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长江之歌》教学设计1-七年级下册音乐【人音版】.doc,共(4)页,3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90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音乐教案《长江之歌》教材分析:《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气势宏大、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和抒发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歌曲为大调式,4|4拍,A
BA三段体结构。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歌词,演唱歌曲,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2、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长江的有关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理解
歌曲内涵,用歌声表达对长江的深切情感。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与长江的有关知识;分析歌曲结构,体会歌曲重复与对比在音乐作品中起到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音乐作品发展中的两大基本法则(重复与对比),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2、对歌曲
弱拍起唱、歌曲情绪、情感的把握;分析歌词内涵、歌曲结构;理解歌曲创作特点,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播放《大中国》引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长江与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摇篮。
中华文明因黄河、长江而诞生,又汲取了这两条母亲河的乳汁,在母亲河的共同哺育下发展壮大、繁荣昌盛。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亿万的华夏人民。今天我们就随着音乐来领略一下母亲河——长江的风采。(二)新课教学:1、视频播放纪录片《
话说长江》的片段,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里面的主题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长江之歌》,这首歌曲获得全国电视专栏特别奖。3、欣赏歌曲,了解歌词学生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的
理解。4、再次欣赏歌曲,回答问题:(PPT展示有关长江的图片)“你从雪山走来”是那一座山?(长江的源头)“你向东海奔去”入海口在什么地方?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97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达180万
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4、聆听歌曲,分析歌曲:(分小组回答问题)调式:G大调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情绪:亲切、热情地曲式:单三部曲式A+B+A’创作手法:重复与对比5、学唱歌曲:熟悉歌谱、学习弱起小节、歌曲主题的重复与对比、分析段落6、完整演唱歌曲:
歌曲为大调式,ABA三段体结构A段由四个乐句构成,是对长江风采的描绘,表现出长江一泻千里。蜿蜒奔腾东去的非凡气概。B段也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充满激昂、赞颂的情怀。全曲最高音“6”犹如掀起滔天巨浪,把歌曲推向了高潮。A段的再现情绪更加激动,感情更加真挚,表现出滚滚浪潮奔流向前的景象。尾声是
主题动机的扩展,表现了对长江无尽的赞美之情。6、歌曲分析: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咬字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强弱对比要鲜明。歌曲抒发了对母亲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歌曲以长江的美好、博大、仁厚、雄伟的形象象征祖国母亲,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无限热爱、深情赞美的感情。7、巩固提升:设计演唱形式:分小组(可分
男女)一组唱A部分,二组唱B部分,合唱A部分再现和尾声。教师检查、指导,给予评价鼓励。8、情感升华: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作为战场。建设在长江上的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爱之情,对歌曲的表达更加准确。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
、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请同学们再次用歌声来赞美长江吧!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长江的历史,培养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之情,对生存
环境教育进行了一次洗礼,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