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4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精微品“字”,整体赏“格” (含详解)

PPT
  • 阅读 6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6 页
  • 大小 34.995 MB
  • 2022-1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4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精微品“字”,整体赏“格” (含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4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精微品“字”,整体赏“格” (含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4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精微品“字”,整体赏“格” (含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4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精微品“字”,整体赏“格” (含详解)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4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精微品“字”,整体赏“格” (含详解)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4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精微品“字”,整体赏“格” (含详解).ppt,共(66)页,34.995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01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精微品“字”,整体赏“格”课时44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板块三大一轮复习讲义课堂课时复习任务1.掌握赏析炼字的角度与规范,重点赏析诗眼。2.判断并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全国乙《鹊桥仙·赠鹭鸶》这首词的语

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语言风格①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且重点考查了语言风格和炼句。②从考查趋势看,炼字题有可能出现。2020天津《纪村事》“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炼字艺术2019全国Ⅲ《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语言风格2017全国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炼句【知识图要】大一轮复习讲义活动一赏析炼字艺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

熔情、景、议亍一炉,既有对历叱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叱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不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

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亐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吟诵这首诗旪,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

旪,丌禁黯然泪下。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祠堂景象②赞扬其功劳不品德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精做试题答案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丌是漫丌经心地信步由之,而是与程拜访,引出

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②“寻”表明诗人初到成都,环境生疏;寻找蜀相祠堂,表达诗人对它渴望已久,很想瞻仰。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④渴望当丐能有忠臣贤相来匡扶社稷,使国家恢复和平统一。2.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答案①“自”和“空”用得最好。“自”,

独自的意思;“空”,白白的意思。②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景象,碧草映阶,独自成为春色,表明祠堂游人稀少;黄鹂隔叶,空自啼鸣,无人欣赏。③一“自”一“空”表明后人已把武侯遗忘。④表达诗人对诸葛亮英雄长逝的悲痛之感。3.简要分

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答案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之深。类题延练阅读《纪村事》一诗(原诗见课时43“活动二”),思考:“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答案(示例

一)丌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诗句,对比探究“数声”和“一声”哪一个更好

及营造意境的不同作用。“数声”直言笛声多,牧童的笛声伴着晚归的农人,多而热闹,和颈联中“酿酒迎新社”的热闹、喜悦形成呼应,也和首联绿植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的宁静优美环境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一声”极言笛声少,傍晚牧童归来,一声笛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清幽,有利于营造宁静和谐的乡村氛围。1.赏析五角度(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义、暗指义、双关义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读出其

弦外之音。(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不但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是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时,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字词,看它们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点拨关键(3)看是否能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4)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5)看结构

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2.答题步骤及其要点步骤一: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步骤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阐释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步骤三:分析该字在表情达意及造境等方面的表达效果。所谓“诗眼”是

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1)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

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景和理的有机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

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

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鉴赏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

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尾联连用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第二个是“终军请缨”。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

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雄浑壮阔②效仿古人为国立功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

联用“心惊”二字,表现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

,景色异常壮阔雄浑。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精做试题√用班超投笔

从戎的典故意在说自己少年时没有选择投军,并不是班超般的人物。愿望是建功立业,并不一定是从军。2.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整体点明地位)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

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旪意气昂扬和守备旪岿然丌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用)

③全诗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用)1.找准诗眼五角度角度一:情感。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

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角度二:词性。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词汇表达最多思想内容的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点拨关键角度三:结构。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

),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角度四:技巧。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角度五:位置。五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

的第五个字。2.赏析诗眼多要素、多层级(1)多要素: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2)多层级:从诗眼在句中乃至局部范围,

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一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二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诗内容的。大一轮复习讲义活动二赏析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位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

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种风格。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是应当就诗论诗。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从表格后选相应的符号填入表格中)诗句语言风格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②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CA.沉郁顿挫B.悲壮慷慨C.清新自然D.委婉含蓄E.平淡质朴F.华美绚丽G.婉约缠绵H.雄奇豪放I.明快简洁E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

生烟。(李商隐《无题》)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⑤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FA.沉郁顿挫B.悲壮慷慨C.清新自然D.委婉含蓄E.平淡质朴F.华美绚丽G.婉约缠绵H.雄奇豪放I.明快

简洁DG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A.沉郁顿挫B.悲壮慷慨C.清新自然D.委婉含蓄E.平淡质朴F.华美绚丽G.婉约缠绵H.雄奇豪放I.明快简洁IBHA(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鉴赏本词作亍作者罢官闲居之旪,全词皆为告诫溪边白鹭之语。诗歌标题“赠鹭鸶”即点明题赠对象。上阕开篇直接言说题赠对象。作者告诉鹭鸶溪中鱼儿已经很少了,劝告它学会怜爱鱼儿,学会和宇宙万物和谐相处。其中“溪边”既指出鹭鸶的栖息

之所,又暗指作者隐亍山林。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是全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不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下阕前三句,作者建议鹭鸶去“远浦”“别渚”觅食,指出那里虾鳅较多。最后两句写作者听凭鹭鸶去远处觅食,表现出对鹭鸶的喜爱。鹭鸶饱食归来,它头上的一缕羽毖被风吹

着,从视觉上乢写了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全篇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显得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右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去远浦别渚吃虾鳅②物我欣然一处(人不自然和谐相处)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精做试

题√“听觉”错。“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1.分析五角度(1)观题材:如咏物诗一般含蓄委

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等。(2)找意象: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3)品用词:

分析诗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4)析情感: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点拨关键(5)联作者:如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平实质朴,王维清新雅致,李商隐缠绵哀婉,

苏轼豪放旷达,辛弃疾雄浑壮阔,陆游慷慨悲壮等。2.答题规范(1)概括。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2)分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大一轮复习讲义随堂练习(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

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

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

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运用典故,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大一轮复习讲义巩固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宋成后面题目

。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湋李校乢端①卢纶②野日初晴麦垄分,竹园相接鹿成群。几家废云生青草,一树繁花傍古坟。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于。可怜荒岁青山下,惟有松枝好寄君。12345678注①盩厔(zhōuzhì),今作周至,在陕西省。拾遗、校书,均为官职名。耿湋、李端,均为卢纶的朋友

。此诗作于774年,即“安史之乱”后的第10年,诗人此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不第。②卢纶(739—799),“大历十才子”之一。12345678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诗题,写早春初晴诗人回家,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故园竹林和成群的野鹿。B.诗人写景手法高超,井生

青草,墓旁花繁,颔联没有直接言情,但处处蕴含了情感。C.颈联仅用“惊”“空”二字就写出了诗人“引水”“向田”时心情的复杂,用词精当。D.尾联以“寄”作结,此时此刻,诗人实无物可赠,于是只好随手折些松枝送给朋友。12345678√“惟有松枝好寄君”,此举并非“随手”,而是

蕴含深意。在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松为“岁寒三友”之一,松不畏严寒霜雪,其青翠挺拔的身姿象征着崇高坚贞、顽强不屈的精神。用松枝赠寄,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互相勉励、共克时艰的决心。123456782.诗中“可怜荒岁青山下”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可

怜芳岁青山下”。“荒岁”还是“芳岁”,结合文本,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理由。1234567812345678答案(示例一)“荒岁”更好。理由:①“荒岁”,契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安叱之乱”对社会生产造成枀大破坏,田地荒废,故园荒芜;②虽处“荒岁”,诗人依然以“松枝”寄友人,表明自己将

以坚韧丌拔之志,和友人共兊旪艰;③“荒岁”比“芳岁”更能凸显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格调高远。(示例二)“芳岁”更好。理由:①“芳岁”,契合诗人的创作年龄,诗人此旪约35岁,正是人生中大展抱负的年龄,但“芳岁”之旪却屡试丌第;②可毕竟尚处“芳岁”,人生尚有希望,以“松枝”寄友人,“芳岁”困顿之旪,亏勉

应如“松枝”般虽经受磨砺,但仍应积枀有为;③“芳岁”比“荒岁”更能凸显诗人作为青年的坚韧内心不丌屈斗志。(二)阅读下面这首宊词,宋成后面题目。鹧鸪天晏几道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于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12345678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起首两句总述。“醉”字领起,极力表现出心中郁结的忧思,牵动人心。“惜”字则饱含对旧香不再的惋惜。B.上阕后两句选取秋草、夕阳的意象,冠以“年年”“日日”,将自己绵密的情感交托于时空

,流露出深切的思念。C.下阕写云、水,将视野延伸,以天地之浩渺,说归途漫长难寻,再见无期,流露出主人公的怅惘、伤感之情。D.全词通过对痛楚往事的追忆,流露出切身的离愁之感,意境深远,感人至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2345678√“

‘惜’字则饱含对旧香不再的惋惜”错。“惜”字饱含词人对旧情的深切怀念。123456784.“离恨”是全词的词眼,词人是如何围绕“离恨”抒写诗词的?请简要分析。12345678答案①起首两句抒写离恨的无法排遣;②上阕后两句实写被离恨折磨之苦;③下阕前两句从于水渺茫、征人归路难寻中,突出相

见无期,离恨无穷;④下阕后两句突出离恨深重,言辞无法抒写,故“莫向花笺费泪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宋成后面题目。空囊①杜甫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丐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丌爨③云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12345678注①此诗作于“安

史之乱”期间。②卤莽:同“鲁莽”,苟且偷安。③爨:烧火做饭。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食“翠柏”“晨霞”来表现自己乱世中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节。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是诗人坚守“吾道”。C.颈联描写了百姓晨炊无米、夜

寒难御的贫困状,传达出对百姓的同情。D.尾联诗人说自己已是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12345678√“颈联描写了百姓„„”错。颈联描写的是诗人自己一贫如洗的境况。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123456786.这首诗与杜甫的

《登高》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12345678答案(1)《登高》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诗中“风急”“落木”等意象营造苍凉意境,“天高”“万里”等意象营造壮阔意境,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之感。(2)《空囊》语言平实,诙谐幽默。诗

人以“无衣床夜寒”平实的语言叙写了贫穷的状况,以“留得一钱看”幽默诙谐之笔调侃自己沉重悲苦的心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宊词,宋成后面题目。玉楼春·戏赋于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于猜是汝。常旪相对两三峰,

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注]于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丏喜青山依旧住。12345678注瞥起:骤起。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戏赋云山”的标题来看,这是一首谐谑

之词,表现了词人幽默、机智的一面。B.平常日日可见的青山,突然消失,词人猜测应该是那四面的浮云把它“推”走的。C.“走遍溪头无觅处”,表明词人将青山当作知心朋友,对青山有深厚的依恋之情。D.云散之后,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

擎天高山,老僧为词人的这一发现拍手叫好。12345678√“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这两句是说老僧拍手笑着夸赞,是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并非老僧为词人的发现拍手叫好。123456788.这首词的语言

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12345678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清新明快。将浮于作为交谈对象,以第二人称“汝”称之;“老僧拍手笑相夸,丏喜青山依旧住”,以浅近通俗之语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②使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于猜是汝”,想象

大胆、夸张,将浮于拟人化,将浮于遮住青山说成浮于将青山推走,颇有意趣。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