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PPT课件8-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人教版.ppt,共(22)页,4.69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18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太平洋南海诸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喜马拉雅山同学们知道清朝疆域的“八至”吗?清朝疆域他是泉州籍民族英雄,他面向祖国宝岛台湾,所骑战马左前踩着殖民侵略者的头盔。想一想:
这位民族英雄是谁?殖民侵略者又是谁?郑成功荷兰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郑成功说出这句话?荷兰1661年为什么?三国设澎湖巡检司隋朝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元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时空串联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小组讨论: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何历史意义?我们应如何评价他?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清朝东南海防是如何得到
进一步加强的呢?(1683年)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
藉寇兵而盗粮也(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盖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赵尔等《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材料中施琅的观点是什么?其意义何在?康熙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
第四级•第五级自康熙以来,清朝前期统治者制定了哪些治台之策呢?1683年1684年1885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同学们还记得之前学习的哪一个
事件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相类似吗?戚继光抗倭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明朝清朝戚继光抗倭清朝设置台湾府郑成功收复台湾武力收边武力收边继承发展怀柔剿抚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
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处由古典皇家园林和御用寺庙相结合的大型古建筑群,是清朝规模最大的一座行宫。外八庙须弥福寿庙是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在山庄的北面修建
的,须弥福寿庙由两部分组成,庙的前部为汉式寺院的传统布局,后部为藏式的平顶大红台。“国家百余年升平景洽,中外一家。”——碑记这种汉藏合璧寺院建筑的出现和寺庙的碑记,说明了什么?2008年3月14日,西藏发生了打砸烧抢事件,“藏独”
分子想制造分裂,把西藏从我国分裂出去。同学们同意吗?为什么?朝代史实唐朝元朝清朝阎立本《步辇图》元朝宣政院印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属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地广人稀,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为了使到西藏地区的人员“止则
有馆舍,屯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1260年,元朝派员进藏选择地点建驿站。从青海通往西藏的大道上设立了二十七处驿站。后来,又增设军站,专为军事行动提供便利。元朝清朝因地制宜?顺治帝康熙帝班禅金印达赖金印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文献通考》因
俗而治(继承)(创新)?1793年颁布,29条内容:驻藏大臣督办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达赖喇嘛的转世必须由驻藏大臣监督,用清朝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达赖、班禅的坐床典礼,也由驻藏大臣主持等。1727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驻藏
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对清朝统治西藏起到了什么作用?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大多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这说明明朝时对北方民族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明朝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目的)加固边防,抵御长城以北少数民族的
侵扰。小试牛刀1.噶尔丹是哪个民族的首领?A.维吾尔族B.回族C.蒙古族D.契丹族2.平定噶尔丹叛乱的哪位皇帝?A.顺治时期B.乾隆时期C.雍正时期D.康熙时期3.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属于()A.维吾尔族B.回族C.蒙古族D.契丹族4.回部贵族叛乱发生于()A.顺治时期B.
乾隆时期C.雍正时期D.康熙时期材料一:大小和卓残酷地压迫维吾尔族人民,“兵饷、徭役繁兴,供给稍迟,家立破;及出亡(兵败逃亡),又尽其赀以行,民脂殆竭。”——《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5材料二:乾隆皇帝下
令调兵讨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会株连。”清军为什么能够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清朝康熙帝曾写了一首诗来评价长城“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