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5、蛋壳艺术——特殊的美感》教学设计3-七年级美术上册桂美版.doc,共(3)页,6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95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课蛋壳艺术---特殊的美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蛋壳材料创作出的艺术品美感的认识。2、启发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从蛋壳艺术中发现创作因素,提高学生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3、养成在生活中寻找美的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教学重点: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
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本课主要让学
生认识蛋壳材料的特殊美感,并能利用蛋壳材质创造新的艺术形态,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和对美的规律的掌握。教学难点:发现与利用蛋壳材料的特殊美感因素,精巧构思,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蛋壳艺术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出课题材料收集与作品欣赏1、创造情
景,引导欣赏,用多媒体播放动画《鸡蛋传奇》5分钟结合课件讲述。请一两位同学描述刚才动画片中所表现的故事。引出蛋壳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蛋壳画。鸡蛋含有丰富的营养,可是说在我们的饮食生活中占据很大的位置。但是在我们吃完鸡蛋里的蛋黄蛋清后,鸡蛋壳往往就会随手丢弃
了。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个蛋壳还能用来做什么?2、介绍蛋壳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蛋壳画源于我国古老的蛋俗文化,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神——盘古就孕育在一个巨大的鸡蛋中。《管子》曰:“雕卵,后沦之”,表明早在
两千年前我国民间就有用色彩涂于蛋壳上,然后煮食的美食习俗。民间生育习俗中的生子“送喜蛋”习俗,也是由得子人家把蛋染成红色,或勾画剪贴上花纹送与亲友、邻里分享。蛋壳画工艺就孕育在这种深厚的蛋俗文化氛围之中。传统蛋壳画多以国画手法在鸭蛋壳上描绘民俗传说、花鸟人物。小小的
蛋壳画好似浓缩的世界,寸间千里、咫尺万变,小中见大,玩味无穷。加之经处理过的鸭蛋壳质细腻、晶莹洁白,越发显得画面洁净、清秀俏丽。画好的蛋壳画,配上精致底座,更令人喜爱。为国内、外人士争相收藏。以前蛋壳画只有少数民间
艺人业余制作,市场上很难一见,成为极少数人个人收藏和馈赠贵宾的佳品。在西方,中世纪时代基督教传入欧洲后,开始有人彩绘装饰蛋壳,取其“新生、重生”的意义,成为复活节的装饰品。复活节是纪念耶苏复活的节日。在外国儿童心目中
,它已经成为欢乐的节日,而复活蛋就是这欢乐的象征。事实上,复活的真正意义乃是爱的施与和牺牲。彩蛋是复活节最重要的象征。板书定义使用蛋壳所做出的工艺品称为蛋壳艺术。蛋壳艺术分为平面蛋壳艺术和立体蛋壳艺术。•平面蛋壳艺术•是指将蛋壳磨碎后的碎块状或细粉状物随性组成的平面艺术形状,该蛋
壳粉末可改变、可适用于大型创意地面涂鸦。平面蛋壳艺术具有环保性,快速性,易修改性及娱乐性。磨成的蛋壳粉细如粉笔灰,多为白色或肉色,如想要其他色系,则可以在磨之前用色笔将颜色如入后再磨。这样磨出的蛋壳粉有多种颜色可
供选择。若需要的蛋壳粉较少时,可用硬币磨制。•立体蛋壳艺术•立体蛋壳艺术可以大概分为彩绘型,雕刻型,雕刻+彩绘型,甚至发展出了镶金嵌银的。指保留大部分蛋壳不碎,在蛋壳上涂鸦,雕刻及再加工的艺术。立体蛋壳艺术可以多方面表现其艺术美感,且较于
平面蛋壳艺术更易保留,更有收藏价值3、分别展示图片及教师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作品有什么创新和趣味,它们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欣赏蛋壳人物造型(课件展示——多组蛋壳人物的形象)并提出问题。想一想:通常用蛋壳来表现人物身体的哪一部分?生:头
部。教学意图:展示丰富多彩、制作精美的蛋壳艺术品,在欣赏中感受蛋壳作品的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察、分析各种材料的特征,并自由大胆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灵感。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用鸡蛋壳设计制作装饰品呢?通过观
看课件,讨论蛋壳的制作方法:讨论结果一——图画法,直接在蛋壳上面画上图案,简单易行。讨论结果二--—装饰画,把蛋壳弄碎,根据碎裂的样式粘贴在卡纸上,形成一幅装饰画,还可以用红、白蛋壳区分黑白灰效果。讨论结果三——透雕法,用专用的刻刀雕刻蛋壳在制作中,有哪些要求呢?色
彩搭配:利用蛋壳本色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彩色搭配。比例协调:如人物或者动物的绘制要注意比例要协调。粘贴牢固:因为蛋壳不是平面的,所以使用粘贴法的同学要注意粘贴牢固。师生共同归纳类型(1)、蛋壳人小摆设——用蛋壳与圆
筒组合,制作成各种人物造型。(2)、京剧脸谱造型——用蛋壳作京剧人物的头部,取硬纸剪出造型人物的髯口和五官,再制作一顶帽子,按谱式画好脸谱,并给服饰、头饰着色。小结讨论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讲评部分作品,引导学
生如何在下节课前准备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