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书法《第六课 生活推动笔行走 行书》PPT课件6-湘美版.ppt,共(26)页,12.730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41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秦汉——小篆、汉隶:具美感,但大多是实用性文字。(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
术。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试分析魏晋时期“书法自觉”现象形成的原因?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文献记录。2017年,甲骨文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对于世界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佟晓勇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选自湘美版高中美术《书法》选修教材一、行书产生的原因。1、
社会:2、历史:3、艺术:社会生活的变化与需要;脱胎于隶书;兼具楷书与草书的优点。二、何谓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既有楷书的容易辨认、平整方正,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既有草书的简省流畅,且不像草书放纵难认。行笔不滞,如行云流水,故名行书。行书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
得最完美、最理想的一种书体。《兰亭集序》奠定了“妍美流便”新体行书风格,经后世千百年的发展未有大变,显示了它既深且巨的影响力。简便、流动是行书的最突出审美特征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北宋《祭侄文稿》颜真卿唐代《兰亭集序》王羲之东晋行书与楷书相比用笔上最明显的优点就是较
多的使用露锋。行书起止用笔有露有藏,而露多于藏。露锋起笔容易连接,笔法流畅;露锋收笔,则便于钩挑与转换。露锋讲究凌空取逆势,这样线条方显得圆厚而不单薄。行书应当露中有藏,一味露则少含蓄。行书用笔特点之一:凌空取势,藏露结合,露锋居多。中锋与侧锋是对立的两种用笔方
法,在篆书、隶书、楷书诸体中多强调要“笔笔中锋”,而行书、草书中,则往往较为灵活,常以中锋为主,中侧互见。中锋用笔圆润厚重,侧锋用笔姿态优美。中以取劲,侧以取妍,中以立骨,侧以取态,二者不可偏废。中锋转侧锋,
侧锋转中锋,构成行书线条的一个完整的行驶过程。行书中的转折处,一般来说是转折并用,转多折少,体势尚圆。楷书中常常该折的地方,行书中多以转代替。转法以圆润力匀为上,富有一种弹性和婉转的力度美,如“折钗股”。转中须含折意,注意其提按顿
挫,反之则易圆而无骨,缺乏方圆兼容之妙。许多楷书直笔在行书中发生了弯曲,弯曲是快速流变书写的自然体现,又使行书增加了妩媚的效果与空间的变化。注意要不离楷意(端严庄重),过分扭曲则乖张、做作。以转代折以曲代直行书中有许多简化笔画和借代的写法,如以点代横、以点代竖、以点代撇、
以点代捺等使其显著的特点显得便捷而富有流动性。但无论怎样变化,也终不能脱离通过先贤们锤炼形成的规矩和法度。这些技法通过先贤们的锤炼,已经形成优美、凝练且相对稳定的语言形式,成为我们学习的规范。那种随意所为、信手所至是极其不严
肃的。明代书法家文徵明说:“真书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动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书者要一以贯之。”启功先生说:“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兰亭序》书法作品共28行,324字,其中“之”字有20个之多,相同的文字却写出了不同的结构,无一雷同。思考: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的书写,能
不能将它们的位置进行交换呢?找一找涂改的“之”字在哪,及前后的“之”字,我们试试进行交换,谈谈你的感受。不能交换其一: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它是不可重复的。其二:它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
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其三:书法讲究气韵生动,如果交换位置整篇疏密大小、墨色轻重会发生变化,势必会影响气韵贯通,板滞自然。1、社会政治方面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加强大一统政权,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主要作用是“成教化、助人伦”。东汉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群雄割据,尸横遍野。抱有儒家治平思想的文人士大夫惨遭杀戮,更难找到精神上的归宿。人们的自觉意
识因此焕发出来,开始思考对于不朽思想的追求。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两个方面谈一谈魏晋时期“书法自觉”现象形成的原因?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2、思想文化方面东汉末年,经学衰落,大一统
政权的崩溃。一方面儒家独尊地位已经动摇,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文人们的追求经历了幻灭、沉沦,心灵的痛苦与觉醒,最终寻找到了新的思想依归。人们后来寻找的新的、统一的思想依归就是玄学,士人学子崇尚自然,悠游竹林,流觞曲水,赋诗酬唱,进行书画创作表达自我价值,
这就是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魏晋风骨”,至此中国的书法艺术由自发阶段进入了“书法自觉”阶段。“魏晋风骨”中华文化的不朽精神——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
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谈起魏晋,总有叹息,一种慷慨悲凉、雄健深沉、风骨遒劲的美。即便是过了千年,我们仍然可以大胆想象那个由儒雅男人们组成
的风雅场面是何等诗意!他们聚在一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言语到姿态、装扮的显得那么洒脱,裸露的身体象征着寡淡的欲求,纶巾张扬着离经叛道、放浪形骸的特异风姿。“魏晋风骨”是先进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它
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风骨”一直都是与荡涤柔靡的文风、复归英雄精神相联系。它所强调的是在和谐的审美理想中突出时代的强音与文艺的现实精神,是文人儒士们所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态度、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和健康挺拔的文艺精神。“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
枷锁中。”在充满战乱、痛苦的魏晋时代,人们通过追求自然与自由,通过具有自由精神的审美,摆脱了各种生命的枷锁,享受到人的自由和快乐。魏晋士人的那种放诞不羁、潇洒飘逸、旷达超远、啸傲人生的气质,在中国的文化
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超脱、自由之精神。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魏晋之际,文人们外表尽管装饰的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独具魅力的中国书法艺术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下完成了由自发的“文字符号”向“
书法自觉”的历史性蜕变。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代表!“晋字”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受人称道的艺术成就,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将书法的个人价值完美的表现出来。行书的代表之作《兰亭集序》其文心与书艺,都体现了晋人的“风骨”,是中国文人对人事和自然的感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羲之的书法创作再没
有“书同文”的大一统的政治使命在身,他关心的是个人存在的终极意义。王羲之父子是率先把中国艺术从实用功利的目的中解放出来的人。一、行书产生的原因。二、行书的审美特征及用笔特点。三、魏晋时期“书法自觉”现象形成的原因。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
地道道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之美都能通过书法表现出来,“草如狂蛇,行似苍松,楷比高山”。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都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通过点画的轻重,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抒发自己的
意境。中国书法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
民族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