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doc,共(2)页,2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5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农村初中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及同课异构说课稿执教人:合肥市巢湖市黄麓镇初中周志《3.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合肥市巢湖市黄麓镇初级中学周志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粤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3.6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
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一、教材分析新课标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
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
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f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把观察结果记录表格中,分析得出结论,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在3.5节“奇妙的透镜”,介绍了透镜的分类、透镜对光的作用。透
镜的焦点和焦距,让学生对透镜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也比较熟
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进一步知道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的区别;②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③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
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乐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勇于探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②通过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③密切联系实际,让物理应用到生活中去。农村初中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及同课异构说课稿执教人:合肥市巢湖市黄麓镇初中周志4.重点和难点重点:科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出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定为难点。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合作交流、结合实验与媒体
教学。五、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亲身体验,引发猜想1.学生体验一:每桌发一个凸透镜。①先让他们放在书本上,透过透镜看字,让学生说出成像的特征;②再让学生透过透镜看远处同学或屏幕上的字,也让学生说出成像的特征。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利用导学案复习与巩固知识储备。(二)设计方案,分组实验,
操作记录1.制定实验方案提出猜想后,通过展示器材并介绍其使用(特别是光具座),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八个小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物距、像距与成像的变化。数据记录在导学案的表格中。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实验,
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导学案表格(2017年中考实验加试所用)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
、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快乐。(四)课堂小结本课堂小结可由学生自己归纳。(五)
巩固练习课堂练习,见媒体1--2题;课后练习,基础训练基础平台。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2017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