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docx,共(7)页,18.57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1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0.2滑轮及其应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对滑轮的学习。本节既是旧知识的延伸又是学习“滑轮组”的基础。本节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大大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
验问题的能力。总之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还是的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以及掌握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方法、工作特点及工作原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能识别
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3)、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
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滑轮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2)、通过“合作使用滑轮提
升钩码”等活动,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精神、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物理课的特点比较熟悉,对物理有一定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实
验习惯。《滑轮及其应用》是在学生有初步杠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滑轮的特点、实质较难理解,通过实验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初中学生易于掌握。四、教学策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讲解、并配合多媒体;学生采用观察、小
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方法和工作特点。2、难点:(1)、学生自主探究动滑轮的使用方法。(2)、理解动滑轮的实质及工作特点。六、
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叙述: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生产中使用简单机械可以带来方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滑轮(板书课题)。(二)、新课讲授1、滑轮的概念及使用方法:[教师活动]讲述: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滑轮来提升重
物。请你观察滑轮,说出它的结构特点,想一想滑轮的这些结构在提升重物时有什么功能吗?[学生活动]观察滑轮的结构特点。[教师活动]举例: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
在三楼。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教师讲述:下面我们
用钩码代替货物,利用细线、滑轮在铁架台上分别模拟甲、乙工人提起重物。[师生互动]总结:(板书)定滑轮: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动滑轮: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2、探究滑轮的使用特点[教师活动]①叙述:工地
上来了工人丙,他没有使用滑轮,而是直接用绳子将货物提上来。②提出问题:根据比较甲乙丙三名工人提升重物的情况,你认为提升重物时使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相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活动]思考并猜想。[师生互动]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板书)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不能省力,但
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3、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师活动]①物理建模,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设问:使用滑轮,有省力、不省力等等情况,使用杠杆,也有省力、不省力等类似情况,能不能将滑轮看成杠杆呢?(引导学生观察定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运动情况)②利用PPT展示并分析定滑轮
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并得出结论)[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板书)定滑轮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的省力的杠杆。[教师活动]问题:从动滑轮的工作
原理来看,使用动滑轮的拉力应该是不使用动滑轮时拉力的一半,但实验的结果似乎并非如此,只是将近物体重力的一半。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师生互动]总结:①动滑轮本身也有重力,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所用拉力是滑轮与物体总重的一半。②使用动滑
轮省力一半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教师活动]使用动滑轮省了力,你认为付出了什么代价?能不能用实验证明?需要比较哪些物理量?[学生活动]实验:利用简易刻度板测钩码上升的距离h和绳子自由上升的距离s。[师生互
动]得出结论:绳子自由上升的距离s是钩码上升的距离h的两倍。4、滑轮的应用(1)请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滑轮的应用。(PPT图片,升旗竿顶端有定滑轮;起重机上有动滑轮等等)(2))教师叙述:古今中外,滑轮都被广泛使用。
(用PPT图片展示)(三)课堂反馈练习如下图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均为6N,滑轮重均为2N,则甲图表示______滑轮,乙图表示_______滑轮,(选填“定”或“动”)。若A、B两物体均匀速上升5cm,则FA=_______N
,FB=______N。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为SA=_____cm,SB=______cm.(不计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四)本节知识延伸教师讲述: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使用起来方便;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许多情况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那么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
想改变用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呢?---------滑轮组(引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五)小结1、小结(交给学生来完成,目的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六)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完成本节练习册2、思考:怎样组装既省力又方便的滑轮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