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doc,共(5)页,4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1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5页《做功了吗?》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
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
.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
基本要求。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
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
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二)认知能力。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三)学习动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较典型的求趣、求
动心理。(四)学习风格。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较容易受外界评价与成就水平影响,焦虑水平适中。第2页共5页三.教学目标确定:基于对学习内容任务和学习者的分析,提出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含义;(2)认识两个必要因素与功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并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经历引出功的概念的过程;(2)通过实例体验、情景归纳,体会功的物理意义及做功时力与距离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起探究物理的兴趣,从功的概念、原理中受到启发;(2)受到物理学史中科学精神的熏陶;(3)培养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意识。4.教学重点:(1)是否做功的判断;(2)做功多少的计算。5.易错易混教学难点:是否做功的判断,尤
其是关于“距离”的理解。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抓“要素”时,先用演绎法;2、体会没有做功情形时,运用“归纳法”;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实践体验”、“演示分析”、“情景归纳”、“交流讨论”、“练习展示”等
教学方法,切实转变学习方式。4、适时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或“先行组织者策略”。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教师言行活动学生活动目的意图活动预期可能难点与应变策略开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情景:创设情景留下疑问快速导入得出定义过渡提问安排集体看书“科学探究中,
这种相等量往往反应了某种学生看书得出“机械功”的定义第3页共5页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并板书定义物理意义。那物理中是怎么定义这个乘积的呢?请看课本195页1、2、3段。”小组回答铺垫过渡多媒体展示问题:“根据定...义.,
你觉得做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或条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键词“好。我们来看实验。”生思考回答希望生得出:“力”、“距离”或者“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抓关键,理解概念,为判断做铺垫,培养演绎思维)对“距离”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容易一带而过追问:“对“距离”有什么要求吗?体验分析有力无距没有做功的情
景提问(多媒体给出样句)示意小组回答。请学生举1至2例分析,教师补充呈现例子,请学生归纳共同点,教师板书关键词。人对巨石做功了吗?“能否举出这类没做功的例子再分析分析?”“这类例子的共同点是?”人对巨石(
不动),其他观察。直接代表小组回答得出结论:没有做功;得出原因:没有移动距离。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落实课标,培养归纳思维体验分析有距无力没有做功的多个情景请同学配合。停止后呈现问题。请学生举1至2例分析,教师补充呈现例子,请学生归纳共同点,教师板书关键词。被
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脚对足球做功?(多媒体给出结论样例样句)“能否分析分析类似的例子?”小组代表回答或交流后回答希望得出:移动这段距离时,已经没有推力了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第4页共5页体验分析力距垂直没有
做功的多个情景归纳特征教师亲自演示示意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迅速深入小组参与交流讨论,展示幻灯片作启发)请学生举1至2例分析,教师补充呈现例子,请学生归纳共同点,教师板书关键词。过渡:“好。我们再看一个有力有距的演示。”提问:“举力对杠铃做功了吗?为什么?”(给出分析样例样句)
“能举两个类似例子分析吗?”“例子中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共同关系呢?”教师用手竖直向上举着杠铃,水平缓步前行。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问题希望学生得出没有做功及原因“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希望学生小结出“力距垂直”这一特点学生可能一时半会儿得不出正确的结
论教师布置后马上深入小组参与,进行点拨。(学生得出原因后,也可进一步用坐标系与轨迹明确,揭示本质)明确必要因素媒体呈现做功的情形“能不能概括一下怎样才算做功?”回归必要因素与条件。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教学
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射击过程。揭示两点:1、坚持实验2、生平身份过渡提问:“推力对子弹一直没有做功吗?”“做功的多少,需要根据什么计算?”“谁知道科学家焦耳的贡献?”学生判断分析学生回答定义式、单位渗
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体验数据熟悉公式单位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功结合例子提示说明“克服重力做功”学生用两个鸡蛋体验1焦耳的大小小组回答估算依据联系生活,体验量的大小熟悉公式变形及数据应用解题媒体展示典型例题,深入小小结:“例题告诉我们计算之分组解答上台展示综合运用“功”的概第5
页共5页组巡视指导,及时安排展示前最好先判断什么?讲解念定义式进行判断计算媒体展示:“霸王举鼎”,要求计算重力做功多少“敢不敢挑战一下?”“计算时取距离要注意什么?”激发学生挑战,将问题引向深入,加深对距离的理解全课总结简评。布置任务媒体提示安排交流深入指导教
师引导:(1)“功”的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2)“有的机械省力或有的机械省距,有省功的吗?”“同学们表现都很棒!能说说本节课收获些什么吗?不仅是知识技能哦。”“还有什么疑问吗?”分组交流小组展示(如果有,尝试交给学生解决。如果没有,教
师补充引导)回顾小结知能,多维总结收获,培养反思总结能力呼应开头的探究,渗透过程方法的教育,明确背后的规律。前后照应,留下问题结课,为后续学习开窗口、留接口。六、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习态度、兴趣、积极性的评价,把学习效果的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小组加分评价采用自动化
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