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doc,共(5)页,4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1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活动,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2)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活动,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声音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2)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
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情感目标(1)学生感受到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3)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
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鼓,音叉,纸屑若干,盛有水的烧杯,钟罩,抽气机,闹铃,气球,医用听诊器小组准备:纸片,梳子,几块石头、水杯(盛有水)、小铃铛、音
叉、树叶多媒体课件:略【教材分析】教材通过插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材中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其中又穿插了很多小探究、小实验,使学生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活动
中,领悟声音的奥秘。这节的知识点相对其他章节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精心设计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比较熟悉声现象
,但不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对于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逐渐熟悉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对声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自己动手做实验,用心去探索。【设计思路】一开始
,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
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声音的传播: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
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2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击敲长铁管听声”事例引人启发,让学生拓展
联想。【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打雷闪电、小汽车喇叭、男歌手唱歌、公鸡打鸣声等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学生回答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回答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教师明确教学的研
究目标:(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声音传播的快慢?实验探究一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1.探索性活动。组织学
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桌上
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学生得出结论:振动的物体能发出声音。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活动:敲打桌子思考:听到声
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演示:击鼓问题: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演示:敲击音叉问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音叉在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2.小结
: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3起。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4.通过观看多媒体材料,了解中国乐器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产生原因。说明: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
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
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
是怎么交流的?等等。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3.通过多媒体观看,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应用的了解。探究性活动二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
:发声体(源)„„人耳(接受体),中间为传声物体(课桌)。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
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问题:那么液体和空气是否也可以传声呢?讨论: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学生观
看视频:渔民利用电子发生器捕鱼和模拟真空不能传声(钟罩、闹钟抽气实验)。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4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
气吗?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播放多媒体“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对比图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速以及估测情景: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
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
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
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
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回声问题:1.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问题: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多媒体播放“天坛的声学建筑”教师拓展:琴房、电影院的墙壁造型原理,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了解声音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吸收。【板书设
计】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振动发声的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声音靠介质传播;传声的介质可以是一切物体(固体、液体、气体均可),而真空不能传声。54.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5.不同介质传
声的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的速度比液体快,液体比气体快。(V固>V液>V气)V空气=340m/s6.回声: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课堂练习】略【教学反思】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参与
的积极性很强,并且通过音叉、鼓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对“化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质问题时,还要注意做好铺垫,让学生说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要恰当地铺设台阶,适时引导,让学生觉得实验过程是他们
自己设计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