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doc,共(13)页,57.302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03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花中气节最高坚中国是诗的国度,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日月星辰,无论是治国为政,还是行旅劳作,古人总习惯用特有的韵律去抒怀感叹。在中国人眼中,天地万物皆有情致,而人最为精华的思维或灵感,只有赋
予其诗意,吟咏成诗句,就像剖蚌得珠,才能永放光辉,让人读来风烟俱净、口齿生香。中国作为“梅”的原产地,对梅推崇备至。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并列为“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常咏的
题材。“暗香”是梅花的别称。这源于咏梅最著名的句子,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有形有姿、有影有神,有香有色、有质有魂,浓缩的信息量极大,从视觉、嗅觉及动觉带给人梅花的美感,也流转着诗人“梅妻鹤子”澄
澹高逸的情怀。耐寒是梅花的精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已成为励志名句,该诗出自唐代黄蘖禅师之口,其机锋峻烈,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世间事皆须迎难而上,只有坚持信念不动摇,才有可能苦尽甘来”。在数九隆冬的严寒时节,鸟兽不出,草木凋零,但梅花却在此时凌寒独放,所以明代道源写道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一个“独”字,可见诗人对梅花的怜爱。南朝的何逊也称赞:“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勾勒出梅花迎霜傲雪的高标逸韵。洁净是梅花的特质。辛弃疾妙笔生花,“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只用这十个字便写出了梅的洁净神采,清冷之气扑面而来,既咏梅而又咏己,在
“无”与“有”当中,流露出自己的取舍与风骨。张孝祥觉得梅与雪月最为相配,故吟咏道“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三者兼具才称得上光景通彻。张孝祥与辛弃疾一样,都经历几番起落,但决不肯从流俗,放弃理想。梅花不仅成景,还可以入画,王冕《墨梅》写道:“吾家洗
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托物言志,虽无一个“梅”字,但句句写梅,以“羲之学书”之典,表明自己注重内在修为,不去讨好他人求得夸奖,而要追求神清骨秀、萧散超逸的一生。报春是梅花的美德。梅花既是一年中最后绽放的花,
又是新一年最早盛开的花,被誉为“报春使者”。北朝陆凯在赠友人的诗中写道:“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先用否定的语气,再说寄枝梅花,让你早点看到春天,其意更深一层,这一枝梅花是浓浓的友情。黄庭坚在词中写道:“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在被
贬之地竟然看到了江南的梅花,真是意外之喜,梅花开了,春天也就要来了,唤起了作者对往事的感怀,这一枝梅花便是深深的乡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在“百丈冰”上怒放,终于迎来了春天,但作为引领者,却无私无求,厚德以待,与百花共享春光,更显其大度豁达的风
采,一个开朗明媚的“笑”字,点活了梅花的摇曳生姿,其崇高的思想境界让人钦佩,其意韵让人回味无穷。中国人的情趣与志向表达,多在蕴藉而幽深的言语中,积存着坚定而热烈的气节,其中咏梅诗最为典型,在含英咀华中,诗人的生命
体验被后人口口相传,这也许就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千年渊源吧。(选自《人民日报》)1.整体感知,根据说明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体现“花中气节最高坚”的。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浓缩的信息量极大,从视觉、嗅觉及动觉带给人梅花的美感”句中加点的词都是虚
词。B.治国为政、高标逸韵、风烟俱净、口齿生香、含英咀华全都是主谓短语。C.“梅花既是一年中最后绽放的花,又是新一年最早盛开的花。”属于并列关系的复句。D.“这也许就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千年渊源”这句中的“中
国人”充当句子的宾语。3.材料链接题。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下面的诗、歌词、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联系本文进行比较,然后答题。材料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
安石《梅花》)材料2.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材料3.蔷薇露,荷花
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蔷薇露》)材料4.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曲折,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墨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墨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
。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实现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上面四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4与前三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结合本文
语言风格试作简略分析。4.“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梅花的绽放常常韵含诗情荡漾。其实诗人们喜好根据植物的自然特性来塑造其文学形象,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曾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请仿照本文的段式结构写一段文艺性说明文字。2、阅读
下文,完成问题。探秘乐山大佛①古代的乐山是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地凶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度众生而发起,召集人力、物力修凿乐山大佛。②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
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③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
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④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
砂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⑤大佛的耳朵是木质的。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侧露出三截木头,成
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⑥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
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致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褶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两侧排解的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
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这些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⑦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
、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1.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2.本文围绕“乐山大佛”哪些方面展开说明?3.文中画线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大佛的排水系统的巧妙体现在哪些方面?5.本文③-⑦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地
分析一下。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吴燕京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
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③在人类
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
说话”的一种方式。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
,减少心理压力。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
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
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
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⑨当我
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15.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16.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7.第⑦段
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18.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
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4、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驻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
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
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
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效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
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
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
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则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
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
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层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
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部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B.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C.汉
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D.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历史进程。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B.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
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D.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10
.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改进的办法是______。5、朝醉暮吟看不够,未若海棠园中走。于云乡先生文字中徘徊,赏怡红之娇媚,嗅海棠之清芬。博学之,亦要笃行之,让我们寻一观赏胜地,
怀揣知识出发!花开缬晕①◆邓云乡①《红楼梦》怡红院中,有一棵海棠树,叫“女儿棠”,又配一株芭蕉,蕉、棠映照,显现了“怡红快绿”的境界。书中又写因了两盆白海棠,故兴诗社名“海棠社”。其实,前者是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②海棠的种类很多,木本中有四大类,即贴梗海震、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花色有大红、粉红、粉白。秋海棠草本,也有许多种,如四季海棠、竹节海棠等。一般红色、嫩红色,变种也有黄、
白二色。③木本海棠中,贴梗开花最早。而最美丽娇艳的,还要属垂丝和西府二种。《花镜》中述西府海棠云:“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述垂丝海棠云:“其瓣丛密而色娇楣,重英向下,有若小莲,微逊西府一筹耳。”④二者都说海棠之美,一在
于花色娇嫩,红中有白,白中有红,不胜娇羞:二是花开得很繁,密缀枝头,如云蒸霞蔚。儿时住在北京苏园,厅前有两株西府海震,年年春天,花开繁茂,一树嫩红,桃李莫比。秋天还要好看,一簇簇的海棠果,满满一树,把枝条都压弯了。⑤海棠各地都有,但北京人特别喜
欢种。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云:“出丰宜门一里,海棠大十围者八九十本。”这或有夸大处,但海棠确可长成大树,我在北京虎坊桥看到过二三百年的老海棠,近三层楼高,相当可观。⑥海棠产地最著名的是四川。有一年十月中旬,我在成都草堂公园,见小河两旁,
全是海棠,正在开花,招展枝头,使我大饱眼福。⑦海棠有无香味,是文人学士争议不休的。《闲情偶寄》说:“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②之间。……吾欲证前人有色无香之说,执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种清芬,利于缓咀,而不宜于猛嗅。使尽无香,则蜂蝶过门不入矣。何以郑谷《咏
海棠》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⑧这段话说得既通达、又科学,而且还经过自己调查研究。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⑨秋海棠草本,頵色也是嫩红,花开娇艳异常,人说有如“美人倦妆”。一般也无香,而定州、重庆品种有香。李渔
评秋海棠云:春花肖美人之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必将娶怜而割爱矣,相传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秋花,故名为“断肠花”。⑩如以《红楼梦》中人比拟,或___________可比
西府海棠,__________可比秋海棠乎?【注释】①缬(xié)晕:红晕。②隐跃:同“隐約”。24.请根据后文的相关知识介绍,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第①段横线上。A.春天开花的木本海棠B.春天开花的草本海棠C.秋天开花的木本海棠D.秋天开花的草本海棠25
.秋季学期,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共赏海棠花”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请你根据文章介绍,推荐两个合适的研学地点供选择。26.研学活动中有一个“海棠知识竞答”环节,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①最娇艳的木本海棠是哪一种?②若要观赏高大的海棠树,可
以去哪里?27.围统海棠香味的争议,作者得出什么结论?请将其写在第⑧段的横线上。28.请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选择恰当的人物依次填入第⑩段的横线上。备选人物:扈三娘林黛玉翠翠薛宝钗29.积累链接:请将秦观《行香子》中相关
句子补齐:小园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1.以“梅花”为例,抓住梅花“暗香、耐寒、洁净、报春”的特征,来表达中国人的情趣
与志向,在蕴藉而幽深的言语中,积存着坚定而热烈的气节。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内容。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文本内容,再注意中心句或关键句,然后理清文章思路。2.C解析:A.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
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于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B.“治国为政”“含英咀华”是并列短语。D.宾语是“渊源”。3.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文中引用大量
的诗句,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前三段材料分别是诗、词、歌词,多出自典故,既合辙押韵,又朗朗上口,以歌颂、抒情、写实为主;材料4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解析: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
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真理的阐释来说明相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在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我们根据说明文的表现手法,大体上把它分为三类:一、阐释性说明文,二、述说性说明文,三、文艺性说明文。4.高洁是荷花的品质。“接天
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中点红,娇姿欲滴,缕缕清香似可闻。宋代的朱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荷花的纯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品性。解析:仿照本文的段式,即“总分”的结构,
根据自己的积累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即可。2、1.本段介绍了建造乐山大佛的缘由,引出说明对象——乐山大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段首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概括这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表述引出说明对象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文章从乐山大佛的建造历史,佛像整体构造,还有排水系统,胸部的藏脏洞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第①段介绍了乐山大佛修凿的原因,第②段介绍了大佛的修建历程,第③④⑤段介绍了乐山大佛的构造,第⑥段介绍了乐山大佛
的排水系统,第⑦段介绍了大佛胸部的藏脏洞。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乐山大佛的规模之大,使文章内容更加准确具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画线句大量使用数据,可以看出是列
数字,这些数字都非常庞大,目的就是突出乐山大佛规模的雄伟。4.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佛头部的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衣领和衣纹皱褶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两
侧排解的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左右相通洞穴。这些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解析: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第⑥段分别介绍了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头部螺髻中、衣领和衣纹皱褶、两耳背后靠山崖处等处的设计巧妙的排水
系统。5.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先介绍大佛的整体规模,再从顶上的螺髻、耳朵、排水系统和藏脏洞这几个方面从局部进行说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说明顺序。本题限制了段落,第③段写了大佛的整体规模,第④段介绍大
佛顶上的螺髻,第⑤段介绍大佛的耳朵,第⑥段、第⑦段分别讲了大佛巧妙的排水系统和藏脏洞。从这些内容中不难判断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3、15.开头列举人们总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摸脸的现象,引出说明对象:
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6.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
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17.不能。“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部分,如果删去则表示全部,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8.文章中针对人类为什么习惯于摸自己的脸
部,主要说明了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语言学家的解释: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爱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材料中写了在参与工作记忆的任务中受到噪音干扰后,参与
者摸自己的面都动作增多,说明了人会运用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所以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次数。【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说明内容,领起下文;如果开头还有有关的故事等
,就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注意结合具体说明内容进行分析解答。从内容上分析,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的是人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文章一开头列举“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这些具体的数字及现象,主要是引出本文要说明的事理;并且运用设
问,设置悬念,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分析,开头提出的问题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做铺垫。【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
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用引用。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划线句根据“比如”可知,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段中心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可知,作者通过列举用手触摸不
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具体意义,目的是说明“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也解释了本文要说明的事理。【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在说明文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数字的运用;二是表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的运用。解答本题首先表态:不能删去;其
次解词:“部分”意思是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上的限制,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再次从反面解说:如果删去,则表示全部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最后从语言角度作结: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8题详
解】本题考查材料的分析。首先分析原文。原文针对“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这个问题,主要解说了两种原因。②-④段从语言学家的角度解释,指出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⑥-⑧段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解释,
指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其次运用于实践。材料写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结合原文中心理学家的解说“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
虑带来的负面情绪”可知,未成年人在参与工作记忆的任务中受到噪音干扰后,参与者会运用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4、8.C9.D10.(1).优点:彰显礼仪:(2).增进情感。(3).缺点:不卫生(4).改进办法:使用公用的筷子、勺子等.【8题详解】C.
“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的“所有”太绝对,与文本“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的意思不相符。故选C。【9题详解】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有误。与文本“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不相符;B.“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的说法与
原文“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不相符;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的说法与原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不相符;D.正确;故选D。【10题详解】
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分析,然后填空即可。传统合食制优点,根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驻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分析得出:彰显礼仪、增进情感。“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
敬菜”其缺点是:不卫生。据此可以提出改进方法可以增加公勺,公筷,晚辈或主人用公勺,公筷夹菜敬菜,既能体现餐桌上的礼仪,也能增进彼此间的情感。5、24.AD25.成都、定州、重庆26.①西府海棠②北京虎坊桥27.海棠是有点香味的,不过比较淡,人闻不大到,只有敏感的蝴蝶才能闻到。28.薛宝
钗林黛玉29.(1).收尽春光。(2).有桃花红,(3).李花白,【2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有一棵海棠树”可知前者为木本,根据第四段中的“厅前有两株西府海震,年年春天,花开繁茂,一树嫩红,桃李莫比”可知木本海棠为春天开
花,所以第一空应填“春天开花的木本海棠”。故选A。根据第一段中的“书中又写因了两盆白海棠”和第二段中的“秋海棠草本,也有许多种,如四季海棠、竹节海棠等。一般红色、嫩红色,变种也有黄、白二色”可知后者为草本海棠,秋天开花。所以第二空应填“秋天开花的草本海棠”,故选D。【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六段中的“有一年十月中旬,我在成都草堂公园,见小河两旁,全是海棠,正在开花,招展枝头,使我大饱眼福”可得:成都。根据第九段中的“一般也无香,而定州、重庆品种有香”可得:定州、重庆。【26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木本海棠中,贴梗开花最早。而最美丽娇艳的,还要属垂丝和西府二种。《花镜》中述西府海棠云”可知最娇艳的木本海棠是西府海棠。②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五段中的“这或有夸大处,但海棠确可
长成大树,我在北京虎坊桥看到过二三百年的老海棠,近三层楼高,相当可观”可知若要观赏高大的海棠树,可以去北京虎坊桥。【2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第七段引用《闲情偶寄》中的话,大意为:我又认为海棠并不都是没有香味的,只是香味在似有若无之间。海棠初放的时候,有一种清香,如果用力嗅,就闻
不到了。假如没有香味,那么蝴蝶就不会停留了。郑谷《咏海棠》一诗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有香无香,应以蝴蝶的去留作为证明。据此可补写第八段空白为:海棠是有点香味的,不过比较淡,人闻不大到,只有敏感的蝴蝶才能闻到。意近即可。【28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迁移的能力。结合上句
“如以《红楼梦》中人比拟”可知,扈三娘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翠翠是《边城》中的人物,首先排除。林黛玉与薛宝钗均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对于前者,书中的描绘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见其呈现
的是一种病态娇弱的美,与第九段中对于秋海棠的描述“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必将娶怜而割爱矣,相传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秋花,故名为‘断肠花’”相契合。后者容貌丰美,举止娴雅,有一种健康阳光的美。与第二段中对于西府海棠的描述“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
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相契合。所以第一空应填薛宝钗。第二空应填“林黛玉”。【2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词积累。秦观《行香子》原词为“树绕村庄。水满坡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
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第一空填“收尽春光”。第二空填“有桃花红”。第三空填“李花白”。【点睛】解答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
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
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