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二、滑轮》教学设计1-九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doc,共(3)页,9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02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第2课时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定滑轮、动滑轮特点的认识;知道滑轮组在不同公式及所需条件;会组装滑轮组;会用滑轮(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滑轮(组)规律及应用。教学难点:滑轮组规律的应用,组装滑轮组。教学过程:一、复习
巩固1、定滑轮是使用时轴的滑轮,其特点是:不能,可以改变,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和物体上升高度。定滑轮的实质是。2、动滑轮是使用时轴的滑轮,其特点是:可以,不能改变,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倍。动滑
轮的实质是。3、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就是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可以,又可以,但是要。在不计绳重、摩擦力和动滑轮重量时,绳子自由端拉力F=,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4、如图,物体A、B、C所受重力都为120N,不计滑轮
重、绳重和摩擦,匀速提升A、B、C物体时,绳端拉力FA=N,FB=N,FC=N。二、合作探究(一)、深入探究滑轮组例1如图,不计绳重、摩擦和动滑轮重,用滑轮组匀速提升同重物C上升,拉力F为40N,绳子自由端移动了6米,则物体重量G=,物体上升米。分析:作动
滑轮受力分析,印证规律:A、不计绳重、摩擦、动滑轮重量时,则F=1/n*G物,S=nh。例2、如图,不计绳重、摩擦,动滑轮重30牛,物体C重120牛,则绳子自由端拉力F=。B、不计绳重和摩擦,要考虑动滑轮重量时,则F=1/n*(G物+G动),S=nh。注意:其中n指什么?变式
练习:1、缠绕滑轮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0N,用它连接成下图的滑轮组,能否提升600N的重物?(已知动滑轮重20N,摩擦与绳重不计)2、如图,用滑轮组拉动A物体向左边匀速运动,物体A重80N,绳子自由端拉力F=60N,不计绳和轮之间的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求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f。分析:先
作物体A的受力分析,再作动滑轮的受力分析,体会水平使用滑轮组时公式的正确使用。水平方向使用滑轮组结论C:不计绳重、动滑轮重和轮的摩擦,则F=1/n*f,S=nh。拓展:如上题图,不计绳和轮之间的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已经物体A重80N,并
且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为其重力的0.3倍,求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为多少?如果要将物体A移动2米,则绳子自由端移动多少米?(二)组装滑轮组1、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给以下滑轮,要求组装滑轮组,分别满足拉力
为物体重量的2(3,4,5,6)分子一。判断绳子起点的方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固定端系在定滑轮(偶定);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固定端系在动滑轮(奇动)绕线方法:根据“偶定奇定”来确定绳子的固定端,然后将绳子先绕在相对的滑轮(若“偶定”则先绕动滑轮的轮子,若“奇动”则先绕定滑轮的轮子)上,沿由内向外
的顺序将绳子绕在滑轮上,一个轮子只能绕一条绳子。2、站在地面上的人想用最小的力提升物体,请画出滑轮组绳子的绕法。分析:此题人站在地面上,需要改变力的方向,所以绳子自由端必须从定滑轮上绕出,并且n最大时才最省力。故绕线方法先确定绳子自由端,再从由外向内的顺序绕线,尽可能让动滑轮上的绳子数量最多,
最后滑轮用完后,固定在最后一个滑轮对边的钩上。三、课堂小结本堂课收获有哪些?四、巩固提升完成同步练习内容。思考:用足够多的滑轮,最终能否不用力提起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