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0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件2

PPT
  • 阅读 14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8 页
  • 大小 4.498 MB
  • 2022-11-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我爱分享】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0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件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0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件2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0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件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0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件2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0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件2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8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0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件2.ppt,共(88)页,4.498 MB,由我爱分享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15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国艺术表现离的虚和实宗白华四川隆昌一中羽痕课件(搜集整理2016年9月9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印章“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印记中的字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无尽的遐思,具有多种理解和阐释的可能:1、印信中的篆字似一“

文”字。它代表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的中国。2、印信中的篆字又似一“京”字。它代表有三千余年悠远建城史而又青春焕发的古都北京。3、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相结合,充满了动感。4、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

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人。1916

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

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

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在曾任中华美学

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作者介绍阅读步骤:1、浏览:整体把握,本文主

要阐述了什么问题?2、速读:理清思路,本文分几层论述?3、精读:(找出课文中的引文部分,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思考:(1)艺术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如何理解?(2)《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3)作者选取

哪些艺术阐述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关系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论述重点在哪里?主要观点中国的艺术表现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2、理清思路,本文分几层论述?

•一(1-6)提出文章观点,即全、粹统一,虚实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二(7-1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三(13-14)主要说明中国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1)艺术

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如何理解?•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意思是,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找出课文中的引文部分,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意思是:去粗存精。

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读第5段引文,领会大意意思是,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

”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

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半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求粹不求全,认为

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半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半爪,而画一鳞半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三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洪升重全面、忽略粹:自然主义;•王士稹重一鳞半爪(粹)、忽视全体: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半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的结合、统一,在艺

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典型——普遍所阐释的观点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

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意思是: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

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戾:lì,违背,违反;赘疣:zhuìyóu,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书法诗歌建筑戏剧绘

画音乐舞蹈印章要求虚实(粹):去粗存精(全):丰富全面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拓展:(4)作者选取哪些艺术阐述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关系?绘画: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集中的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行动姿态,删略背景的刻画。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与戏曲的虚实结合欣赏下面的绘画,了解有关的内容:“八大山人(清初画家朱耷)画

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⑩八大山人,即朱耷,清初画家。八大山人是他的别号,他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练,形象夸张,也画山水,意境冷寂。八大山人笔下的鸟在空虚的背景上集中突出要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行动

姿态,删略背景的刻画。活泼的小虾在清澈的“水”中游动戏乐。画面灵空,气韵生动,背景虽不着一笔一墨,却使人产生虾儿将跃出画面,潜游别处的感觉。观察下面两幅中国画,结合课文的观点说说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徐悲鸿《八骏图》

八大山人的中国画(花、石、游鱼)•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免胄图》解说:《免胄图》画的正是郭子仪卸下盔甲、武器,只穿着文官袍服,和药葛罗在战场握手言和的情形。他过人的胆识和挚诚,非但令药葛罗心悦诚服

,连身后回纥的大群部众,也跟着拜倒在地!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元)颜辉《钟馗出猎》(明)徐渭《驴背吟诗图》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按照虚

实相生的要求请你画画:1、踏花归去马蹄香2、深山藏古寺3、蛙声十里出清泉(2)请再举一些有关绘画中虚实相结合的成功的例子。《深山藏古寺》,构思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祟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

”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深山藏古寺”题材是中国画表现主题“含而不露”的经典命题,古已有众多人去尝试,但能达到此意境者甚少!创作时既要表达“深山之深幽”;又要巧妙点“山隐古寺

”之题,能达此意境者,乃算佳作矣!中国传统戏曲之虚实相生表现为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运用表演程式的手法。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戏曲舞台上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如长歌当哭,长袖善舞;如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

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舞台表演水斗“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身上”。戏剧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布景(水),由演员用一两个洗练而又典型的姿势、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水)。戏剧艺术:<秋江>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凭借艄翁手中那只划船的木桨,以实代虚,以形传神

,让观众感到人在船上,船在江中,白发红颜,青山绿水,有诗的美、画的美。“趟马”的动作趟马趟马酒虚杯实京剧·武将•靠旗是从战旗演变而来,属于大军阵前旌旗招展的一个抽象表现。这也是京剧惯用而且独有的手法:以虚代实,以点代面,以四面小

旗,指代千军万马。京剧舞台讲究写意之美,表现两军交战,再强大的阵容也至多是八名龙套走个过场,但是大将出场一亮相,就什么都有了:一身硬靠背后,四面靠旗高耸,延展了身量,增强了气势,仿若就是麾下无数将士挥

舞着飞扬的战旗与这领军之将融为了一体,旗和人,兵和将,共同组成一个声威浩大的造型。•——的灰《背上的千军万马》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与戏曲的

虚实结合“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飞白”"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

,有的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或具有装饰美。4.中国的书法贯穿舞蹈精神,怎么理解?提示:注意揣摩其笔锋、笔势与剑法的关系。⑿中国绘画、戏剧、书法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

间。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诗歌中的“虚”与“实”诗歌中的“虚”。诗歌的“虚”,是指诗中想象的部分。即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

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2、已逝之景

之境。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设想的未来之境。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

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

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虚和实是相对的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现实世界为实,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虚”与“实”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相

反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2)虚景和实景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

出某种气氛。陇西行四首(其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

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四句都是“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

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1)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

《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

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古代诗歌赏析(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散曲通过四组具有特定意象的实景描写(实),表现了客居他乡的游子

孤独寂寞的情怀(虚)。这是化实为虚。古代诗歌赏析(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变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一手法是一种化虚为实的手

法,即作者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古代诗歌赏析(三)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赏析:本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心中的万千愁绪,表现了对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拓展训练•(2013·天津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

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参考答案•“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像金榜

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套色剪纸谢谢欣赏

我爱分享
我爱分享
分享文档,知识给梦想插上翅膀
  • 文档 1229
  • 被下载 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