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节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4-八年级物理上册【鲁科版】.doc,共(5)页,3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6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5《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2.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由
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重点: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学难点:利用光的折
射特点解释生活中有关光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具和媒体:玻璃砖、激光笔、水槽、水、圆表盘、硬币、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创设情境课前小游戏:叉鱼比赛。师:同学们对以上的现象一定很好奇,那么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光的折射”的探究,就可以揭开
它们的神秘面纱了。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5通过现象、媒体、设疑等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欲望。二、主动探究、构建知识温故知新:1.光在______
__________沿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定律:①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_________。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________。③反射角_______入射角。④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探究一:光的折射现象提出问题:前面学过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的,那么如果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例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演示实验:使一束光以不同角度从空气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学生分组实验,感受光的折射,并寻找新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思考,并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
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强调“斜射”。通过实验、媒体的运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地思考,从而使他们认识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师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定义。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概念(类比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5光
的反射光路图)。本环节通过简单的实验,辅助理解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高度,来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情况。探究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采用类比法,结合光的反射定律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需研究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回忆光的反射定律,并讨论猜想光的折射需从哪些方面进行
研究。提出问题: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⑤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小组根据提出的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
交流;确定可行方案并收集证据;小组进行实验,交流实验结果,得出光的反射规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光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
,传播方向不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巩固练习: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作图三、联系生活、解释现象现象1:叉鱼游戏中为什么要往看到的下方叉,并强调所看到的其实是鱼的虚像。现象2: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发生“弯折”。分析“弯折”原因。现象
3:分析池水“变浅”的原因。并提醒学生要懂得应用到生活中,在水池边要特别注意安全。现象4:海市蜃楼的形成。通过一些例子的分析,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简单的日常现象,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四、学科综合、反馈练习1.在古诗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又是光的()现象。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52.大家都知道“坐井观天”这句成语吧。图A图B(1)图A是一口无水
的井,有一只青蛙在井底,请你画出青蛙所能看到的天空的范围。(2)天降大雨时井中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井底,它的视野将发生变化,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观察范围。五、反思评价、拓展思维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我感到最困难的是„„我学会了„„我
还想知道„„学生自我总结,在班上交流„„教师解答补充强调六、达标检测、检测所学教师发练习题,并反馈结果学生练习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