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化学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考点专练(含答案解析).doc,共(15)页,498.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60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高考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考点专练1.根据如图海水综合利用的工业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MgCl2·6H2O受热生成Mg(OH)Cl和HCl气体等。A.过程①的提纯是物理过程,过程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产生2种单质B.在过程③中将MgCl2·6H2O灼烧即可制得无水M
gCl2C.在过程④、⑥反应中每氧化0.2molBr-需消耗2.24LCl2D.过程⑤反应后溶液呈强酸性,生产中需解决其对设备的腐蚀问题2.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是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某些条件和部分产物
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甲为单质,乙为O2,且甲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H2,则丙不一定是两性氧化物B.若甲为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且戊为碱,则丙生成戊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C.若甲为硫磺燃烧产物,丁为水,则戊的浓溶液不可用于干燥甲D.若甲为浓盐酸,乙为Mn
O2,则戊可能使品红褪色3.硅是构成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种主要元素,下列有关硅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氮化硅陶瓷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化学式为Si3N4B.碳化硅(SiC)的硬度大,熔点高,可用于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和轴承C.光导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为SiO2D.硅酸
盐均不溶于水4.用下列两种途径制取H2SO4,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途径①反应中体现了浓HNO3的强氧化性和酸性B.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O2的浓度来降低成本C.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取1molH2SO4,理论上
各消耗1molS,各转移6mol电子D.途径②与途径①相比较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因为途径②比途径①的污染相对较小且原子利用率较高5.一定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稀硝酸或浓硝酸完全反应,在相同条件下,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假设产物气体只可能是NO或NO2)。下列叙述
一定正确的是()①硝酸浓度越大,消耗的硝酸越少②硝酸浓度不同,生成的Cu(NO3)2的物质的量相同③硝酸浓度越大,产生的气体越少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同A.只有②B.②④C.③④D.①②③6.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A.证明非金属性Cl>C>SiB.
“喷泉”实验C.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D.探究SO2的还原性和漂白性7.由二氧化硅制高纯硅的流程如下,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A.SiHCl3摩尔质量为135.5gB.H2和HCl均可循环利用C.SiO2是一种坚硬难
熔的固体D.①②③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8.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对试管①中的试剂及实验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9.“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下列叙述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是()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对工业生产
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B.有机化工生产中所需溶剂尽量不选择苯、氯仿等有机物C.回收电子垃圾通过高温焚烧熔出金属,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环保D.将工业废水加压排放到地下深井,可实现自然过滤净化和避免水的污染10.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类比正确的是()A.已知Fe+S=====△FeS,则Cu+S=====
△CuSB.Fe能与CuSO4溶液反应,可知Al与CuSO4溶液也能反应C.CaS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SO2,可知CaSO3与稀硝酸反应也生成SO2D.已知H2O2能氧化I-,可知H2O2也能氧化Cl-11.下列物质能使
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又褪色的是()①Cl2②盐酸③氯水④盐酸酸化的漂白粉⑤木炭⑥Na2O2A.①③④B.①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③④⑤⑥12.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氮肥均含有NH4+B.雷
电作用固氮中氮元素被氧化C.碳、氢、氧三种元素参与了自然界中氮循环D.合成氨工业的产品可用于侯氏制碱法制备纯碱13.SO2通入足量的Fe(NO3)3稀溶液中,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成棕黄色,这时
若滴入BaCl2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针对上述一系列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NO-3B.从上述反应可以得出结论,氧化性:HNO3>Fe3+>稀硫酸C.上述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无色难溶
于水的气体D.假设通入的SO2完全反应,同温同压下,SO2和逸出气体的体积比为1∶114.已知NH3和HCl都是能用来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若在相同条件下用等体积烧瓶各收集满NH3和HCl气体,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两烧瓶内充满溶液且不考虑溶质的扩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H3和HC
l分别形成蓝色、红色喷泉B.制备干燥的NH3和HCl,所需的干燥剂分别是碱石灰、浓硫酸C.若烧瓶中改为NO2,则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前两者不同D.去掉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改为单孔塞,也可引发喷泉15.为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物中气体为NO,设计
右图实验(实验过程中活塞2为打开状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关闭活塞1,加入稀硝酸至液面a处B.在装置左侧稍加热可以加快稀硝酸与铜的反应速率C.通过关闭或开启活塞1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D.反应开始后,胶塞下方有无
色气体生成,但不能证明该气体为NO16.我国有广阔的海岸线,建设海峡经济区,海水的综合利用大有可为,如图所示为海水综合利用部分流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工艺流程中涉及化合、分解、复分解和置换反应B.①只发生了化学变化,②是用电解熔融NaCl制备Cl2C.③④涉及的反应均为氧
化还原反应,⑤只需要蒸馏即可得到单质Br2D.④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Br2+2H2O===4H++SO2-4+2Br-17.自然界的硫循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和②中硫元素均被氧化B.控
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SO2排放C.含硫有机物和含硫无机物可相互转化D.①是自然界形成酸雨的唯一原因18.水合肼(N2H4·H2O)为无色透明的油状发烟液体,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其制备的反应原理为NaClO+2NH3===N2H4·
H2O+NaCl。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备水合肼的操作不正确的是()A.装置甲中试剂X可以选择生石灰B.装置乙作为反应过程的安全瓶C.装置丙制备水合肼时氨气从b口进入D.装置丁可用于吸收多余的尾气19.如图是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
置,该装置可用于()A.饱和食盐水与碳化钙反应制取乙炔B.浓硝酸与铜反应制取二氧化氮C.浓氨水与生石灰反应制取氨气D.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20.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无机物A、B、C、D、E、X存在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
若A中含有非极性键,则X可能为一种酸酐B.若A是单质,则B和E中也一定有一种是单质C.若B具有强氧化性,则A、E的组成元素可能相同D.若X为O2,则B、C、D在常温下均可以是气体21.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
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探究SO2的性质,并制取一种常用食品抗氧化剂焦亚硫酸钠(Na2S2O5)。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前已除去装置中的空气)(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其中的液体不能流下,应采取的操作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闭K2、K3,打开K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观察到装置C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装置D和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4)关闭K1、K3,打开K2。一段时间后E中有Na2S2O5晶体析出,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葡萄酒常用Na2S2O5作抗
氧化剂。测定某葡萄酒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以游离SO2计算)的方案如下:溶液出现蓝色且30s内不褪色(已知:滴定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I2+2H2O===H2SO4+2HI)按上述方案实验,消耗标准I2溶液20
.00mL,实验测得样品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以游离SO2计算)为________g·L-1。若实验中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未润洗,则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6)设计实验验证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已知A、B、C、D、E是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常温下,E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们之间有如下反应关系。(1)若A是一种黑色单质,B是一种常见的难挥发性酸,C
、D都是气体,试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A是一种紫红色单质,B是一种常见的挥发性酸,反应时生成的C是无色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B在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3)若实验室中利用A和B的反应制备气体C,C是一种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试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实验室检验C的方法
___________。23.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1)装置A中烧瓶内试剂可选用________(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生石灰d.五氧化二磷e.烧碱固体(2)若探究氨气的溶解性,需在K2的导管末端连接
下表装置中的________(填序号)装置,当装置D中集满氨气后,关闭K1、K2,打开K3,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探究氨气的还原性,需打开K1、K3,K2处导管连接制取纯净、干燥氯气的装置。①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生成气体必须通过盛有___
___________试剂的洗气瓶。②D中氨气与氯气反应产生白烟,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③从K3处导管逸出的气体中含有少量Cl2,则C装置中应盛放________________溶液(填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
如图实验装置。(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浓硫酸表现出__________性。(2)实验室用装置E制备Cl2,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时需要还原剂_______
__mol。(3)①装置A中使用前需检漏的仪器是_________(填名称)。②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_______,D:______________。0.2020高
考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考点专练(含答案解析)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答案为:D;解析:A项,过程①涉及Mg2+、CO2-3、SO2-4的沉淀,属于化学过程,错误;B项,由已知条件知直接灼烧MgCl2·6H2O得不到无水MgCl2,错误;C项,未指明温度和压强,错误;D项正确。2.答案为:C;
解析:A.若甲为单质,乙为O2,且甲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H2,所以甲可能是铝或硅,丙为氧化铝或二氧化硅,则丙不一定是两性氧化物,故正确;B.若甲为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为金属钠,且戊为碱,则戊为氢氧化钠,乙可能为氧气,丙为氧化
钠或过氧化钠,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为非氧化还原反应,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正确;C.若甲为硫磺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硫,丁为水,则乙为氧气,丙为三氧化硫,戊为硫酸,浓硫酸能干燥二氧化硫。故错误;D.若甲为浓盐酸,乙为MnO2,丙为氯气,氯气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盐酸
和次氯酸,次氯酸能使品红褪色,故正确。故选C。3.答案为:D;解析:在氮化硅中,N元素为-3价,Si元素为+4价,则化学式为Si3N4,A正确;硅酸钠易溶于水,D错误。4.答案为:A解析:途径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6HNO3(浓)=H2SO4+6NO2↑+2H2O
,没有硝酸盐生成,硝酸只表现氧化性,不表现酸性,故A错误;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方程式是2SO2+O22SO3,增大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可以提高二氧化硫转化率,故B正确;由S生成H2SO4不论经历几个步骤,硫元素都由0价变为+6,由电子守
恒得,转移电子数都是6,故C正确;途径①中有NO2气体放出,途径②比途径①的污染相对较小且原子利用率较高,故D正确。选A。5.答案为:B;解析:一定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稀硝酸和浓硝酸完全反应,发生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Cu+4HNO3(
浓)===Cu(NO3)2+2NO2↑+2H2O,①等量的Cu与酸反应,浓硝酸消耗得多,错误;②等量的Cu与酸反应,由铜原子守恒可知生成Cu(NO3)2的物质的量相同,正确;③等量的Cu与酸反应,浓硝酸反应生成气体多,
错误;④因3NO2+H2O===2HNO3+NO,最终收集到的气体均为NO,由电子守恒可知,收集到NO的体积相等,正确。6.答案为:B;解析:A.盐酸不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含氧酸,且挥发出的盐酸能够使硅酸钠变浑浊,图示装置
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A项错误;B.图示装置中NaOH溶液与氯气反应,是瓶内气压骤降,可完成喷泉实验,故B项正确;C.NH3的密度较小,应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为向上排空气法,故C项错误;D.SO2与硫化氢的反应中,二氧化硫的S元素化合价降低,表现的是氧化性,而不是还原性,
故D项错误;答案选B。7.答案为:A解析:A.SiHCl3摩尔质量为135.5g/mol,故A错误;B.由生产高纯硅的流程示意图可知,H2和HCl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所以可重复利用的物质是H2和HCl,故B正确;C.SiO2是原子晶体,硬度大、熔点高,故C正确;D.反
应①为SiO2+2CSi+2CO↑,反应②Si(粗)+3HClSiHCl3+H2,反应③SiHCl3+H2Si(粗)+3HCl,三个方程式中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8.答案为:B
解析: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A正确;SO2通入Ba(NO3)2溶液中,酸性条件下,NO-3将SO2氧化为SO2-4,得到BaSO4沉淀,B错误;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正确;SO2具有还原性,能与酸性KMn
O4溶液反应而使溶液褪色,D正确。9.答案为:B;解析: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不产生废弃物,原子利用率100%,而不是污染之后再进行治理,A错误;苯、氯仿有毒,故尽量不用作溶剂,B正确;
通过高温焚烧电子垃圾能回收金属,但同时产生有毒气体而污染大气,C错误;将工业废水排放到地下深井会污染地下水,D错误。10.答案为:B;解析:Cu与S化合生成Cu2S,A错误;Fe能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Al比Fe活泼,故Al与CuSO4溶液也能发生置换反应,B正确;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则CaS
O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aSO4,生成的气体是NO而不是SO2,C错误;I-还原性较强,H2O2能氧化I-,但H2O2不能氧化Cl-,D错误。11.答案为:A;解析:①Cl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能使溶液褪色;②盐酸能使紫色
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不能褪色;③氯水中含盐酸和次氯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后褪色;④盐酸酸化的漂白粉中也含有盐酸和次氯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后褪色;⑤木炭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⑥Na2O2与水反应生成碱,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选A。12.答案为:A;解析:A项,除了含
有铵根NH4+的氨态氮肥以外,还有硝态氮肥(以硝酸根NO3-为主)、铵态硝态氮肥(同时含有硝酸根和铵根)、酰胺态氮肥(尿素),故A项错误;B项,在闪电(高能)作用下,生成氮氧化合物,氮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雷
电作用固氮中氮元素被氧化,故B项正确;C项,碳、氢、氧三种元素参加了氮循环,如蛋白质的制造需要碳元素,又如氮气在放电条件下,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一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等,故C项正确;D项,侯氏制碱法
制备纯碱涉及的反应为:NH3+CO2+H2O+NaCl═NaHCO3↓+NH4Cl,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该制备中用到了氨气,所以合成氨工业的产品可用于侯氏制碱法制备纯碱,故D项正确。故选A。13.答案
为:D;解析: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黄色,Fe3+变为Fe2+,后又被氧化为Fe3+,所以最终被还原的是NO-3,A正确;根据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说明Fe3+的氧化性强于稀硫酸,但在硝酸存在的条件下溶液立即又变成棕黄色,说明Fe2+迅速被氧
化成Fe3+,故硝酸的氧化性比Fe3+强,综上所述氧化性:HNO3>Fe3+>稀硫酸,B正确;SO2被氧化后产生的H+和NO-3构成强氧化体系,氧化Fe2+时生成无色难溶于水的NO气体,C正确;上述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NO-3,故相当于SO2与NO-3之间
的氧化还原,有3SO2~2NO-3,则通入SO2与逸出气体的体积比为3∶2,故D错误。14.答案为:Cn(HNO3)=,溶液的体积为HNO3的体积,所以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c(HNO3)==0.04
46mol/L,设氨气或氯化氢体积为1L,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形成喷泉实验形成的溶液浓度==0.0446mol/L,若改为NO2气体,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前两者相同,C错误;D.去掉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改为单孔塞,用双手捂住烧瓶,待导气管气泡冒出后,冷却烧瓶会引发
喷泉,D正确。15.答案为:A;解析:关闭活塞1,将无法加液体到液面a,A错误;关闭活塞1,生成的NO把稀硝酸压向右边,使铜丝与稀硝酸分离,C正确;想证明该气体为NO,必须使NO与O2接触,生成红棕色NO2,D正确。16.答案为:D;解析:题述工艺流程中没
有涉及化合、复分解反应发生,故A错误;①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故B错误;③④⑤涉及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④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Br2+2H2O===4H++SO2-4+2Br-,故D正确。17.答案为:D;解析
:①中SO2被氧化变为SO42-,②岩石中硫以金属硫化物或硫单质存在,火山爆发时,被氧化变为SO2,所以选项A合理;B.有些化石燃料中含有硫元素,使用时就会转化为SO2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SO2排放,选项B正确;C.动植物遗体碎屑、排出物中硫元素是有机物,它们
能形成石油等矿物质中的有机物,化石燃料燃烧会转化为SO2进入大气,动植物遗体碎屑、排出物也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变为SO42-进入土壤溶液中,SO2、SO42-是无机物;它们被生产者吸收又可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实现了含硫有机物和含硫无机物相
互转化,选项C正确;D.形成酸雨的物质,除了SO2还有H2S、NO2等,所以①不是自然界形成酸雨的唯一原因,选项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D。18.答案为:C;解析:A项:装置甲用于制备氨气,试剂X可以是生石灰,
利用CaO与水反应放热使氨气从溶液中逸出,A项正确;B项:氨气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用装置乙作为安全瓶置于甲乙之间,B项正确;C项:为有利于氨气与NaClO溶液反应,制备水合肼时氨气应从装置丙a口进入,C项错误;D项:氨气会污染环境,实验时用装置丁进行尾气处理并防倒吸
,D项正确。本题选C。19.答案为:A;解析:A.碳化钙与食盐水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乙炔,乙炔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A正确;B.浓硝酸与铜反应制取二氧化氮气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则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错误;C.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错误;D.浓盐酸和二氧
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氯气,本题装置没有加热,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20.答案为:B;解析:A.若A中含有非极性键,则X可能为一种酸酐,例如A是过氧化钠,X是CO2,故A正确;B.若A是单质,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则B和E中不一定
是单质,故B错误;C.若B具有强氧化性,则A、E的组成元素可能相同,例如A是NO2,B是硝酸,X是NO,故C正确;D.若X为O2,则B、C、D可以是气体,例如A是氮化镁,B是氨气,C是NO,D是NO2,故D正确。答案选B。二、填空题21.答案为:(1)拔掉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使分液漏斗玻璃
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瓶颈处的小孔)(2)2Fe3++SO2+2H2O===2Fe2++SO2-4+4H+有淡黄色沉淀生成(3)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4)SO2+Na2SO3===Na2S2O5(5)0.12
8偏高(6)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再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解析:(1)使用分液漏斗时应取下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使分液漏斗内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保证液体顺利流下。(2)装置A中生成SO2,装置B中FeCl3溶液
与SO2发生反应,Fe3+被还原为Fe2+,SO2被氧化为SO2-4,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装置C中发生反应:H2O+SO2+Na2S===H2S+Na2SO3、SO2+2H2S===3S↓+2H2O,现象是有淡黄色沉淀生成。(3)装置D和F的作用是吸收SO2
,防止污染空气。(4)装置E中Na2SO3与SO2反应生成Na2S2O5。(5)根据反应SO2+I2+2H2O===H2SO4+2HI进行计算,则样品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为0.01000mol·L-1×0.02000L×64g·mol-
10.10000L=0.128g·L-1。若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未润洗,则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高,测定结果偏高。(6)若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则生成Na2SO4,可以利用稀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2-4。22.答案为:C+2H2SO4(浓)C
O2↑+2H2O+SO2↑2NO3-+3Cu+8H+=2NO↑+4H2O+3Cu2+酸性氧化性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气体,若试纸变蓝,则证明该气体为氨气。(或用蘸有浓盐酸的
玻璃棒靠近该气体,若有白烟生成,则证明该气体为氨气。)解析:(1)若A是一种黑色单质,B是一种常见的难挥发性酸,C、D都是气体,则A是碳,B是硫酸,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CO2↑+2H2O+SO2↑,故答案为:C+2H2SO4(浓)CO2↑+2H2O+SO2↑。(2)若A是
一种紫红色单质,B是一种常见的挥发性酸,反应时生成的C是无色气体,则A是铜,B是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NO3-+3Cu+8H+=2NO↑+4H2O+3Cu2+,B在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是酸性、氧化性,故答案为:2NO3-+3Cu+8H+=2NO↑+4H2O+3Cu2+,酸性,氧化性。(3)若实
验室中利用A和B的反应制备气体C,C是一种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则C是氨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实验室检验C的方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气
体,若试纸变蓝,则证明该气体为氨气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该气体,若有白烟生成,则证明该气体为氨气,故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实验室检验C的方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气体,若试纸变蓝,则证明该气体为氨气(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该气体,若有
白烟生成,则证明该气体为氨气)。23.答案为:(1)ace(2)Ⅱ或Ⅲ用热毛巾将烧瓶捂热片刻(其他合理答案均可)(3)①饱和食盐水、浓硫酸②3Cl2+8NH3===6NH4Cl+N2③NaOHCl2+2OH-===Cl-+ClO-+H
2O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四点:①实验室中快速制备氨气的方法和原理;②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和操作;③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尾气吸收;④氨气和氯气的反应原理。(1)在浓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3·H2+4+OH-,加入生石灰[CaO+H2O
===Ca(OH)2]或NaOH固体,平衡左移,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促进氨水的挥发。碱石灰的成分是烧碱和生石灰,将浓氨水加入到碱石灰中能快速制备氨气。(2)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CCl4,要用防倒吸装置,因此选择Ⅱ或Ⅲ。要使装置D发生喷泉现象,必须使烧瓶中的压强迅速降低,形成内外压强差。用热毛巾将烧
瓶捂热,可使D中氨气受热膨胀,通过导管后溶于水,D中压强变小即产生“喷泉”。(3)①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②探究氨气具有还原性,氯气与氨气反应产生白烟,联系NH3+HC
l===NH4Cl可知,“白烟”的成分为氯化铵,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则生成的“无色无味气体”必为氨气的氧化产物,可推知为氮气。③氯气是有毒气体,可与强碱溶液反应,因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吸收。24.答案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氧化性和酸性M
nO2+4H++2C1-Mn2++Cl2↑+2H2O0.2分液漏斗褪色的品红恢复红色无明显现象;(2)实验室用装置E中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制备Cl2,同时生成氯化锰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1-Mn2++Cl2↑+2H2O。标况下2.24L氯气的物质
的量是0.1mol,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中氯化氢中的氯从-1价变为0价,所以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HCl,因此根据氯原子守恒可知生成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时需要还原剂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0.2mol;(3)①装置A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是分液漏斗,带有活塞,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
②二氧化硫漂白后的物质具有不稳定性,加热时又能变为红色,而氯气的漂白具有不可逆性,加热也不能恢复红色,所以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中褪色的品红恢复红色,D中无明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