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三(15题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9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222.500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三(15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三(15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三(15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三(15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三(15题含答案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三(15题含答案解析).doc,共(17)页,222.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59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材料阅读题三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摘编自[美]杜希德、芮沃寿《唐朝的概观》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

变。——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

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

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世纪当科技革命出现时,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热情地赞同通过

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追求应该“谦卑和仁慈”地进行,不是“为了心情的愉悦,或为了竞争,或为了比别人优越,或为了利益、名誉、权力或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并提醒人们注意科技的潜在性,提防它的危险。——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

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摘自《札记》材料二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

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摘编

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材料三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

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任举两例)(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

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

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

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黄仁

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

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之际的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

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

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鲜明,持之有理,言之有据)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

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贷款。到

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贷资本转化。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

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材料二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

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

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

的贷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贷款。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募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摘编自【

美】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

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

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

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

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并据所学知识概述商鞅持此主张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的商业措施及其目的。(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

商业政策。(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

,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

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

争夺。”——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

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从中提炼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安

古称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央。汉初,娄敬劝刘邦建都长安时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汉唐盛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秦岭森林茂密,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昆明池、曲江池等湖泊星罗棋布,灞、泾、渭等“八水绕长安”

,“驰骛往来”,沟通黄河,“漕挽天下”。——据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等整理材料二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

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三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中亚九姓大量入居中原,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和精通汉文化的中亚人。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敦煌,大批的行商坐贾从事着中原的丝绸和

瓷器、西域的珍宝等各种交易,使长安和当时的中转贸易城市繁华一时。当时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塑造了有唐一代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特征。(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长安作为都城的有

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诗经·大雅·绵》中写道:“绵绵瓜迭,民之初生。”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

为报吴国之仇,曾以国家政令形式明文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者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这一政策,使越国在十年之内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为

最终打败吴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商鞅道:“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据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二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

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

、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材料三1982年,计

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减至16.60%;中国人口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流动人口规模继续膨胀,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2016年

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据王秀《新中国生育政策演变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

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今中国鼓励人口增长的历史背景。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

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后代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材料二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1)据

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

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解析1.答案: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

,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职(三省六部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

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解析:本题

目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保守的”。其一,“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以从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以及能够体现其文明的史实来阐述。其二,“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

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第二,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2.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征。

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

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

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思想主张。这一特点

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

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同时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题

中信息作答,主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注意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及阐述,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归纳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述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总结影响。首先观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的特点。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述:第一步叙

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总结影响。3.答案为:示例:人文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进行阐述,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文精神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科分类的思想,其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勃然兴起,

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等杰出的科学家。总之,人文精神是科学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是“人文精神”“科学技术”,联系思想进步与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世界史中人文主义不同发展阶段对科技的影响。拟出论题,结合相关史实进

行论证,至少应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表述。注意论题明确,史实正确,论述合理,逻辑严密。4.答案为:(1)理想:建立大同社会。举例: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相关内容(天下为公、民

生主义).(2)原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近代仁人志士屡次探索的失败;中国传统儒学为之准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3)体现:修己、治人(或加强自我修养、加强法治)。原因:儒学的自身价值

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5.答案为: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

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

解析:依据材料中“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先前时期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中国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

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6.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取代丞相以加强皇权。解析: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机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

集权的措施。7.答案为:观点一“曙光说”:明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作用。

观点二“晚霞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明清的进步思想从根本上未能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以维护封建秩序为根本目的,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于西方

的命运。(任选一种观点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材料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但回答的时候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选择明清之际的文化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这一观点,就要结合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和这一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的

史实去思考;而选择明清之际的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这一观点,就要从明清时期的思想只是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维护封建统治才是其根本目的这一角度去思考。8.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

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

,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可以反映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

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9.答案为:(1)同:①背景相同:商品经济、长途贩运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②性质相似:都具有近代银行的某些属性

。③态势相似:都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2)特点:①前者私人经营;后者由私人经营发展到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②前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后者开展国际业务;③前者主要为私人服务,后者主要为政府服务,禁止向私人发放贷款;④前者为合伙制,后者为股份制。⑤前

者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后才发展为近代银行;后者出现较早,17世纪末就已经出现。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专制制度。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影响。解析:(1)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

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可以联系所学,从背景上看存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和“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得出

性质上的相同点;以及发展态势上表现出的相同点。(2)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贷款”和“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贷款”、“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和“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

现代银行的标志”、“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等信息分析得出在经营主体、经营业务和对象、组织形式和发展进程等方面各自的特点。造成不同特点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各自的社会背景来分析说明。10.答案为:(1)态度:孟子:农商平

等;商鞅:重农抑商。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

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1)态度:孟子:根据“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得出农商平等;商鞅:根据“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得出重农抑商。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会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根据“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得出征收资产税(算缗);根据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得出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根据“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分析得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11.答案为:(1)特点:鼓

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高产作物引进。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解析:第(1)问,依据

“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等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从民生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

材料“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等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纳答案。

12.答案:示例一论题:“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消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

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示例二论题:“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千方百计压制武人,武将频繁调动

,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

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社会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

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信息确定“‘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或者“‘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的观点。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外交、经济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归纳论证。13.

答案:(1)条件:战略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水利工程发达。(2)特点: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或“中外、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3)条件:民族的交融,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交通的进步,

政治统一带来安定的局面,开放包容的文化。解析:第(1)问,根据“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秦岭森林茂密”“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灞、泾、渭

等‘八水绕长安’,‘驰骛往来’,沟通黄河,‘漕挽天下’”及示意图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

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的信息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中亚九姓大量入居中原”可知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交融,“当时全国共有驿

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可知当时交通进步,“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可知当时政治统一,“塑造了有唐一代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特征”可知当时开放包容的文化,加之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14.答案为:(1)思想:提倡和鼓励生育,并将人口众多视为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

象征。原因:农耕文明条件下,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出于战争的需要;人口增长可以增加国家赋役和兵员。(2)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原因:农业生产发达(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农业劳动力过剩);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汇聚城镇

)。(3)变化:由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到放开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人口增长。背景: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生三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人

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从政治、经济以及争霸战争需要等与人口增长有关的因素,可以得出答案。(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

”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该时期中国社会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来考虑。(3)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三“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来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

合该时期中国人口特征,从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等角度来考虑。15.答案为:(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2)作者:董仲舒。“修改和润色”: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原因:

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的意思从君权神授的角

度回答。(3)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小问的回答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