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2课《季氏将伐颛臾》课件2.ppt,共(61)页,1.798 MB,由我爱分享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16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让我们站在伟人的肩膀上行走,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先贤之智——先秦散文一是以记叙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的历史散文如《左传》等。二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论说散文即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
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圣人之伟——儒学之祖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思
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门十哲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颜回(字:子渊)、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仲由(子路)、宰
予(子我)、端木赐(子贡)、言偃(子游)、卜商(子夏),合称“孔门十哲”。语出《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弟
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论语”,语,谈说;论,lún,讨论,编次。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宋开国丞相赵普)孔子名言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巧言令色,鲜矣仁!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6、朝闻道,夕死可矣。哲言之光——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圬(wū,抹灰,粉刷)也。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
大事不成。26、言必信,行必果。2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0、小不忍,则乱大谋。31、道不同,不相为谋。3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3、既来之,则安之。3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35、当仁,不让于师。季氏将伐颛臾•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者: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逼昭公奔齐。‚三
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
了。到了鲁昭公5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剪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侯的力量,而且诸侯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他要讨伐
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
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
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字词成语字词正音论语(lún)颛臾(zhuānyú)冉(rǎn)有社稷(jì)彼相(xiàng)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椟(dú)相(xiàng)夫子用‚/‛给
下面这句话断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重点词句词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无乃尔是过与?特殊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有军事行动责备状语后置句恐怕……吧表示反问,为什么还要……呢?词语:陈力
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特殊句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词语:固而近于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不患寡而患不均既来之,则安之特殊句式: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重点词句检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是谁之过与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夫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既来之,则安之整体鉴赏课文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家臣学生季氏冉有、季路孔子思考: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季氏将伐颛臾师生讨论:师生三个会合中体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
析)冉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有事夫子欲之后世必为子孙忧含糊其辞推卸责任强词夺理孔子的语气变化不满生气怒不可遏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辛苦奔波毫无收获,各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
张。他从事教育,试图让他的学生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所以他的语气越来越严厉,终于怒不可遏。季氏将伐颛臾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引用名言巧设比喻君子品质不可伐斥失职晓之以德(不满)先王封国邦域之中社稷
之臣不必伐不当伐晓之以礼(生气)(怒不可遏)晓之以理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斥为人明观点洞世事有事夫子欲之后世必为子孙忧含糊其辞推卸责任强词夺理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制、仁政和教化。“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从而
也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文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明确: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关键词:均和安修文德礼治仁教化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什么意思?•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势力,但从谈话时的政治背景,在经济、
军事利益方面看,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最终目的是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冉有、季路季氏孔子权臣
家臣(学生)老师争权夺利礼治仁文谋提问:孔子为什么要一直追问冉有?为什么不追问子路?明确:武勇主次本文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1)语录体
散文。•(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4)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5)以驳论为主、驳中有立的论辩方法。•(6)本文中的成语。•(甲)判断句•①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
臣属•(乙)疑问句•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③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④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⑤如之何其废之?——怎么可以废除它呢?•(丙)否定句•①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做。•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面对险境(你)却不抱持,将要跌倒(你)却不搀扶。•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东西少而怕分不均匀。•④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⑤远人不服。——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从。•⑥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⑦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你们)却不能把守、保护(它)。•(丁)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谋动干戈于邦内•(2)宾格前置•①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
语提前的标志。)•(戊)被动句•①龟玉毁于椟中•(己)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1.“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
(之)”•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帮助季氏•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②吾恐季孙之忧忧——指忧患的事。形
容词活用为名词。•有国有家者•“国”、“家”,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两例中的“国”都指此义。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为:做。•今义,以为:认为。•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相焉用彼矣:辅助
盲人走路的人,名词。夫子:辅佐,动词。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无乃尔过与:提宾标志,助词。相相是是过无乃尔是与:责备,动词。谁之与:过失,名词。尔言矣:错,形容词。过过过•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
为“吧”、“吗”)•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
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者: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
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鲁国
‚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5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剪除三家的势
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侯的力量,而且诸侯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
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引用名言巧设比喻君子品质不可伐斥失职晓之以德(不满)先王封国邦域之中社稷之臣不必伐不当伐晓之以礼(生气)
(怒不可遏)晓之以理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斥为人明观点洞世事有事夫子欲之后世必为子孙忧含糊其辞推卸责任强词夺理文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明确: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关键词:均
和安修文德礼治仁教化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辛苦奔波毫无收获,各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张。他从事教育,试图让他的学生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所以他的语气越来越严厉,终于怒不可遏。本文的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1)语录体散文。•(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4)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5)以驳论为主、驳中有立的论辩方法。•(
6)本文中的成语。编后语•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
,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文科多
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
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珍惜课堂上的
每一个练习机会。2022/11/30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61thankyou!2022/11/30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