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3节 比热容》教学设计1-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doc,共(2)页,4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12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课题《比热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
现象.教法实验、归纳、对比学法体验、感悟、探究教具铁架台、金属盒、酒精灯,天平,烧杯,石棉网,水,砂子,煤油等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为什么我国吐鲁番盆地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夜围火炉吃西瓜”的现象?2、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过渡:
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相等时,它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否也相等?二、观察体验,感悟新知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投影教材装置图13.3.1作参考:参照课本图和装置图.学生可选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水和沙,水和食用油等)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归纳得出结论.进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三、合作交流,构建新知请学生阅读教材,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符号。让学生讨论再用其他的水和砂进行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引导学生阅读“比热容”表,观察,分析,归纳,写出自己获得的信息3-5条,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比热
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四、发展应用,升华新知教师提出问题,加深对“比热容的理解”,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1.为什么我国吐鲁番盆地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夜围火炉吃西瓜”的
现象?2.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热量计算:提出问题教师明确实验任务指导实验过渡引导教师点拨教师点拨,知识迁移。讨论、思考、发表自己的各种猜测实验测量、记录、分析数据,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理解比热容的概念2(1)
提出问题:怎样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2)提出例题但不作解答。要求学生自学后总结出计算方法。(3)归纳出计算公式。五、课堂小结,沉淀新知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六、达标测评,巩固新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理论推导,得出公式。教师点出本节课重点、难点教师放课件学生
分析理解,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得出公式。我学到了什么学生抢答板书设计: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课后反思意义:用比热容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热量计算公式:Q=cm∆tQ=cm(t-t)Q=cm(t-t)属性:比热容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和温度无关。比热容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