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23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含答案).doc,共(6)页,41.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43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每课一测(二十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选择题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计数,其大致可以分为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六个方面。庆祝民族节日()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③是历史文化成就的
凝结④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凝结,排除③。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排除④。①②正确。2.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
个野蛮的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③“开发”是虚无的,“活化”是复古的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解析:选A材料中“开发”注重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相反,“活化”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①正确
;“开发”由于注重经济效益,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则有助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正确;②错误,“活化”没有割裂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③错误,“开发”并不代表民族虚无主义,“活化”也不是复古主义。3.2018年1月8日,故宫博物院与卡地亚共同推出纪录片《唤醒时间
的技艺》。该片纪录了故宫博物院与卡地亚的钟表保护修复专家携手修复六件故宫院藏钟表文物的合作历程,是双方共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里程碑的重要见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
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不选;文化遗产对研究
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②正确;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而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③正确;“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观点错误,④不选。4.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已在境外10多家媒体播出,覆盖海外收视人群约3亿,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海
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需要()①依托商业贸易,在商贸活动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②发展国际教育,通过国家互派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③创作文化精品,让国外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中华文化④尊重文化差异,坚持把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放在首位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B在商
贸活动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是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的措施,①不选;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需要发展国际教育,通过国家互派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②正确;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需要创作文化精品,让国外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中
华文化,③正确;“把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放在首位”观点错误,④不选。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要求我们()①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②在中外人文交流
中,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魅力④努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加强对外文化渗透能力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A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我们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强文
化传播亲和力,①正确;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是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态度,不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态度,②不选;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魅力,③正确;“加强对外文
化渗透”说法错误,④不选。6.有学者认为,今天,面对现代性的问题,要提倡东西方思想的多元互补,要珍视多元文明的价值,增加人类解决困境的路径选择。该观点意在强调()A.文化多样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
社会的基本特征C.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D.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解析:选A材料主要强调文化多样性对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所起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均正确,但与题意不符。7.
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文化部已正式公布《“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在于()①商业贸易是促进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经济决定文化,沿线经济繁荣自然带动文化繁荣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认同,共同发展④它契合当代基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人类文明共同认知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D材料中“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
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说明商业贸易是促进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故①符合题意;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各国文化,通过“一带一路”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故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排除;③说法错误,不同民族文化要求同存异,而不是相互认同,排除。8.文化交流,看似隔着一层难以描述的轻纱,但却内里交融,魅力无穷。如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曾饱含深情地为梅兰芳先生
赋诗一首:“认不出你,亲爱的,你用陌生的语言蒙着面孔,远远地望去,好似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这启示我们()①文化交流要善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找到“公约数”②把突出文化公共性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③把握文化的相通性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
传播④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特征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C“文化交流,看似隔着一层难以描述的轻纱,但却内里交融,魅力无穷”,启示我们文化交流要善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找到“公约
数”,①正确;“把突出文化公共性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说法错误,②不选;文化交流内里交融,魅力无穷,启示我们把握文化的相通性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③正确;材料启示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坚持各民族文化平
等、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无关,④不选。9.无论多么传统的东西,也会被科技的进步所改变。从最初的登门拜年,到后来的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呼机拜年、短信拜年、电子贺卡,再到现在的网络视频拜年,我们感受着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这说明()①旧的传媒不适应时代潮流,应
全部淘汰②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③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④现代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文化的区域性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选D①错误,不应是全部淘汰;“从最初的登门拜年,到后来的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呼机拜年、短信拜
年、电子贺卡,再到现在的网络视频拜年”体现了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传播的手段发展,带来了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②③正确;④表述错误。1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
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主席的主张()①要求不同民族要通过对话消除分歧走向统一②说明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繁荣③说明各国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认同,共同发展④契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
步的重要动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D“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表明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繁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重要动力,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尊重文化多样性,而不是“消除分歧走向统一”,排除①;文化在交流中要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认同,排除③。11.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
站——中国文化网。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注重与微信、微博、脸书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该网站()①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②融入传统元素,彰显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使中外文化趋于同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中国文化网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融入了时代元素,增强了中
国形象的现代感,①正确;通过中国文化网,可以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说明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③正确;融入传统元素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排除;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外文化趋于同一”的说法错误,④排除。12.“学汉语吧,那意
味着你未来几十年内的机会和财富。”这是贴在法国巴黎街头的一则海报。“汉语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世界。汉语的对外交流与推广有利于()①中华文化向外辐射,成为世界核心文化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③
使世界各国认同中华文化④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选C对外推广汉语,既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又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错误;
汉语的对外交流与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文化而非认同,③观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国梦,了解中
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更好地促进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解析:本题第(1)问设问指向探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的意义。审题关键是抓住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等知识分析。第(2)问要求考生说明为更好地促进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原则、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来分析说明。答案:(1)①有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相互吸收有益成果。②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
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2)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要反对拒绝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14.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贯通着文化血脉、勾连着文化之根的村庄,可谓不计其数。然而现实中,不少地方的乡土文化,却呈现凋敝的趋向。有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
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递减。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未能更好地把握乡村的“文化世界观”:或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唱戏、剪纸、扭秧歌之类的乡土符号,忘记了这是个文化综合体;或是将其粗暴地理解为改建、改造,只剩下乡村游、农农乐,在过度开发、千篇一律中剥蚀了乡村文化的根基。乡土文
化的重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输送,早已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文化建设绝非简单的输入,需要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讲好村民自己的生活故事。“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有人如
此总结良好文化环境对村风民风的影响。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当农民对脚下的土地无比眷恋、对生长于斯的文化无比自信,才有民淳俗厚的新风尚,才有源远流长的
新文化,也才有诗书传家、厚德重义、富足美满的新农村。(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为什么还未能更好地把握乡村的“文化世界观”。(
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请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去创新创业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言简意赅、主题突出、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个字。解析:本题第(1)问,针对材料中的问题,结合教材知识,就可得出正确答案。中国传统村落锐减,需要重视乡村文化的载体,保护好中国
传统村落;未能更好地把握乡村的“文化世界观”,要求我们应全面正确把握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建设要注重多样性;“乡村文化建设绝非简单的输入,需要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讲好村民自己的生活故事”,说明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赋予乡村文化以时代的生命力,创造出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群众利益与呼声的大众文化;“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要求重视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等等。第(2)问,先审设问,知识限定为唯物辩证法,再分析材料,把乡村文化简单地理解为唱戏、剪纸、扭秧歌之类的乡土符号,忘记了这是个文化综合体,没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
为乡村文化就是千篇一律的乡村游、农家乐,违背了矛盾特殊性;“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输送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大学生和农村两个方面,言之有理,符合要求即可。答案:(1)重视乡村文
化的载体,保护好中国传统村落;正确把握乡村的“文化世界观”,全面正确把握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建设要注重多样性;乡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赋予乡村文化以时代的生命力,创造出面向广大人民,反
映人民群众利益与呼声的大众文化;重视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自觉与自信,对乡村文化的前途充满信心。(2)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把乡村文化简单地理解为唱戏、剪纸、扭秧歌之类的乡土符号,忘记了这是个文化综合体,只看到了部分而没有
统筹全局;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为乡村文化就是千篇一律的乡村游、农家乐,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乡土文化的重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输送,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示例:①扎根农村,放飞梦想。②农村是莘莘学子展示才能的舞
台。③青春,在农村这片沃土上闪光。④农村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⑤今日田野沃土显身手,明日祖国建设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