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doc,共(3)页,3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09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的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课前准备:轨道斜
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
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二、新课学习探究点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原理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
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
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三)进行实验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表格。2、使斜面保
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计算出平均速度。4、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并巡回指导。5、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6、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
报实验过程。(四)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五)
交流与评估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路程(m)运动时间(s)速度(m/s)上半段s1=t1=v1=下半段s2=t2=v2=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
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六)布置作业1、完成书第25页的实验3和实验4,请同学们分别设计出实验方案。2、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
)、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原理:v=s/t三、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四、实验步骤:五、收集数据的表格: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
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
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