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输血的发展史》-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x,共(4)页,22.60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8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输血的发展史在治疗莫里前,丹尼斯已经给一个少年和一个工人尝试性的输血,没出现太大的不良效果,但也没取得什么大的成就。对丹尼斯而言,恐怕再也没有比莫里更适合检验他理论的人选了。1667年12月19日晚6点,丹尼斯将280ml的小牛
血输入莫里体内,希望借由“温柔的小牛”血液治疗莫里的疯狂。莫里一共接受了两次输血,输入的小牛血液在他体内引发了剧烈的免疫反应,使莫里处于濒临死亡的高烧、休克状态,幸运的是他熬过来了,而且在数月内暂时恢复了平静不再疯狂。这次奇迹般的治疗,在欧洲立刻引起了极大震动,输血疗法一时成为时
尚。某些医生甚至认为,通过交换怨偶彼此的血液可以彻底解决婚姻中的不和谐。然而将动物血液输给人,是非常凶险的一件事,死亡难以避免,加上很多守旧的知识分子反对变革,最终主教在全欧洲禁止了输血疗法。在此后150年中,输血只
是一件奇事,仅供人们在理论上进行探索。突破JamesBlundell的输血手术。TheLancet,1828-18291818年,年青的产科医生布朗德尔博士(JamesBlundell)无法忍受产妇因大出血而频频死亡,经周密思考和系统的动物实验后,布
朗德尔博士总结出两项输血基本原则:1、只能使用人血;2、只能使用于大失血而濒临死亡的人。后来,他一共给11个大失血病人输血,使其中5人获救。布朗德尔的成功,再一次激起医学界对输血的兴趣,为了方便输血,医生们甚至发明了不少器械
。虽然很多医生都遵循布朗德尔的原则,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有人甚至把牛奶输入病人血液中,可以想象这样做将引起什么样的结果,而也有人进行不必要的输血。毫不奇怪,伴随着输血疗法的再次兴起,批评和反对它的声音也随之而起,许多著名医生指责输血疗法是哗众取宠。但1873年波兰医生基塞留斯(G.Ges
ellius)收集了此前数十年的所有他能获得输血记录,统计显示44%的病人因输血获救,本来他们是必死无疑的。这项研究使得支持输血的声音在医学界占据了上风。然而让输血疗法声威大噪的却是1912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是卡雷尔博士(AlexisCarrel)。新技术诞生卡雷尔博士是法国人,但他不满于法国外
科学界的保守,先去了加拿大最后定居在美国的纽约,并进入新创建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中心,做血管吻合方面的研究,是他开创了今日的显微外科领域。为了进行血管吻合的研究,卡雷尔发明了特殊的针和线以及特别的吻合技术。但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直接原
因,却起因于他的助手兰伯特博士(AdrianV.S.Lambert)深夜的一次紧急求助。1908年3月,兰伯特博士的女儿降生了,和所有初为父母的夫妻一样,兰伯特夫妇自然也十分兴奋和激动。然而好景不长,数天来婴儿原因不明的口鼻持续渗血,这让年青的父母深感惊恐,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止住出血,虽
然兰伯特的两个弟弟都是外科医生,可是谁也不敢也无法在这样小的婴儿身上进行输血。绝望的兰伯特想到了卡雷尔博士正在从事的血管吻合术研究,这是唯一能够给小家伙进行输血的手术了。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步步的迈向死亡,顾不得已是深夜
,兰伯特和他的兄弟们赶到卡雷尔家,将他从睡梦中唤醒。虽然卡雷尔表明他在纽约并无行医执照,而且将供血者的动脉与受血者的静脉吻合,很可能导致供血者出现严重的问题。但兰伯特显然愿意为此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和后果,于是卡雷尔迅速收拾好工具,赶往兰伯特家。据卡雷尔回忆,当时场景甚是凄凉,兰伯特的妻子紧挨着她那
昏迷不醒、脸色极度苍白的小女儿,似乎想把自己的生命传输给她的孩子,但她也早已经心力憔悴、极度虚弱到几乎不能动弹了。看到孩子的状况后,卡雷尔非常担心婴儿在手术前就可能死去。经过短暂的争执,卡雷尔选择了兰伯特充当供血者,他小心的分离出兰伯特左手的桡动脉,将它和婴儿身上唯一可利用的腘静脉吻合在
一起,经过几次失败后,手术终于成功。婴儿获救了,兰伯特的手部循环也恢复良好没有瘫痪的迹象。满心感激的兰伯特妻子致信洛克菲勒研究中心,感激他们资助了卡雷尔博士的研究,因为正是研究的成果拯救了她的女儿。作为被人诟病的大财阀,洛克菲勒出资
建立了洛克菲勒研究中心以改变世人对其集团的印象,这件事对成立不久的洛克菲勒研究中心而言简直是“飞来的横财”。信件立刻被转给了各大报社,引起了巨大哄动,卡雷尔迅速成名。而他所创立的血管吻合术,一时之间也成为输
血疗法中的被竞相模仿的技术手段,虽然很难掌握。为此有人甚至发明了一些辅助器具,以帮助外科医生进行血管吻合。血型的发现在欧洲、北美为卡雷尔所取得的成就欢呼时,一项对输血疗法具有革命性贡献的科学研究已经完成,但却默默无闻。1901年,维也纳的一位年青病理学家,兰士台纳(KarlLand
steiner)发现了人类的血型。这得从1900年说起,在一次研究中,兰士台纳发现不同人之间的血液混合时,有时候血细胞会发生凝聚现象。为此他写了一篇论文讨论此现象究竟是由于细菌污染还是由于个体间差异引起,紧接着他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抽取了自己和助手们的血液,静置到血浆和红细胞分离后,将它们分
开。然后在一系列试管中,将血浆和其他所有人的红细胞混合,观察结果。兰士台纳发现,实验结果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被标记为A组的血浆可以引起标记为B组的红细胞凝聚,反之也然,既B的血浆可引起A的红细胞凝聚,但兰士台纳本人的红细胞与标记为A、B的血浆混合后都不凝聚,但他的血浆却可以将A和B组的红细胞都凝聚
。起初他称第三种类型为C,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将其改称为O。这就是今日几乎人人皆知的ABO血型系统的来源,两年后,兰士台纳的同事在更大规模的一次交叉实验中发现了AB型,人类最基本的血型系统的研究到此既告一段
落。匹配的研究兰士台纳兰士台纳意识到所谓输血综合症——接受输血的病人有时候会发生发热、寒战、肾脏剧痛、黑尿甚至死亡,正是因为人类有不同的血型,而某些血型之间彼此不能相容,才导致了这一切,他将此写入科研论文中。但兰士台纳过于内向,以至于这项重大成果,外科学界几
乎没有人知道,只有纽约的奥藤伯格博士(ReubenOtternberg)看到他的论文后,率先在输血前进行血型匹配,从而避免了输血综合症。虽然奥藤伯格大力提倡血型匹配,但只有很少的医生响应,直到输血疗法的另外一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将输血这个从前的大型高难度手术,转变为任何一位
乡村医生都可以实施的手术后,血型匹配才真正受到重视。输血疗法由于血液一旦离体就极容易凝固,使得输血十分困难。卡雷尔的血管吻合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他的技术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对供血者的手有潜在的极大伤害,二则无法知道
供血者输出了多少血,有时候甚至出现供血者失血太多差点死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当供血者,并不是所有的亲属都愿意为了亲人冒如此巨大的风险的。鉴于此,两位医生发明了两套系统,通过抽取血液或者直接用针将血液引流出来后定
量,然后输给受血者,这些系统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供血者的风险和痛苦。当然为了防止凝血需要医生的动作要快,而且需要诸多助手。这时候,奥藤伯格的同事卢因森博士(RichardLewisohn)开始向血液凝固发起进攻,并在1915年发现0.2%的柠檬酸
既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又对人体无害。这项关键性发现,使得输血这个从前需要专家才能做的手术,转变为一个普通的小手术。于是输血疗法在所有医院迅速开展,其结果自然是输血综合症的发病数量也急剧增加,经过无数惨痛的教训后,终于在1920年,输血前必需进行交叉
配型成为标准操作。至此输血的三大障碍皆被一一克服,有了合适的输血设备,保证安全的交叉配型以及防止血液凝固的柠檬酸。而1930年,兰士台纳也获得了他应该获得的荣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血型分类折叠Rh阴性和Rh阳性稀有血
根据Rh因子的有无可以区分Rh阴性和Rh阳性两种血型,这种血型系统成为Rh血型系统。Rh是恒河猴(Rhesus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是人
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凝集原者,为Rh阳性。反之为阴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随着对Rh血型的不断研究,认为Rh血型系统可能
是红细胞血型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Rh血型的发现,对更加科学地指导输血工作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和维护母婴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
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其中在欧美白种人中,Rh阴性血型人约占15%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为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将刺激RH阴性人体产生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导致溶血性输血
反应。但是,RH阳性者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备注:输血时,RH和ABO血型都要检验Rh血型系统Rh阳性血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大部分人为Rh阳性,是普遍的。它可以接受本血型的阴阳两性血不发生症状。Rh阴性血被称为“熊猫血”Rh阴性血,根据文化考古、生理进化、人种分布和分子钟学说推测,
可能是远古时代“大西洲”人的血型,他们和广大克罗马农人的进化路线不一样,是直接从北非进入到西欧的尼安德特人,迅速占领了大西洲,并且突飞猛进地建立了第一个史前文明,也许由于一万多年前冰河期结束时的一场大洪水,把他们的文明彻底毁灭了,部分大西洲人逃到了西欧。后来,当克罗马
农人进入欧洲时,和大西洲人融合了,Rh阴性血就逐渐分散开来。4.Rh-血型Rh(-)基因是隐性基因。当Rh(+)的父母同时带有Rh(-)基因,且同时将Rh(-)遗传给子代时,其孩子即表现为Rh(-);当双亲有一人是Rh(-
)时,其子女为Rh(-)的机会增大,反之机会减少。Rh(-)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很大,在白种人中的比例较高,约百分之十五,中国人群中;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Rh(-)的分布为百分之五;蒙古族人接近百分
之一;汉族人所占的比例极少,仅占千分之三,属稀有血型,如果同时考虑ABO和Rh血型系统,在汉族人群中寻找AB型Rh(-)同型人的机会不到万分之三,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