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欢乐歌》教学设计1-八年级上册音乐(五线谱)【人音版】.doc,共(9)页,76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96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江南丝竹》学科音乐学段:初中年级八年级相关领域感受与欣赏、音乐与相关文化教材书名: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4月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音
乐审美为核心,聆听二胡、笛子、扬琴、琵琶等丝竹乐器的音色,体验各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了解江南丝竹,探究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欢乐歌》,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进一步了解丝竹乐的艺术魅力,拓宽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热
爱之情,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二)理论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音乐艺术是人类一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本课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奏、演唱、聆听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江南丝竹音乐、感受江南丝竹风格特点、获得音乐审美
体验的基本途径。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江南丝竹《欢乐歌》。江南丝竹为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音乐犹如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一样,风
格清秀、浓淡相宜,各声部配合默契,层次分明。江南丝竹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编制一般为三至五人,常用乐器有笛、箫、笙、扬琴、琵琶、小三弦、二胡、板鼓。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倚音、颤音、滑音等。江南丝竹擅长演奏柔婉秀丽的抒情乐曲和活泼轻快的乐曲。曲目很丰富,代表性的有八大
名曲。合奏时,每件乐器既富鲜明个性又互相和谐,手法常用加花变奏。民间有众多丝竹班,服务于婚丧节庆等民俗活动。江南丝竹植根民间,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于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
上海市联合2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欢乐歌》为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主要以二胡、笛子为主,其他乐器灵活自如地相互对比烘托,默契协调,获得了吴侬软语独特的韵味。乐曲的旋律流畅明快、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
,由慢而快,表示欢乐情绪逐渐高涨,常用于喜庆庙会等热闹场合,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这首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的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乐曲把母曲置于全曲的最后,且以很快的速度演奏,而变奏反而置
于母曲之前。这种结构方式为“倒装式变奏曲”。“放慢”是将母曲的音调节奏,成倍加以扩充,用以扩大结构,“加花”是在放慢的节奏上,围绕母曲的骨干音,增添几个相邻的音,以装饰和丰富旋律。这样就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这是
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校为顺义区一所重点中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良好,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于中国民族乐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中国民间传统器
乐合奏形式,如:丝竹乐、吹打乐等了解不多,也较少接触乐器实物,对于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了解较少。(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1.探究法:关注学生以聆听音响为先,感受江南丝竹音乐的音响色彩特点,通过聆听、观察、体验、思考、描述等途径探究江南丝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价值;2.体验法
: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开展聆听、演唱、演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3.模仿法:运用乐器实物进行模拟教学,学生在音乐中模仿乐器的演奏。4.比较法:学生在对比聆听中,发现乐器之间不同的色彩差异,以及不同速度与演奏技巧所带来音乐性格上的差异。(四)技术准备1.搜集并选择江南丝竹相关文字、图
片、视频资料,制作演示文稿。2.制作《欢乐歌》主题和变奏的乐谱。3.制作学案。4.准备乐器实物:二胡、笛子、扬琴、琵琶。5.准备多媒体和音响设备。(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31.学生知道一些中国民族
乐器,但很少接触乐器,针对这个问题,通过乐器实物、模仿演奏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音乐体验。2.学生对于传统音乐创作手法有一定了解,如:鱼咬尾、换头合尾等,但从未接触过放慢加花这种变奏手法,针对这个问题,通过演唱主题和
变奏、对比聆听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放慢加花。3.学生较少探究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联系,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学案、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乐器相关文化、江南丝竹与古代八音之间的联系、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江南丝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1)能够积极参与到江南丝竹乐队的感受与体验学习中。(2)能够并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在整节课的学习和探究中,感知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3)能够产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启迪爱国主义情操。2.过程与方法发挥我二胡专业的特长,在课堂中为学生演奏二胡经典名曲,讲解二胡的构
造;同时发挥学校有民乐团的优势,把江南丝竹乐器搬进课堂,给学生提供零距离聆听、观看、触摸丝竹乐器的机会,通过模仿、体验,感受丝竹乐器的构造、音色、演奏法。3.知识与技能(1)知识:①知道二胡的产生年代、乐器构造。②知道江南丝竹乐队
的编制(二胡、笛子、琵琶、扬琴)。③知道中国民族乐器是按演奏方式划分种类。④知道古代八音分类法是按乐器材质划分种类,知道江南丝竹的由来。⑤知道江南丝竹常用演奏技法,并知道演奏技法对音乐色彩的影响。⑥知道《欢乐歌》的创作手法、曲式结构、音乐情绪。⑦知道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与地域特点之间的关系。⑧知
道江南丝竹与民俗生活之间的关系。(2)技能:4①能够模仿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的演奏。②能够模仿江南丝竹演奏技巧——倚音、颤音、滑音。③能够准确听辨出二胡、笛子、琵琶、扬琴的音色。④能够演唱江南丝竹《欢乐歌》的主题和变奏。⑤能够准确拍
出十六分附点节奏。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江南丝竹主奏乐器(二胡、笛子、琵琶、扬琴)的演奏方法,听辨乐器音色,演唱《欢乐歌》的主题和变奏旋律。(二)教学难点准确演唱变奏旋律。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聆听教师演奏音乐——《赛马》。学生在学案上作答。选择
题: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A、优美抒情B、热烈欢腾)这段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A、平稳B、较快)主奏乐器叫什么?(A、二胡B、小提琴)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A、藏族B、蒙古族)音乐表现了什么场景?(A、赛马B、跳舞)2.部分学生拿乐器,全体模仿演奏最后一个乐句,体验二胡。3.了解二胡
的产生年代、乐器构造。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赛马》等。二胡一般由红木、紫檀木制成,包括琴头、琴轴、琴杆、琴筒、琴弓。设计意图:结合教师专业,从江南丝
竹主奏乐器二胡出发,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二胡的演奏方式,了解二胡相关知识。(二)新授课1.学习江南丝竹乐队5(1)根据乐器种类划分声部,形成江南丝竹乐队编制。(2)观看视频——《欢乐歌》片段。学生在学案上作答。填空题: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这样的诗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②世
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由二胡演奏的音乐应该跪着听。③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④扬琴于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我国,最初流行于广东,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3)观看视频,了解琵琶、二胡、笛子、扬琴的演奏方式并模仿演奏,总结
本声部乐器音色特点。琵琶属于弹拨乐器,颗粒型较强;二胡属于拉弦乐器,富有歌唱性,接近人声;笛子为竹制吹奏乐器,音色明亮;扬琴属于击弦乐器,音色清脆。设计意图:零距离接触乐器实物,在亲身体验中直观、生动地学习江南丝竹的主奏乐器,并通过学案作答
了解与乐器相关的音乐文化,自主总结乐器音色特点,培养对音色的表述能力。2.了解江南丝竹的来源(1)了解古代八音乐器分类法及八类制作材料。金——金属制乐器;石——玉石制乐器;土——陶土烧制乐器;革——皮革制乐器;丝——丝弦类乐器;木——木制乐器;匏(
páo)——葫芦类植物果实制乐器;竹——竹制吹奏乐器。(2)提问:按照八音分类法如何给琵琶、二胡、笛子、扬琴进行分类?学生回答。(设答:丝和竹。)(3)了解丝竹乐丝竹乐指的是以弦乐器和竹制吹奏乐器为核心的器乐合奏形式。在丝竹乐中根据地域、风格的不同又分了很多种
类,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称为江南丝竹。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古代八音分类法,引导学生了解江南丝竹的渊源,加深对江南丝竹的理解。3.学习江南丝竹演奏技法(1)聆听、观察、模仿江南丝竹常用演奏技法——倚音、颤音、滑音。(2)教师分别演奏两种版本,学生
对比聆听。6提问:演奏技法的运用使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设计意图:了解江南丝竹常用演奏技法,并在对比聆听中感受演奏技法对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所产生的影响。4.演唱《欢乐歌》主题和变奏,学习创作手法。(1)出示主题,视唱主题。主题(2)出示变奏,对比主题与变奏音符的疏密,视唱变奏中的骨干音。
变奏(3)了解加花: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增添一些音加以装饰,使旋律变得更加丰富。这种创作手法叫做“加花”。(4)完整视唱变奏,体会加花音的特点:围绕主干音增添几个相邻的音。(5)教师分别演奏主题和变奏,学生对
比两段旋律在速度上的区别。(6)了解放慢加花:“放慢加花”是《欢乐歌》采用的变奏技法,使旋律变疏为密,形成连绵不断、密不透风的旋律效果。(7)随教师二胡演奏演唱主题和变奏,体会速度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学唱主题和变奏旋律,为欣赏乐曲、了解乐曲结构做好铺垫,同时通
过分析,了解作品的变奏手法,通过对比聆听,体会主题与变奏速度的变化。5.欣赏乐曲,模仿演奏,完成学案,分析结构。(1)观看《欢乐歌》演奏视频,模仿演奏。(2)学生在学案上作答。连线题:前半段主题中板细腻委婉后半段
变奏快板活泼欢快(3)出示乐曲结构: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变奏四、主题了解《欢乐歌》曲式结构:倒装式变奏曲。7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乐曲、模仿演奏,感受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同时通过学案,检测学生对主题和变奏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
了解作品整体结构与情绪发展。(三)小结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体验,你对江南丝竹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回答。2.追问:为什么江南丝竹具有如此风格特点?学生回答。3.师生共同总结江南丝竹的风格形成与地域特点之间的关系
。江浙沪历来是我国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地方,这里小桥流水、景色优美,汇聚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和乐人,江南人的性格温柔、儒雅,具有吴侬软语的语言风格,江南丝竹音乐正是在这样的地域特点之下形成了柔和细腻、清新流畅的风格。4.从江南丝竹乐曲名称看江南丝竹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行
街》是在婚礼队列行进时所演奏的乐曲;《三六》《六板》因人们以“六”为吉祥数字而得名;《四合如意》象征着吉祥如意;《欢乐歌》寓意欢天喜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民间丝竹班社提供了众多的演奏机会和场所,正因为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江南丝竹得以代代相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地域
文化对音乐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音乐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音乐审美的深度,感受丝竹乐的艺术价值。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评价方式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在整个教学活动里教师评价贯穿其中,包括对
学生演奏、演唱、聆听、回答问题、完成学案的评价等。学生自评包括能否准确视唱主题,能否准确判断乐器音色,能否正确完成学案,能否跟随教师引导对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理解。(二)评价量规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较好基本能做到1模仿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的演奏75%25%82模仿江南
丝竹常用演奏技巧80%20%3唱准《欢乐歌》主题和变奏80%20%4分析《欢乐歌》的曲式结构95%5%七、教学设计的特点(一)强调音乐实践本课设计了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演奏、演唱、聆听等一系列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
音乐的喜爱和投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乐器音色、音乐作品等表达自己的独立感受与见解,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江南丝竹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二)渗透音乐文化将
江南丝竹相关音乐文化渗透在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学习丝竹乐器时,渗透乐器历史、经典诗句、经典故事等相关音乐文化;通过了解古代八音分类法,进一步掌握江南丝竹的由来;师生共同探究江南丝竹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江南丝竹与社会民俗活动
之间的关联。八、教学反思(一)利用乐器实物,加深音乐体验本课发挥教师专业特长与学校民乐团的优势,将二胡、琵琶、笛子、扬琴四件乐器实物带进课堂,拉近学生与乐器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提供零距离接触乐器的机会,学生乐于参与乐器演奏的体
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乐器构造、乐器音色、演奏方式、演奏技法,加深对乐器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江南丝竹乐队特点。(二)参与音乐活动,掌握知识技能本课设计了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各项活
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模仿演奏的过程中了解乐器、感受音色、提升音乐表现力;在演唱的过程中分析、掌握作品的创作手法;在对比聆听的过程中体会演奏技法对音乐色彩的重要性;在演唱主题、变奏的基础上,通过聆听和
学案作答掌握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整体情绪。(三)不足之处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需进一步丰富。2.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演奏模仿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练习,9从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