为超临界液体;根据“高温二氧化碳流体被送入热回收器,流过被冷水包裹的管道逐级降温后最终跌下临界温度成为液态”可得:高温二氧化碳流体降温成为液态。根据“通过节流阀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幅度降低到-20℃”可得: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温度降低。根
据“液态低温二氧化碳经过液体循环泵被均匀输送到埋设在场馆冰面之下的蒸发盘管中,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所需的低温”可得: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低温。3、17.B18.B19.示例:对“特殊党费援建学校”资源借力,让“特殊党费援建学校”产生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
文旅资源。根据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旅游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可以借用文化、科技、教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如打造“特殊党费援建学校”教育基地,推出地震相关知识教育培训课程、开设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
讲堂、打造体验地震项目,VR再现援建过程,与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等。【解析】17.此题考查图文转换。A.根据材料二图1所示,80后占26%,90后占19%,和起来所占比例是45%,与题干中所表述的“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赴
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比例过半”不符。C.根据材料二图2的标题“2021‘红色旅游’出行人群分布”可知,图示只展示了2021年的数据,题干中“部分旅行者喜欢一个人旅游的自由自在,近年来独行游客的比例已超过情侣”表述没有指明是2021年,故表述有误。
D.根据材料二图3所示,2019年2-3天“红色旅游”游玩天数低于4-5天游玩天数,与题干中表述的“2019年至2021年间,2-3天的‘红色旅游’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旅游方式”不符。故选B。18.此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辨析。B.“老年人都爱跟团”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三“50岁以上老年人偏向以跟团游
形式重走红色景点”可知,题干中表述的“老年人都爱跟团”过于绝对。故选B。19.此题考查材料信息筛选和运用。根据材料一第③段“遗产是宝贵的。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借力’,逐渐让‘三线’遗产有了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资源”可知,合理运用现有资源,借用现有的遗产,开发旅游项目
是根本。根据材料一第④段“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西区分院,西区先后打造了‘习风园’‘初心园’和宝鼎陵园等‘三线’教育基地,基地创新推出集理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于一体的‘三线’教育培训课程,开设‘苏铁
讲堂’,推出‘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培训模式……”可知,可开展一些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具体的活动和项目,其中项目内容可以联合利用教育、科技、互联网等资源。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得知2021年,喜欢和朋友同学、家人孩子一起踏上红色之旅的旅行者占六成以上。据此在设计方案的时
候还应考虑开展大部分人都能接收的亲子家庭游、众人游项目。根据材料三“各个年龄段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可知,红色旅游的项目内容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多样化需求,成功的可能才会大大提升。4、11.(1)①唐宋以来小说创作经验的积累。②小说创作队
伍的扩大。③读者群体的极大需求。(意思对即可)(2)①该校学生对明清小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②该校学生对明清小说阅读缺乏浓厚兴趣。(意思对即可)(3)朱仝@鲁达@武松@宋江【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提炼和概括。(1)结合【材料一】“唐传奇大多立足于现实
生活,题材较为广泛,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展示,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化的形象,这对明清小说创作自然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而宋代出现的‘话本’,即专业说书人为方便讲故事而写的底本,更是直接影响了明清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表现形式”可知:明清小
说的创作繁荣离不开唐宋以来小说创作经验的积累。(2)结合【材料一】“明清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更多文人愿意在政府不甚重视的小说中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可知:明清小说的创作繁荣离不开小说创作队伍的扩大。(3)结合【材料一】“与此相呼应,当时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上层文人都对小说阅
读保有较高的热情”可知:明清小说的创作繁荣离不开读者群体的极大需求。(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结合“明清小说部分代表作阅读情况”调查表可知,对于《警世通言》《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全传》这些明清小说代表作,学生听过其名字的比例大概在60%到90%中间,看的
出比例很高,由此可知该校学生对明清小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只读过部分章节的比例在10%到30%中间,读过整本书的比例在20%以内,看的出比例都比较低,由此可知:该校学生对明清小说阅读缺乏浓厚兴趣。(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材料三】“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
,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可知,这是朱仝,绰号美髯公,郓城县人氏,出身富户,原为县马兵都头,曾先后义释晁盖、宋江等人。后改任当牢节级,又义释雷横,被刺配沧州。因失却沧州府小衙内,被迫上梁山落草。梁山大聚义时,一百零八将之一,排第十二位,上应天满星,担任马军八骠骑兼先锋
使。征方腊后授保定府都统制,最终官至太平军节度使。结合【材料三】“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可知,这是鲁智深,这个情节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结合【材料三】
“你倒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可知,这是武松,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结合【材料三】“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
,学吏出身……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可知,这是宋江,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而被发配江州,出自《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5、C18.D19.参考示例:希望居民们在生活中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希
望政府部门多开展节水的宣传活动;希望企业做好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希望相关科研部门加强对地下水的研究;希望环保部门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做好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解析】17.C.根据材料一图二“西北五省”中的数据: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为16.26%(占比较小);地下水占各部门
用水总量的比例,其中城镇生活占比61.26%(占比较大);所以本项推论“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表述有误;故选C。18.D.阅读材料三可知“我国地下水储量低”“南方开采不足”于文中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有误;故选D。19.本题考查建议。根据
材料二第二段“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水利部将继续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治理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居民积极响应国家节水号召,从生活、工作着手,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担负起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的应尽义务”可提建议为:政府多开展节水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节水爱水意识;居民在生活中养成
节水爱水的习惯;根据材料三“此外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可提建议为:企业要做好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环保部门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做好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
根据材料三“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提建议为:相关科研部门加强对地下水的研究。据此拟写倡议内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