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第1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解析)

DOC
  • 阅读 8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400.000 KB
  • 2022-12-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高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第1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第1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第1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第1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解析)
(新高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第1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高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第1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解析).doc,共(19)页,400.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63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重点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

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构建体系】答案:□1思维□2存在□3物质□4意识□5决定□6古代朴素□7近代形而上学□8历史唯物主义□9意识□10意识□11意识决定物质□12主观□13客观【提纲挈领】牢记1个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2个划分标准划分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牢记2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把握5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3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2种基本形态【易错辨析】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矫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

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矫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才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矫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4.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是哲学的两大阵营。[矫正]哲学的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矫正]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6.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矫正]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在发展中丰富了辩证法,也有其正确的因素;唯物主义一开始脱离了辩证法,也有其错误因素。7.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矫正]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矫正]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9.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

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矫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温馨提示]不能笼统地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1.正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区别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

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地位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意义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联系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是第二个方面的问题

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的解决也影响第一个方面的问题的彻底解决附:哲学基本问题图示■特别提醒(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2)第

一个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中总是贯穿和渗透着本体论。(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对物质和意识关系作出的科学论断,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内容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两个内容都作出了科学的回答。2.区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谁决定谁及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是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考向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高考江苏卷,T27)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

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和归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根据研究成果研发出新药,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当选;科学实验是基本的实践活动,通过科学实验的成果研发出新药,并用于临床试验,表明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④当选;意识通过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意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①排除;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和发现规律,③说法绝对化。[答案]D[解题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

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从理论上看,尽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发生研究重点的转移,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1.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分别以“人与社会”“人与修心

”“人与自然”为理论主线,究其哲学本质,他们的理论都反映的一个基本问题是()A.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解析:选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正确

且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不选。考向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高考山东卷,T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

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英语儿歌歌词强调上帝的创造活动,是宗教观念的体现,体现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而美国科普作家的改

动,体现的是科学精神,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①③正确。②④与题干无关,排除。[答案]A[解题指导]本题以英语儿歌歌词的改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及其对立的表现

。2.我国古代“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演化而来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是()A.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B.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D.物质与意识能否统一解析:选B。我国

古代“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表明人们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哲学的基本派

别1.唯物主义及其形态(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及其形态(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1.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评价基本形态主要观点基本评价古代朴

素唯物主义(1)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2)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1)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其观点只是一种猜测;(2)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1)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1)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2)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是

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相同点都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评价基本形态主要观

点基本评价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

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相同点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特别提醒(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2)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

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3)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4)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但要知道:

能够认识≠已经认识,尚未认识≠不能认识。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3.正确区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二者的分歧是

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的则是世界是“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2)联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

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图示:■特别提醒(1)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2)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的理解:周易中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考向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高考福建卷,T34)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A.③→④→②B.②→③→④C.③→②→④D.②→①→③[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由此可知,题干要求按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顺序

排列观点。①是唯心主义观点,②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③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④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C项入选。[答案]C[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首先要排除唯心主义观点,然后对唯物主义观点按照先后演进的顺序进行排列。3.中国的

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③D.

②④解析:选A。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的发展,与真理、改造世界无关,③④不选。[借题拓展]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考向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高考山东卷,T3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解析]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这种把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

,这种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项正确。[答案]C[借题拓展]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心学的中心命题是“心即理”,朱熹肯定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

是第一性的,而心却是后有的。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於方寸之间”,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朱熹和陆九渊又辩论过关于无极、太极的问题。朱熹认为,阴阳是形而下的,理才是形而上的;陆九渊则认为阴阳就是形而上

的。陆九渊不赞成朱熹认为的世界是“形上”“形下”两个世界的观点,他们这一分歧的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分歧的一个方面。4.“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是()A.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

,毕竟理在这里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解析:选C。“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认为人的心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观点;B项认为“阴阳二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项认为“吾心”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干属于一个哲学派别;D项中的“器”是物质,而“道”是意识,该观点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意识是物质的体现,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备考锦囊】1.如何全面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解题思路]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表现、意义、原因等角度理解。[答题要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

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2.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列举(1)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王阳明:心外无物。③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⑦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⑧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⑨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⑩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2)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①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说)。②柏拉图:理念论。③黑格尔:绝对

观念论。④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⑤朱熹:理在事先。(3)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观点①“8”就是发。②喜鹊报喜,乌鸦叫丧。③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④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党员干部痴心于迷信是对初心的背叛[热点材料]2019年7月22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以大半个版面的篇幅刊发题为《党员干部岂能迷信“风水”“大师”》的观察文章。文章开头提到,党员干部痴心于迷信就是违反政治纪律,是对初心的背叛。文章结尾又与之呼应:“莫教迷信泯初心,与其拜神,不如尊崇纪法;与其敬天,不如敬畏百姓。”简单检索中央纪委官网

发现,仅仅2019年7月披露的通报中,就有多名被查官员参与迷信活动:如:7月11日,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政治上蜕变,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搞迷信活动;7月22日,吉林省纪委监委对吉林省住房和

城乡建设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包洪建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参加迷信活动进行立案审查调查;等等。[命题视角]命题角度1运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知识分析说明党员干部要成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的依据。提示: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党员干部成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坚定其理想信念,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命题

角度2我们应怎样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提示:高举科学的旗帜,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反对迷信与伪科学,笃信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要有客观精神。1.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在

其著作《大设计》中的观点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在其著作《大设计》中说:“宇宙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没有必要借助上帝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针对霍金的观点,英国不同教派的宗教领袖联手发表言论,反对霍金的说法。二者之间

争论的实质是()A.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B.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C.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D.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解析:选B。霍金的观点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而英国不同教派的宗教领袖则认为上帝的意识是世界的本

原,二者之间争论的实质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2.2019年上半年全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统计(2020·豫南九校联考)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经核定,2019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地震灾害为主,干旱、风雹、

地质低温冷冻、雪灾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1803万人次受灾,36人死亡,23人失踪,82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7636亿元。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人们议论纷纷:第一种人认为,一切都是天意

,天命不可违;第二种人认为自然灾害不可避免,过一天算一天吧。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有()①第一种观点把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②第二种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③二者都认为意识是本原的,意识决定物质④二者都没有准确地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

④解析:选B。第一种人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①错误;第二种人认识到灾害已成定局,但消极等待,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②正确;第一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第二种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③错误;第一种人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二

种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二者都没有准确地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④正确。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注重阴阳平衡、五行和谐。下列对传统中医药的正确认识

是()①包含封建迷信思想,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②中医药及其诊断方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③包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思想④传统中医药是古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选

D。①错误,是对传统中医药的误解,传统中医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②错误,中医药及其诊断方法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③④是对传统中医药的正确认识,入选。4.人生必须放下四样东西最近微信朋友圈广泛传阅“人生必须放下四样

东西”。其中,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是()①放下压力:累不累取决于心态②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③放下狭隘:心宽,天地自然宽④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

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①③都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④是辩证法的观点,不符合题意。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哲学的基

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一问题包括()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选B。哲学的基本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③入选。2.面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回答是不同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A.对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作出了解释B.对

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物质的特殊性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D.对人的意识的解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解析:选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也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B正确。3.

庄子说:“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庄子的观点()①否定了意识的本质②否定了意识的作用③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看到了意识的反作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C。在题干中,战国时期庄子说“精神生于道,形

本生于精”,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庄子的观点否定了意识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①③符合题意;庄子的观点并未否定意识的作用,②不选;庄子的观点并未涉及意识的反作用,④

不选。4.(2020·湛江调研试卷)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宋朝朱熹提出了先知而后行的观点;明代王阳明批判先知后行的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是行之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批判了朱熹和王阳明的知行观

,建立了新的知行观:行是知的基础,又是知的目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朱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②知行观的演变符合辩证法的本质③王阳明的知行观否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④王夫之的知行观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C。朱熹认为先知而后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①错误;辩

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知行观的演变符合辩证法的本质,②符合题意;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他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③符合题意;王夫之的知行观属于唯物主义理论,但不是辩证唯物主义,④不选。5.(2020·衡水开学联考)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

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思想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解析:选B。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

例如上帝、神等作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佛家认为佛光是救世之光,所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入选。6.(2020·成都摸底)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万物最初的原因和最内在的本质,其存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它是纯逻辑概念的自

我推衍;第二阶段,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第三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转化为精神并返回自身。黑格尔的观点()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②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③统一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④与“理生万物”观点在根本上是一致的A.①

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C。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统一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③不选;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理生万物”观点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④符合题意;黑格尔的观点肯定了意识的作用,

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②符合题意。7.(2020·张掖山丹一中月考)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五行”,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这种观点()①产生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后,坚持了

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缺乏科学依据,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③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④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B。“五行学说”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五行”,将某一具

体的物质形态看成世界的本原,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其缺乏科学依据,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④反映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的局限性,不选。8.(2020·豫

南九校联考)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A.天

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A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不选;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入选;C属于不可知论,D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均应排除。9.(2020·珠海摸底)“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下列与诗中哲学

寓意相一致的是()①眼开则花在,眼闭则花谢②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理生万物,理主动静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该诗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心”是一切的根源,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

义,眼开则花在,眼闭则花谢和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与诗中哲学寓意相一致,①②符合题意;理生万物,理主动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不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④不选。10.英国政治家、哲学家霍布斯曾经写道:“运动就是

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对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①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②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性③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④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

界的基本规律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解析:选A。题干中“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等,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性,①②正确;③④观点不符合题意,不选。11.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

调意识反映物质解析:选B。孔子观点中的“命”“天”支配人的一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孟子把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B项。另外,注意题干强调的是“主要区别”。12.北齐宰相萧子良笃信佛

教,相信佛家的因果循环,曾与范缜辩论。萧子良质问范缜:“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范缜回答说:“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

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两人辩论的实质是()①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斗争②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③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④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斗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C。北齐宰相萧子良笃信佛教,其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范缜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两

人的辩论其实就是有神论和无神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斗争,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范缜说的话的大致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像同一棵树上开的花,风吹过后,有的落在富贵人家的垫子上,有的落在粪坑里。虽然贵贱不同,却无因果报应。二、非选择题(本

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者康德说:“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他认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并由此提出著名的观点:“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但是又认为我们其实

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康德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16分)(2)如何理解康德所说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0分)解析:(

1)第一小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第二小问,康德认为人在构造现实世界,“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2)康德的观点正确说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答案:(1)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

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8分)②康德认为人在构造现实世界,“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8

分)(2)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体现了这一点。(5分)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体现了这一点。(5分)14.

(2020·兰州一中模拟)截至2019年8月14日10时,“利奇马”共造成中国1402.4万人受灾,57人死亡(其中浙江45人,安徽5人,山东5人,江苏1人,台湾1人),14人失踪(浙江3人,安徽4人,山东7人),20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

接经济损失537.2亿元人民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一些人思想“另类”,议论纷纷:第一种人说,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第二种人说,灾害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第三种人说,天灾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缩减到最

低程度。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上述三种人的观点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26分)解析:本题以不同的人对台风“利奇马”的不同认识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问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上述三种人的观点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解答的关键

是识记和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各种观点。答案:(1)第一种人认为“天命不可违”,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9分)(2)第二种人认识到“灾害已

成定局”,但消极等待,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且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8分)(3)第三种人的认识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

动作用,它不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9分)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