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课件1.ppt,共(55)页,2.837 MB,由我爱分享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16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荷塘月色朱自清月下荷塘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自幼读私塾,所以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该名‚自清‛
,考入本w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为早期文学研究会成员。w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最早的新诗刊物《诗》。w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w1924年出版了诗歌散文集《踪迹》。w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
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
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时代背景:•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
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平病逝。•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等。现有《朱自清全集》出版熟悉生字词:•乘凉•蓊蓊郁郁•独处•袅娜•霎时•脉脉•梵婀玲•媛女•裳•敛裾chéngwĕngchŭniăonuóShàmòfànēyuànchángjū弥望踱步煤屑羞涩倩影酣眠纤腰míduóxièsèqiànhānxiān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思考:•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点明心情,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自由自在的感受。•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主体)•第四部分(7~8):想起江南采莲,向往江南。结构划
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点明心境,交代缘由第二部分是2-3自然段: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第三部分是4-6自然段;荷塘月色,景语情语第四部分是7-8自然段;现实依旧,愁思依旧•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3.从哪些语句中,
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文章的线索:暗线:情感变化(情感)明线:
空间变化(游踪)(圆形结构)出门颇不宁静求静:淡淡的忧愁出静:淡淡的忧愁赏景得静:淡淡的喜悦小煤屑路回来的路上(联想采莲)荷塘月色荷塘四周家•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
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渴求宁静、自由)(暂时获得宁静)(心中怅然)(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明线游踪暗线情感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文章结构文章内外结构之美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
宁静的感觉。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塘月色呢?----心情好,兴致高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得到宁静,不是真的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
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现在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缘情写景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关系: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
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返回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
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由自远上及而近下如果作者的笔触是台摄像机,他是以怎样的顺序拍下这荷塘的美丽景色的?静态动态观察顺序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
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VS亭亭的舞女的裙圆形舒展、柔美飘逸比喻以动写静灵动飘逸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VS一粒粒的明珠荷花VS碧天里的星星
晶莹剔透、纤尘不染闪闪发光、忽明忽暗拟人比喻清新自然、典雅高贵饱满盛开、含苞欲放荷花VS刚出浴的美人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博喻:也称“连比喻”,指用多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一个本体,运用博喻可以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
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春》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VS渺茫的歌声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通感是一种特殊的
修辞。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简而言之就是感觉的转化、迁移。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例:(1)她笑得很甜。(2)甜美的歌声。(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视觉转为味觉听觉转为味觉嗅觉转为听觉视觉转为听觉例子1、她笑得很甜2、那声音弱不禁风,似乎有被人一吹就断掉的。3、‚吴钩和柳
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荷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拟人比喻视听结合像闪电般突出了速度之快肩并
肩,凝碧的波痕颤动的情状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叶子的颤动‛化为‚凝碧的波痕‛(视)叶子颤动的声音(听)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拟人虚实结合脉脉风致的叶子(实)脉脉的流水(虚)言有尽而意无穷小结:第四节月下
荷塘由远及近动静结合自上而下通感比喻拟人虚实结合视听结合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宁静幽雅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用“浮”不用“升”,像“梦”,分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
的姿态,有状态美。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和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总体看,写出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
不灵泛。结论“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叠词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静静薄薄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轻轻小结:叠词节奏鲜明,既加强了语意又
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叠字: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格式:ABAB、AABB、ABB、AAB、AA作用:传神地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2
、量词如: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光这些量词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荷塘上的月色光:月光(泻)青雾(浮)叶和花(洗)影:参差、斑驳、弯弯、稀疏从色彩美→幻觉美→语言美→形态美刚与柔的对照(线条的
美节奏的美)乐曲(通感)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勾勒了怎样的意境。1、课文中哪两小节直接写荷塘月色的?2、先看第4节,①写了什么?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②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荷叶、荷花、荷香的?③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
形态如何?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荷叶?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出荷叶的什么特点?表现什么意境‚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
转而展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
现的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产生丰富的联想。•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产生丰富的联想。作者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实为多见,但将它
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很新鲜,“刚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胜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自是美得难以形容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
,色泽的光滑洁净;‚……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通感句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
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
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讨论1: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明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
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
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反射的月光。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沐浴
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印记。采莲赋采莲旧俗采莲名曲憎恶现实向往美好自由快乐白描色彩描摹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修辞手法名句欣赏积累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张九龄《望月怀远》)(唐杜甫《月夜忆舍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文小结:•画,赋予主动意识,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编后语•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
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
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
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
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2022/11/
30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54thankyou!2022/11/30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