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三案-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doc,共(2)页,4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2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七年级下学期生物学科三案课题内容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2)通过探究实验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
定的环境。(3)举例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如何控制实验变量与设置对照实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活动,建立小组活动秩序,学习与他人合作。(2)形成相应的环境意识,以及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重点1
.活动中说出生态因素的概念。2.探究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3.形成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难点1.体验探究过程,体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2.分析实验结果。学法指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课件展示:各种环境中的生
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1、图片中生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影响图片中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1)生态因素概念:(2)非生物因素:(3)生物因素:3、图片中的生物有哪些特点适应其生存的环境?4、图片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环境造成了哪些
影响?(学生在预习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一、预习案二、探究案列出我的疑惑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完成表格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
物因素是()A.光B.温度C.水D.空气2、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
定的影响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3、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4、许多蚂蚁一起向一个大型的昆虫进攻,并把它搬运到巢穴中,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A.合作B.竞争C.捕食D.寄生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
生物的影响的是()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雨露滋润禾苗壮”6、一种捕食小虫的动物,白天一般不活动,傍晚出来觅食,其体色为黑色,白天很可能是在哪里休息?()A.干燥的地方B.潮湿的地方C.黑暗的地方D.明亮的地方7、下列现
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A.河边垂柳的树枝长向了河心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秋天大雁南飞越冬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8、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成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训练案教与学的反思我的知识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