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完整版课件全套教学教程最全整套电子教案电子讲义

PPT
  • 阅读 4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15 页
  • 大小 6.703 MB
  • 2022-12-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完整版课件全套教学教程最全整套电子教案电子讲义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完整版课件全套教学教程最全整套电子教案电子讲义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完整版课件全套教学教程最全整套电子教案电子讲义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完整版课件全套教学教程最全整套电子教案电子讲义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完整版课件全套教学教程最全整套电子教案电子讲义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4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完整版课件全套教学教程最全整套电子教案电子讲义.ppt,共(415)页,6.703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64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学计算机基础目录•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Word2010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10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信

息检索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与软件工程•数据库设计基础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微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从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的发展分成4个阶段: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更加趋于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计算机的特点•运

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超强的记忆能力•具有逻辑判断能力•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计算机的分类•按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可以分为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按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可以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按计算机的规模大小和综合处理能力,计算机可以分

为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和服务器。计算机的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网络应用计算机热点技术•中间件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思维•计算

思维概念国际上广泛认同的计算思维定义来自周以真教授。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特征(1)计算思维是概念化,不是程序化(2)计算思维是数学和

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3)计算思维是思想,不是人造物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进位计数制按进位的方式计数的数制称为进位计数制,简称进位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多种进位计数制,人们使用最多的是十进制。在十进制数进位运算中,采用“逢十进一”;一年有12个月,采用的是十二进制。每种进位计

数制都有自己基本的符号,若某种进位计数制中使用r个符号(0,1,2,…,r-1),则称r为该进位计数制的基数。•位权是指一个数字在某个固定位置上所代表的值,简称“权”。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数字所代表的值不同,每个数字的位置决

定了它的值和位权,而各进位计数制中位权的值是基数的若干次幂。进制转换表•二进制与八进制转换表1位八进制数012345673位二进制数000001010011100101110111•二进制与十六进制转换表1位十六进制数01234567

4位二进制数000000010010001101000101011001111位十六进制数89ABCDEF4位二进制数1000100110101011110011011110111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主机外部设备辅助存

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主存储器中央处理器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控制器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运算器计算机工作原理大学计算机基础目录•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Word2010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10电

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信息检索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与软件工程•数据库设计基础第2章Windows7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述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Windows7概述•Windows7的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控制面板与个性环境设置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是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它负责计算机的全部软件、硬件资源的管理、控制和协调并发活动,实现信息的存储和保护,并为用户使

用计算机系统提供使用方便的用户界面。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系统实现了高效率和高度自动化。操作系统分类•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特点与功能•特点有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功能:处理机

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Windows7概述Windows7的启动1)打开外设电源开关,然后打开主机电源开关。2)进入Windows7操作系统,显示选择用户界面。3)单击用户名,如果没有设置系统管理

员密码,可以直接登录系统;如果设置了管理员密码,则输入密码,按Enter键后即可登录系统。Windows7概述Windows7的退出:1)关闭所有打开的文件和应用程序。2)单击【开始】按钮,选择【关闭】按钮,退出Windows7操作系统,并关闭计算机,W

indows7桌面的基本操作Windows7桌面的基本操作Windows7窗口Windows7对话框资源管理器窗口文件及文件夹•文件的命名文件名格式为:<主文件名>.[扩展名]文件名命名原则如下。①见名知意。②不区分大小

写。③其中文件名中不能使用“/”、“\、”、“:”、“*”、“?”、“””、“<”、“>”、“|”。④“?”代表任意一个字符;“*”代表任意一个字符串。⑤最后一个“.”后的字符串是扩展名。文件的类型文件类型扩展名说明可

执行程序EXE、COM可执行程序文件源程序文件C、CPP、BAS程序设计语言的源程序文件Office文档DOCX、XLSX、PPTXWord、Excel、PowerPoint创建的文档流式媒体文件WMV、RM、QT能通过Internet播放的流式媒体文件压缩文件ZIP、RAR压缩文件

网页文件HTM、ASP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搜索文件或文件夹•查看文件•新建文件夹或文件•选定文件或文件夹•创建快捷方式•设置文件夹选项•复制或移动文件与文件夹•删除文件与文件夹•重新命名文件与文件夹•桌面

上创建新文件夹•压缩与解压缩文件控制面板个性环境设置•显示设置•键盘设置•用户帐号设置•字体设置•打印机的设置与安装•添加和删除程序•系统设置第3章WORD2010文字处理软件3.1Word2010的基

础知识3.2Word2010文档编辑与排版3.3Word图文混排3.4表格制作与处理3.5WORD2010的其他功能3.6上机实训3.1Word2010的基础知识3.1.1启动WORD20103.1.2WORD2010的工作界面3.1.3创建一个WORD文档3

.1.4保存WORD文档3.1.5打开和关闭WORD文档3.1.1启动WORD2010启动Word2010常用的两种方法。方法一:从开始菜单启动。选择【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office】|【Micro

softOfficeWord2010】命令。方法二:从桌面的快捷方式启动。如果桌面上有Word2010的快捷图标如图3-1所示,双击快捷图标可启动Word程序。3.1.2WORD2010的工作界面1.文件选项卡

与Office2007相比,Office2010界面最大的变化就是使用文件选项卡替代了原来位于程序窗口左上角的Office按钮。打开文件选项卡,用户能够获得与文件相关的操作选项,如打开、另存为或打印等,如图3-3所示。界面采用了“全页面”形式,分为三栏,最左侧是功能选项卡,最右侧是

预览窗格。无论是查看或编辑文档信息,还是进行文件打印,随时都能在同一界面中查看到最终效果,极大的方便了对文档的管理。3.1.2WORD2010的工作界面2.快速访问工具栏默认情况下,快速访问工具栏位于窗口的顶部。其集成了多个用户经常使用的按钮,可以根据需要进

行添加和修改,方法是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右侧的按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需要快速访问工具栏中要显示的按钮即可,如图3-4所示。选择该下拉菜单中的【在功能区下方显示】命令可改变快速访问工具栏的位置。3.1.2WORD2010的工作界面3.标题栏标题栏位于整个Word窗口的顶部,除显示

正在编辑的文档的标题外,还包括控制窗口图标及最小化、最大化/向下还原和关闭按钮。单击【关闭】按钮,将退出Word环境3.1.2WORD2010的工作界面4.功能区功能区位于标题栏的下方,列有许多功能选项卡,选择某个选项卡即可打开相应的功能区。该功

能区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操作设置选项。在功能区中有许多自动适应窗口大小的工具栏,为用户提供了常用的命令按钮,如图3-5所示,较之以前版本,功能区比菜单栏和工具栏拥有更丰富的内容,如库/对话框内容等。3.1.2WORD2010的工作界面5.对话框启动器对话框启动器由一些

小图标组成,这些图标显示在某个组的右下方。单击【对话框启动器】按钮,如图3-5所示,将打开相应的对话框或任务窗格。例如单击【字体】组中的【对话框启动器】按钮,将弹出【字体】对话框。3.1.2WORD2010

的工作界面6.标尺Word2010提供了水平和垂直两种标尺。用户可以利用鼠标拖动标尺上的滑块对文档边界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对页面进行精确设置。用户可以单击窗口右侧的滚动条上方的【标尺】按钮,来设置是否在工作区显示标尺,如图3-6所示。3.

1.2WORD2010的工作界面7.工作区用于输入编辑文档内容,鼠标指针在工作区域呈现“I”的形状,在编辑处鼠标指针为闪烁的“|”,称为插入点,表示当前输入文字显示的位置。3.1.2WORD2010的工作界面9.状态栏状态栏位于Word2010工作界面的最下方,显示当前打开文档的状态,包

括如下内容。1)显示当前文档的字数和当前文档的总页数。2)显示当前文档的校对、语言、改写的模式状态。3.1.2WORD2010的工作界面10.视图切换按钮视图是指软件的外观。文档编辑后,用户可以选用不同的显示模式查阅文档。在状态栏的左侧有几种常用的视

图切换按钮,用于切换文档视图显示方式。在Word2010中,常见的视图有页面视图、阅读版式视图、Web版式视图、大纲视图和草稿视图5种视图模式,如图3-7所示。3.1.3创建一个WORD文档在启动并进入了Word2010后,工作界面内会

自动创建一个名为“文档1”的空白文档,用户既可以对“文档1”进行相应的操作,也可以重新创建一个新文档。新建文档有以下4种方法3.1.3创建一个WORD文档1.创建一个空白文档单击文件|【新建】按钮,弹出【新建】面板,如图3-

8所示。上侧窗格的【可用模板】列表框中显示已安装的模板,选择【空白文档】选项,右侧窗格单击【创建】按钮即完成新文档的创建。3.1.3创建一个WORD文档2.根据【Office.com】创建单击文件|【新建】按钮,弹出【新建】面板,如图3-9所示。在下侧窗格的【Office.com

模板】列表框中选择【会议日程模板】,将会弹出会议日程的子类型,如图3-10所示。在其中选择需要的文档模板,单击【下载】按钮,即可创建一个从Office.com网站中下载的模板新文档3.1.3创建一个WORD文

档3.根据【我的模板】创建单击文件|【新建】按钮,弹出【新建】面板,如图3-7所示。在上侧的【可用模板】中选择【我的模板】选项,弹出【新建】对话框,如图3-10所示,在该对话框中选择需要的模板,例如【空白文档】,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新文档的创建。3.1.3创建一个WO

RD文档4.使用Ctrl+N组合键新建使用Ctrl+N组合键,自动新建一个空白文档。提示:不论是使用以上哪种方法新建的文档,其名称均为“文档1”,如果之前创建过文档,则新文档名称中的数字会顺延。3.1.4保存WORD文档当完成对一个Word文档的编辑后,需

要将文档保存起来。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用户要养成经常存档的习惯。Word2010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保存的方法,而且还具有自动保存的功能,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用户因意外引起资料的丢失。保存文档有以下4种方式。3.1.4

保存WORD文档1.保存新文档新建文档使用默认文件名“文档1”、“文档2”等,如果要保存可以单击文件|【保存】按钮,或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弹出【另存为】对话框,如图3-12所示。1)在【

保存位置】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文档要存放的位置。2)在【文件名】下拉列表框中输入要保存文档的名称。3)在【保存类型】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文档要保存的格式,默认为Word文档类型,文档的扩展名为DOC。4)单击【保存】按钮,保存该文档。3.1.4保存WORD文档

2.保存已有文件如果打开的文档已经命名,而且对该文档做了编辑修改,可以进行以下保存操作。(1)以原文件名保存以原文件名保存,有以下3种方法。1)单击开始|【保存】按钮。2)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3)按Ctrl+S组合键。(2

)另存文件单击文件|【另存为】按钮或按F12键,在右侧列表框中选择保存的文档类型,如图3-12所示,弹出【另存为】对话框,其操作与新建文档的保存方法相同。3.1.4保存WORD文档3.自动保存为防止因意外断电、死机等突发事

件丢失未保存的文档内容,可执行自动保存功能,指定自动保存的时间间隔,让Word文档自动保存文件。自动保存文档的操作步骤如下。1)单击文件|【选项】按钮,弹出【Word选项】对话框,如图3-13所示。2)

在对话框右侧窗格的【保存文档】组的【将文档保存为此格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文件保存类型;选中【保存自动回复信息时间间隔】复选框,并在其后的数字微调框中输入要自动保存文件的时间间隔;在【自动恢复文件位置】文本框中输入要保存文件的位置。3)单

击【确定】按钮,Word将以“自动保存时间间隔”为周期定时保存文档。3.1.5打开和关闭WORD文档1.打开单个文档用户可以重新打开以前保存的文档。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上的【打开】按钮或单击文件|【打开】按钮,弹出如图

3-14所示的【打开】对话框。在【查找范围】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要打开的文档的位置,然后在文件和文件夹列表中选择要打开的文件,最后单击【打开】按钮即可;也可以直接在【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要打开的文档的正确路径和文件名,然后按Enter键或单击【打开】按钮。3.1.5打开和关闭WORD文档2.

打开多个文档Word2010可以同时打开多个文档,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次打开各个文档;另一种是同时打开多个文档。一次打开多个文档的操作步骤如下。1)单击文件|【打开】按钮,弹出如图3-14所示的【打开】对话框。

2)选定需要打开的多个文档3)单击【打开】按钮。提示:Word2010将每一个打开的文档单独显示在一个Word环境中。3.1.5打开和关闭WORD文档3.关闭文档当编辑、修改或者查看完文档之后,就可以关闭文档。由于Word2010

每一个文档独占一个Word环境,所以关闭文档就退出了Word环境。关闭文档的方法有以下4种。1)单击文件|【关闭】按钮,关闭当前文档。2)单击Word2010标题栏中的【关闭】按钮,关闭当前文档。3)按Alt+F4组合键,关闭当前文档。4)单击文件|【退出】按钮,关闭打开的Wor

d文档。3.2Word2010文档编辑与排版3.2.1WORD文本的编辑3.2.2文档的排版3.2.3文档的页面设计3.2.1WORD文本的编辑1.光标的使用插入点是新的文字、表格或图像等对象的插入位置。其在Word2010文档编辑区中会显示一条闪烁的竖条“丨”,即字符光标。快速定位字

符光标的方法有键盘和鼠标两种操作方式。(1)键盘操作1)方向键:“↑”、“↓”、“→、”、“←”。2)Home键:将光标定位到该行的开头位置;End键:将光标定位到该行的末尾位置。3.2.1WORD文本的编辑3)PageUp键:文档向上翻一页;PageDown键:文档向下翻一页。4)Ctr

l+Home组合键:光标定位到文档的起始位置;Ctrl+End组合键:光标定位到文档的结束位置。5)Ctrl+↑组合键:光标定位到前一段的开头位置;Ctrl+↓组合键:光标定位到后一段的开头位置。3.2.1WORD文本的编辑2.文本的输入当前插入点标志着文本输入的位置。

文本的输入包括文字和符号的输入,在文本的输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输入一段文字后,按Enter键则结束一个段落,并显示其标志。当输入的文字充满一行时不需按Enter键,Word2010会自动另起一行,直到需要开始一个新段落时才按Enter键。2)按Insert

键可实现插入状态和改写状态的切换。Word2010默认为插入状态,即在插入点输入内容,后面的字符依次后退。若切换为改写状态,则输入的内容将覆盖插入点的内容。3.2.1WORD文本的编辑3)如果要输入符号,可以选择【插入】功能选项,弹出有关插入的功能区,在其中有【符号】组,如图3-1

5所示。单击其中图标的下拉按钮,即弹出相应的下拉列表框,用户只需单击需要的符号即可实现插入功能,如图3-16所示;也可以插入特定的公式,Word2010提供了强大的公式编辑功能,如图3-17所示。3.2.1WORD文本的编辑3.文本的选定(1)鼠标方式1)拖曳

选定:将光标移动到要选择部分的第一个文字的左侧,拖曳至欲选择部分的最后一个文字右侧,此时被选中的文字呈现反白显示。2)利用选定区:在文档窗口的左侧有一空白区域,称为选定区。当光标移动到此处时光标变成右

上箭头,这时就可以利用光标对行和段落进行选定操作,其操作方法有:①单击左键,选中箭头所指向的一行;②双击左键,选中箭头所指向的一段;③三击左键,选定整个文档。(2)键盘方式(3)组合选定3.2.1WORD文本的编辑4.文本的移动、复制

和删除(1)移动文本(2)复制文本块(3)删除文本块3.2.1WORD文本的编辑5.文本的查找与替换在编辑文本时,经常需要对文字进行查找和替换操作,Word2010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查找和替换功能。Word的替换功能,不仅可以将整个文档中查找到的整个文本替换掉,而且还可以有选择

的替换。替换与查找的方法相似。3.2.2文档的排版文档排版是指对文档版面的一种美化,用户可以对文档格式进行反复修改,直到对整个文档的版面满意为止。文档的排版包括字符格式化、段落格式化和页面设置等。3.2.2文档的排版1.设置字符格式字符可以是一个汉字,也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

数字或一个单独的符号,字符的格式包括字符的字体、字形、字号、下划线、效果、字符间距等。在Word2010中可以通过新提供的浮动工具栏、快捷键、功能区中的【字体】选项区和【字体】对话框来对字符的格式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

表述字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汉字的字号,如初号、小初、七号、八号等,在这里“数值”越大,字体越小,八号字是最小的;另一种是用国际上通用的“磅”来表示,如5、5.5、10、12、48、72等,数值越小,字符的尺寸越小,数值越大,字符的尺寸越大。3.2.2文档的排版(1)浮动工具栏(2)功能区的【字

体】组(3)【字体】对话框3.2.2文档的排版2.设置段落格式段落格式是整个段落的版面处理。段落可以由文字、图形和其他对象组成,段落以按Enter键作为结束标志符。有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即输入没有达到文档的右侧边界就需要另起一行,而又不想开始一个新的

段落,此时可按Shift+Enter组合键,产生一个手动换行符(软回车),即可实现不产生一个新的段落又可换行的操作。段落格式设置通常包括段落对齐方式,行间距和段落之间的间距,缩进方式(首行缩进以及整个段

落的缩进等),制表位的设置等。3.2.2文档的排版1.设置字符格式(1)使用浮动工具栏设置1)【减少缩进量】和【增加缩进量】按钮2)【居中】按钮(2)使用功能区中的【段落】组(3)使用【段落】对话框设置(4)使用水平标尺设置。3.2.2文档的排版3.边框和底纹

有时文档中的某些段落或文字需要突出强调或者是美化文档,这时可以为指定的段落、图形或表格等添加边框和底纹。添加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步骤如下。1)选定要添加边框和底纹的文档内容。2)单击【开始】|【段落】|【边框和底纹】按钮,在如图3-35所示的下拉

列表框中选择【边框和底纹】选项,弹出如图3-42所示的【边框和底纹】对话框。3)在【边框和底纹】对话框中进行如下设置。3.2.2文档的排版4.项目符号和编号适当使用项目符号和编号,可以使文档内容更加清晰,层次分明。

对于有顺序的项目使用项目编号,而对于并列关系的项目则使用项目符号。(1)设置项目符号(2)设置项目编号3.2.3文档的页面设计文档的页面设计包括文档主题设计、输出的页面设置、稿纸设置、页面背景及排列设置等,其决定了Wor

d文档的尺寸、外观和感染力,这部分设计主要集中在功能用户界面中的【页面布局】选项卡中,如图3-48所示。1.页面设置(1)通过【页面设置】组(2)通过【页面设置】对话框3.2.3文档的页面设计2.页面背景页面背景是指设置页面颜色、水印效果以及页面边框,通过页面背景的设置可以使文档作为电子邮

件或传真时更丰富、更有个性。页面背景的设置可以通过【页面布局】选项卡中的【页面背景】组中的各项按钮来完成。3.2.3文档的页面设计3.页眉和页脚页眉和页脚是指在文档每一页的顶部和底部加入一些文字或图形等信息,信息的内容可以是文件

名、标题名、日期、页码、单位名等。页眉和页脚的内容还可以用来生成各种文本的“域代码”(如页码、日期等)。域代码与普通文本不同的是,其随时可以被当前的新内容所代替。例如,生成日期的域代码是根据打印时系统时钟生成当

前的日期(1)插入页眉和页脚(2)插入页码3.3WORD图文混排3.3.1插入图片3.3.2编辑图片的基本操作3.3.3文本框3.3.4SMARTART图形3.3.1插入图片Word中可使用的图片有自选图形、剪贴画、

艺术字、公式以及图片文件、SmartArt图形、图表以及屏幕截图等。插入图片的方法(1)插入剪贴画(2)插入图片文件(3)插入自选形状(4)插入屏幕截图3.3.2编辑图片的基本操作Word文档插入图片后,可以对图片进行编辑,如图片的移动、复制和删除、尺寸、位置的调整,缩放和剪裁等。要对某一图片

进行编辑和处理,必须先选定该图片。单击图片,图片四周将显示8个控点,称为尺寸句柄,此时图片被选定。1.图片的移动、复制、删除2.图片的缩放和裁剪3.调整图片4.图片样式5.排列图片6.编辑艺术字7.编辑自绘图形3.3.3文本框文本框是一种比较特

殊的对象,它可以被置于页面中的任何位置,而且可以在文本框中输入文本、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等对象,其本身的格式也可以进行设置。使用文本框,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文档页面中的任意位置放置文本,这对于排版报纸类文档是十分有用的。1.插入文本框2.

编辑文本框3.3.4SMARTART图形为了使文字之间的关联更加清晰,人们常常使用配有文字的插图,对于Word较早的版本,人们使用形状和文本框的组合。但如果想制作出具有专业设计师水准的插图,则需要借助SmartArt,Word2010提供了SmartArt图形创建和编

辑功能。SmartArt图形包括列表、流程、循环、层次结构、关系和矩阵1.插入SmartArt图形2.编辑SmartArt图形3.4Word2010文档编辑与排版3.4.1创建表格3.4.2表格编辑3

.4.3表格的格式化3.4.4表格中的数据处理和生成图表3.4.1创建表格表格由若干个行和列组成,行列的交叉区域称为“单元格”。单元格中可以填写数值、文字和插入图片等。利用工具栏和菜单命令均可以快捷地创建表格。1.使

用【表格】按钮创建表格2.使用【插入表格】选项创建表格3.手工绘制表格3.4.2表格编辑创建好表格后,通常需要对表格进行编辑处理操作,例如,行高和列宽的调整、行或列的插入和删除、单元格的合并和拆分等,来满足用户的特定要求。这些主要

通过【布局】选项卡中的各功能选项区来实现,如图3-104所示。1.选定表格的单元格、行或列2.调整表格行高和列宽3.行或列的插入和删除4.单元格的合并和拆分3.4.3表格的格式化创建好一个表格之后,可以对表格外观进行美化

,设置表格的边框样式,文字的方向等,从而加强表格的表现力,主要通过表格的【设计】选项卡来实现1.单元格对齐方式2.表格边框和底纹3.设置文字的方向3.4.4表格中的数据处理和生成图表Word提供了可以在表格中进行计算的函数,但只能进行求和、求平均值等较为简单的操作,要解

决较为复杂的表格数据计算和统计方面的问题,可以使用MicrosoftExcel软件(见本书第4章)。1.表格中的数据计算2.表格中的数据排序3.生成图表3.5WORD2010的其他功能3.5.1水印效果3.5.2校对功能3.5.3插入公式3.5.4WORD的网络功能3.5.5超链接3.5.1

水印效果在文档中可以对文档的背景设置一些隐约的文字或图案,称为水印。在Word中创建水印的操作步骤如下。1)单击【页面布局】|【页面背景】|【水印】按钮,在下拉列表框中可以直接选择水印的样式,如图3-119所示;也可以选择下拉列表框中的【自定义水印】命令,弹出

【水印】对话框,如图3-120所示。2)要将一幅图片插入作为水印,可选择【图片水印】单选按钮,再单击【选择图片】按钮,选定所需的图片后,再单击【插入】按钮;若要插入文字水印,可单击【文字水印】单选按钮,然后选择或输入所需的文本,选择【冲

浊】复选框可以设置图片是否具有冲蚀效果。3)设置水印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等选项,然后单击【应用】按钮。3.5.2校对功能Word2010提供了对文档中的英文进行拼写和语法检查、自动翻译、英语助手、字数统计等校对功能,可以单击【审阅】选项卡中的【校对】组中的各功能按钮

实现,如图3-121所示。1.自动检查方式2.利用手动检查方式3.5.3插入公式Word中有时会需要输入一些数学或化学等特定公式,这时可利用【公式编辑器】插入各种公式,其操作步骤如下。1)选定要输入公式的位置。2)单击【插入】|【符号】|【公式】或【符号】按钮,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需要的选项

。3)若需要新建一个公式,可以在【公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插入新公式】选项,显示【公式工具】上下文工具栏,如图3-123所示。4)利用工具栏上的各种符号,进行公式编辑3.5.4WORD的网络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Internet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W

ord2010也在先前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网络功能。Word可以直接创建博客文章,也可以将已有的Word文档保存为Web页或者直接进行邮件和Internet传真的发送,还可以将设置好的文档直接发布在博

客或文档服务器上。1.博客文章2.将已有的文档转换为Web页3.5.5超链接超链接是将文档中的文本、图形、图像等与相连的信息连接起来,以带颜色下划线的方式显示文本。将光标移到该处,按住Ctrl键再单击即可跳转到与其相关

的信息处。在文档中建立超链接的方法是先选择要作为超链接显示的文本或图形,单击【插入】|【链接】|【超链接】按钮,弹出【插入超链接】对话框,如图3-125所示。其中可以将选定的文本或图片链接到原有的文件或网页中,也可以链接到本文档的位置或链接到某一电子邮件地址上。选择

链接的位置后,在右边框中选择具体链接的文件或文档的位置,单击【确定】按钮即可。链接成功后的文字或图片下方将显示带颜色的下划线。3.6上机实训3.6.1文档编辑3.6.2表格编辑3.6.3图文混排3.6.1文档

编辑1.上机任务制作如图3-126所示的校园艺术节通知。2.上机目的1)文本的录入、选择、查找和替换。2)文本的格式化。3)段落的格式化。4)项目符号和编号。5)标尺的使用。3.6.1文档编辑3.实施过程(1)新建空白文档(2)输入文字(3

)修饰标题(4)修饰通知正文内容(5)修饰通知落款3.6.2表格编辑1.上机任务制作如图3-132所示的校园艺术节通知表格2.上机目的1)表格的插入。2)合并单元格。3)行高、列宽的调整。4)单元格的格式化。3

.6.2表格编辑3.实施过程1)在文档中输入图3-132所示的表格标题文字,并设置中文字体为黑体,字形为粗体,字号为13,再单击【段落】|【居中】按钮,使标题居中。2)单击【插入】|【表格】按钮,在【表格】下拉列表框

中插入6×6的表格,如图3-133所示。然后在表格前4行输入如图3-134所示的表格内容,效果如图3-134所示。3)将单元格如图3-135所示进行合并。先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单击【布局】|【合并】|【合并单元格】按钮,合并后的效果如

图3-135所示4)在第5行和第6行输入如图3-132所示中的文字内容,并按Enter键调节单元格的行高。最后利用鼠标在行高和列宽上调节合适的距离,最终效果如图3-132所示。3.6.3图文混排1.上

机任务本例将制作如图3-136所示的校园小报。2.上机目的1)图片及图片工具的使用。2)自选图形的使用。3)艺术字的使用。4)文本框的使用。3.6.3图文混排3.实施过程(1)新建空白文档(2)设计报头(3)第一版制作(4)边框线制作(5)第二版制作第4章Excel2010电子

表格处理软件4.1Excel2010的基础知识4.2Excel2010的基本操作4.3工作表的编辑4.4公式和函数4.5数据管理4.6图表4.7上机实训4.1Excel2010的基础知识4.1.1EXCEL2010的启动和退出4.1.2EXCEL2010的工作界面4.1.3基本概念4.1.

1EXCEL2010的启动和退出1.启动Excel2010启动Excel2010的方法如下。1)选择Windows任务栏的【开始】|【新建Office文档】命令,在常用工具栏中单击【空工作薄】按钮,双击即进入Excel窗口并打开

一个电子表格空文档。2)选择Windows任务栏的【开始】|【程序】|【Microsoftexcel】命令,单击即进入Excel窗口并打开一个电子表格空文档。3)选择Windows任务栏的【开始】|【打开Office文档】命令,找到一个已经编辑

过的Excel文档,双击即进入Excel窗口并打开该电子表格文档。4)双击桌面上的Excel快捷图标。4.1.1EXCEL2010的启动和退出2.退出Excel2010退出Excel2010的方法如下。1)单击Exc

el窗口左上角的控制按钮。2)按Alt+F4组合键。3)单击文件|【退出】按钮。提示:若当前编辑的电子表格文档没有保存,系统会提示用户保存。4.1.2EXCEL2010的工作界面与Word2010等其他的Office程序相似,Excel2010应用程序窗口也有文件选项卡、快速

访问工具栏、功能菜单、工作区、状态栏,除此之外还包括编辑栏、工作簿窗口和工作表标签,如图4-1所示。1.编辑栏2.工作簿窗口3.工作表标签4.1.3基本概念工作簿:Excel的工作簿是由一张或若干张表格组成,

每一张表格称为一个工作表。Excel系统将每一个工作簿作为文件保存起来,其扩展名为.xlsx。默认情况下,一个新工作簿由3个工作表组成。工作表:是一个二维表格,也称电子表格,用于组织和分析数据。系统给每个工作表一个缺省名,

分别是Sheet1、Sheet2、„„称为工作表标签。标签区域有限,只能显示一部分工作表名,单击某个工作表标签,它就呈高亮度显示,成为当前活动工作表。4.2Excel2010的基本操作4.2.1工作簿的基本操作4.2.2工作表的基本操作4.

2.3单元格的基本操作4.2.1工作簿的基本操作1.创建工作簿2.打开已有的工作簿3.保存建立好的工作簿4.2.2工作表的基本操作1.工作表的选定2.工作表的添加3.工作表的重命名4.工作表的移动和复制5.工作表的背景4.2.3单元格的基本操作1.单元格的选定2.单元格的插入和删除3.单元

格的移动和复制4.单元格的合并及居中4.3工作表的编辑4.3.1数据的输入和修改4.3.2单元格的格式4.3.1数据的输入和修改1.数据的输入2.数据的自动填充(1)系列数据输入(2)使用【序列】对话框建立序列(3)自定

义序列3.数据的修改4.3.2单元格的格式设置单元格格式不仅可以美化单元格,也可以突出显示单元格的内容。单元格格式包括输入内容格式显示、边框底纹和对齐方式等,可以通过【开始】选项卡中的功能选项区或【单元格格式】对话框来完成操作。1

.【单元格格式】对话框2.【开始】选项卡4.4公式和函4.4.1公式的输入和修改4.4.2函数的使用4.4.1公式的输入和修改Excel的数据计算是通过公式来实现,其既可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也可对字符、日期型数据进行相应处

理和运算。1.公式中的运算符2.建立公式3.修改公式4.单元格引用4.4.2函数的使用3.常用函数SUM():返回参数表中参数的总和,多用于求总和的计算。AVERAGE():返回所有参数的平均值。MAX():返回一组数值中的最大值。MIN():返回一组数值中的最小值。COUNT()

:求各参数中数值参数和包含数值的单元格的个数。ROUND():对数值项进行四舍五入。INT():取不大于数值的最大整数。ABS():取绝对值函数。IF():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则返回一个值,否则返回另一个值。4.4.2函数的使用4.自动求和表格中求和、求平均值等计算比较常用,

因此Excel提供了自动求和功能。首先选定求和的单元格区域,然后单击【开始】|【编辑】|【自动求和】按钮,如图4-24所示。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一种运算,系统默认为求和运算,此时各行列数据之和分别显示在选择的单元格区域最后一列和最下面一行内

,如图4-24所示4.5数据管理4.5.1数据排序4.5.2数据筛选4.5.3数据分类汇总4.5.4数据透视表4.5.1数据排序数据排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进行整理和重新排序,从而为数据的后续工作做好准备。Excel2010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数据清单的排序方法,允许用

户按一列、多列和行进行排序,也可以按用户自定义的序列进行排序。数据排序有两种方法。1)单击【数据】|【排序和筛选】|【升序】和【降序】排序按钮,可以实现简单排序。2)单击【排序和筛选】|【排序】按钮,可以实现多

个关键字的复杂排序。1.简单排序2.复杂排序4.5.2数据筛选筛选是根据给定的条件,从数据清单中找出并显示满足条件的记录,并隐藏不满足条件的记录,其中隐藏的记录并没有被删除,若筛选条件被取消,则这些数据就

会全部显示出来。Excel2010提供了两个筛选命令,即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自动筛选是针对简单条件的筛选,高级筛选是针对复杂条件的筛选。与排序相似,在筛选操作之间,也宜将数据复制一份,以免破坏原始数据表。1.自动筛选2.高级筛选4.5.3分类汇总分类汇总是

把数据清单中的数据分门别类地统计处理,进行分类显示。汇总时不需要用户自己建立公式,Excel将会自动对各类别的数据进行求和、求平均值等多种计算,并且把汇总的结果显示出来。单击【数据】|【分级显示】|【分类汇总】按钮,可以实现对数据表

按照某列进行数值列的汇总计算,单击该按钮,弹出如图4-34所示的【分类汇总】对话框。在【分类字段】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分类字段,在【汇总方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汇总方式,在【选定汇总项】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汇总的字段。4.5.4

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表报表是用于快速汇总大量数据的交互式表格,区别于分类汇总操作的是可以进行多个字段分类汇总。用户可以旋转其行或列以查看对源数据的不同汇总方式。数据透视表的使用是比较复杂的操作,但通过Excel2010中【创建数

据透视表】对话框。4.6图表4.6.1创建图表4.6.2图表的编辑和修改Excel具有很强的由表作图的功能,由表制作成的图称之为图表。图表是用图形的方式显示工作表中的数据。用图形的方式来观察数值的变化趋势

和数据间的关系,而且图表与生成它们的工作表相链接,当更改工作表数据时,图表中的相关内容也会自动更新,比工作表中观察数值更直观、更容易比较。图表分为以下两类。1)嵌入式图表。可将嵌入式图表看作是一个图形对象。当要与工作表数据

一起显示或者打印时,可以使用嵌入式图表。2)图表工作表。图表工作表是工作簿中具有名称的独立工作表。当要独立于工作表数据查看或编辑大而复杂的图表,或希望节省工作表的屏幕显示空间时,可以使用图表工作表。Excel系统做图表过程分为4步,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数据源、图表类

型等,做出一个漂亮的统计图形,并可根据已有数据做出趋势分析。对于已经做好的图表,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一步改变位置、大小、颜色等设置。4.6.1创建图表可以通过对选定的数据源直接按F11键快速创建图表;也可以通过图表向导进行创建,其操作步骤如下。1)在数据清单中选择用于创建图表的数据区域

。2)单击【插入】|【图表】|【对话框启动器】按钮,弹出【插入图表】对话框,如图4-37所示。3)在【插入图表】对话框中选择图表类型,如三维柱形图,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创建柱形图图表。如图4-38所示是由

姓名和出生日期两列字段构成的三维柱形图4.6.2图标的编辑和修改图表和其他对象一样,可以在选中后用鼠标拖动来移动其位置;还可以通过拖动位于四个角或四个边的中心位置的黑色小方块来改变其大小。创建好图表后,可以对图表的类型、布局

等进行设置,使图表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主要通过【图表工具】上下文工具栏中的【设计】选项卡来完成,如图4-39所示。下面对其主要按钮和下拉列表功能进行介绍。【图表样式】组【图表布局】组【类型】组【位置】组4.7上机实训4.7.1格式化学生成绩信息4.7.2

数据管理4.7.3制作图表4.7.1格式化学生成绩信息1.上机任务输入10名同学的成绩信息,效果如图4-44所示2.上机要求1)熟悉Excel2010环境。2)主要信息包括学号、姓名、出生日期、数学、语文、外语、总成绩。3)设置字体

为宋体、字号为10,标题字形为加粗,其他信息字形为常规。4)设置列标题背景图案为灰色。5)设置行高为16,列宽为12。6)设置数据区的外边线为黑色双线,内边框线为黑色单线。7)设置所有单元格水平对齐方式为居中,垂直对齐方

式为居中。8)设置“出生日期”列为日期类型,日期显示格式为“××××年××月××日”。9)计算每名学生的总成绩。10)将工作表命名为“2011级计算机系”。4.7.1格式化学生成绩信息3.上机目的1)数据的选择和编辑。2)

数据的移动和删除。3)数据的筛选。4)行和列的操作。5)单元格的操作。4.7.1格式化学生成绩信息4.实施过程(1)新建空白工作簿(2)输入信息(3)格式化信息(4)计算每名学生的总成绩(5)重命名工作表4.7.2数据管理1.上机任务

利用学生成绩表进行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管理操作。2.上机要求1)按总成绩进行降序排列。2)筛选出总成绩大于250分的同学。3)插入名称为【班级】列。4)汇总学生总成绩的最高分和最低分。3.上机目的1)单元格的引用。2)数据的排序。3)数据的筛选。4)分类汇总。4.7.2数据管理4.

实施过程(1)总成绩排名将光标定位到数据区里,单击【数据】|【排序和筛选】|【升序】或【降序】命令,可以直接实现数据的简单升序或降序操作;也可以单击【排序】命令,弹出【排序】对话框,如图4-56所示。设置主要关键字为【总成绩】,

降序排列,也可以添加条件进行多个条件的排序,单击【确定】按钮,排序后的工作表如图4-57所示。(2)数据筛选(3)分类汇总4.7.3制作图表1.上机任务生成学生总成绩簇状柱形图。2.上机要求1)数据源为学生成绩表中的姓名和

总成绩。2)制作簇状柱形图。3)图表置于学生表右侧。3.上机目的1)图表的生成。2)图表的类型及组成。3)图表的位置及美化。4)图表的名称。4.7.3制作图表4.实施过程1)制作图表,首先选择数据源。选择学生成绩表中的姓名和总

成绩两列。2)单击【插入】|【图表】|【对话框启动器】按钮,弹出【插入图表】对话框,如图4-66所示3)在【插入图表】对话框中单击【柱形图】按钮,选择簇状柱形图,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创建柱形图图表。如图4-67所示是

由姓名和总成绩两列字段构成的簇状柱形图。4)将生成的图表拖到学生表右侧,可以单击图表进行图表的各项设置,最终效果如图4-68所示。第5章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5.1POWERPOI

NT2010的基础知识5.2演示文稿的编辑5.3幻灯片的放映5.4计算机工作原理5.5演示文稿的打包与打印输出5.6上机实训5.1POWERPOINT2010的基础知识5.1.1PowerPoint2010的启动与退出5.1.2PowerPoint2010的

工作界面5.1.3演示文稿的创建5.1.1PowerPoint2010的启动与退出1.PowerPoint2010的启动(1)利用【开始】菜单启动(2)利用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启动(3)利用已有的演示文稿启动2.Powe

rPoint2010的退出单击文件|【退出】按钮,或单击标题栏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或按Alt+F4组合键,即可退出PowerPoint2010。5.1.2PowerPoint2010的工作界面1.快速启动工具栏2.状态栏3.幻灯片窗格4.大纲/幻灯片浏览窗格5.备注窗格

6.视图切换按钮5.1.3演示文稿的创建1.新建空白演示文稿1)单击文件【新建】按钮,弹出【新建】面板,如图5-2所示。2)在面板中选择【空白演示文稿】选项,单击【创建】按钮,即可创建一个空白演示文稿。2.根据设计模板创建演示文稿3.根据现有内容创建演示文稿4.打开演示文稿5.1.3演示文稿的

创建2.根据设计模板创建演示文稿1)单击文件|【新建】按钮,弹出【新建】面板。2)在该对话框中的【可用的模板和主题】中选择【样本模板】,选择一种合适的模板即可在在预览中显示模板的外观。3)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样式,单击【创建】按钮,即可根据模板创建演示文稿。5.1.3演示文稿的创建3

.根据现有内容创建演示文稿1)单击文件|【新建】按钮,弹出【新建】面板。2)在该对话框中的【可用的模板和主题】中单击【根据现有内容新建】按钮,弹出【根据现有演示文稿新建】对话框。3)在该对话框中选择现有的演示文稿文件,单击【创建】按

钮,即可根据现有内容创建新的演示文稿。4)保存演示文稿。在演示文稿制作完成后单击文件|【保存】按钮,或编辑已保存过的演示文稿时单击文件|【另存为】按钮,都会弹出【另存为】对话框。在【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文

件名5.1.3演示文稿的创建4.打开演示文稿单击文件|【打开】按钮,弹出【打开】对话框,选择需要打开的文件,单击【打开】按钮即可打开演示文稿。还可以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找到需要编辑的演示文稿,双击该演示文稿完成演示文稿的打开操作。5.2演示

文稿的编辑5.2.1文本的编辑5.2.2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5.2.3幻灯片的基本操作5.2.4幻灯片的外观设计5.2.1文本的编辑1.幻灯片文本的输入演示文稿设计中,文本是幻灯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owerPoint2010中文本的输入与编辑操作与在Word2010中操作基本相同。最简便的

操作是直接将文本输入到占位符中,要在占位符外输入文字,需要添加文本框,可单击【插入】|【文本框】按钮。2.文本的格式化在幻灯片中输入文本后,可以对文本进行格式设置。文本的字体格式取决于当前模板所指定的格式。为了使幻灯片更加美观、易于阅读,可以单击【开始】|【字体】

组中提供的按钮重新设置文字的格式,如字号、字体等。5.2.2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如果仅靠单一的文字来制作幻灯片,那么幻灯片未免过于单调,缺乏表现力。为了制作出更生动、形象、美观的幻灯片,PowerPoint允许用户在幻灯片中插入各种图片,如艺术

字、剪贴画、图片等。1.插入剪贴画2.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3.插入表格4.插入图表5.插入艺术字5.2.3幻灯片的基本操作1.幻灯片的选择1)选择一张幻灯片。在【普通视图】的【大纲/幻灯片浏览】窗格中单击即可选中一张幻灯片。2)选择连续的幻灯片。在【普

通视图】的【大纲/幻灯片浏览】窗格中先选中第一张幻灯片,按住Shift键单击最后一张幻灯片。3)选择不连续的幻灯片。先选中第一张幻灯片,按住Ctrl键再逐一单击选择其他需要的幻灯片。4)选择所有幻灯片。单击【

开始】|【选择】|【全选】按钮。5.2.3幻灯片的基本操作2.幻灯片的插入(1)插入新幻灯片选中需要插入新幻灯片的位置,单击【开始】|【新建幻灯片】按钮,或右击,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幻灯片】命令,即在窗口出现一张新的幻灯片。(2)插入幻灯片副本选中需要复制的幻

灯片(也可以选择多张幻灯片),单击【开始】|【新建幻灯片】|【复制所选幻灯片】按钮,或右击,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所选幻灯片】命令,这样就可以在原来的幻灯片之后插入该幻灯片的副本了。5.2.3幻灯片的基本操作3.幻灯片的删除选中要删除的幻灯片(也可以选择多张幻灯片),单击【开始】|【

删除】按钮或直接按Delete键,这样就可以删除所选中的幻灯片了。5.2.3幻灯片的基本操作4.幻灯片的移动和复制在【普通视图】和【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可以轻松实现幻灯片的移动和复制操作。首先选中要移动的幻灯片(或多张幻灯片),然后按住左键拖曳至适当位

置,松开鼠标即可实现移动操作;在移动的过程中按住Ctrl键则实现复制操作。也可以选中要移动的幻灯片(或多张幻灯片),单击【开始】|【剪切】或【复制】按钮,然后移动光标至适当位置,单击【开始】|【粘贴】按钮,即完成幻灯片的移动或复制。5.2.4幻灯片的外观设计1.应用文档主题1)打开【设计

】选项卡,在【主题】组中单击用户想要的文档主题,或者单击【更多】按钮查看所有可用的文档主题。2)在【内置】中选择用户要使用的文档主题。3)如果用户要使用的文档主题未列出,单击【浏览主题】按钮,在弹出的【选择主题或主题文档】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主题样式

。5.2.4幻灯片的外观设计2.幻灯片母版1)打开要应用幻灯片母版的演示文稿。2)单击【视图】|【幻灯片母版】按钮,显示母版视图。3)在打开的【幻灯片母版】视图中进行相应设置,如页脚的设置,文本框字体的设置,文本框的位置和幻灯片设计模板选择等。4)设置完成后,单击母版的【关闭母版视图】按

钮即可。5.2.4幻灯片的外观设计3.应用背景1)选择要设置背景的幻灯片2)单击【设计】|【主题】|【背景样式】按钮,在弹出的【背景样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幻灯片背景的样式。3)在该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设置背景格式】命令,

弹出【设置背景格式】对话框。4)在该对话框中设置幻灯片背景格式,单击【全部应用】按钮,可将设置的背景格式应用于演示文稿的所有幻灯片中,设置完成后,单击【关闭】按钮关闭该对话框。5.3幻灯片的放映5.3.1在幻灯片中添加多媒体对象5.3.2幻灯片的动画设置5.3.3幻灯片

的切换效果5.3.4设置超链接5.3.5设置幻灯片的放映5.3.1在幻灯片中添加多媒体对象1.插入音乐或声音PowerPoint2010支持多种格式的声音文件,如WAV、MID、MP3等。其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要添加音乐或声

音的幻灯片。2)单击【插入】|【媒体】|【音频】按钮,在弹出的【音频】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来源,如【文件中的音频】命令,就可以弹出【插入音频】对话框,从路径中找到包含声音的文件,单击【确定】按钮即可。3)此时幻灯片上会显示声音图标和播放控制栏,如图5-17所

示,用户可以设置幻灯片放映时声音的音量和播放位置。5.3.1在幻灯片中添加多媒体对象2.插入影片PowerPoint2010允许播放多种格式的视频文件,但由于视频文件容量比较大,推荐使用AVI格式的视频文件。插入影片的方法和插入声音的方法相似,单击【插入】|【媒体】|【视频】按钮

,在弹出的【视频】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其中一种影片来源,就可以弹出【插入影片】对话框,从路径中找到包含影片的文件,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提示:声音文件和视频文件需要和演示文稿放在同一路径下。5.3.2幻灯片的动画设置1.为对象添加动画效果1)在当前幻

灯片中选择要进行动态显示的对象。2)单击【动画】功能区选项卡中单击【动画】组中选择一种动画效果或者单击【其他按钮】,在下拉列表中可以直接选择预设动画应用到选择的对象,如图5-18所示。3)如果需要观看对象的实际动画效果,可单击【预览

】按钮。5.3.2幻灯片的动画设置2.设置动画效果1)在幻灯片中选择要添加动画效果的对象。2)单击【动画】组中的【效果选项】按钮,在下拉列表中单击相应的选项可以对动画的运行效果进行修改,如图5-19所示。3)在【持续时间】增量框中输入时间值可以设置动画的延续

时间,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动画演示的速度5.3.2幻灯片的动画设置3.复制动画效果1)在幻灯片中选择要添加了动画效果的对象。2)在【高级动画】组中单击【动画刷】按钮选择动画刷。使用【动画刷】单击幻灯片中的对象,则动画效果将复制给该对象。3)双击【动画刷】按钮,在向第一个对象复

制动画效果后,可以继续向其他对象复制动画,完成所有对象的动画复制后,再次单击【动画刷】按钮将取消复制操作。5.3.2幻灯片的动画设置4.使用动画窗格1)在【动画】选项卡中单击【动画窗格】按钮打开【动画窗格】,在窗格中按照动画播放顺序列出了当前幻灯片中的所有动画效果,单击【动画窗

格】中的【播放】按钮将播放幻灯片中的动画。2)在【动画窗格】中拖动动画选项改变其在列表中的位置将能够改变动画播放的顺序。5.3.2幻灯片的动画设置3)使用鼠标拖动时间条左右两侧的边框可以改变时间条的长度,长度的改变意味着动画播放时长的

改变。4)在【动画窗格】的动画列表中单击某个动画选项右侧的下三角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效果选项】选项,此时将打开该动画的设置对话框的【效果】选项卡,在该选项卡中可以对动画的效果进行设置。5)在【动画窗格】的动画列表中单击某个动画选项右侧的下三角按钮,

在下拉列表中选择【计时】选项,此时将打开该动画设置对话框的【计时】选项卡,在该选项卡中对动画的计时选项进行设置。5.3.3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一个演示文稿由若干张幻灯片组成。在放映过程中,由一张幻灯片转换

到另一张幻灯片时,切换效果可用不同的技巧将下一张幻灯片显示在屏幕上,如【水平百叶窗】、【向上插入】、【淡出】等切换效果。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一般在【幻灯片浏览】窗口进行,也可以在【普通视图】中进行,并且可以在切换时添加声音。其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要进行设

置切换效果的幻灯片。2)选择【切换】|【切换到此幻灯片】组中的一个幻灯片切换效果5.3.4设置超链接1.设置以下划线表示的超链接1)选中要超链接的对象,单击【插入】|【链接】组中的【超链接】按钮,弹出【插入超链接】对话框。2)在该对话框的【链接到】列表框列出了

超链接的位置。①【原有文件或网页】②【本文档中的位置】③【新建文档】④【电子邮件地址】5.3.4设置超链接2.利用动作按钮设置超链接1)单击【开始】|【绘图】|【形状】按钮,在弹出的【形状】下拉列表框中单击要添加的按钮。2)单击其中一个动作按钮,鼠标指针变成十字形状,按住左键拖动鼠标将在幻灯片中

添加一个动作按钮。系统提供了12种动作按钮,鼠标指针在按钮上稍停,就会显示其名称。3)单击【动作按钮:自定义】按钮后,将弹出【动作设置】对话框。在【动作设置】对话框中选定【超链接到】单选按钮,在其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超链接的对象,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超链接的创建。5.3.4设置超链接3

.超链接的删除选定代表超链接的对象,右击,在弹出快捷菜单中选择【取消超链接】命令即可。提示:在幻灯片放映时,当鼠标指针指向超链接时,会变成形状。单击或移动鼠标,就会跳转到超链接对象上5.3.5设置幻灯片的放映1.设置放映方式1)单击【幻灯片放映】|【设置幻灯片放映】按钮,弹出【设置放映方式】

对话框。2)在【放映类型】选项区域中进行选择。3)在【放映幻灯片】选项区域中设定幻灯片播放的范围。4)在【换片方式】选项区域中选择人工或使用排练时间。5)如果选中【放映时不加动画】复选框,则在放映幻灯片时,原先设定的动画效果失去作用,但动画效果的设置参数依然有效。6)

上述设置全部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完成了放映方式的设置。5.3.5设置幻灯片的放映2.放映演示文稿1)单击【幻灯片放映】|【从头开始】按钮;2)单击【幻灯片放映】|【从当前幻灯片开始】按钮;3)按

F5键;4)按演示文稿窗口右下角【幻灯片放映】视图切换按钮均可进入放映演示文稿状态。5.3.5设置幻灯片的放映3.设置幻灯片放映计时排练计时就是利用预演的方式,让系统将每张幻灯片在放映时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并累加从开始到结束的总时间数,然后应用于以后的放映中。其操作步骤如下。1)单击【

幻灯片放映】|【排练计时】按钮。2)弹出【录制】对话框,表示进入排练计时方式,演示文稿自动放映。3)此时可以开始试讲演示文稿,需要换片时,单击【录制】对话框中的【换页】按钮,或单击左键,或按PageUp键。4)演示完毕后,弹出系统提示对话框,单击【是】按钮,则接受放映时间;单

击【否】按钮,则不接受,可重新排练。5.4演示文稿的打包与打印输出5.4.1演示文稿的打包5.4.2演示文稿的打印输出5.4.1演示文稿的打包1)打开要打包的演示文稿。2)单击文件|【保存并发送】|【将演示文稿打包成CD

】按钮,在右侧弹出的窗口中单击【打包成CD】按钮,则弹出【打包成CD】对话框。3)在【将CD命名为】文本框中输入打包后的文件名,单击【添加文件】按钮可以添加其他路径下的演示文稿文件,一并打包。4)单击【选项】按钮,弹出【选项】对话框,在此对话框对各个设置

进行设置。例如设置在播放器播放的顺序和播放时是否需要密码等。5)设置完成后,单击【复制到CD】按钮,即完成演示文稿的打包。5.4.2演示文稿的打印输出1.页面设置幻灯片的页面设置决定了幻灯片、备注页、讲义以及大纲在打印纸上的尺寸和放置方向,用户可以任意改变这些设置。其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要设置页面的演示文稿。2)单击【设计】|【页面设置】按钮,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3)设置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5.4.2演示文稿的打印输出2.设置打印选项1)单击【编辑页眉和页脚】链接,会打开【页眉和页脚】对话框,使用该对话框可以设置打印的页眉和页脚,完成设置后单击【全

部应用】按钮关闭对话框。2)单击【颜色】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择【灰度】选项,可以预览以灰度模式打印的幻灯片效果。3)设置幻灯片打印版式:选择【整页幻灯片】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打印版式即可。5.5上机实训5.

5.1制作教师节贺卡5.5.2制作简介5.5.1制作教师节贺卡1.上机任务制作教师节贺卡。2.上机要求1)熟悉PowerPoint2010工作环境。2)设置幻灯片主题。3)在幻灯片中添加艺术字、文本框。4)在幻灯片中添加声音。5)设置幻灯片中各对象的动画效果。

5.5.1制作教师节贺卡3.上机目的1)幻灯片主题的使用。2)在幻灯片中添加文字。3)在幻灯片中添加声音。4)动画效果的设置5.5.1制作教师节贺卡4.实施过程(1)新建空白演示文稿(2)选择主题(3)选择版式(4)添加艺术字标题(5)添加文本框(6)添加声音(7)设置动画效果(8)观看放

映效果5.5.2制作简介1.上机任务制作本专业学院的简介。2.上机要求1)至少制作4张幻灯片。2)使用母版对幻灯片的标题进行统一设置。3)插入文字、表格和图片。4)设置导航页的超链接。5)设置动作按钮。6)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7)

设置图片的动画效果5.5.2制作简介3.上机目的1)幻灯片的基本操作。2)幻灯片母版的使用。3)模板的使用。4)版式的使用。5)形状的使用。6)自定义动画的使用。7)超链接和动作的设置5.5.2制作教师节贺卡4.实施

过程(1)新建空白演示文稿(2)选择主题和版式(3)设计母版(4)设计导航页(5)设计第2页(6)设计第3页(7)设计第4页(8)设置超链接(9)设置动作(10)设置幻灯片切换(11)设置动画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主编:赵杰目录•计算机基础知识•Wi

ndows7操作系统•Word2010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10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信息检索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

计基础与软件工程•数据库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应用•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网络数据的传输介质•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互联设备•局域网•Internet资源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及其发展•终端联机网络•计算机

互联网络•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阶段•Internet时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提高•易于进行分布处理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按网络

的拓扑结构划分,可分为总线型网络、星型网络、环型网络、树状网络和混合型网络等。•按传输介质划分,可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按网络的使用性质划分,可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数据交换、资源共享是计算

机网络的最终目的。要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数据交换,合理地共享资源,各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必须达成某种默契,严格遵守事先约定好的一整套通信规程,包括严格规定要交换的数据格式、控制信息的格式和控制功能以及通信过程中事

件执行的顺序等。这些通信规程称之为网络协议(protocol)。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TCP/IP参考模型网络数据的传输介质•常见的传输介质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目前最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

和光纤。常用的无线传输介质有无线电、微波、红外线等。最常用的无线介质有微波、红外线、无线电、激光和卫星,它们都以空气为传输介质。网络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树型拓扑结构•网状型拓扑结构•混合型拓扑结构网

络互联设备•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上分散布置的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但对于大型的计算机网络而言,仅仅依靠线路是不够的,网络中的传输介质和各种协议所支持的结点数是有限的,因此要扩大网络的规模,需要增加一些网络连接设备。•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用网络适配器(网卡)、中继器、网桥和路由器等网络连接设备将服务器、

工作站和其他可共享设备连接在一起。常见的局域网拓扑结构•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要实现互联,就需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称为“拓扑结构”。目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4大类,即星型结构、环型结构、

总线型结构以及星型和总线型结合的复合型结构。常见的局域网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NetWare操作系统•UNIX系统•Linux操作系统局域网的分类•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网•ATM网•无线局域网Inter

net简介•TCP/IP协议•TCP/IP协议的结构•TCP/IP协议的功能•信息按TCP/IP协议的传输过程•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接入Internet的方式Internet的基本服务•WWW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网络新闻服务•信息查找服务•广域信

息服务大学计算机基础主编:赵杰目录•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Word2010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10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

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信息检索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与软件工程•数据库设计基础第7章常用工具软件•Ghost简介•压缩软件WinRAR•看图软件ACDSee15.0•360安全卫士•CAJViewerGhost简介•Ghost的启动•使用Ghost对分区进

行操作压缩软件WinRAR•快速压缩•快速解压•WinRAR的主界面•WinRAR的分卷压缩•文件加密看图软件ACDSee15.0•数码照片的导入•浏览数码照片•管理数码照片•数码照片的简单编辑•数码照片的保存与共享360安全卫士•电脑体检•木马查杀•电脑清理•

系统修复•优化加速CAJViewer•浏览文档•下载信息•文字识别•全文编辑第8章信息检索技术8.1信息检索概述8.2数字图书馆8.3搜索引擎8.1信息检索概述8.1.1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8.1.2信息检索的发展8.1.3计算机信息检索原理8.1.1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信息检索是指将杂乱无

序的信息有序化,形成信息集合,并根据需要从信息集合中查找特定信息的过程,全称是信息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storageandretrieval)。可见信息检索包含两个过程,一是信息存储过程;二是信息查找过程。信息的存储过程主要是指对信息进行筛选,描述其特征

,加工使之有序化,形成信息集合,即建立数据库,这是检索的基础;信息的查找过程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与策略从数据库中查找出所需信息,这是检索的目的,是存储的反过程。存储与查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通常人们所说的信息检索主要指后一种过程,即信息查找过程,也就是狭义的信息检索(informationsea

rch)。8.1.2信息检索的发展1.手工检索传统的信息检索是以手工存储和检索信息的系统,也就是手工信息检索系统。手工检索系统是传统图书馆的一种传统检索手段2.计算机检索计算机检索系统是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存储和检索的系统。计算机检索大致经历了光盘检

索、联机检索、网络检索3个阶段,相应形成了光盘检索系统、联机检索系统和网络检索系统。8.1.3计算机信息检索原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计

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由计算机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两个过程组成。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基本原理如图8-4所示。8.2数字图书馆8.2.1超星数字图书馆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8.2.1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是国家“863

”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项目,由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以公益数字图书馆的方式对数字图书馆技术进行推广和示范。超星数字图书馆于2000年1月正式开通。图书馆设文学、历史、法律、

军事、经济、科学、医药、工程、建筑、交通、计算机和环保等几十个分馆,目前拥有数字图书数十万册,论文300万篇,全文总量4亿余页,数据总量30000GB,并且每天仍在不断地增加与更新。信息检索(informationsearch)。8.2.1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

数字图书馆为读者主要提供以下功能1)在线阅读图书。2)下载图书。3)读书笔记。4)书籍检索查找。5)文字识别。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1.中文网络专题数据库简介目前,中文网络专题数据库资源主要有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万方数据资源

系统(http://www.wanfangdata.com.cn)、维普资讯网(重庆)(http://www.cqvip.com)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2.中国知网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in

dex.htm)是CNK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1999年6月正式启动。首页界面如图8-8所示。它的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CDMD)、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ZKCFE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ZKCHKD)、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免费)以及中国专利数据库(免费)等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期刊全文库,收录1994年以来6600多种中文学术期刊,其中全文收录期刊5000多种,数据每日更新。内容涉及理、工、农、医、教育、经济以及文史哲等9个专辑,共126个专题。具体包括理工A、理工B、理工C、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以及电子

技术与信息科学等。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2)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2000年6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重要报纸430种,每年精选120万篇文章。按内容可分6大专辑,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及各界人物、政治、军事与法律、经济、社会与教育、科学技术以及恋爱婚姻家庭与健

康等36个专辑数据库,数据每日更新。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3)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2000年以来我国的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2万余份。按内容分9大专辑,包括理工A(数理科学)、理工B(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理工C(工业技术)、农

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和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4)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收录1985年以来我国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3.网络专题数据库的检索网络专题数据库大多为付费站点,用户必须购买账号与密码才

能进入使用。对于没有相应账号与密码的用户,可以浏览免费信息,如文献摘要等内容,但不能浏览或下载文献全文。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会集中购买,采用IP地址控制的方式供校园内用户使用,如果以校园网外的IP地址登录,即使有账号与密码,也不能正常使用。在进行数据库检

索时,需要设定检索条件和查询范围两部分。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1)“检索条件”设定1)检索项。2)检索词。3)模式。模式包括“精确匹配”与“模糊匹配”两种。4)时间范围。5)排序。(2)“查询范围”设定查询范围包括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农业科技、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等10大类。

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4.单库检索方式单库检索方式是指为各单一数据库所设定的检索方式。CNKI系列数据库设定的基本检索方式有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各种检索方式间遵循向下兼容原则,即高级检索兼有初级检索的功能,专业检索兼有高级检索的

功能。同时,检索方式又随操作的复杂性检索功能随之递增,即高级检索方式的使用复杂性要高于初级检索方式,而其所拥有的检索功能也越强。高级检索的功能多于初级检索、专业检索的功能又多于高级检索。8.2.2网络专题数据库信息检索5.跨库检索方式跨库检索提供两个页面共

6种检索:跨库快速检索、跨库首页检索(默认条件检索、选择条件检索)、初级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在结果中检索。跨库首页检索本质上属于初级检索,在结果中检索设于检索结果页面上。跨库首页检索在跨库检索首页操作,其余检索方式通过跨库检索首页上的【初级检索】按钮、

【高级检索】按钮、【专家检索】按钮进入相应检索页面。跨库高级检索实例:在题名项中检索含“中国经济”或“世界经济”,并且来源项中含“经济”的文章。8.3搜索引擎8.3.1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8.3.2常用搜索引

擎介绍8.3.3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8.3.1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搜索引擎其实就是一个专门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特有的spider(蜘蛛)程序把Internet上的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包含以下几大模块。1)机器人模块。2)索引

模块。3)检索模块。8.3.2常用搜索引擎介绍目前Internet上的搜索引擎较多,国外的有Yahoo、Google、Infoseek、Altavista、Opentext、Excite等;国内的有百度、中国Yahoo、搜狐、天网、网易、360

搜索、新浪等,且有继续发展增多的趋势。在这些搜索引擎中,一般都提供专题分类和关键词检索两种检索方法。以下将主要介绍Google、百度搜索引擎。8.3.2常用搜索引擎介绍目前Internet上的搜索引擎较多,国外的有Yahoo、Google、Infoseek

、Altavista、Opentext、Excite等;国内的有百度、中国Yahoo、搜狐、天网、网易、360搜索、新浪等,且有继续发展增多的趋势。在这些搜索引擎中,一般都提供专题分类和关键词检索两种检索方法。以下将主要介绍Go

ogle、百度搜索引擎。1.搜狗2.百度8.3.3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1.专业化搜索2.智能化、个性化3.多媒体搜索引擎第9章数据结构与算法9.1算法9.2数据结构9.3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9.4栈和队列9.5线性链表9.6树与二叉树9.7查找9.8排序9.1算法

9.1.1算法的基本概念9.1.2算法的复杂度9.1.1算法的基本概念1.算法的基本特征(1)可行性(2)确定性(3)有穷性(4)拥有足够的情报9.1.1算法的基本概念2.算法的基本要素算法的功能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1)算法中对数据对象的基本运算和操作1)算术

运算。2)逻辑运算。3)关系运算。4)数据传输。(2)算法的控制结构算法的控制结构,是算法中各个操作之间的执行顺序。算法一般是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3种基本控制结构组合而成。算法的描述工具有传统流程图、N-S结构化流程图以及算法描述语言。9.1

.1算法的基本概念3.算法基本设计方法(1)列举法(2)归纳法(3)递推(4)递归法(5)回溯法9.1.2算法的复杂度一个算法的复杂度高低体现在运行该算法所需要的计算机资源的多少,所需的资源越多,就说明该算法的复杂度越高;反之,所需要的资源越少,则该算

法的复杂度越低。计算机的资源,最重要的是时间和空间资源。因此,算法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分别从不同角度衡量算法的复杂度。9.2数据结构9.2.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9.2.2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9.2.3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9.2.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1.数据结构的概念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从定义上可知,数据结构包含两个要素,即“数据”和“结构”。2.数据结构研究数据结构研究有以下3个方面。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

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9.2.2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1.逻辑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描述,其可以用一个数据元素的集合和定义在此集合中的若干关系来表示。数

据的逻辑结构有两个要素:一是数据元素的集合,通常记为D;二是D上的关系,它反映了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通常记为R。一个数据结构可以表示为“B=(D,R)”,其中B表示数据结构。为了反映D中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一般用二元

组来表示。9.2.2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2.存储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也称数据的物理结构)。(1)顺序存储结构顺序存储方式主要用于线性的数据结构,它把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

素存储在物理上相邻的存储单元里,结点之间的关系由存储单元的邻接关系来体现。(2)链式存储结构链式存储结构就是在每个结点中至少包含一个指针域,用指针来体现数据元素之间逻辑上的联系。9.2.3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根据数据结构中各数据元素之间前后件关系的复杂程度,一般

将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型,即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空的数据结构:如果在一个数据结构中一个数据元素都没有,则称该数据结构为空的数据结构。在一个空的数据结构中插入一个新的元素后就变为非空的数据结构。9.3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9.3.1线性表的定义9.3.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9.

3.1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是n(n≣0)个数据元素构成的有限序列,表中除第一个元素外的每一个元素,有且只有一个前件,除最后一个元素外,有且只有一个后件。线性表要么是空表,要么可以表示为(a1,a2,„,

ai,„,an),其中ai(i=1,2,„,n)是属于数据对象的元素,通常也称其为线性表中的一个结点。例如,26个英文字母的字母表(A,B,C,„,Z)是一个长度为26的线性表,其中的数据元素是单个字母字符。9.3.2线性表的顺序

存储结构1.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线性表的顺序存储指的是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线性表的数据元素。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9.3.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2.

顺序表的插入运算在一般情况下,要在第i(1≢i≢n)个元素之前插入一个新元素时,首先要从最后一个(即第n个)元素开始,直到第i个元素之间共(n–i+1)个元素依次向后移动一个位置,移动结束后,第i个位置就被空出,然后将新元

素插入到第i项。插入结束后,线性表的长度就增加了1。9.3.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3.顺序表的删除运算在一般情况下,要删除第i(1≢i≢n)个元素时,则要从第(i+1)个元素开始,直到第n个元素之间共(n–i)个元素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删除结束后,线性表的长度就减小了1。

9.4栈和队列9.4.1栈9.4.2队列9.4.1栈1.栈的基本概念栈(stack)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是限定只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在栈中,一端是封闭的,既不允许进行插入元素,也不允许删除元素;另一端是开放的,允许插入和删除元素。

通常称插入、删除的这一端为栈顶(top),另一端为栈底(bottom)。当表中没有元素时称为空栈。栈顶元素总是最后被插入的元素,从而也是最先被删除的元素;栈底元素总是最先被插入的元素,从而也是最后才能被删除的元素。9.4.1栈栈的

基本运算栈的基本运算有3种,即进栈、出栈与读栈顶元素。(1)进栈运算进栈运算是指在栈顶位置插入一个新元素。其过程是先将栈顶指针加1,然后将新元素放到栈顶指针指向的位置。当栈顶指针已经指向存储空间的最后一个位置时,说明栈空间已满,不能再进栈,这种情况称为栈“上溢”错误,如图9-

6所示。9.4.1栈(2)出栈运算出栈运算是指取出栈顶元素。其过程是先将栈顶指针指向的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然后将栈顶指针减1。当栈顶指针为0时,说明栈空,不能再出栈,这种情况称为栈“下溢”错误。(3)读栈顶元素读栈顶元素即将栈顶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9.4

.2队列1.队列的基本概念队列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删除,在另一端进行插入的顺序表。通常将允许删除的这一端称为队头(front),允许插入的这一端称为队尾(rear)。当表中没有元素时称为空队列。9.4.2

队列2.队列运算(1)入队运算入队运算是往队列队尾插入一个数据元素,即将新元素插入rear所指的位置,然后rear加1。(2)退队运算退队运算是从队列的队头删除一个数据元素,即删去front所指的元素,然后加1并返回被删元素。9.4.2队列3.循环队列及其运算为充分利用向

量空间,克服上述“假溢出”现象的方法是将为队列分配的向量空间看成为一个首尾相接的圆环,并称这种队列为循环队列(circularqueue)。将队列存储空间的第一个位置作为队列最后一个位置的下一个位置,供队列循环使用。计算循环队列的元素个数:“尾指针减头指针”,若为负数,再加其容量即可9

.5线性链表9.5.1线性链表的基本概念9.5.2对线性链表的基本操作9.5.1线性链表的基本概念1.线性链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在做插入或删除操作时,需要移动大量的元素。因此,对于大的线性表,特别是元素变动频繁的大线性表不宜采用顺序存储结构,而是采用

链式存储结构。在链式存储结构中,存储数据结构的存储空间可以不连续,各数据结点的存储顺序与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不一致。链式存储方式既可用于表示线性结构,也可用于表示非线性结构。在链式存储方式中,要求每个结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用于存放数据元素值,称为数据域;另一部分用于存放指针,称为指针域。其中指针用于指向该结点的前一个或后一个结点(即前件或后件)。9.5.1线性链表的基本概念2.带链的栈栈也是线性表,也可以采用链式存储结构,如图9-13所示。带链的栈可以用来收集计

算机存储空间中所有空闲的存储结点,这种带链的栈称为可利用栈。9.5.1线性链表的基本概念3.带链的队列与栈类似,队列也可以采用链式存储结构表示,如图9-14所示。带链的队列就是用一个单链表来表示队列,队列中的每一个元素对应链表中的一个结点。9.5.2对线性链

表的基本操作1.在线性链表中查找指定的元素查找指定元素所处的位置是插入和删除等操作的前提,只有先通过查找定位才能进行元素的插入和删除等进一步的运算。在链表中查找指定元素必须从头指针指向的结点开始向后沿指针

域NEXT进行扫描,直到后面已经没有结点或找到指定元素为止,而不能像顺序表那样只要知道元素序号就可直接访问相应序号结点。因此,链表不是随机存取结构。因此,由这种方法找到的指定元素有两种可能:当线性链表中存在包含指定元素的结点时,则返回

第一次找到等于该元素值的结点的位置;当线性链表中不存在包含指定元素的结点时,则返回NULL。9.5.2对线性链表的基本操作2.线性链表的插入线性链表的插入操作是指在线性链表中的指定位置上插入一个新的元素

。为了要在线性链表中插入一个新元素,首先要为该元素申请一个新结点,以存储该元素的值。然后将存放新元素值的结点链接到线性链表中指定的位置。9.5.2对线性链表的基本操作3.线性链表的删除线性链表的删除是指在线性链表中删除包含指定元素的结点。为了在线性链表中删除包

含指定元素的结点,首先要在线性链表中找到这个结点,然后将要删除结点释放,以便以后再次利用。9.5.2对线性链表的基本操作4.循环链表及其基本操作循环链表的结构与前面所讨论的线性链表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在循环链表中增加了一个表头结点,表头结点的数据域可

以是任意值,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指针域指向线性表的第一个元素的结点。循环链表的头指针指向表头结点。2)循环链表中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域不为空,而是指向表头结点。从而在循环链表中,所有结点的指针构成了一个环。9.6树与二叉树9.6.1树的基本概念9.6.2二叉树的概念与基本性质9.6

.3二叉树的遍历9.6.1树的基本概念树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结构。在这种数据结构中,所有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层次特性,并以分支关系定义了层次结构。树的示意图如图9-18所示。树中每一个结点只有一个直接前驱,称为父结点。没

有直接前驱的结点只有一个,称为树的根结点,简称为树的根。例如,如图9-18所示,结点A是树的根结点。每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直接后继,它们都称为该结点的子女。没有直接后继的结点称为叶子结点。9.6.2二叉树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二叉树是一种很有用的非线性结构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且分别称为该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在二叉树中,每一个结点的度最大为2,即所有子树(左子树或右子树)也均为二叉树。另外,二叉树中的每个结点的子树被明显地分为

左子树和右子树。在二叉树中,一个结点可以只有左子树而没有右子树,也可以只有右子树而没有左子树。当一个结点既没有左子树也没有右子树时,该结点即为叶子结点。9.6.2二叉树的概念与基本性质2.二叉树的基本性质二叉树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在二叉树的第k

层上,最多有2k-1(k≣1)个结点。2)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m-1)个结点。3)在任意一棵二叉树中,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4)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1,其中[]表示取的整数部分。9.6.2二叉树的概念与基本性质3.满二

叉树与完全二叉树满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的二叉树。在满二叉树中,每一层上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值,即在满二叉树的第k层上有2k-1个结点,且深度为m的满二叉树有(2m-1)个结点,如图9-20(a)所示。完全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

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的二叉树。对于完全二叉树来说,叶子结点只可能在层次最大的两层上出现,对于任何一个结点,若其右分支下的子孙结点的最大层次为p,则其左分支下的子孙结点的最大层次或为p,或为p+1,如图9-20(b)所示。9.6.3二叉树的遍历在遍历二叉树的过程中,一般

先遍历左子树,再遍历右子树。在先左后右的原则下,根据访问根结点的次序,二叉树的遍历分为3类,即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1)前序遍历。2)中序遍历。3)后序遍历。9.7查找9.7.1顺序查找9.7.2二分法查找9.7.1顺序查找顺序查找是最简单的查找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从线性

表的第1个元素开始,逐个将线性表中的元素与被查元素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查找成功,停止查找;若整个线性表扫描完毕,仍未找到与被查元素相等的元素,则表示线性表中没有要查找的元素,查找失败。9.7.1顺序查找顺序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1)最好情况下。第1个元素就是要查找的元素,则比较次数为1次。

2)最坏情况下。最后一个元素是要找的元素,或者在线性表中,没有要查找的元素,则需要与线性表中所有的元素比较,比较次数为n次。3)平均情况下。需要比较n/2次,因此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顺序查找法虽然效率很低

,但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顺序查找。9.7.2二分法查找二分法查找,也称折半查找,是一种高效的查找方法。能使用二分法查找的线性表必须满足用顺序存储结构和线性表是有序表两个条件。“有序”是特指元素按非递减排列,即从小到大排列,但允许相邻元素相等。下一节排序中,

有序的含义也是如此。9.7.2二分法查找对于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利用二分法查找元素X的过程如下。1)将X与线性表的中间项比较。2)如果X的值与中间项的值相等,则查找成功,结束查找。3)如果X小于中间项的值,则在线性表的前半部分以二分法继续查找。4)如果X大于中间项的值,则

在线性表的后半部分以二分法继续查找。9.8排序9.8.1交换类排序法9.8.2插入类排序法9.8.3选择类排序法9.8.1交换类排序法所谓交换排序是指借助数据元素之间的互相交换进行排序的一种方法。冒泡排序法与快速排序法都属于交换类的排序方法。

9.8.1交换类排序法(2)冒泡排序法示例1.冒泡排序法冒泡排序法是最简单的一种交换类排序方法。(1)冒泡排序法的思想(2)冒泡排序法示例9.8.1交换类排序法2.快速排序法快速排序法就是一种可以通过一次交换而消除多个逆序的排序方法。(1)快速排序法的思想(2

)快速排序法示例9.8.2插入类排序法所谓插入排序,是指将无序序列中的各元素依次插入到已经有序的线性表中。9.8.2插入类排序法1.简单插入排序法(1)简单插入排序法的思想(2)简单插入排序法示例2.希尔排序法(1)希尔排序法的思想(2)希尔排序法示例9.8.2插入类排序法选择排序的基本思

想是每一趟排序过程都是在当前位置后面剩下的待排序对象中选出元素值最小的对象,放到当前的位置上。1.简单选择排序法简单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在n个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择元素值最小的元素,若它不是这组元素中的第1个元

素,则将它与这组元素中的第1元素交换,在剩下的(n-1)个元素中选出最小的元素与第2个元素交换,重复这样的操作,直到所有元素有序为止。9.8.3选择类排序法2.简单排序法示例设有10个待排序的记录,关键字分别为48,37,64,96,75,13,26,50,54,5,简单选

择排序过程如图9-25所示。3.堆排序法堆排序法属于选择类的排序方法。堆的定义如下:具有n个元素的序列(),将元素按顺序组成一棵完全二叉树,当且仅当满足下列条件时称为堆。第十章程序设计基础与软件工程10.1程序设计基础10.1.1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10.1.2结构化程序设

计10.1.3面向对象方法程序设计方法和风格程序设计是指设计、调试程序的方法和过程。程序的质量主要受到程序设计的方法、技术和程序设计风格的影响。程序设计方法和风格一般来说,程序设计风格是编写程序时所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和逻辑思路。①源程序文档化②数据说

明的方法③语句的结构④输入和输出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主要考虑下述因素:程序设计方法和风格1.源程序文档化源程序文档化是指在源程序中可包含一些内部文档,以帮助阅读和理解源程序。源程序文档化应考虑以下几点:1)符号名的命

名。2)程序注释。3)视觉组织。程序设计方法和风格2.数据说明的方法程序设计方法和风格3.语句的结构程序语句的结构应该简单易懂,语句构造应该简单直接。牺牲了程序的简明性和清晰性,实际上就是牺牲了程序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程

序设计方法和风格4.输入和输出输入和输出是与用户的使用直接相关的,输入、输出方式和格式应尽可能方便用户,避免因设计不当给用户使用带来麻烦。结构化程序设计1.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主要原则为自顶向下、

逐步求精、模块化和限制使用goto语句。1)自顶向上。2)逐步求精。3)模块化。4)限制使用goto语句。结构化程序设计2.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966年,C.Bohm提出了在程序的构成上只使用顺序、

条件、循环3种结构组成的编程方式。这3种结构足以表达各种其他形式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严格地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结构化程序设计(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基本、最普通的结构形式,按照程序中的语句行的先后顺序逐条执行,如图

10-1所示,执行完语句序列A操作后,再执行语句序列B操作。这里所说的序列可以由一条或若干条不产生控制转移的语句组成。结构化程序设计(2)选择结构选择结构又称为分支结构,其包括简单选择和多分支选择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通过对给定条件的判断,来选择一个分支执行,如图10-2所示

。当条件为“真”时,执行语句序列1操作;当条件为“假”时,执行语句序列2操作。无论何种图形,序列1、序列2操作不能同时执行。结构化程序设计(3)循环结构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是否要重复执行某一相同的或类似的程序段。在程序

设计语言中,循环结构对应两类循环语句,一类是先判断后执行的循环体,称为当型循环结构,如图10-3所示;另一类是先执行循环体后判断的,称为直到型循环结构,如图10-4所示。结构化程序设计3.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注

意事项1)使用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顺序、选择、循环等有限的控制结构表示程序的控制逻辑。2)选用的控制结构只准许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3)程序语句组成容易识别的块,每块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结构化程序设计3.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注意事项4)复杂结构应该用嵌套的基本控制结构进行组合嵌套来实现。5)语言中所没

有的控制结构,应该采用前后一致的方法来模拟。6)严格控制goto语句的使用。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技术的实质是把程序要处理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对象”,对每一个对象进行程序设计,再将相关对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程序。下面分别介绍面向对象方法中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些

概念是理解和使用面向对象方法的基础和关键。面向对象方法1.对象及对象属性与方法对象是面向对象方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客观世界中的实体通常都既具有静态的属性,又具有动态的行为,因此,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对象是由该对象属性的数据以及可以对这些数据施加的所有操作封装在一起构成的统一体。面向对

象方法对象具有如下特征:1)标志唯一性。2)分类性。3)多态性。4)封装性。5)模块独立性好。面向对象方法2.类和实例类是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方法的对象的集合。其描述了属于该对象类型的所有对象的性质,而一个

对象则是其对应类的一个实例。面向对象方法3.消息消息是实例之间传递的信息,其请求对象执行某一处理或回答某一要求的信息,其统一了数据流和控制流。消息只告诉接收对象需要完成什么操作,但并不指示怎样完成操作

。消息完全由接受者解释,独立决定用什么方法来完成所需的操作。面向对象方法4.继承广义地说,继承是指能够直接获得已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它们。继承分为单继承与多重继承。单继承是指一个类只允许有一个父类,即类等级为树形结构。多重继承是指一个类允许有多个父类。面向对象方法5.多态性对象根

据所接受的消息而做出动作,同样的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受时可导致完全不同的行动,该现象称为多态性。在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中,多态性是指子类对象可以像父类对象那样使用,同样的消息既可以发送给父类对象,也可以发送给子类对象。10.

2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及软件生命周期10.2.1软件的定义与特点10.2.2软件危机10.2.3软件工程10.2.4软件生命周期10.2.5软件开发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软件的定义与特点1.软件的定义软件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

,包括程序、数据和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1)程序是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的,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的,适合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列。2)数据是使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3)文档是与程序的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资料。可见,软件由两部

分组成,即机器可执行的程序和数据;机器不可执行的,与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使用等有关的文档。软件的定义与特点2.软件的特点软件具有以下的特点。1)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具有抽象性。2)软件没有明显的制作过程。3)软件在使用期间不存在磨损、老化的问题。4)

对硬件和环境具有依赖性。5)软件复杂性高,成本昂贵。6)软件开发涉及诸多的社会因素。软件的定义与特点3.软件的分类根据应用目标的不同,软件可分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或工具软件),如表10-2所示

。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绝不仅仅是不能正常运行的软件才具有的,实际上,几乎所有软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软件危机具体来说,软件危机主要有以下一些典型表现。1)对软件开发

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

,也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软件危机为了消除软件危机,既要有技术措施(方法和工具),又要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软件工程正是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发和维护计算机软件的一门新兴学科。软件工程所谓软件工程是指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指导软件的开发与维护。

软件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包括3个要素,即方法、工具和过程,如表10-3所示。软件生命周期1.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称为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分为3个时期共8个阶段。1)

软件定义期,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3个阶段。2)软件开发期,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4个阶段。3)运行维护期,即运行维护阶段。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活动可以有重复,执行时也可以有迭代,如图10-5

所示。软件生命周期2.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图10-5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表10-4所示。软件开发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开发工具的完善和发展将促进软件方法的进步和完善,促进软件开发的速度和质量的提高。软件

开发环境或称软件工程环境是全面支持软件开发全过程的软件工具集合。这些软件按照一定的方法或模式组合起来,支持软件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和各项任务的完成。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是当前软件开发环境中富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和发展方向。10.3结

构化分析方法10.3.1需求分析与需求分析方法10.3.2结构化分析方法常用工具10.3.3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分析与需求分析方法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任务是发现需求、求精、建模和定义需求的过程。需求分析将创建所需的数据模型

、功能模型和控制模型。需求分析与需求分析方法2.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概括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评审等4个方面。(1)需求获取(2)需求分析(3)编写需求规格说

明书(4)需求评审需求分析与需求分析方法3.需求分析方法(1)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面向数据流的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analysis,SA)方法,面向数据结构的Jackson方法(JSD),面向数据结构的结构化数据系统开发方法(DSSD)。需求

分析与需求分析方法(2)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面向对象分析是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的第一个环节,包括一套概念原则、过程步骤、表示方法、提交文档等规范要求。另外,从需求分析建模的特性来划分,需求分析方法还可分为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与需求分析方法4.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定义结构化分析(SA)方法就是使用数据流图(data-flowgraph,DFD)、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DD)、结构化英语、判定表和判定树的工具,来建立一种新的、称为结构化规格说明的目标文档。需求分析与需求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

方法的实质是着眼于数据流、自顶向下、对系统的功能进行逐层分解、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结构化分析方法常用工具1.数据流图数据流图(DFD)是系统逻辑模型的图形表示,即使不是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也容易理解它,因此它是分析员与用户之间极好的通信工具。

结构化分析方法常用工具2.数据字典数据字典(DD)是对数据流图中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是结构化分析的核心。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共同构成系统的逻辑模型,没有数据字典数据流图就不严格,若没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也难于发挥作用。数据字典中有4种类型的条目,即数据流、数据项、数据存储和加工。结构化分析方法常

用工具3.判定表有些加工的逻辑用语言形式不容易表达清楚,而用表的形式则一目了然。如果一个加工逻辑有多个条件、多个操作,并且在不同的条件组合下执行不同的操作,那么可以使用判定表来描述。结构化分析方法常用工具4.判定树判定树和判定表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用判定表表示的加工逻辑都能用

判定树表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最后成果,是软件开发的重要文档之一。其特点是具有正确性、无歧义性、完整性、可验证性、一致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和可追踪性。软件需

求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作用是便于用户、开发人员进行理解和交流;反映出用户问题的结构,可以作为软件开发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可以作为确认测试和验收的依据。10.4结构化设计方法10.4.1软件设计概述10.4.2概要设计

10.4.3详细设计软件设计概述1.软件设计的基础软件设计是软件工程的重要阶段,是一个把软件需求转换为软件表示的过程。软件设计的基本目标是用比较抽象概括的方式确定目标系统如何完成预定的任务,即软件设计是

确定系统的物理模型。软件设计是开发阶段最重要的步骤。软件设计概述(1)按技术观点分从技术观点上看,软件设计包括软件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和过程设计。1)结构设计定义软件系统各主要部件之间的关系。2)数据设

计将分析时创建的模型转化为数据结构的定义。3)接口设计是描述软件内部、软件和协作系统之间以及软件与人之间如何通信。4)过程设计则是把系统结构部件转换为软件的过程性描述。软件设计概述(2)按工程管理角度分从工程管理角度来看,软件设计分两步完成,即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1)概要设计将软件

需求转化为软件体系结构、确定系统级接口、全局数据结构或数据库模式。2)详细设计确立每个模块的实现算法和局部数据结构,用适当方法表示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细节。软件设计概述2.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软件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如下所述。

(1)抽象(2)模块化(3)信息隐蔽(4)模块独立性1)内聚性是度量一个模块功能强度的一个相对指标。2)耦合性是模块之间互相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度量。概要设计1.概要设计的任务概要设计的基本任务是设计软件系统结构,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编写概要设

计文档,概要设计文档评审。概要设计常用的软件结构设计工具是结构图(SC)也称程序结构图,在结构图中,矩形表示模块,矩形内注明模块的功能和名字;箭头表示模块间的调用关系,在结构图中还可以用带注释的箭头表示模块调用过程中来回传递

的信息;用带实心圆的箭头表示传递的是控制信息;用带空心圆的箭心表示传送的是数据。概要设计经常使用的结构图有4种模块类型,即传入模块、传出模块、变换模块和协调模块。结构图的有关术语如下:“深度”是指控制的层数,“宽度”是指整体控制跨度(最大模块数的层

)的表示,“扇入”是指调用一个给定模块的模块个数,“扇出”是指一个模块直接调用的其他模块数,“原子模块”是指树中位于叶子结点的模块。概要设计2.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典型的数据流类型有变换型和事务型两种。变换型是指信息沿输入通路进入系统,同时由外部形式变换成内部形式,进入系统的信息通过变换中心,

经加工处理以后再沿输出通路变换成外部形式离开软件系统。概要设计事务型数据流的特点是接受一项事务,根据事务处理的特点和性质,选择分派一个适当的处理单元(事务处理中心),然后给出结果。这类数据流归为特殊的一类,称为事务型数据流。概要设计3.设计的准

则设计准则是可以借鉴为设计的指导和对软件结构图进行优化。详细设计详细(过程)设计的任务是为软件结构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实现算法和局部数据结构,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表示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细节。常见的过程设计工具有以下几种。图形工具:程序流程图、N-S图、P

AD图、HIPO。表格工具:判定表。语言工具:PDL(伪码)。详细设计下面讨论其中几种主要的工具。(1)程序流程图构成程序流程图的最基本的图符如图10-6所示。箭头表示控制流矩形表示加工菱形表示逻辑详细设计(2)N-S图为了避免流程图在描述程序逻辑时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提出了用方框来代

替传统的程序流程图,通常把它称为N-S图。详细设计(3)PAD图PAD图是问题分析图的英文缩写,它是继程序流程图和方框图之后,提出的又一种主要用于描述软件详细设计的图形表示工具。详细设计(4)PDL过程设计语言(PDL)也称

为结构化的英语和伪码,也是一种混合语言,采用英语的词汇和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类似编程语言。10.5软件测试10.5.1软件测试的目的与准则10.5.2软件测试的方法与实施软件测试的目的与准则1.软件测试的目的GrenfordJ.Myers

给出了软件测试的目的。1)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2)好的测试用例(testcase)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3)一次成功的测试是能发现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软件测试的目的与准则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但是,暴露错误并不是软件测试的最终目的,测试的根本目的是

尽可能多地发现并排除软件中隐藏的错误。软件测试的目的与准则2.软件测试的准则1)所有测试都应追溯到用户的需求。2)在测试之前制定测试计划,并严格执行。3)充分注意测试中的群集现象。4)避免由程序的编写者测试自己的程序。5)不可能进行穷举测试。6)妥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

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为维护提供方便。软件测试的方法与实施1.软件测试方法软件测试具有多种方法,依据软件是否需要被执行,可以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方法。如果依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方法。软件测试的方法与实施(1)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1)静态测试。静态测试可以

由人工进行,充分发挥人的逻辑思维优势,也可以借助软件工具自动进行。静态测试包括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等。经验表明,使用人工测试能够有效地发现30%~70%的逻辑设计和编码错误。软件测试的方法与实施2)动态测试。静态测试不实际运行软件,主要通过人工进行分析。动态测试就是通常所说的上机测

试,是通过运行软件来检验软件中的动态行为和运行结果的正确性。设计高效、合理测试用例是动态测试的关键。测试用例(testcase)是为测试设计的数据,由测试输入数据和与之对应的预期输出结果两部分组成。测试用例的格式

为[(输入值集),(输出值集)]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即黑盒测试方法和白盒测试方法。软件测试的方法与实施(2)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1)白盒测试。白盒测试是把程序看成装在一只透明的白盒子里,测试者完全了解程序的结构和处理过程。其根据

程序的内部逻辑来设计测试用例,检查程序中的逻辑通路是否都按预定的要求正确地工作。白盒测试的原则白盒测试的方法有逻辑覆盖测试和基本路径测试。软件测试的方法与实施2)黑盒测试。黑盒测试是把程序看成装在一只不透明的黑盒子里,测试者完全不了解,或不考虑程序的

结构和处理过程。其根据规格说明书的功能来设计测试用例,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的要求。黑盒测试的方法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和错误推测法。软件测试的方法与实施2.软件测试的实施软件测试过程分以下四个步骤:(1)单元测试(2)集成测试(3)确认测试(4)系统测试。10.6程序调试10.

6.1程序调试的基本概念10.6.2软件调试方法程序调试的基本概念在对程序进行了成功的测试之后将进入程序调试(通常称debug,即排错)。程序调试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错误的迹象确定程序中错误的确切性质、原因和位置;

二是对程序进行修改,排除这个错误。程序调试的基本概念程序调试的基本步骤如下。1)错误定位。从错误的外部表现形式入手,研究有关部分的程序,确定程序中出错位置,找出错误的内在原因。2)修改设计和代码,以排

除错误。3)进行回归测试,防止引进新的错误。程序调试的基本概念程序调试有以下两个原则。1.确定错误的性质和位置的原则1)用头脑去分析思考与错误征兆有关的信息。2)避开死胡同。3)只把调试工具当作辅助手段来使用。4)

避免用试探法,最多只能把其当作最后手段。程序调试的基本概念2.修改错误的原则1)在出现错误的地方,很可能还有别的错误。2)修改错误的一个常见失误是只修改了这个错误的征兆或这个错误的表现,而没有修改错误的本质。3)

当心修正一个错误的同时有可能会引入新的错误。4)修改错误的过程将迫使人们暂时回到程序设计阶段。5)修改源代码程序,不要改变目标代码。软件调试方法软件调试方法可分为静态调试和动态调试。静态调试主要是指通过人的思维来分

析源程序代码和排错,是主要的设计手段,而动态调试是辅助静态调试的。主要的调试方法有强行排错法、回溯法和原因排除法3种。第十一章数据库设计基础11.1数据库的基本知识11.1.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1.1

.2数据库系统的发展与基本特点11.1.3数据库系统的内部体系结构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数据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它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的概念不再仅指狭义的数值数据,而包括文字、声音、图形等一切能被计算机接收且能被处理的符号都是数据。数据在空间上传递称为通信(以

信号的方式传输),数据在时间上传递称为存储(以文件的形式存取)。数据库的基本概念2.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其具有统一的结构形式并存放于统一的存储介质内,是多种应用数据的集成,并可被各个应用程序所共享

,所以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数据库的基本概念3.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BMS)是数据库的机构,它是一种系统软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作、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数

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系统的核心。为完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相应的数据语言,有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和数据控制语言。1)数据定义功能。2)数据操作功能。3)控制和管理功能。4)数据通信功能。数据库的基本概念4.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dataadministrator

,DBA)的职责包含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维护、改善系统性能和提高系统效率等方面。1)数据库设计。2)数据库维护。3)改善系统性能和提高系统效率。数据库的基本概念5.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DBS),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

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等5部分构成。数据库系统的发展与基本特点1.数据库系统的发展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的发展与基本特点关于数据管理3个阶段中的软硬件背景及处理特点,简单概括如表11-1所示。数据库系统的发展与基本特

点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数据集成性(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3)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的独立性一般分为物理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两种。数据库系统的发展与基本特点(4)数据统一管理与控制数据库系统不仅为数据提供了高度的集成环境,也为数据提供了统一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数据

的安全性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检查以及并发控制。数据库系统的内部体系结构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1)概念模式,也称逻辑模式。2)外模式,也称子模式。3)内模式,也称物理模式,其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数据库系统的内部体系结构2.数据库系统的两级映射

两级映射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独立性。1)概念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该映射给出了概念模式中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内部体系结构2)外模式到概念模式的映射。11.2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11.2.1数据模型的概念

11.2.2数据模型的三要素11.2.3数据模型的类型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型可以将复杂的现实世界要求反映到计算机数据库中的物理世界,这种反映是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它分为两个阶段,由现实世界开始,经历信息世界而至计算机世界,从而完成整个转化。1)现实世界(realworld)。2

)信息世界(informationworld)。3)计算机世界(computerworld)。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是现实世界符号的抽象,而数据模型(datemodel)则是数据特征的抽象,其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

行为和约束条件,为数据库系统的信息表示与操作提供一个抽象的框架。1)数据结构2)数据操作3)数据约束。数据模型的类型数据模型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分成3种类型,即概念数据模型(conceptualdatemodel)、逻辑数据模型(logicdatemodel)和物理数据模

型(physicaldatemodel)。数据模型的类型1)概念数据模型简称概念模型目前,较为有名的概念模型有E-R模型、扩充的E-R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及谓词模型等。数据模型的类型2)逻辑数据模型也称数据

模型数据模型的类型3)物理数据模型也称物理模型,它是一种面向计算机物理表示的模型,此模型给出了数据模型在计算机上物理结构的表示。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分为3种,即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11.3E-R

模型1.E-R模型的基本概念1)实体。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可以抽象成为实体,实体是概念世界中的基本单位,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且又能相互区别的事物。2)属性。现实世界中事物均有一些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属性来表示。

3)码。唯一标志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4)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11.3E-R模型5)联系。在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关联称为联系。两个实体集间的联系实际上是实体集间的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以有下面几种方式,即一对一联系、一对多或多对一联系、多对多联系。①一对一联系(1∶1)。

②一对多联系(1∶n)。③多对多联系(m∶n)。11.3E-R模型2.E-R模型的图示法E-R模型用E-R图来表示,如图11-2所示。11.3E-R模型1)实体表示法,在E-R图中用矩形表示实体集,在矩形内写上该实体集的名称。2)属性表示法,在E-R图中用椭圆形表示属性,在椭圆形内写上该属性的

名称。3)联系表示法,在E-R图中用菱形表示联系,菱形内写上联系名。11.4关系模型1.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relationmodel)是目前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非常单一,在关系模型中,现实世界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各种联系均用关系来表示。11.4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中常用的术语如下所示。1)元组。在一个二维表(一个具体关系)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元组对应存储文件中的一个具体记录。2)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有一个属性名。3)域。域指的是属性的取值范围,也就是不同元组对同一属性的取值所限定的范围。11.4关系模型4)候选

码或候选键。在二维表中唯一标志元组的最小属性值称为该表的候选码或候选健。5)主键或主码。从二维表的所有候选键选取一个作为用户使用的键称为主键或主码。6)外键或外码。二维表A中的某属性集F,但F不是A的主键,并且F是另一个二维表B的主键,则称F为二维表A的外键或外码。11.4关系模型关系模型采用

二维表来表示,二维表一般满足下面7个性质。1)二维表中元组个数是有限的——元组个数有限性。2)二维表中元组均不相同——元组的唯一性。3)二维表中元组的次序可以任意交换——元组的次序无关性。11.4关系模型4)二维表中元组的分量是不可分割的

基本数据项——元组分量的原子性。5)二维表中属性名各不相同——属性名唯一性。6)二维表中属性与次序无关,可任意交换——属性的次序无关性。7)二维表属性的分量具有与该属性相同的值域——分量值域的统一性。11.4关系模型2.关系模型的数据操作1)数据查询。2)数据删除。3)数据插入

。4)数据修改。11.4关系模型3.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关系模型允许定义3类数据约束,分别是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以及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1)实体完整性约束(2)参照完整性约束(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11.5关系代数1.传统的集合运算(1)投影运算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

关系称为投影。对R关系进行投影运算的结果记为πA(R),其形式定义为πA(R)≡{t[A]|t↔R}其中,A为R的属性列。11.5关系代数例如,对关系R中的“C”属性进行投影运算,记为πc(R),如表11-3所示,得到无重复元组的新

关系T,如表11-4所示。11.5关系代数(2)选择运算从关系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称为选择。选择是从行的角度进行的运算,即水平方向抽取记录。经过选择运算得到的结果可以形成新的关系,其关系模式不变,但其

中的元组是原关系的一个子集。选择运算形式定义为≡{t|t↔R∧F(t)为真}11.5关系代数其中,F表示选择条件,它是一个逻辑表达式,取逻辑值“真”或“假”。逻辑表达式F由逻辑运算符连接各算术表达式组成。算术表达式的

基本形式为其中变量)或常量,但又不能同为常量,是比较符,其可以是≢,≣,<,>,=及≠。σθβσθβ称为基本逻辑条件。11.5关系代数由若干个基本逻辑条件经过逻辑运算得到,逻辑运算为∧(并且)、∨(或者)及┓(否)构成,称为复合逻辑条件。例如,对关系R中选择“C”大于20的元组,记为C>2

0(R),如表11-3所列,得到无重复元组的新关系T,如表11-5所示。σθβ11.5关系代数(3)笛卡儿积设有n元关系R和m元关系S,它们分别有p和q个元组,则R与S的笛卡儿积记为R×S,其形式定义为R×S≡{t|t=<tr,ts>∧tr↔

R∧ts↔s}其中R×S是一个m+n元关系,元组个数是p×q。11.5关系代数例如,表11-3所示的关系R和表11-6所示的关系S的笛卡儿积运算的结果关系T如表11-7所示。11.5关系代数2.关系代数的扩充运算(1)交假设有n元关系R和n元关系S,它们的交仍然是一个n元

关系,它由属于关系R且属于关系S的元组组成,记为,其形式定义为≡{t|t↔R∧t↔S}显然,,或者。RSRSRS=RRS-(-)11.5关系代数例如,对上述的关系R和关系S做交运算的结果如表11-8所示。11.5

关系代数(2)除如果将笛卡儿积运算看做乘运算的话,那么除运算就是其逆运算。当关系T=R×S时,则可将除运算定义为T÷R=S或T/R=S式中,S称为T除以R的商。11.5关系代数在除运算中关系S的域由关系T中那些不出现在关系R中的域所组成,对于关系S中任一有序组,由它与关

系R中每个有序组所构成的有序组均出现在关系T中。11.5关系代数除法的定义虽然较复杂,但在实际中,除法的意义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如,有关系T,如表11-9所示;关系R,如表11-10所示;求关系S=T÷R,结果关系S如表11-11所

示。11.5关系代数(3)连接运算与自然连接运算在数学上,可以用笛卡儿积建立两个关系间的连接,但这样得到的关系庞大,而且数据大量冗余,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两个相互连接的关系往往须满足一些条件,所得到的结果也较为简单,这样就引入了连接运算与自然连接运算。11.5关系代数连接运算又可称为连接运算,这

是一种二元运算,通过它可以将两个关系合并成一个大关系。设有关系R、S以及比较式,其中i为R中的域,j为S中的域,含义同前,则可以将它的含义用下式定义即R与S的连接是由R与S的笛卡儿积中满足限制的元组构成的关系,一般其元组的数目远远少于R×S的数目。应当注意的是,在连接中,

i与j需具有相同域,否则无法作比较。11.5关系代数在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连接是一个称为自然连接的特例。自然连接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分量必须是相同属性,并且进行等值连接,相当于恒为“=”,在结果中还要把重复的属性列去掉

。自然连接可记为RS11.5关系代数例如,假设有关系R(见表11-12)及关系S(见表11-13),则关系R与关系S自然连接后的结果如表11-14所示。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1.数据库设计概述数据库设计中有两种方法,即面向

数据的方法和面向过程的方法。面向数据的方法是以信息需求为主,兼顾处理需求;面向过程的方法是以处理需求为主,兼顾信息需求。由于数据在系统中稳定性高,数据已成为系统的核心,因此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已成为主流。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数据库设计一般采用生命周期法,即将整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分

解成目标独立的若干阶段。它们是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运行阶段和进一步修改阶段。在数据库设计中采用前4个阶段。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2.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分析需求收集和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收集到的基础数据和一组数据流

图(DFD)是下一步设计概念结构的基础。概念结构是整个组织中所有用户关心的信息结构,对整个数据库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而要设计好概念结构,就必须在需求分析阶段用系统的观点来考虑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及其处理。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1)需求分析的任务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

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如组织、部门、企业等),充分了解原系统的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新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今后可能的扩充和改变,不能仅按当前应用需求来设计数据库。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调查的重点是“数据”和“处理”,通过调查,从中获得每个用户对数据库

的要求。1)信息要求。2)处理要求。3)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要求。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2)需求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表达用户的需求,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analysis,SA)方法用

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用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数据字典对系统中的数据的详尽描述,是各类数据属性的清单。对数据库设计来讲,数据字典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结果。11.6数据

库设计与原理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其通常包括5个部分,即数据项,它是数据的最小单位;数据结构,它是若干数据项有意义的集合;数据流,其可以是数据项,也可以是数据结构,表示某一处理过程的输入或输出;数据存储,处理过程中存取的数据,常常是手工

凭证、手工文档或计算机文件;处理过程。数据字典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完善的。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3.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的目的是分析数据间内在语义关联,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数据的抽象模型。数据库概念设计的方法有集中模式设计、视图集成设计等

两种方法。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1)集中式模式设计法集中式模式设计法是一种统一的模式设计方法,其根据需求由一个统一机构或人员设计一个综合的全局模式,这种方法设计简单方便,它强调统一与一致,使用与小型或并不复杂的单位或部门,而对大型的

或语义关联复杂的单位则并不适合。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2)视图集成设计法视图集成设计法是将一个单位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先对每个部分做局部模式设计,建立各个部分的视图,然后以各视图为基础进行集成。在集成过程中可能会

出现一些冲突,这是由于视图设计的分散性形成的不一致所造成的,因此需要对视图作修正,最终形成全局模式。视图集成设计法是一种由分散到集中的方法,它的设计过程复杂但能较好地反映需求,适合于大型与复杂的单位,避免设计的粗糙与不周到,目前此种方法应用较多。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视图集成法进行

设计时,需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局部应用。2)视图设计。3)视图集成。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4.数据库的逻辑设计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主要工作是将E-R图转换成制定RDBMS中的关系模式。首先,从E-R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是比较直接的,实体与

联系都可以表示成关系。E-R图中属性也可以转成关系的属性,实体集也可以转换成关系。11.6数据库设计与原理5.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数据库内部物理结构作调整并选择合理的存取路径,以提高数据库访问速度及有效利用存储空间。在现代关系数据库中已大量屏蔽了内部

物理结构,因此留给用户参与物理设计的余地并不多,一般的RDBMS中留给用户参与物理设计的内容大致有索引设计、集簇设计和分区设计。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