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议论说理类一(含答案).doc,共(20)页,86.552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037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文言文阅读(共8题)1、【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
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jù):迅速。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
同的一项是()A.行拂乱其所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B.曾益其所不能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C.犹宜将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
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C.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12.下列对【甲】文中
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下列对【甲】【乙】两
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B.【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
听到大臣的谏言。C.【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D.【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
安思危。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帅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B.“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
“蔓”也是“藤蔓”的意思。C.“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香远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D.查阅词典,“植”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C
.“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11.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链接材料】曲池荷卢照邻①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常恐秋风
早,飘零⑥君不知。[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3、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素:不加装饰的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C.百
里奚举于市市:集市D.衡于虑衡:平衡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B.何陋之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舜发于畎亩之中所恶有甚于死者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对文中画线
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C.因此,使(他的
)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
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
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
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丙】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
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
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
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能:才能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破:破解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耻:耻辱10.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说
”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5、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冰雪文序张岱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
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
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
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战!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战!9.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确的一项是()A.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B.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C.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D.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1
0.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冰雪之能寿物也寿:使……保持新鲜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藉:借助C.凡人遇旦昼则风日凡人:平凡的人D.特恨遇之者不能解恨:遗憾11.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
成白话文。(1)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2)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
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10.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
是()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B.选文将叙述、议论
、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C.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1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A.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B.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C.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
,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D.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7、阅读古文,完成问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测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讲信修睦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③今恩足以及
禽兽_____④王请度之____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甲]文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乙]文的话说就是_____(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是指哪三个方面内容?孟子认为古人“过人”之处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
回答。8、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战国】《孟子·告子下》)【乙】吾观史蝤①以不能进蘧伯玉②而退弥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
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宋】苏洵《管仲论》)注: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1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②行拂乱其所为_
___________③萧何且死____________④固宜如此也____________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13.【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14.【甲】文中点
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14.C15.C16.D【解
析】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根据“我市已牵头与上游地区建立‘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防联控’的水环境保护合作机制,还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签订系列协议,定期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控现场巡查,建立了柳江流域生态环境部门协调
配合、合力共治的监管执法长效机制”,可知是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签订系列协议,并签订现场巡查等一系列协议;故选C。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根据第②段“考核断面中的洛江、洛清江断面在柳江流域的二级支流上,部分重点支流小流域总
体水质较差,保持地表水质居全国前列的压力加大”,可知是“部分重点支流”,不是“总体”;B.根据第④段“我市实现了对企业生产、排污、治污的全过程和全天候监管”,可知没有“销售”环节;D.根据第⑩段“市已在8个
县区推广农村黑灰污水处理利用,实现了农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同步治理”,可知是“已在”,不是“将在”;故选C。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本文没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故选D。2、B9.(1)出自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娇艳。(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
了。10.A11.周敦颐笔下的莲是“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借对莲花的赞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情感。卢照邻的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
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枝蔓;故选B。9.本题考查学
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2)之:的;鲜:少;闻:听说。10.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形容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本项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说法错误;C.“予独爱莲”一
句,作者直抒胸臆,以莲自况,表达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本项中“坚强不屈”说法错误;D.文章最后—句,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本项中“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说法错误;故选A。1
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周敦颐高尚的情操。根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操守;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作者要保持正直的品德;根据“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牡丹在文中象征着功名富贵,
特意点明喜爱牡丹的人众多,表现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卢照邻的《曲池荷》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浮香绕曲岸”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第“圆影覆华池”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
三层,“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最令人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来。根据注释,可知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长期仕途失意,面对人生,常常自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
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点睛】参考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
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
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吧。3、D13.A14.D15.B【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衡:平衡”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思虑阻塞。“衡”是通假字,同“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副词,
都是“就,便”之意;B.助词,提宾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C.介词,从/介词,比;D.连词,表并列,无意义/连词,表转折,却;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动心忍性”在此处应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据此排除AB;“曾益”是一个词,“曾”通“增”,增加。据此排除C。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说法错误,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
“陋室”表明的是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
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乙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
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
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4、B9
.D10.A11.(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解析】8.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
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
的事(了)。根据句意可直接断句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故选B。9.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耻,以……为耻。故选D。10.A.“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丙文并没
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情趣”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故选A。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1)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折;亵,亲近却不庄重。(2)非
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增长知识。【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
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
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
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
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
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
”并且在“学”的前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
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
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
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
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5、A10.C11.(1)所以说:诗文(体现冰雪之气)的这一本质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2)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
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
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故断句为: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选A。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C.句意为:大凡人们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凡人:大凡人们。故选C。11.本题
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故,所以;固,本来、原本;尤,更加。(2)岂,怎么;俗人,平常人;道,说;何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从何来”,从哪里来。【点睛】参考译文: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
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
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
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
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春秋时代干将铸剑在于千锤百炼,和晋代张华从斗牛分野之间的天象辨别宝
剑,雷焕在监狱中挖出宝剑相比,能识别的人的精通神奇实在高于铸剑的人之上。由此看来,剑有光芒和山有空阔翠绿、夜气有水雾、月亮有烟霜一般白亮、竹叶有苍翠深红、食物的味道有天然新鲜、古铜器有青绿色、玉器有古旧的光泽、诗文有冰雪一样的气质,这都是天然的物相。苏长公(苏轼)说:“子由(苏辙)最近所作的《栖贤
僧堂记》,读来悲惨凄凉,有悬崖飞瀑、逼人寒栗的感觉。”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6、C11.D12.B【解析】10.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B.“异同”古义是不同,今义是不同和相同;C.“和睦”古今义相同,团结和谐;D.“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端憎恨或悔恨;故选C。11.D.“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有误。“亲贤远佞”是文章的主旨所在。③④⑤段重点论述了“亲贤远佞”。故选D。12.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今,现在。疲弊,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秋,时候A.“今”、“秋”解释有误;C.“今”、“疲弊”解释有误;D.“疲弊”、“秋”解释有误;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①先帝开创
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
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②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
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
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④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⑤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
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7、(1)培养职责,职分遍及思量
,揣度。(2)①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②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指的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古人“过人”之处是: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修:培养;(2)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责,职分;(3)句意:如今(您的)恩德足以遍及到禽兽身上。及:遍及;(4)句意:大王,您请
思量一下吧!度:思量,揣度。(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行:实行;为:是;公:公
共的;(2)权:称量;度:测量。(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是: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与【乙】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遍及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遍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意思相近。(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指的是【甲】文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各司其职,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才。【乙】文,孟子采用类比的方式,先由尊敬自己的老人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引出“古之人所
以大过人者”的原因“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点睛】【甲】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
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乙】参考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遍及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遍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
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将士们身陷危险,同别的国家结下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8、使…
…受苦。扰乱。将,将要。本来。12.①所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因为一个人而败亡。13.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努力,毫不松懈,经受艰难困苦磨练。14.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解答此题的
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①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苦:使……受苦。②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乱:扰乱。③句意:萧何将要死时。且:将:将要。④句意: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固:本来。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以下重点词语:①动心:使他的心受到震
撼;忍性: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②以:因为。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拓展。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推而广之,就是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这些人一样,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乙文中“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
后可以死”可知贤人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可是管仲却没有这样做,所以在这里是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
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
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乙】我看史䲡,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
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